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偉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省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2)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是常見的軟組織損傷性疾病,是由于L3橫突周圍組織的損傷引起慢性腰痛,出現(xiàn)以L3橫突處明顯壓痛為主要特征的疾病,嚴重者會波及臀部及下肢[1]。近年隨著大量臨床及實驗研究的不斷開展,發(fā)現(xiàn)中醫(yī)治療該病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而針灸最具代表性,現(xiàn)對其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1 現(xiàn)代醫(yī)學認識 陶甫教授[2]在1981年首次提出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的病名。李振等[3]總結歸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有機械卡壓理論、炎性物質刺激理論、同根反射理論、脊柱失衡與節(jié)段錯位理論等。該病的發(fā)病與L3的解剖位置密切相關。從脊柱角度而言,L3橫突的形態(tài)和位置是產生疼痛的根本原因,L3橫突較其他椎體橫突更長。王漢琴等[4]研究得出,腰椎橫突長度的解剖序列為L3>L5>L2>L4>L1,所以L3的活動范圍更大,受到的拉力也更大。L3位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頂點,是腰椎活動的中心,所受到的壓力更大,相較于其他椎體更易勞損[5]。從肌肉角度而言,由于L3橫突的特殊生理構造及位置,使附著的肌肉、韌帶、腱膜等組織更易受到卡壓、磨損、撕裂,進而造成局部無菌性炎癥,并使局部的肌肉、韌帶等組織產生粘連、增生,產生疼痛[6]。從神經分布而言,腰神經后外側支循行附著于L3橫突背面,且周圍無脂肪組織的保護,更易受到L3橫突附近炎癥、水腫的影響,并可反向影響同神經的前支,引起大腿內側或前側的麻木、疼痛[6]。所以,當腰部在長時間保持單一姿勢、過度勞動及脊椎錯位后,更易引起局部的肌肉勞損、痙攣,進而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癥,并牽連損傷局部的血管、神經、筋膜、韌帶,從而引起腰部酸脹疼痛、活動受限等一系列癥狀。
1.2 中醫(yī)學認識 中醫(yī)對該病并未進行詳細的論述,但根據(jù)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可將該病歸為“腰痛”“筋痹”等范疇。《素問·脈要精微論》載:“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笔状翁岢鲅磁c腎的密切關系。腎主藏精,主骨生髓,腎中精氣充沛,則筋強骨健,俯仰轉搖流利。后代醫(yī)家對腰痛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補充,認為該病病機以腎氣失衡為本,以外感六淫、痰濕、瘀血、氣滯、外傷等因素為標[7],如《醫(yī)宗金鑒》總結:“腰痛腎虛風寒濕,痰飲氣滯與血瘀,濕熱閃挫凡九種,面忽紅黑定難醫(yī)?!笨梢?腰痛的發(fā)病錯綜復雜。近年來,有學者認為經筋損傷是腰痛的重要病因[8]。足太陽經筋“結于臀,上夾脊”“其病小指支跟腫痛,骨攣脊反折項筋急”,所以,本病當屬足太陽經筋病?!鹅`樞·陰陽二十五人》曰:“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有痛痹。”沿足太陽經筋、L3橫突局部可循按到結筋病灶點,這便是“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而生的橫絡[9-10]。林星星等[11]認為,橫絡在病邪結聚之處,是經筋病特有的病理產物,而其所在的病灶點是治療疾病的關鍵點?!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曰“肝者……其充在筋”,肝主藏血,主筋,經筋主束骨利關節(jié)的功能依賴于肝血的濡養(yǎng)?!端貑枴そ浢}別論》言“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脾胃運化之功可推動肝血維系諸筋及經筋功能的發(fā)揮,且《素問·太陰陽明論》曰“脾者,土也,治中央”。裴久國等[12]認為,腰痛屬脊柱病變,脾居中土,脊柱居人體正中,脾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脊柱功能的發(fā)揮??梢?該病的發(fā)病與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綜上所述,對于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病因的探討不應拘泥于前人經驗,應在腎氣失衡的基礎上,考慮肝、脾的影響,臨證時應以肝、脾、腎論治為主,以散寒祛濕、活血止痛為輔。
2.1 單純針刺 針灸作為治病祛邪的方法之一,本身具有一定優(yōu)勢,針刺相關穴位并聯(lián)合相應手法,作用于腧穴相對應的靶器官,直接或間接作用于病處,可充分發(fā)揮穴位的“特異性”靶向作用和針刺手法的輔助作用,以緩解L3橫突的疼痛[13]。和宇等[14]運用齊刺法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深刺阿是穴、大腸俞、秩邊,并采用齊刺法有針對性地刺激患處,再直刺委中,治愈率達85.71%,總有效率為96.43%。褚震東等[15]在X線的輔助下運用圓利針輸刺、傍針刺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于L3橫突尖旁的阿是穴針刺至骨,并結合傍針刺法,在周圍加刺1 針以加強針感,總有效率達97%。韓青[16]運用龍虎交戰(zhàn)針法治療第3 腰椎橫突綜合征,對照組于大腸俞、腎俞、命門、腰陽關、委中行常規(guī)針刺,治療組將穴位分為天、地、人施以龍虎交戰(zhàn)手法,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92.85%,對照組為79.30%?!督疳樫x》言:“龍虎交戰(zhàn),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饼埢⒔粦?zhàn)針法通過左右捻轉行針直接作用于病處,可緩解炎性反應,松解粘連的肌肉纖維組織,起到鎮(zhèn)痛作用[17]。
綜上所述,近年來應用單純針刺療法并施以相關針刺手法治療該病取得較好療效。研究表明,針刺可使病處血流量增加,局部微循環(huán)改善,可顯著抑制痛感,并改善因疼痛引起的情緒及認知改變,具有快速鎮(zhèn)痛作用[18-19]。所以,針刺對于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礙和生活質量均可起到正向調控的作用。
2.2 針刺聯(lián)合治療
(1)針灸結合 《千金翼方》云:“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通之。”故針法與灸法可優(yōu)勢互補,將扶正與祛邪相結合,共同發(fā)揮調節(jié)臟腑經絡氣血之功,從而達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占超等[20]將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確診患者64例隨機分為常規(guī)針刺組(對照組)和溫針灸組(治療組),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針刺法,治療組以阿是穴為主穴,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各刺1針,并于針柄置艾段施灸,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96.88%。駱建宇[21]運用溫針灸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并與毫火針做對比,結果顯示,兩種療法均取得較好療效,溫針灸法治療該病有效率達83.3%。以上研究證明,針灸可有效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艾灸可通過十二經脈的經氣循行達到溫通效應,這種熱刺激可增加局部淺表血管及遠端血管、內臟的血流量,促進內皮源性舒張因子和擴血管激素的分泌,促進血管擴張,調節(jié)皮膚組織的代謝能力,刺激末梢神經,調節(jié)神經興奮程度,從而達到鎮(zhèn)痛作用[22-23]。溫針灸正是集針與灸的長處,在毫針得氣的基礎上,使艾草溫通之力沿針下行至穴位深處,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針藥結合 針藥結合是指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將針灸和方藥聯(lián)合運用的一種治療方法。針藥主輔配合,可更加有針對性地治療疾病。方建啟等[24]運用針刺聯(lián)合復方青黛散外敷治療第3 腰椎橫突綜合征,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治療,治療組取阿是穴予常規(guī)針刺聯(lián)合復方青黛散貼敷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為76.7%。復方青黛散組成以青黛、虎杖、五加皮等為主,青黛、虎杖、五加皮均具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24],且五加皮可補益肝腎,契合治療該病的原則,充分發(fā)揮了針刺和方藥之長,體現(xiàn)了針藥并用的優(yōu)勢。何曉慧等[25]觀察針刺配合中藥外敷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60例的療效,取阿是穴、腎俞、大腸俞、委中、陽陵泉、申脈等穴,在常規(guī)針刺后給予中藥外敷治療,治療總有效率為95%,外敷藥物由艾葉、乳香、沒藥、伸筋草、當歸、川芎等多味活血化瘀藥組成,以活血散瘀止痛。
(3)針刺結合推拿 針刺和推拿各有專長,針刺可緩解L3局部肌肉、血管、神經等的緊張,加快血液循環(huán),維持各椎體穩(wěn)定,聯(lián)合推拿手法,可松解淺層肌肉、筋膜等組織,糾正相應椎體的錯位,維持各椎體之間的平衡。李春波[26]運用常規(guī)針刺聯(lián)合按揉、彈撥、法及相應運動關節(jié)手法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取穴阿是穴、腎俞、委中、氣海俞等,治療總有效率達89.3%。郭增旺[27]觀察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的療效,對照組僅采用針刺治療,取阿是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夾脊穴等,試驗組采用針刺聯(lián)合相應推拿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達100.0%,對照組為87.5%。以上研究表明針刺與推拿聯(lián)合運用,可有效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近年來針灸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多采用針刺聯(lián)合艾灸、中藥、推拿等療法,較少單純使用針刺治療,正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所言:“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贬槾搪?lián)合療法在針刺鎮(zhèn)痛效應的基礎上,結合艾灸溫通之力、中藥內外兼治、推拿等可調節(jié)椎體錯位,從而有針對性地治療該病,提高療效。
2.3 其他相關療法
(1)針刀療法 針刀療法是傳統(tǒng)針灸針和現(xiàn)代手術刀有機結合的產物,既有針刺扶正祛邪、通絡止痛的作用,又有刀的切割、松解粘連、解除卡壓的作用,可松解L3橫突處的粘連,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促進機體自我恢復,減輕患者癥狀[28-29]。范怡晨等[30]將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52例隨機分為針刀組和針灸組,各26例,針刀組在L3橫突陽性點處行小針刀治療,針灸組予常規(guī)針刺,結果顯示,針刀組總有效率為92.31%,針灸組為80.77%。許先進等[31]將確診的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7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僅服用杜仲腰痛丸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于L3橫突阿是穴處行小針刀治療,治療結束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滿意度分別為93.76%和87.50%。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為針刀療法的優(yōu)勢病種,筆者檢索近年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針刀治療該病文獻發(fā)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且文獻質量均較高。曾林等[32]對近年針刀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的基礎性研究進行文獻綜述,認為鎮(zhèn)痛效應、調節(jié)炎癥細胞因子、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是針刀療法治療該病的作用機制,并通過分析對比實驗,明確了針刀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具有一定的療效。
(2)浮針療法 浮針療法是一種作用部位在皮下,不深入肌肉層,有別于傳統(tǒng)針刺方法的一種針刺方法。浮針療法可改變皮下疏松結締組織的空間構型,釋放生物電,并進一步產生反壓電反應,改善機體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33],進而釋放L3橫突處肌肉的壓力,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緩解疼痛。李蕓[34]觀察浮針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的療效,浮針組選取相應壓痛點采用浮針療法治療,針刺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治療,結果顯示,浮針組有效率為100.0%,針刺組為91.7%。何煜才等[35]將100例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治療,研究組采用分期治療(急性期和恢復期),急性期在患側小腿腓腸肌腹平坦處施以浮針療法,恢復期在腰方肌處施以相關操作,結果顯示,研究組有效率為92.00%,優(yōu)于對照組,且僅有8例復發(fā),遠低于對照組的18例。
(3)毫火針療法 《靈樞·經筋》描述火針“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腧”,毫火針是由劉恩明教授在傳統(tǒng)火針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型火針法,既有火針的溫通之力,又有毫針的纖細、便捷,通過與常規(guī)針刺相結合,可充分發(fā)揮毫火針強力溫補、高溫熱凝、散寒止痛的作用[36],從而有效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王國立等[37]將120例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在患側局部采用推拿治療,治療組采用火針及常規(guī)針刺治療,火針療法取阿是穴、腰夾脊穴,用酒精燈將毫針針尖燒紅后迅速刺入穴位,留針30 min,然后取患側腎俞、關元俞、氣海俞、胞肓、委中、絕骨等穴位行常規(guī)針刺,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為96%,優(yōu)于對照組的82%。張澤松等[38]將120例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采用小針刀治療,觀察組在L3棘突和橫突旁取阿是穴采用劉氏毫火針治療,并隨癥加減,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和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
(4)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將藥物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當注射針頭刺入肌肉時可代替毫針以松解肌肉痙攣,再辨證注射藥物以抗炎止痛,通過針刺和藥物的雙重刺激,給予穴位更大的刺激量,刺激循經感傳,可直接作用于相應的臟腑組織,祛除表里邪氣[39]。周友龍等[40]將濃度為20μg/m L 的臭氧注射至阿是穴、腎俞、大腸俞、委中等穴,注射結束后在針孔處貼創(chuàng)可貼,防止感染,結果顯示,僅有5例患者無效,VAS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邵越峰等[41]將70例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布洛芬緩釋膠囊、磁振熱治療儀、活血湯劑、腰背肌肉功能鍛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于阿是穴注射天麻注射液,治療后觀察組療效更佳,豎脊肌、多裂肌的平均肌電值較對照組更高,中位頻率、平均功率頻率與對照組相比更小,且負面情緒及抑郁程度更低,多項指標共同反映出穴位注射治療該病的優(yōu)越性。
通過總結近年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針灸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多聯(lián)合灸法、中藥、推拿手法等療法,充分發(fā)揮針刺、穴位、艾灸、中藥、推拿的多重刺激效應,并運用一系列新式針灸療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雖然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但各種療法之間亦存在共性。如針刺、推拿、溫針灸治療時多取足太陽膀胱經穴、阿是穴,以通調足太陽經氣,松解局部肌肉、韌帶等組織的痙攣,消除炎性反應,解痙鎮(zhèn)痛為治療目的,充分體現(xiàn)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中藥多以伸筋草、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為主,配合針刺以內外兼治。針刀、浮針作為新型特種針法,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為主,以痛為腧。毫火針、穴位注射取穴同普通針刺,是在普通針刺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型針法。
雖然針灸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不斷有新的研究進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①諸多臨床研究較少從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fā),忽視了肝、脾、腎對該病發(fā)病的影響,這也是該病復發(fā)率較高的關鍵因素。②近年針灸治療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的研究以臨床研究為主,缺乏相應的作用機制研究。③部分臨床觀察研究質量較差,隨機對照試驗設計水平參差不齊。④部分臨床研究的真實性有待考究。⑤多數(shù)患者在發(fā)病一段時間后尋求針灸治療,錯過針灸治療的最佳時機。⑥患者多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且缺乏鍛煉,這也是多數(shù)臨床醫(yī)師易忽視的因素,是該病復發(fā)率較高的因素之一。所以應充分開展針灸治療該病的基礎研究,提高設計的科學性、嚴謹性,加強治療后的隨訪調查及健康宣傳,并嘗試與現(xiàn)代醫(yī)學成果相聯(lián)合,提高臨床療效。
“既病防變”是中醫(yī)理論的重要一環(huán),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應看到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變數(shù),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因此,治療時應囑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久坐、翹二郎腿等。核心肌群的力量對于L3的穩(wěn)定性至關重要,盧群文等[42]認為腰椎的穩(wěn)定與核心肌群維持腹內壓密切相關,所以應指導患者做臀橋、小燕飛等核心力量訓練,增強其腰腹部肌肉力量,維持穩(wěn)定的腹內壓,使L3更加穩(wěn)定,從而既病防變,降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