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平
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課堂單篇教學的改革與優(yōu)化,在該項教學活動的實施中,組合選文策略的恰當運用,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能夠客觀看待群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勢,在教學實踐與探索中合理運用組合選文策略,以此不斷提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
明確認識到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組合選文策略的運用價值,可以使初中語文教師針對該項教學方法的運用引起足夠重視,圍繞該項教學工作的推進樹立正確教育理念。
首先,該方法的運用有助于鍛煉并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習慣用單篇課文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思考的范圍相對有限,當同時面對多篇課文進行學習時,學生的思考范圍會進一步增加,思維活躍度會進一步提升,在持續(xù)不斷的訓練中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會更快地得到提升,這對于初中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其次,該教學方法的科學運用,有助于初中生語文課堂主體地位的凸顯,增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得到更大的收獲。受“師本位”教育理念的影響,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不突出,在長期被動學習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學習成效并不高,這也是同一班級中優(yōu)秀學生比例較低的原因之一。群文閱讀教學組合選文策略的恰當使用,可以為學生在語文課堂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中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其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及整體學習收獲也會有所增加,由此可見該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運用價值。
再者,該教學方法的使用有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當下很多初中生的閱讀量比較有限,教師雖然會經常提醒學生多閱讀,但是真正付諸行動的少之又少。該項教育活動的安排,則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為學生拓展閱讀,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鍛煉和發(fā)展。
1.圍繞主題選文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教師可以圍繞特定的主題選擇相關聯(lián)的課文進行教學,使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進行思維鍛煉,并在群文閱讀中對文章的內涵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比如,初中語文教師圍繞“愛國情懷”這一主題,選擇將《我愛這土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安排到同一課中進行閱讀教學。整個教學流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對課文進行整體分析,在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兩篇課文均為詩歌體裁,且詩歌內容均包含了濃烈的愛國情感,然后引導學生在初步閱讀中對兩篇詩歌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第二階段,教師通過對詩歌的系統(tǒng)講解,指引學生在對比中分析兩首詩歌的差異性。對于部分初中生而言,在對比分析中尋找差異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輔助和提示。教師可以對兩篇詩歌進行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朗誦,要求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朗誦對兩首詩歌的節(jié)奏及其包含的感情基調進行對此分析。在對比中使學生意識到,《我愛這土地》的感情基調相對深沉,從詩歌中流露出無奈、悲憤的情感;相比之下,《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感情基調更加澎湃向上,從詩歌中流露出比較激動、自豪且欣喜的情感。在學生產生上述學習認知和收獲后,教師再對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系統(tǒng)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是作者在國家正經歷危難的時候所完成的作品,《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則創(chuàng)作于國家的建設發(fā)展期,正是因為創(chuàng)作于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作者表達“愛國”這一主題的方式才會有所不同。
第三階段,教師通過對兩首詩歌的細致講解,安排學生細致查找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并且進行對比分析。意象屬于詩歌中的重要元素,教師要求學生在分析時對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進行品味,以此為參考對作者的情感作深層次剖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發(fā)現(xiàn)《我愛這土地》中的主要意象有鳥兒、土地、河流、風和黎明,因為當時我們國家正在遭受苦難,作者希望自己就是一只鳥,雖然周圍滿是壓迫和炮火,但是自己仍然要去守護祖國的土地、河流,即使自己的生命會耗盡,但是仍然會與祖國大地融為一體,使學生對作者愿為祖國奉獻生命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蹲鎳?,我親愛的祖國》所出現(xiàn)的意象包括蛛網、胚芽、笑窩、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等,透過這些意象可以感受到我們的國家表現(xiàn)出一幅蒸蒸日上的圖景,作者正是通過此類意象表達對祖國的美好祝愿。
2.凸顯學生主體性
根據(jù)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努力凸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對于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選文時要結合初中生的學習需求及心理特點,通過恰當選文并合理安排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語文課堂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顯現(xiàn)。例如,教師可以選擇將《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安排到同一課進行教學。這兩篇文章以寫景為主,教師可以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構建假期旅游的活動情境,在該情境活動中要求鼓勵學生輪流擔任導游員,其他同學則作為游客,要求導游員以課文中的地點為對象帶著“游客”游覽,在游覽中需要通過系統(tǒng)地解說使游客對旅游景點有濃厚的興趣和比較深刻的印象,而導游員所編寫的解說詞應該以課文內容為依托,然后再進行自主加工,努力使自己的解說詞生動形象并對游客產生吸引力。上述情境活動的安排,能夠使學生在群文閱讀學習中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鍛煉和發(fā)展,還可以借助情境活動為學生學寫游記提供啟示。
3.課內外選文的相互結合
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初中語文教師應及時為學生引入課外閱讀材料,以此開展群文閱讀,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深刻理解課文內容,以此取得更加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選擇將《孔乙己》《故鄉(xiāng)》《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魯迅的其他文章安排到同一課中進行教學,通過課內外對比的方式,使學生對魯迅文章的寫作特點以及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比如,魯迅文章在思想情感的表達中喜歡進行批判和抨擊,在寫作手法的運用中能夠做到言簡意賅,在人物形象的描繪時經常采用細節(jié)描寫,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對于很多初中生而言,在學習魯迅的文章時會感覺到較大的難度,而通過課內外相結合的群文閱讀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對魯迅的寫作特點及風格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幫助學生在學習魯迅的文章時降低閱讀學習難度,帶來更大的啟發(fā),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得到更大的收獲。又如,教學《關雎》《蒹葭》時,教師需要對《詩經》進行簡要介紹,然后選擇將《詩經》里的其他詩歌引入課堂之中,指導學生在對比學習中對《詩經》的內容、情感、藝術風格等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這對于閱讀學習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組合選文策略的恰當運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初中語文教師要針對該項教育工作進行準確定位,主動調整傳統(tǒng)教學思路,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恰當選文,再通過教師精心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收獲。需要注意的是,在階段性教學工作結束后,語文教師還要及時開展教學評估,從中發(fā)現(xiàn)教學方法運用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進,以此構建起更加完善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