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思博
摘要:古詩文具有言簡意賅、意境悠長、情感深厚的特點,對于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由于語言格式不同,學生在接觸古詩文內(nèi)容時常常會遇到障礙,無法準確感知語言傳達的豐富信息。文章從信息化教學、生活化教學以及讀寫結合等多重角度入手,就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深入研究,借此引發(fā)教師探索更多古詩文教學策略,提升古詩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教學策略
學生通過探索古詩內(nèi)容,不僅能夠掌握漢語的使用特點,而且有助于提升其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深刻領悟古詩文中體現(xiàn)的作者情感、理想抱負以及家國情懷。古詩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學習起來卻存在很大困難,特別是其中的文字意境刻畫較為抽象,對學生的思維水平有著較高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新時期的先進技術優(yōu)勢,為學生搭建更為完善的知識學習框架,以便引導學生對文章展開深入探索,進而有效提高古詩文教學質量。
1? ?基于信息化教學,打造全新課堂樣態(tài)
古詩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文內(nèi)容,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發(fā)展特色,積極引入更加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以便能夠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并促使其獲得加豐富的課堂學習體驗。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1采用微課技術,重塑教學結構
古詩文作品中蘊含豐富的歷史典故、文化知識、思想情感以及陌生字詞,想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其內(nèi)涵,往往需要在課堂中占用大量的時間。如此一來,便導致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課堂知識灌輸,無法配合教師展開豐富多彩的課堂互動,難以感受古詩文作品的真正魅力。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微課教學的方式重塑課堂教學結構,引導學生在課前利用微課充分了解古詩的相關內(nèi)容。在學生充分整理自身學習感悟的基礎上,回到線下課堂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討論分享,以此提高古詩文教學的質量。
例如,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一課,選自我國古典名著《世說新語·言語》,文章以生動幽默的語言向學生展示了兒童的聰慧機智、禮貌得體。文章內(nèi)容短小,生僻字較少,教師可以在課前采用微課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課文的朗讀音頻、全文翻譯以及重點字詞注釋等學習材料,并要求學生在全面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有關《世說新語》這部作品的拓展資料,從而使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后能夠直接與教師圍繞作品的語言特點展開探討。例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能夠體現(xiàn)楊家子的聰明靈敏,如果去掉“未聞”二字,語句傳遞的思想內(nèi)容是否會發(fā)生改變?用哪種方式進行表達更恰當?從而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古文語言表達的特點,并為其今后的自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2創(chuàng)設古詩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古詩文善于刻畫場景,常常能夠使用短小精悍的語句字詞,為讀者塑造意蘊悠長的詩文情境,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價值。然而,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其思維水平不高,且知識儲備有限,因此很難通過文字來感受作者傳遞的豐富信息,導致教學質量受到影響。為了有效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以此作為媒介,與古詩文中的豐富情感展開互動,從而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為例,這首詩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所作。作者善于將對人生、自然的思考融入筆觸當中,并向讀者傳遞深刻的哲學思想。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正式展開古詩教學之前,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xiàn)一組不同角度下拍攝的廬山景物視頻,使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古詩作品中塑造的生動情境,并結合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歷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詞進行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有效掌握作品內(nèi)涵。
1.3建立學習平臺,豐富課外活動
古詩文內(nèi)容雖然短小精悍、簡潔,但是其中蘊含的知識文化卻極為豐富。因此,單純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幫助學生完全領悟古詩文內(nèi)涵,并形成具體的學習感悟。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搭建更為開闊的線上自主學習平臺,使學生能夠利用課余時間自主交換學習經(jīng)驗,并激發(fā)學生對古詩文作品的學習熱情。
例如,教師可以采用云平臺技術手段,鼓勵學生分享日常學習古詩文作品的心得,以此有效擴大班級集體知識儲備,并提高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之后,學生了解了邊塞詩的特點,并且大致掌握三首古詩的內(nèi)容。為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進一步拓展,了解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哪些外虜入侵的事跡,其中出現(xiàn)了哪些民族英雄?關于這些人物的古詩、文章都有哪些?隨后要求學生將搜集到的課外資料在平臺上分享,并與班級其他學生共同展開“詩里看華夏”的線上話題討論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古詩學習效率,并使其通過自主構建學習平臺的方式掌握更多知識內(nèi)容。
2? ?基于讀議寫結合,豐富課堂教學活動
與常規(guī)知識相比,古詩文學習對學生的語言、思維以及文化水平有著更高要求。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而且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古詩文學習技巧,以確保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從且讀且思、且議且悟、且寫且知三個層面,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2.1且讀且思——跟隨語言韻律感悟作品意境
閱讀是幫助學生吸收古詩文思想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確保能夠幫助學生通過文字將抽象化的古詩意境在腦海中直觀呈現(xiàn)出來,從而整體提高古詩文教學效率,并使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古詩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運用特色化的詩文閱讀模式,讓古詩的閱讀過程更加有趣、有效。
以統(tǒng)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靜夜思》一課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作品誦讀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詩文大意進行節(jié)奏劃分,并引導學生品味古詩傳遞的豐富意境。例如,“床前/明月光(交代場景,描述現(xiàn)象)”“疑是/地上霜(描述作者看到這一場景產(chǎn)生的直觀感受)”“舉頭/望明月(分解動作,刻畫人物形態(tài))”“低頭/思故鄉(xiāng)(對比,描寫心理活動)”。通過這樣的詩文誦讀方式,可以將單個字詞傳遞出來的零散信息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意群,使學生根據(jù)誦讀節(jié)奏更加精準地把握古詩大意,進而不自覺地代入文章意境當中。
2.2且議且悟——借助觀點碰撞達成統(tǒng)一認知
古詩文的魅力在于作品能夠充分激發(fā)讀者聯(lián)想,不同性格、不同特點的學生在進行古詩閱讀時,往往能夠產(chǎn)生多樣化的情感體驗,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古詩作品能夠展現(xiàn)出豐富的藝術價值。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而是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式的學習交流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圍繞古詩的內(nèi)容、思想、意境等不同要素展開交流,從而在引發(fā)不同學習觀點相互碰撞的同時,逐漸幫助學生達成統(tǒng)一的學習認知,促使學生進入深層學習狀態(tài)之中。
2.3且寫且知——通過語言輸出感知作品內(nèi)容
“寫”是學生進行語言輸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古詩內(nèi)容的單純復述,更能夠將對于古詩的理解、感悟以及知識經(jīng)驗等學習收獲通過文字形式表達出來,從而有效凝聚為學生語言能力的一部分。為此,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古詩內(nèi)容為學生組織豐富的寫作活動,以確保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并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進一步提升對古詩內(nèi)容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模仿古詩的語言特點描寫一幅生活中的類似場景,以此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除此之外,為了避免學生對寫作任務感到枯燥乏味,教師可以采用“寫畫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夠得到進一步激活。
3? ?基于生活化教學,延展古詩教學空間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較低,這源于古詩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使學生難以進一步感知古詩的豐富魅力。為此,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古詩與人們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關注古詩在生活中的應用場景,并有效延展教學時空范圍。
3.1古今對比,收獲啟發(fā)
古詩文中含有豐富的人生感悟、自然哲學以及思想情感,能夠對學生的個人成長產(chǎn)生一定啟發(fā)作用,并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古今對比的形式,鼓勵學生將古詩文中傳遞的思想內(nèi)容轉移到現(xiàn)實場景當中,以此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作品中蘊含的寶貴思想。
例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芬徽n中,文章的主旨思想在于表達“實踐出真知”的真理,這一思想即使在當今社會仍舊值得人們學習。因此,教師在完成教學之后,可以結合袁隆平的故事引導學生進行古今對比閱讀,幫助學生了解袁隆平的事跡,從而將古詩文內(nèi)容與當前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深刻領悟其中的道理。
3.2詩詞研學,關注生活
小學階段的學生接觸到的古詩文大多為詩人對山水、生活以及鄉(xiāng)土的經(jīng)歷感悟。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到真實的自然場景中感悟作者描繪的詩詞畫面,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感,并使其形成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的良好品質。
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詩詞研學的方式,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或周末時間,與父母一同到郊外、鄉(xiāng)村或者文化遺跡等處進行采風,并將看到的景象用相機拍照保留下來,同時寫下自身認為與景象相稱的古詩文作品。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詩詞積累,而且能夠幫助學生近距離感受古詩文情感,使古詩文融入學生的生活中。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實施策略展開了深入思考。教師需要根據(jù)古詩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點以及表達形式不斷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并為學生打造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使其能夠自主探索古詩教學內(nèi)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謝瑞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22(3):61-63.
[2]許雪珍.基于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J].教師,2021(22):23-24.
[3]錢邦蓮.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探究[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20(1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