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青,劉芬
(廣州城市職業(yè)學(xué)院 國際商務(wù)學(xué)院,廣東廣州 510405)
旅游成為當(dāng)代人特別是都市人一種不可或缺的休閑、娛樂方式。2023年年初,三年新冠疫情緩解后人們壓抑的旅游熱情被極大地釋放出來。從2023年春節(jié)假期開始,景點人潮涌動、高速大排長龍、酒店預(yù)定爆滿等久違的景象每天都在上演。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2023年國內(nèi)旅游將達到45.5億人次,恢復(fù)到疫情前的將近80%,而出入境的旅游人次也將達到9千萬人次,有望恢復(fù)到疫情前的30%[1]。隨著疫情的結(jié)束,到中國旅游的國外游客數(shù)量也將大幅增加,旅游市場,包括景點、酒店、餐飲、交通、零售等行業(yè)的信心進一步恢復(fù)。
據(jù)專家分析,大城市將由于其旅游消費中心和市場基礎(chǔ)支撐的地位在旅游市場方面表現(xiàn)更加突出,成為旅游新增量的突破口和旅游市場創(chuàng)新的策源地。都市休閑游及其周邊游,在疫情導(dǎo)致的收入下降背景下,成為主流的旅游消費模式[2]。都市休閑游市場的競爭也達到白熱化程度,比如,各地文旅宣傳片造勢如火如荼,旅游城市推出各種優(yōu)惠政策吸引游客,開展針對細分人群的特色旅游項目等。因此,只有提升旅游服務(wù)質(zhì)量,增加旅游的含金量,打造城市的獨特魅力和亮點,才能讓廣州這座千年商都、現(xiàn)代化大都市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永慶坊作為廣州市最大型的非遺街區(qū),在微改造的基礎(chǔ)上保留了民國時期的騎樓街和其他古老的嶺南特色建筑,并打造了眾多的博物館、名人故居和非遺體驗館等創(chuàng)意點位。永慶坊景點集聚,體驗項目豐富,國潮氛圍濃厚,景點包括了廣東八和會館、趙家獅非遺生活館、三雕一彩一繡展覽廳、荔灣非遺體驗中心、活字印刷體驗館、李小龍祖居、詹天佑故居、蔣光鼐故居、粵劇藝術(shù)博物館、荔灣博物館、西關(guān)美食文化博物館、腸粉博物館、點都德(廣州本地小吃)、聚元祥(廣繡作品)等。永慶坊景區(qū)規(guī)模大,人文景觀多,類型豐富,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嶺南地區(qū)文化,成為旅游者到廣州旅游的首選地之一。旅游景點宣傳材料成為對外宣傳廣州城市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zhì)量的優(yōu)劣直接關(guān)系到城市的形象和游客對廣州的印象。本文擬從文本類型的角度對廣州永慶坊景點宣傳材料的漢英翻譯進行分析,旨在討論景點宣傳文本漢英翻譯的策略和現(xiàn)有英譯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翻譯理論研究源遠流長,各個流派和學(xué)說以其深厚的理論積淀對翻譯實踐進行指導(dǎo),推動了現(xiàn)代翻譯理論及翻譯實踐的發(fā)展。其中,現(xiàn)代影響最大的翻譯理論流派當(dāng)屬以Peter Newmark[3]為代表的翻譯功能理論。他們認為,翻譯的策略和方法應(yīng)該由譯文的目的和功能來決定。這打破了長期以來存在的“異化”和“歸化”翻譯方法的二元之爭,也擺脫了翻譯一定要“忠實”于原文的束縛。而功能學(xué)派學(xué)者萊斯[4]的文本類型理論就是基于幫助譯者分析文本的類型來確定譯文的目的,從而選擇合適的譯文對等程度和翻譯策略。萊斯的文本類型分為3種:“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類型,翻譯方法可以做出如下選擇(見表1)。
表1 文本類型與翻譯方法的選擇[5]
旅游景點宣傳材料的功能在于向旅游者傳遞旅游景點的背景信息、傳播文化知識、引起旅游者興趣,因此有一部分屬于信息型的文本類型,其譯文應(yīng)該將信息的準(zhǔn)確性放在第一位,向譯文讀者傳達與原文相同的概念和語義內(nèi)容。然而在實地旅游景點中,信息型文本翻譯的準(zhǔn)確性都有待改進。例如:荔灣博物館的外銷畫展品介紹中幾次提及 “十三行貿(mào)易”,譯文全部都簡單用“Canton trade”來翻譯,完全沒有結(jié)合該詞的歷史背景,信息缺失嚴重,非常不準(zhǔn)確,應(yīng)當(dāng)避免。其實,“千年商都”的廣州商業(yè)繁榮,而十三行在近代赫赫有名,是清代唯一的官方特許對歐美貿(mào)易的經(jīng)營機構(gòu)[6],專有名詞的英譯“Thirteen Hongs of Canton”已被官方采納。翻譯信息的缺失和錯誤讓譯文讀者沒有接收到應(yīng)有的信息,也沒有尊重原文的功能。
在旅游景點宣傳材料中,也有相當(dāng)一部分屬于操作型的文本類型,起到感染旅游者、激發(fā)情感和期望誘發(fā)對方行為的作用。在翻譯過程中,操作型文本的譯文目的為誘發(fā)讀者的行為,這就決定了其翻譯方法應(yīng)該以編譯為主,甚至可以改寫或者刪減。比如:漢語警示語“小心地滑!”的英譯為“Wet floor!”,并不是直譯或者意譯,而是一定程度上的“改寫”,但是“Wet floor”這個簡短的詞組能讓以英語為母語的游客馬上想到地板濕滑可能摔倒,達到提醒旅游者小心步履的目的。
國內(nèi)將文本類型理論和翻譯理論研究、翻譯實踐相結(jié)合的先驅(qū)學(xué)者有張美芳教授,她在2009年[7]和2013年[8]兩篇論文中分別討論了文本類型理論對英漢翻譯的啟示,以及文本類型理論對翻譯策略的指導(dǎo)意義。其他學(xué)者,如馬玉紅[9]從目的論的角度和功能學(xué)派[10]的角度研究旅游文本翻譯的策略,提倡按照譯文的目的和“譯語文化的準(zhǔn)則來調(diào)整或改寫”(Nord[11]),普遍認可旅游文本的翻譯采用“意譯”“改寫”“刪減”“語義翻譯+音譯”“注解”等方式,即萊斯提到的“編譯”。那是否所有的旅游景點宣傳文本都屬于同一種文本類型呢,能否采取同一個翻譯策略“編譯”呢?
在對永慶坊旅游景區(qū)的宣傳翻譯進行收集、整理、分類后,筆者發(fā)現(xiàn)旅游景點材料的文本類型并不單一,有信息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兩種。在翻譯前對旅游景點宣傳材料的單個文本進行文本類型的分析,這是譯者做好某個具體旅游翻譯的前提。比如,博物館展品、場景介紹和景點介紹多屬于信息型文本,而景區(qū)警示語、溫馨提示、通知告示等屬于操作型文本,要加以區(qū)別使用不同的翻譯策略。本文以永慶坊景區(qū)宣傳材料的漢英翻譯為例,評述、改譯部分英語翻譯,探討文本類型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dǎo)作用,并嘗試從中總結(jié)出更具有針對性的翻譯策略。
永慶坊旅游景區(qū)主打非遺文化,多達10個以上的博物館或矗立于顯眼的景區(qū)主干道,或隱藏于僻靜的社區(qū)民居中,吸引了無數(shù)旅游者對其進行 “尋寶”。館藏展品、模擬場景的文字圖片介紹,成為游客了解嶺南文化的重要途經(jīng)。在實地考察中,博物館內(nèi)中文介紹的英文翻譯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文本類型理論對其進行分析和改譯。
例1:西關(guān)婚嫁習(xí)俗
婚嫁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是建立新的家庭的開始,由此而生化出來的種種婚儀習(xí)俗,自古至今,繁復(fù)異常。西關(guān)地區(qū),民風(fēng)淳厚、民性善良,其舊式婚儀一直貫穿著中原的古代傳統(tǒng)婚俗。但也獨具地方特色,別有情趣。
原譯:The Marriage Customs in Xiguan
As an important thing in life,marriage is the start for a new family.There are many marriage customs in all ages.People in Xiguan follow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heir own local characteristics.
例1為荔灣博物館內(nèi)廣州老城區(qū)西關(guān)民俗介紹的英譯,原文和譯文的功能在于介紹西關(guān)舊式婚禮的習(xí)俗,屬于傳達新的信息和知識,增加游客對西關(guān)文化的理解,激發(fā)游客的興趣和愉悅他們。因此,該文本類型為信息型,其首要功能是提供準(zhǔn)確、等效的信息。而譯文中出現(xiàn)了幾個明顯的信息缺失:“由此而生化出來的”“民風(fēng)淳厚、民性善良”“中原的古代”未譯;“自古至今”翻譯成” in all ages”屬于誤譯,其中文意思為“一直以來”。對于信息型的文本,按照文本傳達的意義,用簡單、明了的通俗語言翻譯成英語即可。但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是否存在一般英語母語者由于文化差異而不熟悉的概念,是否會由于文化、語境等因素而導(dǎo)致他們難以理解。若有這種情況,應(yīng)該通過“編譯”的方法來彌補譯語讀者在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缺失,以期能夠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讓譯語讀者獲得和中文讀者對等的信息量。在本例中,“中原”一詞對于英語母語者是一個陌生的文化概念和地理概念,按照直譯的方法翻譯為英語并無任何實際意義,需要用“編譯”的方法來使其內(nèi)涵豐富。結(jié)合上述對譯文的分析,例1可改譯為:
Wedding Customs in Xiguan
Weddings are significant events in one's life,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a new family and giving rise to a multitude of customs and rituals that have been complex and abundant since ancient times.In the Xiguan area,where the people are known for their honesty and kindness,the 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s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ncient customs of the Central Plains(Zhongyuan in Chinese,the ancient central China—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However,these customs also have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dd to their charm and appeal.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在同一個文本類型的材料中,譯者也不一定自始至終采取同一個翻譯策略,而需要綜合考慮原文讀者、目的語讀者、文化差異等因素。對于信息型文本來說,其焦點是所傳達的內(nèi)容,而不是對其形式的追求。因此,譯者在翻譯信息類文本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會嚴格按照語義的順序和語義對等的策略來進行直譯。但譯者在分析文本類型的基礎(chǔ)上也必須綜合考慮其他因素,特別是譯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及期待,從而決定是否增加新的翻譯策略,如“編譯”策略。
在收集粵劇博物館介紹文本的過程中,筆者遇到很多對詩詞對聯(lián)的表達。詩詞對聯(lián)是中國歷久彌新的漢語言文化結(jié)晶,寥寥數(shù)語卻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語言美。它們題材多樣,語言簡潔,講究形式對仗和音韻合拍,集藝術(shù)性和實用性為一體。但其獨有的文化特征、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讓詩詞對聯(lián)的翻譯成為譯者最難啃的硬骨頭。博物館的圖文介紹主要功能在于傳達信息,而不在于期望西方游客接受中國文化的洗禮,理解其深厚的人文知識。況且,詩詞對聯(lián)包含的歷史、地理、習(xí)俗、典故等多種文化因素和獨特的形式之美,對于中國相當(dāng)一部分游客來說都會造成理解困難,更遑論外國游客了。因此,對于含有獨特文化元素的信息型文本,漢英翻譯應(yīng)采取編譯的策略,根據(jù)具體語境可做“意譯”“改寫”或“刪減”。
例2:在“志士班”編演愛國戲的同時,八和會館所屬戲班也先后演出傳播民主革命思想的劇目,諸如《秋瑾》《火燒大沙頭》《岳飛報國仇》等,收效比“志士班”更勝一籌。在香港的同盟會機關(guān)報《中國日報》還贈給“人壽年”班書有“石破天驚”四字的橫幢,以示表彰。后來,八和會館又以“志士班”曾用的對聯(lián)作為門聯(lián):
借古代衣冠實行宣傳黨義 娛今人耳目尤應(yīng)力挽頹風(fēng)。
While the "Patriots Troupe" was performing the patriotic operas,the theatrical troupes of Barwo were also performing dramas of propagation the democracy and revolution,such as Heroine Qiu Jin,How Wong Feihung Set Fire to Dashatou,The Legend of Yue Fei.The Barwo Guild's performances were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hose performed by "Patriots Troupe".The "Renshounian" troupe from Barwo Guild was praised and given a banner says "beyond expectation" by China Daily,the official newspaper of Alliance Association in Hong Kong.After that,Barwo Guild made used of the poetic couplet,which was once used by the "Patriots Troupe" as their door couplets.
例2為粵劇博物館中關(guān)于“八和會館”的文字及圖片介紹。原文和譯文的功能在于給讀者傳達有關(guān)“八和會館”的歷史和事跡的信息,對聯(lián)的出現(xiàn)是為了表明八和會館戲班參加民主革命的志氣和勇氣。譯文對聯(lián)的翻譯策略是刪減策略,即對聯(lián)的翻譯完全沒有出現(xiàn)。對于信息型的文本,在不影響信息完整性、譯文讀者理解的前提下,刪減的翻譯方式是可接受的。然而,刪減策略下詩詞信息功能的缺失必須要得到補償,譯文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如果能在譯文中彌補對聯(lián)本應(yīng)表達的、缺失的信息,譯文讀者的接受和反應(yīng)也將與原文讀者的基本對等?;诖耍瑢Υ宋谋靖淖g如下:
While the "Patriots'Troupe" was staging patriotic operas,the theatrical troupes belonging to Barwo Association also performed dramas that promoted democratic and revolutionary ideas,such as Heroine Qiu Jin,How Wong Feihung Set Fire to Dashatou,The Legend of Yue Fei.These performances were even more effective than those given by the predecessor "Patriots'Troupe".In recognition of their achievements,the Hong Kong Alliance's newspaper,presented the “Renshounian” troupe of the Barwo Association with a banner bearing the words "Good Shows beyond Excellence”.Later,the Barwo Association also used the couplet that " Patriots'Troupe " had previously used as their door couplet to express their aspiration for reforming the society.
例3:清初,廣州也有了瓊花會館,當(dāng)時就在太平門外的瓊花直街。有詩為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舉人徐振所著《四繪軒詩抄》,有《珠江竹枝詞》及原注:歌伎盈盈半女郎,怪他裝束類吳娘。瓊?cè)A渡口船無數(shù),一路風(fēng)飄水粉香。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the Qionghua Guild were also appeared in Guangzhou,which was located in the Qionghua Straight Street,which was right outside of the safety door.
例3原文有兩句話,而譯文只翻譯了第一句,完全省略了第二句,造成了比較大的信息缺失。雖然原文為信息型文本,但書名、詩名及詩詞的功能在于向讀者證明瓊花會館的存在,描述當(dāng)時瓊花會館及其表演的盛況。毫無疑問,詩詞證明瓊花會館的存在對于原文讀者非常重要,不能由譯者擅自決定完全不傳達。可能譯者覺得外國游客對清朝一個并不出名的舉人的詩詞并不感興趣,其著作也并沒有影響力,因而選擇刪減該句的譯文。然而,從信息型文本類型的角度來看,譯文的刪減導(dǎo)致其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與原文相去甚遠,因此會造成譯文和原文文本讀者在信息量、內(nèi)容理解方面產(chǎn)生不對等。結(jié)合上下文,改譯為: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the Qionghua Guild Hallwasestablished in Guangzhou,located on Qionghua Street outside Safety Gate.A poem written by Xu Zhen,a scholar in the 44th year of the Kangxi reign(1705),is proof of its existence.In his book,Xu Zhen included a poem along with its original annotation,describing the graceful singing girls in elegant attire on numerous boats carrying them across the river at Qionghua Pier.
本文通過對廣州永慶坊旅游景區(qū)介紹漢英翻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發(fā)現(xiàn)大部分景點宣傳材料都屬于信息型文本,尤其是景點類博物館、名人故居的介紹文本。景區(qū)隨處可見的警示語、通知告示,其篇幅較小,只占一小部分,屬于操作型文本。
對于信息型文本,譯者要遵循“忠實”第一的原則,首先確保信息的準(zhǔn)確性、完整性,用樸實的語言、簡潔的風(fēng)格實現(xiàn)原文的信息傳達功能,即采用直譯策略。原文中不可避免出現(xiàn)的詩詞翻譯,仍然以信息傳達功能為第一原則,側(cè)重內(nèi)容和基本意義的翻譯,而不需要追求譯文的形式乃至要求更高的韻律,可以采用“編譯”的策略。但是,尤其要注意“刪減”的翻譯方法使用有較大風(fēng)險,即使是對待最高文學(xué)形式、被認為不可譯的詩詞,也要避免信息的缺失。通過實踐,本文提倡信息型文本要以直譯的方法為主,但對于一些獨特的中國文化、歷史內(nèi)涵豐富的元素如詩詞對聯(lián),則用編譯的方法來彌補缺失的信息,這是在尊重原文、綜合考慮譯文讀者文化知識背景的基礎(chǔ)上做出的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