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麗 王 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開篇強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新時代,我們要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盵1]因此,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中按照螺旋上升的原則融入紅色文化十分必要,不僅能夠拓寬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把紅色文化發(fā)揚光大,而且能夠為思政課教學提供優(yōu)質資源和實踐平臺,增強教學實效性。
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推動改革創(chuàng)新和提升育人實效的必要舉措。必須厘清紅色文化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在目標、理念和方法上的內在關聯(lián),解決“為何能融入”的基本問題。
教學目標指在教學活動中期待受教育者達到的最終結果。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史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承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夠為主流價值觀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yǎng)。不過在現(xiàn)實中,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相互纏繞,借此宣傳“西方文明論”,企圖從歷史和現(xiàn)實雙重維度消解人們對英雄人物、革命歷史和民族精神的認同,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否定黨的領導。對此,我們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蘊含的紅色資源、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打造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工程,開創(chuàng)紅色教育新局面,發(fā)揮其育人化人的重要作用,實現(xiàn)最終的教學目標,即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作用無可替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目標是在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構建一個階段性和連續(xù)性相結合育人模式,讓各學段思政課既能種好屬于自己的“責任田”,又能在播種、施肥、養(yǎng)護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到“各盡其能”,更好地發(fā)揮思政課鑄魂育人的作用,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學理念用于指導教學實踐,隨著教學實踐的進行反過來促進教學理念的更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2]弘揚紅色文化,要堅持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一方面,要廣泛宣傳紅色文化蘊含的宏大內容與思想內核,用崇高的革命精神武裝人們頭腦;另一方面,要充分汲取紅色文化包含的鮮活案例與實踐養(yǎng)分,切實將思想觀念落實落地并用于指導實際行動,最終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實踐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理念,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將“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統(tǒng)一起來。課堂內將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以符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統(tǒng)籌安排,課堂外依據(jù)不同學段學生動手能力和認知需求的差異選擇各具特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理論內化與行為外化的同步提升。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活動中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措施與手段。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3]為更好地讓紅色文化“掌握群眾”,就要切實發(fā)揮情理結合教學方法的作用。我們在弘揚紅色文化過程中,一方面,要凸顯紅色文化的真實性和歷史性,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運用理論的深度將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走過的艱辛歷程和形成的精神譜系講精準、講清楚、講透徹。另一方面,要增強紅色文化的鮮活性和生命力,運用情感的溫度將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跡和廣大人民的愛國情懷講好講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盵4]這個道理“講什么”在思政課的不同學段、各門課程中的側重點雖然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真理。當然,思政課的“講道理”并不是生搬說教,而是要伴以情感共鳴。在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由于學生知識結構的限制,應該注重以情感人;在大學思政課教學中,隨著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則應注重以理服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應該做到情理結合,只有在不同學段情理結合中分清主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紅色文化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內在關聯(lián)性為前者融入后者提供了現(xiàn)實性和可行性。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要在系統(tǒng)思維、實踐思維和時代思維的指導下,提高紅色文化的信度,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效度,剖析“為何要融入”的價值意蘊。
系統(tǒng)思維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要堅持系統(tǒng)思維,將其內在的民族之情和外在的報國之行系統(tǒng)地轉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切實行動。目前,不同學段思政課的紅色文化教學在目標上缺少承接性,在內容上缺乏遞進性,在方法上欠缺針對性,嚴重制約了紅色文化的育人實效性。紅色文化作為一個內在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不應是拘泥于某些內容的零散化融入,而應是基于整體內容的系統(tǒng)化融入,不應是限于某一年級或某一學段的階段性融入,而應是貫穿各學段的連續(xù)性融入。為此,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既要“抓起來”,考慮紅色文化在不同學段思政課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又要“統(tǒng)起來”,保證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一體性和貫通性。[5]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的主渠道,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徑。將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力量融入思政課各個環(huán)節(jié)落細落實,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能夠繪制出以紅色文化為“圓心”的思政育人“同心圓”,讓紅色文化成為學段教育的“黏合劑”。
中國共產黨在每個歷史時期遺留的革命舊址和涌現(xiàn)的英雄人物,彰顯了人民群眾不怕犧牲、敢于斗爭的紅色精神和革命精神,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要用好革命舊址這本書,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革命舊址中感受紅色精神及其魅力,在學生心中播撒下紅色基因的種子,擦亮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不過,大中小學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實踐教學多數(shù)依托于理論教學平臺來開展活動。部分學校由于經費或資源等條件的限制,會出現(xiàn)大中小學實踐教學活動的空間重疊現(xiàn)象,長此以往很難真正推動紅色文化入腦入心。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中,不能只限于理論上,而是要在實踐思維的指導下,對紅色資源進行分類、優(yōu)選、加工,將其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構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以讓各個學段學生參與其中的實踐課堂,讓紅色陣地成為人人參與的“助推劑”,促進學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紅色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創(chuàng)造的“精神密碼”和“制勝法寶”,展現(xiàn)著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各個時期的時代特點和時代精神。新時代,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要在時代思維的指導下,賦予紅色文化時代特色,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現(xiàn)實需要,為新時代凝心聚力和全面育人提供寶貴的文化基因。當前,大中小學已經開始探索利用新時代出現(xiàn)的新媒介來開展紅色文化教學,這一教學方式很大程度上促使紅色文化資源共享化、內容生動化和形式多樣化,增強了紅色文化對學生的凝聚力、說服力和感召力。不過推動紅色文化時代化,不僅限于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表達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將紅色文化與社會歷史發(fā)展結合起來,促進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形成新時代的紅色文化。大中小學不僅要將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紅色文化講深講透,用革命精神涵養(yǎng)時代新人,而且要將新時代學生身邊的模范人物、感動故事和紅色精神引入課堂,通過切身經歷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繼續(xù)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要做到優(yōu)化一體化機制、構筑立體化模式、打造數(shù)字化平臺,闡明“怎樣來融入”的路徑選擇,讓紅色文化有新表達和新活力,更好發(fā)揮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作用。
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要確保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據(jù)可依、有規(guī)可守和有章可循,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優(yōu)化一體化管理機制、實施機制和保障機制。
其一,統(tǒng)籌規(guī)劃,建立高質量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各地可促進現(xiàn)有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聯(lián)盟與紅色文化研究會互聯(lián)互通,建立專門的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組織機構。機構中可設立由地方史志研究人員、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骨干教師和中小學教學名師組成的研究委員會,在研討紅色理論、確立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和編寫紅色讀本中,設計出一個將其融入各學段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階梯式遞進方案。組織機構中要建立建好工作機制,做好集體備課、教學比武和科研立項等管理工作,確保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協(xié)同合作能夠持續(xù)化推進、交流活動能夠常態(tài)化開展、協(xié)調指導能夠長效化實施,而不是一時興起、時斷時續(xù)。
其二,精準切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是要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在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內容的過程中,要找準切入點,優(yōu)化教學設計,整合教學方法,構建有效的實施機制。一方面,要優(yōu)化教學設計。堅持“問題導向”是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紅色文化融入各學段思政課教學也要堅持“問題導向”。大中小學應廣泛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各學段學生的關注點、困惑點和需求點。[6]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客觀問題和實際需求,找準紅色文化與思政課教材內容的契合點與切入點,做出多元化的教學設計,實現(xiàn)紅色文化在不同學段的橫向融入與縱向貫通。另一方面,要整合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的多元化在客觀上要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在施教過程中,教師既要具備求同思維,善于抓住各學段學生的共性特征,又要遵循求異思維,了解各學段學生的個性特點;既要關注教學方法在不同學段的針對性,又要注重在“接棒區(qū)”的有效銜接,促進教學內容一體化。
其三,多維支撐,加強一體化教師隊伍和教材建設?!稗k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7]中小學可通過建立一個打破學段壁壘、共享紅色資源、開展同課異構的交流合作平臺,構建一個覆蓋全體教師、針對革命教育、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培訓基地,進而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堅定、理論基礎扎實、專兼職相結合、大中小學齊參與的教師隊伍,為紅色文化教育提供人員保障。教材是開展思政課教學的主要依據(jù),大中小學教師可組建紅色文化教材編寫團隊。在編寫紅色文化教材時,教材編寫團隊要結合地域特色,以深挖本地紅色文化的特色資源和精神內核為抓手,以各學段學生認知和情感規(guī)律為遵循,做到既有涵蓋各學段的紅色教材又有銜接各學段的輔導讀物,實現(xiàn)紅色文化理論話語向教材話語的轉化,實現(xiàn)紅色文化系統(tǒng)性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中,提升紅色文化在各學段思政課的育人效果。
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要善用“大思政課”培根鑄魂的效用,用好第一課堂,拓展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打好立德樹人組合拳。
其一,加強紅色文化第一課堂建設,實現(xiàn)課堂育人。大中小學在將紅色文化融入第一課堂過程中,應避免出現(xiàn)錯置紅色文化的現(xiàn)象,要依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認知需要,循序漸進地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實現(xiàn)課堂育人。小學階段,思政課教師可通過運用生活化語言、形象化方式來講述紅色文化故事、英雄人物事跡,激發(fā)小學生的愛國情感;中學階段,思政課教師應側重于運用規(guī)范化語言將零碎化紅色文化故事過渡為系統(tǒng)性紅色文化知識,強化中學生對紅色文化理論知識的認知;大學階段,思政課教師應更多地運用理論化語言來闡釋紅色文化蘊含的獨特價值和精神,增強大學生的價值認同。
其二,加強紅色文化第二課堂建設,實現(xiàn)實踐育人。思政課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補充和深化,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大中小學可從校內外兩個維度打造紅色文化第二課堂,實現(xiàn)實踐育人。一方面,開展校園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思政課教師可利用校園廣播、墻報、社團等平臺策劃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根據(jù)學生興趣點和認知度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中小學階段應偏向于選擇娛樂體驗式實踐教學,如舉行紅色觀影活動、手抄報比賽、歌詠比賽等;大學階段應偏向于選擇學術思維式實踐教學,如開展紅色文化專題報告、學術論壇、知識競賽等。另一方面,構建社會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紅色物態(tài)文化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感染力強,是思政課開展實踐教學的流動課堂。[8]思政課教師可因地制宜地選擇紅色物態(tài)文化,結合不同學段學生實踐能力的差別,構建多樣化的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引導學生在參觀革命遺址、傾聽紅色故事、感悟精神力量中,將愛國主義的種子種在心間,最終開花結果。
其三,加強紅色文化第三課堂建設,實現(xiàn)網絡育人?!盎ヂ?lián)網+”已經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網絡教學已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新課堂”。大中小學要將紅色文化系統(tǒng)融入網絡“新課堂”,拓寬紅色文化第三課堂,實現(xiàn)網絡育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可通過校園網、官微、微信公眾號以及QQ、微信學習群等途徑,將紅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與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相結合,不斷形成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高質量作品,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可利用慕課、學習通、智慧樹等網絡平臺,推出各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課程,開展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活動,邀請紅色文化研究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以及活動指導;運用網絡互動性強和傳播面廣的特點,培養(yǎng)校園紅色文化“網紅”,拓展紅色文化傳播空間,讓紅色文化源源不斷地為學生提供精神動力。[9]
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活動中,重點在于突出紅色主旋律,推進紅色文化數(shù)字化建設。
其一,打破數(shù)字壁壘,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傳播形式。目前,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很大程度上沿用傳統(tǒng)的靜態(tài)式、陳列式的單向傳播方式。部分地區(qū)雖然運用數(shù)字化技術開發(fā)紅色資源,但卻存在“重建輕用”的問題。基于此,各地區(qū)要注重紅色文化資源的數(shù)字化開發(fā),運用VR技術還原歷史真實場景,通過視聽技術進行沉浸體驗,讓紅色文化由靜態(tài)化走向動態(tài)化,由平面式走向立體式,由單向傳播走向雙向互動。當然,數(shù)字化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并不是將原有的紅色文化簡單地轉化為數(shù)字模式搬入教學活動中,而是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將數(shù)字化紅色文化進行分類篩選后遞進式融入教學活動中。小學階段,思政課教師可側重于選擇立體漫畫書、歷史手繪畫和VR體驗游戲來融入思政課教學活動;中學階段,思政課教師應注重以時間為軸,將數(shù)字化場館中的真實數(shù)據(jù)、紅色影像等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活動;大學階段,思政課教師可推薦數(shù)字化紅色資源,在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活動。
其二,突破時空限制,建立數(shù)字化紅色資源數(shù)據(jù)庫。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部分地區(qū)將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后,其輻射范圍仍限于本區(qū)域或相鄰地區(qū)的學校。[10]為使紅色文化資源突破時空限制,就要充分發(fā)揮數(shù)字化技術優(yōu)勢,既要協(xié)同各方力量,匯集集體智慧,做好地方對紅色資源數(shù)字化的開發(fā)與運用,又要堅持系統(tǒng)觀念,通盤考慮,強化國家對紅色資源數(shù)字化的規(guī)劃和整合。將分散的、地方性紅色資源轉化為整體的、全國性的紅色資源,共建紅色資源數(shù)據(jù)庫,搭建紅色資源共享平臺,為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優(yōu)質資源。值得注意的是,數(shù)字化時代,共享資源雖然可跨越時空界限,但這并不等同于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共享。只有把握好的時機,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可在重大歷史紀念日,通過課堂教學、實地參觀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將數(shù)字化紅色文化資源共享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要能夠識別所選紅色文化素材的真實性與現(xiàn)實性,又要善于找準紅色文化素材與各學段學生特點、思政課教材內容的契合點與融合點,將其轉化為動態(tài)的教學體系。
飲水思源,初心不改;征途漫漫,奮斗不止。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生動展現(xiàn),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寶貴教材。新時代,大中小學要運用好紅色資源,傳播好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之中,展示紅色文化的精神魅力,涵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格,造就出一批具有“勇、闖、敢、拼”精神面貌的新青年,用奮斗的青春擔當起時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