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鳳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0000)
書籍是文字與圖片的承載物,在書籍之上積累著流傳千古的社會文化??萍及l(fā)展帶來了電子書籍的便利使用,打破了書籍的固有形式,為書籍的創(chuàng)意設計帶來了多種路徑。書籍設計師是讀者與書籍間的連接者,通過設計師的設計,利用多彩的插圖、不同的折頁方式、多樣的紙張觸感等將書籍中的文字與內涵精神在閱讀中傳遞給讀者。正是這種閱讀體驗的增加,促使讀者不再流連于從電子書的廣泛資源中獲得閱讀量驟增的成就感,而是在新媒體時代中有選擇地轉向在紙質書籍中尋找深度閱讀的沉浸感。書籍創(chuàng)作中不斷要求書籍作者產(chǎn)出高質量內容,書籍消費中也需要書籍設計師們思考在裝幀時如何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意吸引讀者以及促使讀者提升閱讀興趣?!爸袊蠲赖臅痹u選活動由出版界、設計界破圈而出成為近年來讀書界甚至社會各領域普遍關注的活動,該活動為中國的書籍設計提供了連接世界的平臺,同時引領國內的書籍設計發(fā)展,激發(fā)大眾書籍審美的活躍。在如今這種提倡全民閱讀的背景下,書籍設計師應該認真考慮如何運用書籍設計創(chuàng)造出適合大眾消費水平同時又有新意的作品,以此消除知識壁壘、減弱閱讀鴻溝、推動全民閱讀。
自2006年推廣全民閱讀開始,群眾對于讀書閱讀的興趣越來越大,從國家到各級政府再到鄉(xiāng)縣都高度重視。歷史上,早在北宋時期宋真宗趙恒就在他的《勸學詩》中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1]趙恒將書籍比做食物的來源、安身的房屋、相伴的朋友、賢淑的妻子以及實現(xiàn)志向的路徑,可見讀書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常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對于出生在偏遠山區(qū)的孩子來說,讀書確實是一條他們走出大山的高速隧道。通過讀書學習知識,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這種學習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也是我們整個民族共同的需求。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基數(shù)大并不是我們的困難與阻礙,文字依然可以隨著學校和網(wǎng)絡傳遍各地。并且通過各地圖書館以及閱讀組織的建立,書籍閱讀逐漸進入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讀書不再是少數(shù)人的“享受”。從書籍中學習科學知識、前人經(jīng)驗,讀書帶來的改變逐漸在新一代人身上得到體現(xiàn),如村民開始科學養(yǎng)生與治病,不再過度依賴土偏方;如排隊出行,在候車站自覺出現(xiàn)的隊伍長龍。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勝利,偏遠的鄉(xiāng)村學生也可以通過一些愛心組織獲得幫助,打開閱讀之門。這種進步將使得我國國民素質隨之提升,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閱讀鴻溝也會逐漸被打破。
在我國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下,閱讀不僅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國民精神世界與增長行為智慧的重要方式。傳承文明,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努力。在習近平主席對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的賀信中也有指出讀書能夠使人得到在思想上的啟發(fā)與智慧上的增長,翻頁之間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謎題”的答案。深入推進全民閱讀策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閱讀武裝頭腦,樹立崇高的理想。兒童,在閱讀中不斷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與踏實穩(wěn)重的行為;青年人,在閱讀中不斷發(fā)現(xiàn)與完善祖國的發(fā)展路徑;老年人,在閱讀中修身養(yǎng)性承擔起榜樣的責任。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后一年的時間里,各大銷售平臺均舉辦圖書促銷活動。以拼多多為例,拼單購買書籍成為活動爆點,更多的人可以通過更低的價格購買到需要的書籍,在銷售領域推動全民閱讀。群眾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氛圍,能夠積極引導人民群眾通過各種方式提升閱讀興趣、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等,良好閱讀氛圍的營造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這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全民閱讀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加速我國中國夢的實現(xiàn)。[2]
書籍設計不斷發(fā)展,新的裝幀概念也隨著不斷的實踐發(fā)生變化,注重“五感”的書籍設計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五感”分別是指視覺、觸覺、聽覺、嗅覺、情感,這五種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基本感覺。有學者對“中國最美的書”活動評委給出的396條點評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對于書籍的互動需求包括視覺、觸覺、嗅覺、聽覺、情感這五項,與“五感”相吻合。[3]“五感”的運用增加了書籍的藝術性以及易讀性,通過五種感覺了解書籍的內容,將讀者快速帶入到讀書氛圍之中。這種出于“五感”進行的書籍設計如同3D電影升級到5D電影的沉浸式體驗。
呂敬人是中國書籍設計的主要代表和推動者之一,中國書籍“五感”設計的出現(xiàn)便是他提出了“裝幀”發(fā)展為“書籍設計”的創(chuàng)新理念,自此打破了國內傳統(tǒng)的“裝幀”觀念,讓僅限于對封面的設計,走向了對書籍的“五感”設計。這種新理念的提出在應用中通過對書籍的設計達到一種最好的內涵呈現(xiàn)和最佳的閱讀效果。如獲得2019年“中國最美的書”獎項的《骨科小手術》,這本書對于醫(yī)學這樣一個具有一定知識壁壘的領域,設計師通過在書脊處做分層模切流線型處理,使用細線將其串聯(lián)起來模仿傷口切開被縫合的過程,在視覺上引導讀者進入醫(yī)學場景。書本中還有一些X光片,以身臨其境的方式,使讀者更快地進入這本書,將書中的知識能以輕松的方式吸收進讀者的腦海中。在此種渲染書籍閱讀氛圍的形式下一本專業(yè)書籍通過設計使非醫(yī)學人士也可進行閱讀以及快速理解。2022年度“中國最美的書”《中國童謠翻翻樂》(全十冊)這本書以童謠為主體,每本書描繪一首童謠。其中《小猴子搭戲臺》這一冊,通過彎折這一行為展現(xiàn)出搭建戲臺的過程,對于小朋友不僅有助于童謠的學唱,也能夠在親子閱讀過程中渲染生動有趣的氛圍,使文本跳躍起來,幫助兒童培養(yǎng)讀書的習慣,書籍不再因兒童不識字成為“天書”。
傳統(tǒng)書籍設計多以在二維空間中進行文字與圖片的表現(xiàn)為主,在新媒體發(fā)展的刺激下,書籍設計由平面設計逐漸轉向多維空間設計。書籍內容在多個維度空間內實現(xiàn)多情節(jié)、多內容的展現(xiàn),增加書籍的動態(tài)感、連續(xù)感以及可變性,使得書籍更加立體。近年來,多維設計方式在書籍設計領域受到設計師與讀者的廣泛青睞,多流行于兒童繪本之中,以立體動植物科普書、鏤空創(chuàng)意書等形式出現(xiàn),通過空間體積的轉變,運用書籍的立體性激發(fā)兒童對事物的感知力。
兒童書籍的多維設計是書籍立體性探索的先行者,上文中所提到的《中國童謠翻翻樂》(全十冊)便是一套兒童繪本,整套書在設計時主要通過鏤空、折疊等方式,將書面的二維空間立體起來,如其中的《孫悟空打妖怪》,全書運用鏤空的方式形成具有抽象形象的剪影書頁,每頁均有不同的形象,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以及各路妖怪,盤絲洞、日出日落、龍王水底場景均有所展現(xiàn)。隨著翻頁,鏤空部分越來越大,場景的豐富一點點將妖魔鬼怪消滅,最后師徒伴月而行。這種形式除單頁的閱讀外加入了空間的整合,將書籍立體化,促進兒童空間概念的理解。同時,書中的單頁也可在不同的光影下閱讀,利用光影,體會剪影的樂趣,將書籍閱讀立體放大在生活空間中。在書籍的書脊與書口處進行藝術設計也是一種書籍厚度的立體運用,與讀書過程相互動能夠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受。讀者能夠通過翻頁這一與書本的互動制造出動畫以及留影等效果,豐富讀者讀書的沖擊感。《古地圖上的長城》是獲得2022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的作品,其在三面書口處均印有長城古地圖,通過書籍本身的厚度來體現(xiàn)歷史的厚度。同時,長城之建造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進度條,隨著閱讀的進度,展現(xiàn)出長城建立的進度。這種形式與書籍內容相結合,仿佛有節(jié)奏地打開了中國長城古地圖這幅壯美畫卷。以讀、看為行為方式,通過視覺上的沖擊將書由“薄”變“厚”,加深閱讀印象與意涵。
閱讀是一個過程,需要讀者不斷地進行翻動,不少設計師開始從書籍翻動的過程中增加新的互動方式或者從閱讀的順序與結構入手增加書籍設計的趣味性。書籍因翻動閱讀而變得更加生動,此中存在著閱讀的節(jié)奏。這種閱讀所呈現(xiàn)節(jié)奏的有序性對于一本書來說同樣也是需要書籍設計師考慮的。想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加輕松愉悅,設計師就需要選擇合適的翻閱設計,使書籍的這種互動不僅可以傳達出本書的基本信息,也能從中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的傳達效果。
除去翻閱這樣基本的閱讀方式,還有抽、拉、折、疊、撕等超越常規(guī)的讀書方式。有這些行為方式存在的讀書過程如織布活動一般,在來回互動之間,一張新的知識網(wǎng)絡就會極具趣味性地出現(xiàn)在讀者的腦海里。例如“世界最美的書”2021年度的獲得作品《說舞留痕:山東“非遺”舞蹈口述史》,其在書籍紙張的選用的上別出心裁:彩色普通紙張、銅版紙、五彩繽紛的柔軟薄紙交叉使用,促使讀者的感官在不同材質、觸感、視覺間跳躍,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書籍設計方式使得讀者在閱讀的感受上也擁有著強烈的碰撞感。讀者在翻頁之間通過柔與硬的互動,可以充分感受到山東地區(qū)人文的豪邁與柔情。同時,隨著彩色薄紙在書頁翻動中體現(xiàn)的輕盈動態(tài)猶如復原了山東群眾跳秧歌時飄帶飛舞的場景。這種書籍,從內容到形式全面地記錄和宣傳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書本文字間增添了民間藝術歡快喜慶的氛圍,趣味性十足。又如在2006年便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獎項的《不裁》,其在設計過程中加入了使用“刀具”裁剪的過程,與書籍題目相呼應。書籍內容是隨筆散文,整書在紙張上運用牛皮紙與黃色紙張組合,具有古樸之感。新書到手時,內頁部分相連,需要通過裁剪才能閱讀。書籍扉頁中附有裁剪紙的紙刀,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邊裁邊看,紙頁邊緣隨著裁剪會出現(xiàn)毛邊,增加了讀者的閱讀體驗,甚至讀者也是成為書籍的設計者。以上這種閱讀的趣味性使得書籍在形式與內容中找到了平衡,增加了書籍的記憶點,書籍價值更提升一層。
互動性的書籍設計為實體書籍帶來了新的發(fā)展趨勢,設計師們也愿意不斷的突破限制,創(chuàng)造吸引讀者的作品,這些獲得“最美的書”獎項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證。在全民閱讀視閾下,閱讀普及化的第一步是了解價格。2003—2017年間“最美的書”,有24本獲獎圖書平均定價高達302元,其中高于平均價格的圖書有9本,最高定價達到980元,而我國在此期間出版新書的平均定價均在100元以下。[4]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作品在創(chuàng)作出版完成后,昂貴的價格會阻擋一部分人的消費。如《骨科小手術》定價為398元,《說舞留痕:山東“非遺”舞蹈口述史》定價為460元,這樣的定價,很難分辨出使用這種裝幀形式是為了促進閱讀還是僅為了參加比賽。以《骨科小手術》為例,若其作為醫(yī)學生讀物,內容科普化缺少深入性;若其作為大眾讀物,價格高昂。當然也不可否認它們的設計具有引領性。但在全民閱讀的背景下,書籍設計師應該多從實際出發(fā)。上文中所提及的《不裁》在形式設計上做到了創(chuàng)新,通過小的行為改變增加了書籍閱讀質感的同時定價符合平均消費水平,這也是《不裁》在書籍設計界廣為流傳的原因。書籍設計師需要通過設計方式在藝術與現(xiàn)實間進行平衡創(chuàng)新,運用藝術創(chuàng)作推動民族發(fā)展,此為最大意義上“中國最美的書”。
讓普通大眾止步的是價格,讓普通大眾心動的也是價格。能夠控制成本的設計和充滿創(chuàng)意的設計一樣是好設計。如何控制成本,這需要設計師對各種裝幀、印刷、材料等工藝十分了解,能夠在一定的規(guī)則里打造出書籍的特色形式。盡管書籍的使用者有多種身份,其選擇與負擔能力充滿多樣化,但在促進全民閱讀的理念下,將書籍普及的通道快速打通是重中之重即控制成本。最容易將價格壓低的方式之一是一件物品能夠經(jīng)歷住批量化生產(chǎn)的考驗,這對于書籍設計也是一樣。若書籍設計中加入了一些手工制作的方式,在其流程之中無疑再次增加了成本,因此以機器工作為主的裝幀流程最為合適。通過書籍設計其他層面的創(chuàng)新,傳遞前沿審美思想,將藝術教育普及化是書籍設計承擔全民閱讀責任的第一步。
讀者在進行選購時盡管會被書籍裝幀的視覺形象或者互動方式所吸引,但一本書的核心仍然是書中所呈現(xiàn)的內容,如其傳達的知識是否正確與深刻,其內容是否有深入閱讀的空間。圖文傳達清晰,形式內容統(tǒng)一,是書籍設計的首要步驟。書籍內容的準確與否不是裝幀設計師所能全方位把控的,但設計師在接受一個項目時也需要為自己的作品負責。一本好書要經(jīng)過萬人篩選,書籍設計師也是其中的一位把關人。《說舞留痕:山東“非遺”舞蹈口述史》的成功離不開其自身內容的民族性意義,其裝幀設計同樣是站在為內容服務的基礎上。如果一本書的裝幀非常吸引人,讀者買回家后發(fā)現(xiàn)內容十分粗糙,讀者只會出現(xiàn)一種“空有其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這是書籍設計師對自己能力最大的詆毀。
在對出版規(guī)則與書籍內容有一定的把控后,形式設計開始居于首位。在書籍設計的互動形式中有多種選擇,這就需要設計師根據(jù)書籍內容來選擇合適的形式,輔助內容清晰明確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在最終確定應用的形式時,設計師也應該明確,除已經(jīng)選擇的形式以外,其他形式都不能更好表達內容。這稱之為形式的“必然性”,這是優(yōu)秀書籍裝幀設計作品的要點之一。[5]裝幀形式中可能會蘊含著設計師的思想、情感、創(chuàng)意等,若能通過形式傳遞給讀者,便能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盡管如此,書籍裝幀形式不能影響讀者對于書籍的閱讀,比如易讀性、便攜性等,不能顧此失彼。設計師要深刻明確形式是為了內容更好地呈現(xiàn),書籍的核心是內容,形式創(chuàng)新是通過審美設計錦上添花的能力,促進閱讀效果與氛圍的興奮劑。
促進全民閱讀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和需要堅持的行為習慣,社會各個組織都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書籍設計的互動性也是極有特色的一種設計方式,每一次使用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其優(yōu)勢。不論是書籍設計師還是出版社,都應該注意書籍在價格、內容、形式三方面上的相對統(tǒng)一。以此為基礎為全民閱讀的實現(xiàn)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將藝術創(chuàng)意實體化、落地化、親民化,為書籍之傳播開辟更廣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