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吉林師范大學 博達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新時期背景下,大思政育人理念的提出,使高校承擔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任,也對高校思政教學實踐工作的開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思政課程以教材為依據,以課堂為實施育人工作的主要陣地,存在著教學模式落后的問題,育人的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為進一步改善民辦院校思政育人的功效,教育領域提出文化育人的理念,將我國特色的茶文化融合到教學實踐中,完成傳統文化內涵的有效滲透,利于引領學生的思想,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茶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歷經長久的發(fā)展,不但沒有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反而吸納其他文化的精髓,在新時期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并形成深刻的內涵。特別是與我國儒家、道家、釋家哲學理論的融合,使茶文化內涵更加豐富,不但包含茶相關的技藝和藝術等物質財富,還具有茶德、茶禮、茶禪的精神內涵。茶文化內涵中“仁”與“和”的理念,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將這種內涵融合到思政課程教學實踐中,可引導學生正視人際關系,并與“和”的理念看待問題和矛盾[1]。經過不斷的反思和總結,更加自覺地規(guī)范自身的思想和行為,并形成對哲學觀點的深刻認知,為學生學習和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根基。與此同時,對于茶文化存在的物質財富,可使學生在飲茶和品茶中,保持清晰的頭腦,認識到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在復雜的社會中快速分辨出社會信息存在的價值,在多元文化影響下,保持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實現思想的健康發(fā)展。作為成長在新時期背景下的大學生,以傳統思政理論說教的方式,來傳遞價值觀和規(guī)范學生的思想,已經難以滿足現實的需要。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散漫、性格內向、學習不積極等情況,需要思政育人加強文化教育的融合,重視在精神上引導學生,增加學生思政教育的認同感。而茶文化作為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文化載體,可為學生提供精神上的指導,感悟我國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并自覺以茶文化倡導的理念為標準,改善學生存在不足之處,使思政學習更加自主和高效。
茶文化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與思政育人目標有著較強的吻合度,對思政育人工作有著推動性的作用,促進立德樹人育人工作的有序進行[2]。一方面,茶文化可更新思政育人工作方法,促進育人工作的革新。茶文化在發(fā)展中與其他產業(yè)融合形成的茶藝、茶道、茶歌、茶舞等,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以與茶相關的文化活動為主題,落實思政實踐育人活動,可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茶文化內涵,并完成對思政理論的理解和內化,同時借助茶文化教育資源,定制個性化的育人方案,可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進育人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思政育人的渠道,可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民族智慧的結晶,在當代社會發(fā)展和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西方國家文化對我國的滲透力度逐步增強,為思政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高校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影響著社會的和諧和進步。對于思政育人的工作而言,需要把握校園文化育人這一陣地,促進茶文化和思政理論的融合,使學生自覺探討和學習傳統文化內涵[3]。還應加強價值引領,增加學生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其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促進茶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為我國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貢獻力量。
我國作為文化古國,有著悠久的文化發(fā)展歷史,經歷幾千年積淀形成的茶文化內涵,有著在多個領域應用的推動性作用。特別是思政育人方面,有著明顯文化、經濟、政治融合的特點,需要將茶文化與思政理論相結合,找到思政育人工作和文化育人的契合點,增加育人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和修養(yǎng),不但提升民辦高校思政育人的實效性,還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較為深刻,認為思政育人理論內容完善且深刻,可作為思政教學的主體內容,發(fā)揮較強的育人功效。加之,教師教學負擔的日益增加,使大部分教師缺少教學設計的時間和精力,使思政理論缺少傳統文化的融入,育人的效果達不到預期,對學生價值觀和思想的引領作用不足,難以達成新時期育人的目標。
思政育人實踐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在于教學內容存在橫向和縱向的重疊,且在教學實踐上存在著創(chuàng)新性不足的問題。具體而言,思政課程橫向內容的重復,主要體現在高校思政課程與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存在一致性[4]。高中階段的哲學內容,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重要理論,雖然高校思政課程內容更具深度,但核心內容的重疊,并以簡單理論講解方式呈現,會使學生降低探索欲望,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不強。而在縱向內容上,思政理論與高校近代史等幾門課程存在內容上的交叉,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同時也造成學生對重復性理論內容的厭倦和抵抗,降低知識傳遞的效果。面對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現狀,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更加多元,針對崗位要求設定的目標也較為完善。要求思政育人工作發(fā)揮帶動性作用,塑造學生良好品質和素養(yǎng)的同時,能夠落實文化教育,增加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知識水平,滿足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5]。而思政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更新速度過慢,會使育人工作難以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而革新,在文化育人方式發(fā)揮的作用不足,難以實現供需上的均衡。
在民辦高校思政課程中融入中國傳統茶文化,首先需要思政教師明確茶文化融入思政課程中的價值與目標,深入了解茶文化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與優(yōu)勢,并采用多種措施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深刻了解與認知,從而才可為茶文化的滲透奠定堅實基礎。若想實現這一目標,民辦高校必須要加強對茶文化價值的宣傳與普及力度,多途徑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茶文化的內涵與價值,使思政教師與學生能夠深刻領悟茶文化精髓,感受茶文化非凡的魅力。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廣泛性,傳統媒體公信力強、影響力廣等優(yōu)勢,積極運用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微信、微博、QQ、校園網站、電視新聞、新聞網站等途徑,加大對茶文化價值、內涵與歷史進程的傳播,提高廣大師生對茶文化的重視,促使教師在開展思政教學中自覺滲透茶文化,為學生營造濃厚茶文化學習氛圍,并提高學生學習茶文化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實現茶文化在思政課程中的融入奠定堅實基礎[6]。其次,民辦高校在明確茶文化在思政課程中的教育價值時,還需要深刻意識到茶文化展思政課程中的滲透,屬于非功利性價值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價值,必須要注重將學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育,與茶文化弘揚和傳承進行深度融合。將大學生作為弘揚與傳承中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傳承人,充分發(fā)揮茶文化人文價值功能,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培養(yǎng)其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促進民辦高校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所需要的優(yōu)秀社會主義接班人。
為了重點突出差文化在民辦高校思政課程中的育人作用,應當以茶文化為引領,針對現有思政課程體系加以完善,加強課程體系優(yōu)化,利用茶文化教育資源豐富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即實現了對現有思政課程體系的豐富,又實現茶文化資源的合理滲透,育人效果穩(wěn)步提升。在具體實踐中,可從民辦高?,F有的思政課程體系著手,分別為選修課與必修課兩部分。但由于茶文化中并未涵蓋思政課必修課的重點,也未涉及到選修課程教學重點。所以就需要民辦高校針對茶文化與思政課的融合目標,在有關茶文化的專業(yè)中,增設茶文化思政必修課程,比如旅游專業(yè)。在該專業(yè)中增設茶文化思政必修課程,不僅有利于提高本專業(yè)學生對茶產地、茶來源、當地歷史文化的了解與認識,還可擴充專業(yè)知識體系,開拓其視野[7]。其次,為能真正發(fā)揮茶文化育人作用,避免茶文化必修課程開設的局限性與表面化問題,民辦高校還應鼓勵思政教師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在網絡平臺中積極搜索海量的茶文化教育資源。在網絡平臺中開發(fā)教學資源庫,為思政課茶文化的融入提供充足教學資源支撐,并利用課堂教學,將搜索到的茶文化思想滲透到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進一步發(fā)揮“課程思政”與“茶文化”育人合力。
若想在民辦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融入茶文化,真正發(fā)揮茶文化育人作用,教師可通過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茶文化出發(fā),積極推進思政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運用一些趣味性、探究性與先進性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大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思政課程中學習茶文化知識,并增強學生對茶文化的認同感。在具體實踐中,首先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將慣用的“填鴨式”、“滿堂灌”、“一言堂”等被動式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耙陨鸀楸荆虿氖┙獭钡幕邮浇逃J?。積極引進先進教學手段,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等,利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設備,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通過播放有關茶文化的教學微視頻,引導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我國茶文化,接觸茶文化思想與內質,并逐漸受其影響形成良好茶文化思想與精神,達到育人目的。其次,為增強師生在課堂中的互動率,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可通過圍繞思政教學內容,組織一些有關茶文化的辯論會、思辨會、論壇、班會等活動,以競賽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與其他小組展開思想上的碰撞。通過交流探討彼此對茶文化的看法與認知,以及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茶文化教育作用等等,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知,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思想觀念。
第二課堂對于為學生提供吸收內化知識,實踐提高技能等機會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化教育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yǎng)成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民辦高校思政課堂中融入茶文化,應注重發(fā)揮第二課堂教育作用,為大學生深入接觸茶文化提供重要契機,為落實思政理論聯系實際提供平臺。首先,民辦高??赏ㄟ^發(fā)揮校園學生社團作用,鼓勵大學生組建茶文化社團,吸引一些熱愛茶文化的大學生參與其中。社團組建后,還應為社團活動開展與設備設施完善提供充足的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與財力支持,以及為茶文化的弘揚提供指導力量。在社團運行期間,管理層可為社團提出一些意見與建議,鼓勵社團利用活動落實茶文化宣傳、氛圍打造等工作,以真正發(fā)揮社團核心力量,拉緊茶文化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其次,還可通過加強與當地茶企業(yè)、茶基地等地的合作交流,定期組織大學生到茶企業(yè)、茶基地等參觀學習,親身體驗種茶、采茶、品茶、飲茶等。還可到茶館體驗茶道精神、茶禮儀等,親身體驗茶文化特征,使大學生能夠在真正的茶文化環(huán)境中得到熏陶。
思政專業(yè)教師作為落實茶文化育人目標,保障人才培養(yǎng)質量與教育教學成效的重要執(zhí)行者,自身所具備的業(yè)務能力、專業(yè)水平、技術技能以及茶文化素養(yǎng)等能力的高低,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民辦高校在思政課程中滲透茶文化,必須要注重加強對思政專業(yè)教師茶文化素養(yǎng)的培訓力度,通過培訓豐富教師茶文化知識儲備,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思政課程師資力量水平,進一步為茶文化的滲透打下堅實基礎。在具體實踐中,高校首先可通過定期引進茶文化領域的專家教授、專研學者等到校內為教師提供專業(yè)的茶文化知識講解與培訓工作,來豐富教師茶文化知識儲備,使之能夠更好的在思政課程中融入茶文化。其次,可通過定期組織思政教師在校內開展學術座談會、學術研討會、學術比拼大賽以及教研教改等活動,以茶文化滲透為主題,展開學術上的交流、互動與切磋,從而在互動中逐漸提高思政教師茶文化教學能力與水平,豐富其教學經驗。另外,還可定期帶領思政教師到合作茶企業(yè)內參觀學習,深入生產一線,了解茶企業(yè)內部文化與生產全過程,以此來不斷完善自身知識儲備,為茶文化的滲透打下堅實基礎。
大學作為學生價值觀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思政教育的實施不但可約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還能啟迪學生的智慧,保障學生發(fā)展方向的正確。然而,在以往的思政課程教學實踐中,由于民辦院校教學改革落實不到位,使教學工作存在教學方法和內容更新速度過慢的問題。而借助茶文化進行思政育人工作,可帶給教學工作新的思路,并發(fā)揮文化育人的有效性,促進思政育人效果的顯著提升。為此,需要高校制定完善的課程體系,為茶文化的滲透提供機會,使茶文化下的思政育人工作更具深度和廣度,滿足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符合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