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維
人要有出世之精神,才可以做入世之事業(yè),這是美學(xué)大師朱光潛先生的金玉良言。
先生所謂“出世”,即在厲害關(guān)系面前,不斤斤計較,不耿耿于心,如此,方能免俗。但人之一世,“未能免俗”者多矣,只有出世,唯有出世,方顯生命之本真,才有心智之磨礪。以磨礪之心,行入世之道,則求學(xué)就上進,理政必政通,治國定興盛……出世以礪心,入世以利興,正是此意。
慎思之,出世何嘗不是一種靈魂的歷練。它要求出世者漠視成敗,罔顧得失,其心靈如此,則做人行事,定然大成。濮水之釣,莊子自此神龜;以史證道,司馬無韻之騷;采菊東籬,陶潛隱居悠然。此三者,皆因避世間之爭,釋純凈之魂,于靜穆觀照中,獨自謀篇,令世人側(cè)目。沒有出世的磨礪之功,哪有入世的順風順水?
人或問,出世有目的否?非也。出世只是一種心態(tài),也是一種境界。張良功成身退,一保世代安然;嵇康孤高絕倫,一曲廣陵絕響;叔同東渡西歸,一嘆長亭送別。以出世致志,以致志礪心,留下一身傲骨,此心此骨,要成事則足以成事,想成仁則足以成仁,不誠心出世,何談境界?何談功成?
可出世,并非簡單旁觀,出世者辨人之不能辨,察人之不能察,然以史為鑒,以超脫出世為借口,行放縱自流之事者有之;以超脫出世為借口,忘了初心忘了追求者有之;以超脫出世為借口,沽名釣譽、害人害已者有之。那商紂王縱情聲色而至改朝換代;那梁武帝為名求佛而至敗光國庫;那牛頓后期信神而至半生荒廢;那汪精衛(wèi)假勇假仁而淪為漢奸……凡此種種,淪落為塵,為人不恥,原因在于假出世而非真出世。沒有礪心,何談利興?
為更好地入世,出世在所難免。歷代智者皆明此理。太公垂釣,定鼎姬周天下;東臨碣石,孟德滄海抒志;隆中獻策,臥龍飛出茅廬;屢遭貶謫,東坡狂放不羈……如此賢人,皆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殷殷之心,為民之志,可昭日月,可感天地。試想:沒有出世之心志,忘備入世之輝煌?
今日我華夏之世,既有先輩舍生忘死之入世精神,更有無數(shù)國人默默奉獻、為國盡忠之出世情懷:他們救死扶傷,當白衣天使;他們閃耀星空,勇做航天英雄;他們福澤后世,選擇春蠶蠟炬;他們鑄劍執(zhí)盾,投身科研國防……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以無私無畏、無懼困難之出世精神,唱響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之入世強音,成就大中華今日之璀璨。
請記住這句話:“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濒斞赶壬裕闶菍Τ鍪琅c入世最好的之詮釋。不是嗎?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我輩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