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聊城市實驗幼兒園,山東 聊城 252000)
古時描繪古代宮廷歌舞樂以及茶的歷史生活是來源于傳統(tǒng)的茶畫美術的,這種以茶為中心描畫的畫面也是應用了我國的傳統(tǒng)美術藝術[1]。目前,根據《3-6歲幼兒發(fā)展指南綱要》我國大部分幼兒園也在借鑒這種茶文化繪畫形式,在遵循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以達到對幼兒左右腦開發(fā)的目的,利用茶文化的真實材料,引導幼兒進行“自由想象”式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如福建安溪幼兒園就充分利用了本地茶文化鄉(xiāng)土習俗,將傳統(tǒng)文化與繪畫方面的技巧加以改造融合,以“蜻蜓點水”的茶文化為主題,將茶文化滲透在幼兒園的藝術活動中。
幼兒園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3-6歲幼兒進行知識傳授、生活能力培養(yǎng)以及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對幼兒進行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2]。因此,根據幼兒的發(fā)展及接受能力,將幼兒的教學活動加以改編創(chuàng)造,加入茶文化元素,讓茶文化以滲透的形式融合到幼兒的基本教學活動中,讓幼兒不僅了解了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歷史,還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繼續(xù)傳承。設計的茶文化融入幼兒美術教學中,不僅僅只加入中國傳統(tǒng)美術畫線條元素,還包含了幼兒意識形態(tài)的培養(yǎng),也可將幼兒西方油畫美術融入其中。
由于幼兒園中設計的傳統(tǒng)美術活動過于傳統(tǒng),形式也太過枯燥,幼兒被安排的美術開發(fā)創(chuàng)意活動時間較少,因此幼兒無法積累自主創(chuàng)造意識的繪畫作品,也無法形成對繪畫作品的興趣。[3]基于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幼兒對美術活動的硬性要求不大,將美術作為鍛煉“精神輔助性”學科活動要求必須存在的情況。[4]傳統(tǒng)茶文化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放棄了以往的填鴨式基本練習教學,依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按照小中大班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需求,為了發(fā)展幼兒的繪畫意識與想象能力,發(fā)展出游戲性的直接趣味教學。
茶文化承擔著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使命,茶文化精神已經在藝術的各個領域有所涉及,并對教育類行業(yè)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方面,茶文化具有適用性和共通性,拓寬了幼兒教學活動設計的各個方面,在這個基礎上,為幼兒設置的基本教學活動中增加了具有趣味性的故事講解,讓幼兒在多種茶文化故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原有的基礎性教學活動中,例如傳統(tǒng)文化、通向數學、特色藝術活動、游戲活動、綜合性趣味活動等,在豐富各個種類的教學活動的同時,在教學的教法、教具等方面也進行了改進。部分幼兒園已經開設了茶文化,教師會帶領幼兒們走出課堂,在茶樓、茶舍等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開設實地教學活動,融入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藝術元素,讓幼兒去品茶、觀茶、認茶等,在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中體驗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所帶來的魅力。另一方面,茶文化中茶藝種類的多樣性,幼兒的茶文化教學活動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必修活動與選修活動?,F(xiàn)階段所普及的以茶道為主的思維開發(fā)活動,也在逐漸被各個幼兒園所接納,主要鍛煉幼兒的創(chuàng)造開發(fā)能力與理解能力。
茶文化在經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演變,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茶文化不僅是一門生活的藝術,更象征著生活中的傳統(tǒng)禮儀,有著“寧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沒茶”之說。[5]茶文化是可傳承的民族文化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將茶文化設計成不同種類的幼兒教學活動,對于傳承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對于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幼兒形成正確世界觀的健康成長也大有裨益。
幼兒有著很強的可塑性,在幼兒年齡適宜的情況下,從小就融入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對幼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讓他們學會如何敬茶,如何倒茶,學會其中蘊藏的禮儀,能夠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品德及行為,同時也能夠讓他們?yōu)樽鎳羞@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民俗文化而自豪,領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與風采,這對他們以后的健康成長及今后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中的茶文化滲透,讓幼兒懂禮、尊禮,了解茶文化中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禮儀,了解茶道思維、親身體驗茶文化等。通過搜集我國地方本土茶文化資料圖本及本土茶文化介紹材料等,聊城市幼兒園開展了成系列成體系的茶文化藝術特色教學活動,如“蜻蜓點水烏龍茶”主題活動以及“茶吧小能手”特色教學活動,通過主題活動與特色教學活動的強力融合,讓茶文化的思想、思維、禮儀傳統(tǒng)滲透在幼兒活動的方方面面,通過茶文化熏陶啟迪幼兒的思想,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從小即形成培養(yǎng)。將茶文化融合到教育教學事業(yè)中,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對幼兒開展教育的過程當中,為了能夠更好培養(yǎng)幼兒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可以將茶文化相關內容滲透其中,促使幼兒在學習以及活動當中更好的接受來自于茶文化的侵染和熏陶,促使幼兒在寓教于樂以及喜聞樂見的茶文化教育當中,逐漸形成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和認識。同時,茶文化的滲透能夠豐富教育內容,更好的對幼兒個人行為進行有效規(guī)范,最終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茶文化在全國各地都有體現(xiàn),每個地方都有本土的茶民俗文化及背景文化。各地區(qū)的幼兒園可以進行本土地方性課程活動的建構,讓孩子們從小培養(yǎng)出民族自豪感,讓家鄉(xiāng)情懷融入幼兒生活中。[6]例如山東省政策規(guī)定,縣區(qū)內各個幼兒園必須要結合本土資源,將地方特色課程融入到課程辦學體系中。這就要求園區(qū)與教師必須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課程。結合茶文化的相關文化素材,聊城市幼兒園制定了關于茶文化的民族民間特色幼兒課程活動,通過材料搜集分析以及研討編排,制定出來具有聊城市茶文化的本土幼兒特色課程。[4]在其他省區(qū)縣,也將茶文化作為本土文化課程融入到地方課程中,如常熟、撫順的一些實驗幼兒園教學也將茶鄉(xiāng)文化納入其中。茶文化幼兒園本土特色教學課程活動的建構,不僅僅是將本土茶文化滲透在各個學科的本土內容中,還要在課程研討中開展專門性的屬于茶文化的本土地方課程,讓幼兒們了解本地茶文化的歷史傳承背景。基于課程體系納入的新設課程太多,體系制定又太過繁雜,所以各地方茶文化課程教學缺乏專門的應用教材。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山東省自古代以來都是禮儀之鄉(xiā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為了開設茶文化民俗特色課程,讓幼兒更深入的了解到茶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形成對茶文化的基本認知,教師可通過圖像、影片、圖畫等引導幼兒去探索各種茶知識,課程中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聞氣味等了解茶的顏色、泡發(fā)形狀、各種氣味等。還可通過去實地茶館讓幼兒挑選喜歡的茶具,在讓幼兒了解不同茶具的不同功能特點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自己喜歡的茶具,用這種方式讓幼兒喜歡茶文化。
在茶文化特色活動中要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分開來開展不同區(qū)域主題活動的課程。以茶文化為主題,根據小中大班幼兒的不同興趣,有針對性地放置不同的活動材料,讓幼兒鍛煉自己動手能力的同時也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例如:小班的益智區(qū)——挑長短不一的茶梗或者茶葉裝包等;中班美工區(qū)——設計茶葉logo、裝飾茶具、制作包裝袋等,科學區(qū)——茶的種類、茶葉的秘密、茶名稱等;大班表演區(qū)——表演茶藝,操作區(qū)——茶樹種植、我來倒茶等。
幼兒時期的美術教學活動是幼兒培養(yǎng)情感、認知、能力的綜合性教學活動,而在幼兒涂鴉期過渡到象征期的過程中,很容易失去興趣。茶文化活動是要滲透在幼兒各種活動中的,比如幼兒園的特色活動中,“飲茶歌”、“茶舞”、“大鼓飲茶”等音樂活動可以插入其中,讓幼兒在這種活動氛圍熏陶下,感受中國茶文化帶來的魅力。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的深化,各地方幼兒園將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低年級的“銜接班”“提高班”逐步取消,教學開始逐漸以幼兒為中心,開展特色美術活動、特色音樂活動、通向數學、科學發(fā)現(xiàn)室、電影小劇場、四大發(fā)明、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等多樣化教學活動,幼兒的童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精神世界也更加充實飽滿。教師與幼兒都跳出了以往的固定思維模式,開始以重書本變?yōu)橹厥澜?,為我國培養(yǎng)未來的自主性及創(chuàng)造型人才打下優(yōu)良基礎,這為茶文化進入幼兒教育進一步打開了大門。
幼兒園想以多樣化教學模式為主,就必須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為了讓課程系統(tǒng)和諧統(tǒng)一,特開設主要課程和特色活動課程。地方幼兒園要根據本地區(qū)實際情況,制定對應的地方特色活動教育體系。特色活動教育體系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需要幼兒園內老師及負責人對大量材料進行整合改編,還必須經過本地教育系統(tǒng)研究室及調研組對特色活動教育體系進行判定認可,才能運用運行。目前已開設的特色教育活動幾乎都是各自幼兒園教師自己研究設定的,研究提高幼兒園特色活動教育體系已迫在眉睫。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通過觀茶、沏茶、飲茶,體現(xiàn)禮儀文化,表現(xiàn)茶道思想。在開展“禮儀教育”的課題研究過程中,聊城市幼兒園嘗試以“中國飲茶文化”為突破口,開展主題班會活動“茶香飄飄來”,主題來源于上半學期幼兒開展的“文明茶社”,孩子對中國的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活教育”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提出的一個重要教學理論,“活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們在靈活的教育教學中去“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幼兒在做中獲得直接經驗,教師再加以適當而正確的引導,在這種過程中讓幼兒獲得做的快樂,體驗自己操作的全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觀茶、飲茶、賣茶等活動,鼓勵幼兒大膽操作,體驗快樂。從而達到教學活動的目的,讓幼兒在玩中逐漸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正因此,教師更需要引導幼兒進行對茶文化的探究與了解,系統(tǒng)的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茶知識,感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除此以外,一方面,在設置地方性特色茶文化建構的同時,另外再增設一些體現(xiàn)茶文化歷史文化背景的教學活動,讓幼兒全面了解茶文化演變的歷史及茶文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培養(yǎng)孩子們的宏觀思維品質。另一方面,對于不是生活在茶鄉(xiāng)地區(qū)的區(qū)域,可以開設一些有茶文化背景的綜合性教學活動課程,并開設有關與茶文化的美術、音樂、觀賞性的活動課程,培養(yǎng)幼兒具有綜合性茶文化思維能力。綜上所述,通過開展特色幼兒茶文化教學活動,能夠讓傳統(tǒng)的茶文化教學活動在全國各地區(qū)普及施行,促進幼兒園課程的綜合性發(fā)展。
小班教學活動更有利于特色教學活動開展及應用。幼兒可選擇感興趣的茶類藝術方向,在幼兒園課程設置的教學活動體驗館中,分設不同班次,對于不同興趣、不同性格的幼兒進行分開教學,分類到不同的特色活動課程班級,并配備相對應的專業(yè)教師。這樣一來,教學活動便是針對性的對不同幼兒進行直接性教學,能夠讓不同班次的幼兒感受不同的茶文化教學特色課程。
在開設的家長見面會活動、幼兒園親子一日游活動中,教師與其費心思地與家長溝通交流教育教學工作,不如讓孩子拿起茶具,去動手制作一杯茶,將學會的沏茶、制茶的能力手藝,遞茶、端茶、喝茶時的禮儀都展現(xiàn)在家長面前,這也能讓幼兒家長看到幼兒在幼兒園學習的內容及成果。茶文化教育教學活動也可以融入到校園活動中去,比如:大班幼兒的畢業(yè)典禮活動,聊城市幼兒園就根據地方本土“茶文化”為主題,開展校園內的畢業(yè)典禮活動。由大班的小朋友們?yōu)榧议L展示他們沏茶的茶藝,接著就是由大班小朋友們的茶藝表演《蜻蜓點水》,節(jié)目中為老師們敬茶,在奉茶敬茶中的過程中,孩子們會體驗到中華的傳統(tǒng)禮儀,對老師有敬愛之情,感恩老師們的辛勤付出、耐心養(yǎng)育。
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模式中,這種以田野調查為基準的幼兒園課程設置中,包含了戶外教學的教學模式。戶外的這種田野調查教學模式相對來說比較少,因為幼兒的戶外管理比較困難,集體外出是比較危險的,幼兒的戶外田野調查教學模式大多難以開展。其中,在戶外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可以開展田野調查教學模式,讓幼兒在戶外作業(yè),如親歷茶田、茶文化寫生、茶數字科學展、參觀茶館茶社等各種形式的田野調查教學模式。為了讓田野調查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可以讓家長陪同幼兒一同上課,這樣不僅能夠優(yōu)化田野調查教學模式,還能讓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實地考察、學習茶文化,感受書本中所學不到的內容,培養(yǎng)幼兒與家長之間的感情,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中國的茶藝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其他的藝術形式,形成了中國獨特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中國飲茶史已經兩千余年,形成于唐復興于當代。而《幼兒園指導綱要》也曾指出:幼兒教師應利用當地的本土資源及文化特色,引導幼兒真正的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幼兒的愛國心理得到點燃,讓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祖國的變化與發(fā)展。因此,本文就幼兒園游戲課程融入茶文化進行相關的探究與表達,希望借此可以幫助幼兒長期的生長發(fā)育,培養(yǎng)幼兒濃厚的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