文/殷艷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有著很多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的感恩文化更是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和豐裕,我們發(fā)現(xiàn)少年兒童的感恩情感缺失,造成感恩悖反現(xiàn)象嚴重,加強感恩教育的教學救贖成為了迫在眉睫之事。本文從教育實踐出發(fā),根據(jù)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闡述其感恩悖反現(xiàn)象的原因,感恩教育遵循的原則,并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淺析感恩教學的對策,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和行為習慣,讓他們真正做到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家庭教育的失衡是兒童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首先,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將來,對孩子的學習看得過重,在成才價值取向的影響下,很多父母認為只要孩子讀好書便“一好遮百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全盤地予以滿足,使孩子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索取是理所當然”的觀念。其次,家庭氛圍的不和諧,家庭成員之間的緊張關系,家人的一些自私自利的行為,也阻礙了孩子感恩品質(zhì)的形成,對孩子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造成了副作用。
長期以來,學校普遍重智育,輕德育,德育成了口頭表達的形式,這加大了孩子們情感教育上的偏差。教材中涉及兒童感恩教育方面的內(nèi)容比較缺乏,但人的成長不僅僅只是知識的獲取,還應該學習怎樣適應社會,學會感恩,回報他人。
學校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感恩活動,母親節(jié)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制作手抄報比賽,開展書畫展示活動,向母親獻祝福語等等,把慶祝活動搞得轟轟烈烈以此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這樣的感恩教育使原本想要深入人心的感恩之情又浮于表面,純粹是為了感恩而感恩。
每個人都是有情感的,情感是人們對外界事物的一種特殊反應,當人們只有對事物產(chǎn)生認同的情感,才會萌發(fā)接近這一事物的想法。情感和人的認識有關,有了認識才會有所想法,有了想法才會有所行動。少年兒童的情感更純粹天真。小學階段是兒童思想逐漸成熟的階段,是青少年“拔節(jié)孕穗期”的初期,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行為習慣和情感輸出正是在這一階段逐漸養(yǎng)成。通過挖掘兒童的情感傾向,精心指導和培育他們,讓真善美的種子在他們的心中生根、開花、結果,端正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以熏陶與凈化他們的心靈世界,使他們心存善心、愛心和感恩之心,學會共處,學會感激,學會寬容。
知行合一是我國教育的光榮傳統(tǒng),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行能力。感恩教育也必須要遵循這一原則。在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在思想上有感恩的意識,感恩父母的辛苦撫養(yǎng);感恩老師的諄諄教誨;感恩同學的友情相助;感恩身邊人的無私奉獻……胸懷感恩之心,踐行感恩之實。以此作為實踐行動的導向,作為日常言行舉止的正確導向。在引導學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徳觀的基礎上,加強動機教育,加強實踐教育。
感恩教育是育人、育心的過程,實施怎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引起共鳴,打動人的情感?可以根據(jù)低年級兒童的年齡和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出發(fā),考慮單一的說教對他們來說效果不大,要重視師生的雙邊情感體驗。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舞臺,以活動為基礎,開展適合學生成長需要的多種形式教育,引導他們通過體驗、實踐、展示、分享,將“感恩”內(nèi)化于情、外化于行,促進感恩意識落地生根。如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構建受恩者與施恩者溝通的平臺,感受彼此的心聲,將單一的說教性感恩教育轉(zhuǎn)為交流性、實踐性、滲透性的感恩教育。通過角色代入,換位思考,讓學生明白:感恩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每個人都是感恩的使者,領略感恩的魅力。
感恩是一種美好的道德情感,低年級兒童正處于道德素養(yǎng)形成的起始階段,有著很大的可塑性。感恩意識并非與生俱來的,是需要環(huán)境的影響和教育的引導。作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師,我們有一定的優(yōu)勢,我們可以結合教材,抓住課堂這一主陣地對低年級兒童進行感恩教學的救贖。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是培養(yǎng)學生感恩之心的重要資源。在教學中,運用好這些資源,經(jīng)常創(chuàng)設一些感恩教育的情境,捕捉令人感動的瞬間,激發(fā)他們的感恩意識,呼喚學生心底沉睡的情感。
在教學《我們的校園》一課時,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我的午餐哪里來的”情境,讓學生從午餐食物采摘、配送、挑揀、燒炒等一系列步驟中,體會工作人員的不易,體會別人對你的幫助和給予是一種恩惠。
縱觀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英雄等都具有感恩之心。根據(jù)教材選一些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名人名言等,講給學生聽,再結合學生討論,以觸發(fā)他們的感恩之心。《吃飯有講究》這一課,給孩子們講了《子路借米》的感恩故事,孩子們被子路翻山越嶺借米所感動?!督】颠^冬天》這一課,可以結合著圖片給孩子們講了山區(qū)孩子過冬,人們給山區(qū)孩子獻愛心的故事。講故事對于孩子來講比較易于接受,生動有趣,吸引力很大,效果比較不錯,結合聽后的討論交流,孩子的感受更加深刻??梢哉f每一個故事都是對孩子心靈的教育。
我們的課堂主角永遠是學生,讓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中,要聆聽他們的聲音,多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不斷地討論交流中升華情感。在教學《家鄉(xiāng)物產(chǎn)養(yǎng)育我》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通過語言的渲染:”同學們,今天我們不僅對家鄉(xiāng)多了一份了解,而且又多了一份愛,增添了一份自豪。今天,我們?yōu)樽约旱募亦l(xiāng)感到自豪;希望未來,家鄉(xiāng)為你們的成長感到自豪。”然后讓大家討論交流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愛,這是對學生情感的一個升華,有同學給家鄉(xiāng)送去了祝福,有同學想為家鄉(xiāng)畫一幅畫,還有同學用《常熟好地方》這首歌直接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的感恩之情,給整堂課做了一個完美的總結。
在感恩教育的范疇中,感恩家庭、感恩父母是感恩教育的基礎。感恩父母,十月懷胎讓我們有了生命;全情投入,使我們健康成長;諄諄教誨,教我們學會做人。我們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對教材內(nèi)容深度的挖掘,通過學習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養(yǎng)育的辛勞,學會關心身邊的人。
在教學《家人的愛》這一課“肩頭上的關愛”這一部分時,可以設計“我的書包誰來背”的活動從“背書包”這一具體行為入手,引導學生感念親恩,將感恩教育落到了實處。首先出示一組家長為孩子背書包的照片,請學生們談談感受,激起學生們的內(nèi)疚感。然后問:“哪些同學是自己背書包的?”現(xiàn)場采訪并表揚那些自己背書包的同學,稱贊他們是懂得體貼長輩的好孩子。交流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聆聽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再說說父母的時間都去哪兒了,說說自己準備怎么做。接著出示課文圖片,追問:今天放學,你的書包誰來背?學生們在思辨中,感受到了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到了長輩工作、生活的不易,懂得了“自己的書包自己背”就是對長輩的孝順和體貼,用行動表達感恩之情。
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在老師和同學的陪伴下度過的。同學之間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失意的時候有同伴耐心地開導,在困難的時候有同伴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在取得進步時和同伴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在平時,我們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常常與同學發(fā)生矛盾,不能和諧相處,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我們在教學中,就需要教給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學會懂得感恩伙伴,欣賞同學,關心朋友。如教學《拉拉手交朋友》這一課,通過玩游戲,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學生初步掌握交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校園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互相幫助的溫情,并讓學生來說說:考試時你的橡皮忘帶了,在你非常著急的時候,你的同桌借給你一塊橡皮,此時,你有什么感受?一年級的孩子都是比較善良的,他們天真稚嫩,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定會激發(fā)孩子內(nèi)心感恩的驅(qū)動力。
生活中除了要感恩父母與老師、感恩伙伴與朋友以外,值得感恩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很多。允許學生走出家庭,踏出校園,學會對社會,對自然,對身邊更多的事物表達感謝。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采用種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讓學生在多彩的活動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認識儲備、情感能力和實踐經(jīng)驗,加深對社會的了解,懂得融入社會,感恩社會。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利梭早在19世紀就提出“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要讓學生學會感恩,一定要使孩子行動起來。對孩子來說,看到的記憶不深,聽到的容易忘記,只有自己親自實踐與體驗過才會印象深刻,牢牢記在內(nèi)心深處。所以,在平時老師可以結合教材內(nèi)容開展一些實踐活動。
如:在《家鄉(xiāng)物產(chǎn)養(yǎng)育我》這一課中,我在課堂上舉行了了“家鄉(xiāng)物產(chǎn)展銷會”活動,讓學生們當一回推銷員。學生們走進商場,超市,工廠等進行深入搜集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資料,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來歷,特點,制作流程,用途等。展銷會上設立了七個展位,每一小組為一個展位,小推銷員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宣傳家鄉(xiāng)的物產(chǎn)。這種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的富饒和美麗,體會到家鄉(xiāng)人的智慧和勤勞,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時產(chǎn)生了熱愛家鄉(xiāng),感恩家鄉(xiāng)的情感。
感恩教育不僅僅局限于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內(nèi)容中,可以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讓學生走進社會,開展社會調(diào)查,參觀訪問、研究性學習等有意義的活動,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受到很多感召和鼓舞,懂得感恩,樹立信仰,立下志向。
將感恩教育與其他課程有機融合,在現(xiàn)有教材的基礎上,努力深挖教育資源,結合其他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的進行整合,引導學兒童從知恩、報恩到施恩,實現(xiàn)對兒童感恩意識,綜合素養(yǎng)、健全人格的培育。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很多都是充滿溫情的,比較適合通過朗讀激發(fā)內(nèi)心情感,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用感情朗讀來帶動感恩行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簡稱“德法”課程,德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緊密相關,把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工作結合起來,整合班隊課、德育活動、校外實踐等資源,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指導,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感恩教育的功能。
例如,《拉拉手,交朋友》這一課,是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介紹自己的好朋友。通過活動認識新朋友,學會介紹自己,掌握交往的技巧。通過同伴之間的交流、誦讀小詩等活動獲得愉快的交往體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會交友,上完課后,我開展了“如何交往”為主題的晨會,設計了“講講小故事”“夸夸好朋友”“說說心里話”“拉拉小小手”這四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受到同學之間的真摯情誼,學會與人交往,不忘感恩。
對低年級兒童感恩悖反現(xiàn)象的教學救贖責任重大,任重道遠,抓住《道德與法治》這一課堂陣地,努力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提供感恩實踐的活動平臺,采取有效的感恩救贖策略,給低年級兒童以人的情感和生命脈動,讓低年級兒童從小就樹立感恩的意識,養(yǎng)成感恩的心態(tài)和習慣,成為具有感恩之心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