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霞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教學時,教師要從學生理解“風趣的語言”有難度的真實學情出發(fā),采取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策略,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體現(xiàn)以生為主的學習特點,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有所發(fā)展和收獲。筆者以本單元課文《手指》的教學為例,談談上述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教學落實。
教材的編者在課后練習2中指出“課文的語言很風趣,如‘他永遠不受外物沖撞,所以曲線優(yōu)美,處處顯示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幸福。”實際上,五年級的學生并不能直接感受句子中的風趣是什么,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品讀這樣的語句,然后才能真正體會語言風趣的整體風格所在。這就是從學情出發(fā),在真正的學習中來確定語文要素學習目標。
一是抓典型句品讀風趣是什么。學生通過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文本中幾乎處處都充滿了風趣與幽默。對這樣的風趣與幽默,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咀嚼與品讀;通過示范品讀,讓學生掌握品讀的基本方法與路徑。課后練習2所舉的例句就屬于文本中的典型表述,教師讓學生先確定表述的對象是中指,使用的是妙趣橫生的漫畫式語言;然后思考這樣的表述好在哪里,哪幾個詞語突出了中指的外形特點,作者對中指的評價持什么態(tài)度?!坝肋h不受外物沖擊”突出中指所處的位置優(yōu)越,得到了食指和無名指的左右護衛(wèi),“曲線優(yōu)美”突出的是中指在所有手指中不僅是最長的,而且被保護得好,所以美得有“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幸福感”,自然是所有手指都無法比擬的,他完全可以憑此俯視一切,時時露出會心的微笑。這就是中指因為被保護而幸福自信的秘密所在,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中指多么像有的家庭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孩子王。學生按照這樣的比擬,想象其他手指像什么人物,在生活中或家庭中有怎樣的表現(xiàn)與特點,文本表達的風趣就得到了深入的體會。
二是以批注寫出對風趣的感知。對于豐子愷先生在文本中體現(xiàn)的風趣,不同的學生所抓住的具體表達對象不同,感受的趣味自然也不同。這些不同可以讓學生以批注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即學生按照上述的品讀方法,選擇文本中自己感興趣的語言,把自己體悟到的風趣用更通俗的話語表達出來。如寫大拇指的系列例子:“例如拉胡琴,總由其他四指按弦……要進門了,叫他撳電鈴?!睂W生可以抓住例子中的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語“扶住、抵住、按住、頂住、翻、撳”進行批注:大拇指做的都是吃苦在前的事情,但沒有享受在后,由此看得出大拇指在五個手指中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批注交流活動,就能夠幫助學生比較全面地感知豐子愷先生在文章中所體現(xiàn)的風趣特色。
對于《手指》一課語言表達的風趣和幽默,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以自己的解讀定位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需要以學生的理解為起點,以學生的困惑為指導重點,以學生期望獲得的突破為追求,在順學而導中幫助學生解決學習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中遇到的問題。
一是在體會修辭之趣中引導?!妒种浮芬徽n的語言風趣,很多是通過具體修辭手法的運用得以體現(xiàn)的,尤其是擬人、排比、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從不同層面突出了五指的姿態(tài)和性格,使其具有生動鮮明的形象感,與人相比,手指是那么小的身體器官,但卻與人一樣有思想、有行為甚至有審美觀,這樣的修辭自然值得細細品味和欣賞。如第二自然段是描寫大拇指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畫出該自然段中自己覺得很風趣的詞句,再思考這些詞句中的風趣是運用什么方法表達的。學生抓住“身體”“頭”等詞語看出這是把大拇指當作人來寫,在具體描寫中“矮而胖”“大而肥”則是與其他手指的對比得出來的結論。由此可見,作者是用擬人加對比的方法,寫出了大拇指那種憨態(tài)可掬、樸素實在的外在形象。
二是在領悟表達之趣中引導。《手指》一課的語言風趣在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之外,還有巧妙呼應、直接調(diào)侃等表達方法,也是值得教師引導學生從文本語言中加以領悟的。所謂巧妙呼應主要體現(xiàn)在前后文對同一對象的不同表達上。如在說食指時“他具有大拇指所沒有的‘機敏,打電話、扳槍機必須請他……”,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是稱贊大拇指具有的美德,此處則借食指指出了大拇指與之相比的不足——不夠機敏。作者用這樣的方法來說表述對象的缺點,讀者即使讀出了表述對象的缺點,也會淡淡一笑——這算不上什么缺點?。∵@就是文本在表達上的獨特風趣之一。所謂直接調(diào)侃主要表現(xiàn)在對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表述上,如說中指是“每逢做事,名義上他是參加的,實際并不出力”,說無名指是“多用于研脂粉、蘸藥末、戴戒指”,說小指則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與大拇指和食指的具有奉獻精神相比,調(diào)侃的意味不言而喻。無論是巧妙呼應還是直接調(diào)侃,都是豐子愷先生在《手指》表達中形成風趣效果的有效手段,值得教師引導學生領悟其表達的秘妙所在。
當下的語文教學倡導課堂上以生為主,還“學”于生,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意識與追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鏈接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一是在自主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手指》一課的內(nèi)容讀起來似乎沒有多少難度,只是感受語言表達上的風趣難度不小。具體難在哪兒,需要學生在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與把握上去研判。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內(nèi)容的表格,具體項目為:五指的特點(長處、不足)、稱贊與調(diào)侃、表達方法和想到的人物。填寫表格時,學生不會的內(nèi)容,無疑就是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體會與解決的問題所在。教師根據(jù)學生存在的問題,結合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設計教學主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體會,從不同層面獲得對文本語言風趣的理解與把握。
二是在讀寫結合中內(nèi)化遷移。在學生完成對文本語言表達特色把握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表達方法,寫五官中的一種器官,達到內(nèi)化、遷移和運用風趣表達方法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本單元課文教學中,教師要緊扣語文要素,尋找教學策略,引領學生理解與把握課文中獨特的表達方法,達成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