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省,雷陽艾,劉明勇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一〇隊,云南 大理 671000)
研究區(qū)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縣東南部,大地構造地處西藏-三江造山系,揚子西緣多島-弧-盆系,蘭坪-思茅雙向弧后-陸內盆地,蘭坪-思茅中新生代陸內盆地西緣,瀾滄江匯聚帶東側廠街-水泄逆沖推覆構造帶上。成礦帶屬西南“三江”南段之永平銅礦帶南段,永平-巍山金、銅、鈷、銻、汞、砷、鐵、稀土遠景區(qū),北起廠街,南至昌寧狗街,東起永平河西至瀾滄江,呈北西-南東向帶狀,長40km,寬10km~15km。
區(qū)域出露第四系(Q)、侏羅系(J)、上三疊統(tǒng)(T3),圖1。
圖1 區(qū)域地質、構造、礦產圖(據文獻[2]改編)
第四系(Q):坡殘積砂土、沖積、洪積砂土及巖塊堆積,分布于緩坡及溝谷地帶,厚0m~70m。
侏羅系上統(tǒng)壩注路組(J3b):紫色、紫紅色泥巖夾細砂巖、砂質頁巖,具層紋、交錯層及波痕,厚200m~740m。
侏羅系中統(tǒng)花開左組(J2h):分上下兩段。上段(J2h2)黃灰色、灰綠色頁巖、泥巖夾薄層灰質細砂巖、鈣質頁巖及泥灰?guī)r透鏡體,厚13m~280m。見重晶石化、黃鐵礦化及退色蝕變,銅礦化發(fā)育,層位穩(wěn)定;下段(J2h1)紫色、紫紅色泥巖、砂質泥巖夾薄層細砂巖,局部見淺色泥巖、細砂巖條帶,厚337m~491m。見重晶石化和褪色蝕變,局部見銅礦化。
侏羅系下統(tǒng)漾江組(J1y):紫紅色泥質頁巖、泥巖夾石英長石砂巖,下部粒度較粗,底部夾礫石層。細礫巖→粗砂巖→細砂巖→粉砂巖→泥巖3個韻律層,厚110m~130m。局部見銅礦化,紫紅色長石石英砂巖褪色蝕變?yōu)楸緟^(qū)含礦有利部位。
三疊系上統(tǒng)(T3)從上至下為麥初箐組(T3m)、三合洞組(T3sh)和歪古村組(T3w)。其中,麥初箐組(T3m)上部主要為灰綠、灰白色石英砂巖和砂質頁巖互層,從下向上出現砂巖→粉砂巖→泥巖4個韻律層。為水泄礦區(qū)主要賦礦層位,蝕變主要有重晶石化、黃鐵礦化、菱鐵礦化、褐鐵礦化等,下部灰黑色粉砂巖、砂巖、泥質板巖,局部夾灰白色薄層砂巖及砂質結核,由砂巖→粉砂巖→泥巖三個韻律旋回組成,厚120m~760m;三合洞組(T3sh)淺灰-深灰色薄至厚層狀灰?guī)r,中上部有一層1m~3m厚以腕足類化石為主的灰?guī)r,底部黃灰色泥質灰?guī)r,局部變?yōu)榘咨毦Т罄韼r,厚50m~130m,為鐵金礦有利含礦層位;歪古村組(T3w)灰綠色、灰黑色泥質板巖、砂質板巖夾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厚>550m。
區(qū)域內構造總體表現為北西向褶皺、斷裂構造,其中,廠街-水泄由線狀褶皺和疊瓦狀斷裂組成,顯示強烈的擠壓現象;瀾滄江北西向構造帶寬4km~15km,帶內巖石片理發(fā)育,強烈碎裂巖化和糜棱巖化。主要構造期次發(fā)生于燕山期,構造線以北北西向為主。圖1。
F111斷層:長約35km,傾向50°~60°,傾角60°~72°,屬正斷層。破碎帶寬30m~50m,沿裂隙見砷黝銅礦脈狀充填。彌勒山礦床賦存于下盤斷裂破碎帶中。為本區(qū)礦液運移通道。
F1斷層:延長30余km,斷層北段傾向233°~250°,傾角60°~70°,屬逆斷層,斷距達1000m以上。破碎帶寬40m~80m,銅礦化普遍,在其派生次級斷裂中,賦存有成型銅礦體,如象獅山V號礦體,菜園子8號礦體。
控制礦(床)點的斷層皆呈弧形狀向東凸起,北西端相距較近,有收斂之勢,南東端相距較遠,呈撒開狀,擬為內旋順時針扭動之帚狀構造,其控制銅鈷礦現象明顯,北東部一列為第一旋回面,中部一列為第二旋回面,西南一列為第三旋回面。
區(qū)域巖漿活動僅見零星基性巖脈和煌斑巖脈。輝綠輝長巖、輝綠巖,呈巖墻及巖脈產出。熱水塘地區(qū)沿F111斷層面貫入之輝綠輝長巖巖墻,長5.5km,寬50m~100m,輝綠輝長結構,主要礦物輝石,基性斜長石,付礦物磁鐵礦和星點狀黃鐵礦,蝕變礦物綠泥石。巖體中部粒度一般達中粒,向外漸變?yōu)榧毩?;云斜煌斑巖零星見于和尚山、雙鶴橋、獅山、米糧庫等地。呈巖脈產出,主要礦物黑云母、白云母和酸性斜長石,普遍見強烈的綠泥石化。
(1)區(qū)域變質作用:沿瀾滄江斷裂帶,以區(qū)域動力變質作用為主,形成瀾滄江變質巖帶。瀾滄江深斷裂帶以西變質較深,達中等變質程度,以東為淺變質帶。
(2)圍巖蝕變:褪色蝕變帶發(fā)育于銅礦化地段,淺紫色砂巖、長石石英砂巖褪色為白色-灰白色,伴有硅化、高嶺土化或者鉀長石化、鈉長石化,巖石松軟易碎。
硅化:表現在礦(化)體和頂、底板近礦圍巖中,發(fā)育石英細脈;在石英砂巖中石英砂粒重結晶,巖石變質成為變質石英砂巖或石英巖。
高嶺土化:發(fā)育在硅化褪色蝕變帶,主要表現在長石石英砂巖經熱液蝕變,其中長石、白云母變成高嶺土,巖石松軟風化成土狀。
鉀長石化、鈉長石化:發(fā)育在硅化褪色蝕變帶,主要表現在長石石英砂巖中長石蝕變成鉀長石和鈉長石,其中富鉀的褪色巖石呈肉紅色,富鈉的褪色巖石呈灰白色。
綠泥石化、綠簾石化:一是在構造角礫巖石英銅礦體中綠泥石、綠簾石化呈膠結物產出;二是在鉛鋅礦體中與鉛、鋅礦物共生產出。
重晶石化:一是構造角礫巖型石英銅礦體中,重晶石顆粒呈角礫狀產出;二是含金褐鐵礦(黃鐵礦)礦體中成細脈狀、網脈狀、團塊狀產出。與硅化、銅礦化、金礦化關系密切,重晶石化越強,則銅礦化、金礦化越強。
菱鐵礦化:多發(fā)育于含金褐鐵礦(黃鐵礦)礦體中,菱鐵礦顆粒呈細脈、網脈狀穿插于含金褐鐵礦礦體和圍巖(灰?guī)r、泥質灰?guī)r)中,一般在礦體兩側10m~20m。
碳酸鹽化:表現為含金褐鐵礦(黃鐵礦)礦體中,方解石呈細脈、網脈狀穿插含金褐鐵礦礦體和圍巖(灰?guī)r、泥質灰?guī)r)中,粒度1mm~5mm,呈半自形它形粒狀。
磁鐵礦化:見于熱液蝕變成因的磁鐵礦化褐鐵礦(黃鐵礦)褪色蝕變砂巖型鐵礦體中,磁鐵礦顆粒呈微-細粒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粒度細,肉眼難辨。
黃鐵礦化:見于熱液蝕變成因的磁鐵礦化黃鐵礦褪色蝕變砂巖型鐵礦體硫化帶和混合帶中,礦物粒度細,呈細粒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一般黃鐵礦化越強,磁鐵礦化越強。另見于構造角礫巖型石英銅礦體中,與黃銅礦、綠泥石、石英等共生,黃鐵礦顆粒自形程度高。還見于含金褐鐵礦礦體中,呈團塊狀(未氧化完)產出,與金礦化關系不明。
黃銅礦化:主要見于構造角礫巖型石英銅礦體中,呈星點狀、斑點狀、細脈狀,與黃鐵礦、石英、綠泥石等共生。也見于紫色中厚層狀變質砂巖和薄片狀砂質板巖中,呈斑點狀、細脈狀、團塊狀與黃鐵礦(或褐鐵礦)、綠泥石共生。
褐鐵礦化:主要見于熱液成因構造角礫巖型石英銅鐵金礦體中,硫化礦物氧化而成,分布于硫化礦床氧化帶,皮殼狀、蜂窩狀、膠體狀、葡萄狀、土狀等。紫色砂巖中呈星點狀。
鉛鋅礦化:產于硅化褪色蝕變帶氧化帶中,鉛鋅礦物主要為氧化物,少見方鉛礦。蝕變呈不規(guī)則團塊狀、條帶狀大致順層,與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關系密切。
孔雀石化:為含銅硫化礦物次生氧化物,常見于銅礦體氧化帶及其附近巖石節(jié)理裂隙中,沿銅礦石裂隙面或者巖石裂隙面呈薄膜狀產出。
Cu異常主要分布在廠街銅鈷礦、咱咧廠銅礦區(qū),與已知礦點套合非常好,強度高,規(guī)模大,濃集中心明顯,具三級濃度分帶,廠街Cu異常北西向展布,與北西向斷裂套合好,咱咧廠Cu異常相對廠街Cu異常規(guī)模和強度大,Cu最高值可達1265×10-6,異常近東西向展布(圖2)。
圖2 水泄-廠街地區(qū)綜合異常圖(據文獻[5]改編)
Au異常主要分布在廠街-金光寺-大河,咱咧廠地區(qū),廠街-金光寺-大河異常規(guī)模大,主要沿瀾滄江斷裂及其次斷裂分布,濃集中心主要分布在廠街銅礦,金光寺、大河地區(qū),其中以金光寺地區(qū)異常強度最高,最高值達5.9×10-9。咱咧廠地區(qū)異常主要與已知礦對應,異常展布與地層,斷裂走向一致,可能更多與咱咧廠銅礦有關的成礦作用(圖2)。
廠街-迷路村中低溫銅、鈷礦成礦區(qū)(A2),西以瀾滄江主干斷裂為界,東與黑惠江低溫成礦區(qū)相鄰,北接永平蘭坪中低溫礦帶西側之瀾滄江中低溫銅、鐵、水晶礦帶(永平銅礦帶)。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層,組成以舊寨-新寨向斜為主干的帶狀斷裂褶皺系統(tǒng),北西-南東延伸,屬瀾滄江構造帶之北東測。同一礦帶北段之永平蘭坪中低溫礦帶主要為經向構造帶控制,而南段之公郎弧又具緯向構造特征,區(qū)內零星分布之南北向及東西向的小型結構面,且低序次旋鈕構造較為發(fā)育。區(qū)內構造形態(tài)以北西構造帶應力作用為主的多期應力作用聯合或復合。分布有廠街銅鈷礦床在內銅鈷多金屬礦8處,皆產于舊寨-新寨帚狀構造范圍內,主要受瀾滄江構造帶控制,同時也存在東西向構造復合控礦跡象。區(qū)內分布一個重砂銅-鉛礦物異常區(qū)和兩個白鎢礦異常,化探Au-As-Sb-Hg-Cu-Ag等各類組合異常區(qū)5個,重砂中偶爾伴生白鎢礦、自然金及辰砂。中部見汞礦化點1處,礦化帶北西及北東延伸,北西、北東兩組礦化裂隙可能屬南北向構造帶配套扭裂面所成。圖2。
瀾滄江構造帶東側主要分布熱液型銅鈷礦。北自廠街,南至咱咧廠,約20×6km2內,老硐礦渣廣布,出露礦點甚多,以清朝中葉采掘最盛?,F已查明廠街、咱咧廠兩個小型礦床及和尚山、老鷹坡等八個礦點,預測金屬銅資源量可達中型以上礦床規(guī)模。
銅鈷礦主要賦存于咱咧廠-魯史復背斜北西傾沒端之北東翼,沿大致平行的幾條壓扭性斷層呈串珠狀分布。其中北東部依次有和尚山、老鷹破、下伍村及瓦金等礦點;中部依次有廠街、蜜蜂河、南熱水塘、迷路村、水泄等礦床、礦點;西南部有咱咧廠礦床。
(1)廠街銅礦:分布于廠街-象獅山一帶,礦區(qū)面積約2km2,地層出露J2h、J3b、K1j,總體構造屬歹字型體系,具多期活動特征和其它構造體系干擾復合特征。礦區(qū)外圍西部有軸向東西背向斜及近南北向壓扭性斷層,次級褶皺和斷層十分發(fā)育。主要斷層走向北北西或北西向,屬壓扭性。東部地區(qū)構造簡單,含礦性較差。西部地區(qū)派生次級斷層及層間破碎,延伸方向多近于東西、南北及北東-南西向,其中部分屬于與主斷層組成入字形或其它旋鈕構造的組成部分,部分屬于主要構造線之次級張或扭性配套,是賦存礦體的有利空間。圍巖具硅化、黃鐵礦化、菱鐵礦化、重晶石化、鏡鐵礦化等蝕變及褪色現象,以褪色現象為主。硅化和重晶石化主要表現為細脈狀充填,其它則以細脈浸染狀出現。蝕變現象在斷層破碎帶更為顯著。圍巖蝕變強弱與礦化關系密切。礦石礦物有砷黝銅礦、黃銅礦、含鈷黃鐵礦、毒砂、含鈷毒砂、鈷黃鐵礦、鈷毒砂、鐵硫砷礦、輝砷鎳鈷礦、輝鈷礦等。脈石有石英、白云石、鐵白云石、菱鐵礦、長石、絹云母等。次生礦物有銅藍、孔雀石、臭蔥石、褐鐵礦等。
礦區(qū)已發(fā)現大小礦體50余個,多為脈狀或復脈狀,層間破碎帶中呈似層狀。長560m,寬300m,厚0.66m~36.01m,平均5.44m。其余礦體均呈脈狀、透鏡狀、囊狀及串珠狀,產于斷裂破碎帶,一般長40m~180m,寬20m~60m,厚1m~3m。延伸方向有50°、315°~335°、280°。一般Cu礦石品位1ω%~2ω%,平均1.32ω%;Co0.03ω%~0.1ω%,平均0.097ω%;As0.4ω%~1.5ω%,平均1.44ω%。圖3。
圖3 廠街銅礦典型剖面圖(據文獻[1]改編)
(2)咱咧廠銅礦:位于水泄街166°方向約5km。由J2h、J3b構成近似南北軸向之向斜,但其核部巖層呈東西走向,組成一橫嵌在南北向斜之中的東西向短軸小向斜,軸部出露T3m。向斜之西翼被南北向張扭性斷裂所切,其西盤為傾向北東的單斜構造,可能屬多期運動及幾種構造體系復合干擾所致。區(qū)內主要斷層有西部一條走向北北西壓扭性構造;中部一條為破壞向斜西翼的張扭性斷層;東部一條走向近南北向壓扭性構造。次級斷層褶皺較發(fā)育,多呈北東、北北東及近東西向延伸。其中北東向可能為派生入字形體系的組成部分,與成礦關系較為密切;近東西向則屬橫張斷層。
礦區(qū)分小團山及紙房河兩個礦段,礦化主要賦存于次級斷裂破碎帶,次為層間破碎帶。礦體共有8條,前者產狀280°~300°∠35°~85°;后者產狀與地層一致。呈脈狀、扁豆狀、串珠狀及似層狀,長200m~300m,最長510m,厚1m~8.3m,延深150m~300m。Cu品位平均0.9ω%~2.96ω%,最低0.05ω%,最高15.71ω%;Co平均0.02ω%~0.052ω%,最高0.11ω%。圍巖蝕變和礦物生成順序及礦床地質特征與廠街相似。圖4。
圖4 咱咧廠銅礦典型剖面圖(據文獻[6]改編)
(3)其他礦點:廠街、咱咧廠兩礦區(qū)間有和尚山等一系列礦點分布,均受同一帚狀構造帶控制,地質礦產特征與廠街、咱咧廠基本相似,但含鈷不顯著。
和尚山銅礦:位于廠街72°方向約2km處,礦化產于次級斷層及層間破碎帶,礦體呈脈狀及群脈狀,主要有砷黝銅礦、輝銅礦,次為孔雀石、藍銅礦。圍巖具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菱鐵礦化、粘土化、炭化極褪色現象。見礦體5個,北東至北北東延伸,長33m~53m,厚數cm至7.38m,含Cu0.46ω%~1.6ω%。
老鷹坡銅礦:位于廠街108°方向約4km處,礦化沿斷裂破碎帶發(fā)育,長約600m,寬40m~60m,主要有黝銅礦、黃銅礦呈細脈狀沿裂隙充填,脈石為白云石、重晶石、石英、褐鐵礦。見礦體5個,長10m~50m,厚0.05m~4.6m,含Cu0.3ω%~3.86ω%。
瓦金銅礦:位于廠街109°方向約13.5km處,砷黝銅礦、輝銅礦、藍銅礦呈群脈狀、扁豆狀產于層間滑動帶。礦化露頭3個,長17m~56m,厚1.7m~2.5m,含Cu0.1ω%~0.66ω%。
由西北至東南依次分布于和尚山-瓦金斷裂帶,即帚狀構造之第一旋回面,傾向南西,傾角35°~70°,北東盤出露J2h、J3b,呈傾向北東之單斜。南西盤出露J3b、K1j,褶皺形態(tài)不完整。斷裂兩側次級斷裂及層間破碎發(fā)育。
蜜蜂河銅礦:位于廠街130°方向約11km處,礦化受層間破碎帶控制,圍巖具褐鐵礦化及褪色現象,含砷黝銅礦、黃鐵礦、褐鐵礦脈沿裂隙充填。長40m,厚1.5m,產狀225°∠30°,含Cu0.33ω%。
熱水塘銅礦:位于廠街127°方向約13km處,礦化沿斷裂兩側發(fā)育,受層間破碎帶控制。含砷黝銅礦、孔雀石、藍銅礦、褐鐵礦,見礦化帶2處,長22m~170m,厚10m~15m,含Cu0ω%~0.48ω%,含Co0ω%~0.02ω%,最高0.06ω%。
迷路村銅礦:位于廠街123°方向約18km處,礦化受層間破碎帶控制,圍巖具褐鐵礦化、菱鐵礦化。砷黝銅礦、藍銅礦、孔雀石呈細脈浸染狀沿裂隙充填。礦化帶4處,長150m~520m,產狀與圍巖一致或略呈斜交狀。含Cu0.01ω%~0.09ω%,個別達0.12ω%~0.54ω%。僅一處富集成礦,長50m,厚1m~4m,平均含Cu1.06ω%。
由西北至東南依次分布于廠街-水泄斷裂帶,即帚狀構造之第二旋回面,傾向南西,壓扭性。北東盤出露J3b、K1j,褶皺形態(tài)不完整。南西盤出露T3m、J2h、J3b,次級斷層及層間破碎發(fā)育。
廠街-咱咧廠礦化帶均受帚狀構造控制,賦存于帚狀構造各旋回面派生的次級構造帶中。這種構造復合地段不但形成了有利的導礦、容礦空間,同時也從多方面提供了礦液來源。
(1)成礦與地層關系:區(qū)內中低溫熱液成因的Cu、Pb、Zn、Au、Fe、Co等礦床(點),產出層位以無量山巖群(PzW),三疊系麥初箐組(T3m)、三合洞組(T3sh)、侏羅系花開左組(J2h)等為主;印支期地殼幔混合而成的富含CO2及一定Cu、Fe、S、Sb、As、Co、Au等元素含量的深源流體或巖漿熱液,以充填貫入方式沿瀾滄江斷裂及其東側次級構造裂隙上升,隨著溫度的降低、pH和氧逸度升高,富含CO2含礦流體遭受破壞,使地層背景值高;加之在燕山期時,受區(qū)域構造熱動力影響,熱鹵水進一步對該類地層影響富集,最終使該類高背景值地層形成初始礦源層,表現出地層與成礦關系密切。
(2)成礦與巖性關系:區(qū)內以斷裂構造控制成礦為主,石英砂巖、灰?guī)r、白云巖、大理巖、變質石英砂巖、砂質板巖等類似脆性巖石,在區(qū)域應力影響下,脆性巖石易產生剝離破碎,亦可形成較大的破碎帶。在區(qū)域大構造旁側,該類脆性巖石多發(fā)育孔隙、裂隙。當受到區(qū)域構造影響時,巖石易破碎,形成較大的層間破碎帶,有利于礦液的運移與富集,是較好的儲礦空間。巖性力學性質相對偏硬的脆性巖石與成礦關系密切。
區(qū)內碳酸鹽巖其化學性質活潑,當熱液流經該類圍巖附近,易發(fā)生交代作用,造成大量礦物質析出并富集成礦。巖性化學性質活潑程度與成礦關系密切。
區(qū)內脆性巖石與韌性泥巖、板巖、片巖等相間或互層產出時,在應力作用下容易發(fā)生變形。伴隨著褶皺和斷裂作用,沿兩者界面或附近易發(fā)生順層剪切滑動、剝離,形成順層滑脫構造,成為儲礦空間。脆性巖石中碳酸鹽巖脆性化學性質活潑,易于發(fā)生交代作用而富集成礦。而韌性巖石化學性質不活潑且滲透性差,可作隔擋層對含礦熱液的順層運移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使得成礦流體不易流失,有利于熱液中礦質與流經碳酸鹽巖圍巖發(fā)生充分的水-巖反應,造成大量礦質析出并富集成礦。軟硬巖性相間發(fā)育程度與成礦關系密切。
(3)成礦與構造關系:區(qū)內由西向東發(fā)育一大規(guī)模推覆構造,構造演化時期,瀾滄江斷裂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蘭坪盆地與保山地塊的分界線,斷裂帶嚴格控制滇西中新生代紅層盆地之西界。是區(qū)域推覆構造中的主控構造,其構造相當復雜,帶內除具有殼體邊界擠壓匯聚形成的大規(guī)模構造混雜堆積,還發(fā)育強烈的逆沖推覆構造、倒轉和同斜褶皺、滑脫裂隙帶和一些劈理、片理、線理等小構造。
晚二疊世-早三疊世,由于強烈的弧陸碰撞作用,區(qū)內形成了與瀾滄江斷裂帶平行的F1、F111等斷裂以及別咧梁子向斜、水泄背斜、黃家寺-對戈梁子-靈寶山向斜褶皺構造;燕山末期-喜馬拉雅早期,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沖擠壓,使本區(qū)構造變形更加變強,而先前的次級斷裂向深部延伸,并與導礦構造聯通,形成了一系列向上的通道,有利于礦液的向上運移,形成良好的布礦構造。而這些斷裂的擠壓破碎帶同時也成為了重要的容礦構造,先期褶皺構造則更加緊閉,或者被破壞,或者形成新的褶皺。這些褶皺虛脫和滑脫空間、地層之間的層間滑脫、順層擠壓裂隙、順層剪切裂隙等等成為第一期容礦構造,表現出與成礦關系密切。至喜馬拉雅早期,印度板塊繼續(xù)俯沖碰撞,在擠壓后拉張階段,形成本區(qū)北東、北東東、近東西向走滑拉張斷裂和次級褶皺,該期構造疊加在北西、北北西向構造上,大大增加了容礦空間,屬于第二期重要的容礦構造,與成礦關系密切。
(4)成礦與巖漿作用關系:區(qū)內以水泄銅鈷礦床為代表的中低溫礦床,成礦流體來自地殼深部巖漿熱液或深部熱鹵水,后期受到盆地地下水混合,顯示巖漿熱液活動與成礦關系密切。
(5)成礦與變質作用關系:區(qū)內區(qū)域變質作用,其特殊的溫度、壓力條件為熱液運移提供了動力。同時促使大氣降水演化成了熱鹵水,該類初始熱液沿導礦、配礦構造向上運移時,可活化、萃取高豐度值地層內物質,使熱液金屬元素進一步富集,構造破碎帶往往是銅鈷金等礦化的有利聚集場所。表現出區(qū)域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與成礦關系密切。
以水泄銅鈷礦、廠街銅礦為典型代表,礦床受區(qū)域構造-熱動力及瀾滄江斷裂西側巖漿活動高熱流從地殼深部帶來巖漿熱液+深源熱液與大氣降水演化的熱鹵水形成混合礦液。石英砂巖、灰?guī)r、白云巖、大理巖、變質石英砂巖等類似脆性巖石在區(qū)域構造應力作用下,產生較多次級斷裂破碎帶、褶皺滑脫帶、順層剪切裂隙等,形成了良好的儲礦空間。受巖漿熱液或深層熱鹵水影響,圍巖元素豐度值高,形成初始礦源層。加之以灰?guī)r、白云巖、大理巖化學性質活潑,易與熱液發(fā)生交代作用;石英砂巖、變質石英砂巖孔隙發(fā)育,利于礦液運移。該類混合礦液沿導礦、配礦構造向上運移至礦源層附近的儲礦空間內,熱液活化、萃取有利巖性中礦源層物質而冷卻成礦;或對燕山期熱鹵水形成的礦化體進一步富集。成礦模式圖5所示。
圖5 典型礦床成礦模式圖(據文獻[6]改編)
通過區(qū)內“水泄銅鈷礦”、“廠街銅礦”兩個典型礦床調查與研究,結合“三位一體”找礦理論,區(qū)內銅多金屬礦成礦地質體為麥初箐組(T3m)、花開左組(J2h)、三合洞組(T3sh)、無量山巖群(PzW)等石英砂巖、變質石英砂巖、灰?guī)r、大理巖;成礦構造為瀾滄江斷裂帶以東次一級北西向斷裂、褶皺以及層間破碎帶;成礦結構面為脆性巖石與韌性巖石形成的次級層間破碎帶;銅多金屬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于軟硬巖石形成的層間破碎帶中,圍巖蝕變表現出以褪色蝕變?yōu)橹?,而在褪色蝕變帶內具有硅化、重晶石化、黃鐵礦化、菱鐵礦化等。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構造熱液型銅多金屬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