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不論是在早年求學時期,還是在革命時期,甚至到了耄耋之年,都非常重視讀書。
如今,四川南充二中(早年朱德求學的順慶府新學堂)還留有“朱德讀書室”。那么,朱德喜歡讀哪些書呢?
讀經(jīng)典書,汲取歷史智慧
朱德自幼就聰穎好學,在私塾中又受到很好的啟蒙教育,在先生的指導下,他先后讀了“四書”“五經(jīng)”及“二十四史”等書籍。從此,他一生在書海遨游,特別是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書籍。
在四川瀘州期間,朱德有更多的時間博覽群書,妻子還布置了一間精致的書房,并精心為他選購了《詩經(jīng)》《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孫子》等大量古典書籍,其中有許多還是珍貴的清刻本典籍。后來其中的一些書由現(xiàn)四川瀘州市圖書館收藏(大致有1500多冊),上面還保留著許多朱德讀書時的批語。
1939年,朱德在同美國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交談時說:“從《三國志》中,我得到了很多打仗的好經(jīng)驗?!北热?,從朱德讀過的《三國志》的眉批中就反映出他當時就有“積蓄力量、屯兵屯田、進行休整、以圖發(fā)展的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的想法了。他在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曹操)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今安徽省壽南縣)屯田”這一句時,眉批“留薪辦法”,認為當年曹操大規(guī)模屯田以解決軍糧問題是個好辦法。
又如,讀至“孫策受袁術(shù)使渡江,數(shù)年間遂有江東”這句時,眉批:“亂世有大志無力者,均遠避,養(yǎng)力以待,后多成功。”對于孫權(quán)、孫策兄弟這種積蓄力量以圖發(fā)展的做法,朱德給予肯定。
讀進步書,把握社會潮流
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并開始和工人運動結(jié)合起來。
雖然遠在瀘州,但是朱德敏銳地感知到了這股社會主義思潮的力量。他讓妻子搜尋了一些關(guān)于俄國十月革命等題材的書籍和小冊子,還訂閱了《新青年》《新潮》等雜志,閱讀了《天演論》《民約論》等書籍,并經(jīng)常就世界上流行的無政府主義、共產(chǎn)主義等新思潮進行思考,尤其贊賞蘇聯(lián)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辦法。
隨后,他繼續(xù)學習馬克思主義,閱讀了《共產(chǎn)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還閱讀了《向?qū)А贰队⑻丶{雄耐爾》《國際通訊》以及其他介紹國內(nèi)外革命情況的書刊。
可以說,正是這些革命書刊讓朱德找到了中國未來的方向,也奠定了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信念。
讀實用書,踐行“急用先學”
在德國期間,朱德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語言上的障礙,當時他已經(jīng)36歲,要重新學一門外語很不易。朱德的學習方式很獨特,他不是只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死啃書本,而是買了一張柏林市區(qū)地圖,先用中文標明每一條街道的名稱,每天都帶上它出去走一走。幾個月里,他幾乎走遍了柏林的每一個角落。沿途遇到博物館、學校、畫廊、啤酒店、教堂、公園,或是允許他進去的工廠,他都要去參觀一番。他還去聽音樂會、看歌劇。
朱德曾回憶,“硬是走路,學德文也學得很快,認識街道也快”“幾個月后,我的德文程度就可以買東西、旅行、出街坐車了。這樣一來,就比較舒服了”。
(選自《讀書的方法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