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lián)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血沃黑土的英勇事跡早已廣為流傳,但是作為鄂豫皖蘇區(qū)及其紅軍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后來為何去了東北,又是如何投身白山黑水之間戰(zhàn)斗的呢?
名震豫南的土地革命英雄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確山縣一個農民家庭。 “五四運動”期間,正在確山縣立高等小學讀書的他,作為學生代表和領隊之一,積極參加和組織抵制日貨斗爭,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從那時起已開始在群眾斗爭中嶄露頭角。
1923年,楊靖宇考入河南省立開封紡織染料工業(yè)學校,結識中共黨員賀光吾等一批進步老師,初步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理論。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fā),他與同學們一起積極參加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 1926年秋,楊靖宇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并于同年10月受黨團組織派遣,回確山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4月4日,他以總指揮身份成功領導了確山農民暴動。
當“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fā),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志士慘遭殺害之際,楊靖宇卻頂著血雨腥風于6月6日毅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l1月,為響應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楊靖宇率領農民軍組織了劉店秋收起義,其聲威震動豫南。
短短幾年間,楊靖宇先后創(chuàng)建了農工革命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和確山縣革命委員會,組建了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裝——確山縣農民革命軍(后整編為豫南工農革命軍),從此拉開河南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序幕。
被周恩來選定赴蘇學習軍事
1928年冬季,周恩來從莫斯科回到上海,在極端秘密狀態(tài)下組織召開了中共中央常委會,主要議題是要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人才,參加我黨在上海開設的中央軍政干部培訓班,以解決各根據(jù)地前線極為缺乏軍政干部的實際問題。
楊靖宇作為河南省委唯一推薦人選,于1929年1月化裝為商人,先從鄭州乘火車至武漢,再由武漢坐客船前往上海,參加由周恩來親自籌劃并組織授課的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培訓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在出發(fā)前,時任河南省委組織部長吳芝圃已告訴他,此次參訓人員均為各省地黨委選送的精英,培訓結業(yè)后也許會在全國范圍內安排工作。
通過這次培訓,楊靖宇的能力在多個方面都躍升到了一個新高度。結業(yè)那天,楊靖宇被通知到周恩來處接受任務,他做好了到其他地區(qū)開展工作的思想準備。聽了周恩來的介紹,楊靖宇才知道中共中央對這期培訓班學員結業(yè)后的歸屬問題高度重視,多次召開中央組織部內部會議研究,已初步形成方案。
對于他的去向,周恩來代表中央提出兩個意向:調入全國總工會,或派往蘇聯(lián)學習軍事。楊靖宇立刻表示以中央的安排為準。周恩來考慮到他在確山農民起義和劉店秋收起義中表現(xiàn)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決定讓他赴蘇聯(lián)學習軍事。
“中東路事件”留下了一名抗聯(lián)英雄
1929年2月,楊靖宇抵達奉天(今沈陽)并順利聯(lián)絡到中共滿洲省委。他被告知,組織上正在通過關系,聯(lián)系東北當局辦理出國相關手續(xù),具體出發(fā)時間未定。
針對當時東北地區(qū)黨組織卻較薄弱、缺乏干部的情況,他主動進言滿洲省委,希望在等待簽證期間能給他分配些臨時工作。幾天后,滿洲省委通知他以省委巡視員身份,在省委直接指導下,于奉天和大連間開展城市工運和學運工作。
領受任務后,楊靖宇化名“張貫一”,到撫順一個煤礦當?shù)V井工人,與礦工一起干活、吃住,了解工人的思想、勞作、生活狀況及迫切要求。在充分掌握了礦工的苦難生活后,根據(jù)省委指示,5月1日,他領導了著名的撫順礦工“反裁員、反加班、反打罵”罷工運動,這次后來被稱為“紅五月”的罷工行動取得全面勝利,他也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楊靖宇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出國事宜卻因各種原因一拖半年沒進展。7月,爆發(fā)了“中東路事件”,其后,中蘇斷交,楊靖宇赴蘇之路也就此中斷。不久后,劉少奇北上接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臨行前在接受中央例行談話時,他就已知曉楊靖宇其人其事。到任后,劉少奇組織包括楊靖宇在內的中共滿洲省委機關人員秘密召開了一次見面會,會后單獨留下楊靖宇,說赴蘇留學已無可能,并征求他下一步工作意見。楊靖宇爽快表態(tài),未來的工作安排,一切聽中央指示。
劉少奇對楊靖宇的革命經(jīng)歷比較了解,對他的革命經(jīng)驗和能力素質更是非常欣賞,自然很希望留下這名難得的人才。在后來的省委常委會上,各位常委都認為楊靖宇在停留東北這段時間表現(xiàn)突出,非常適合留在滿洲省委工作,最后大家一致決定報告中央留下楊靖宇在東北工作。
就這樣,楊靖宇雖然失去了到蘇聯(lián)接受系統(tǒng)軍事教育和訓練的機會,卻在后來率領東北抗日聯(lián)軍在林海雪原的艱苦環(huán)境中,與日軍血戰(zhàn)數(shù)年屢建奇功,為全民族抗戰(zhàn)勝利立下了不朽功績,也受到黨和人民的高度評價和永久懷念。
(摘自《軍事文摘》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