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盼盼 楊康
摘要:晚清宮廷戲曲的受眾既有帝后妃嬪等宮內(nèi)觀眾,亦有部分宮外觀眾。作為三大節(jié)之一的萬壽節(jié),演劇活動格外隆重,進宮觀劇的宮外觀眾最多。每逢萬壽演劇,宮外觀眾進宮觀劇需要遵守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面對體力考驗,宮外觀眾會通過閑談、尋覓地方休息或聚餐等方式來放松。觀劇之時,帝后處于觀賞效果、音響效果最佳的戲臺正對面的殿宇內(nèi),宮外觀眾則位于戲臺兩側(cè)東西廊下。當有女性觀眾、皇帝等特殊群體觀劇時,為隔絕宮外觀眾視線,會設(shè)置帷幔,來保護帝后及女性觀眾的隱私。
關(guān)鍵詞:萬壽演劇 宮外觀眾 《翁同龢日記》 帷幔
Abstract: The audience of court opera in Late Qing Dynasty were the emperor, the empress, impe? rial concubine and some audience outside the palace.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festivals in Late Qing Dy? nasty , the Wanshou opera was particularly grand,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audience from outside the palace . Whenever a play was performed, the au? dience outside the palace needed to abide by certain etiquette. In the face of physical test, the audience outside the palace would relax by gossiping, looking for other places to rest or gather for dinner. When watching the play, the emperor and the empress were in the hall directly opposite the stage where the viewing and sound effects were the best, while the audience outside the palace was scatter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tage under the corridor or in the court? yard. When there were female audience, emperor and other special groups watching the play, in order to isolate them from the audience outside the pal? ace, curtain would be set to protect the privacy of the emperor,the empress and female audience.
Key words:Wanshou opera;The audience out? side the palace;Weng Tonghes Diary;Drapery
清代宮廷戲曲作為中國古代戲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逐步受到學(xué)界的關(guān)注,目前已有數(shù)篇論文對相關(guān)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jié)??傮w來看,目前學(xué)界對清代宮廷演戲的觀眾關(guān)注較少。其中較為重要的有黃卉《同治光緒年間清宮演戲?qū)m外觀眾考——以〈翁同龢日記〉為線索》、王姝《清代女性觀劇研究》中的部分內(nèi)容等。[1]宮外觀眾進宮觀劇,自然需要嚴格遵守宮廷的禮儀規(guī)范。作為宮廷禮樂文化之一部分的宮廷演劇,必然對宮外觀眾有諸多要求,如聽戲日期、著裝、禮儀、地點、座次、飲食、賞物、花費等方面,宮外觀眾均需按照要求來做事。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粗線條地勾勒出了清代宮廷演劇的觀眾群體,使我們對宮外觀眾的觀劇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同時不可忽略的是,作為個體來講,宮外觀眾又各有其喜怒哀樂,如何處理自身欲望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在觀劇過程中使個人的身心得到適當?shù)男菹?,這些都值得我們仔細探究。因此,宮外觀眾進宮觀劇是怎樣的流程、觀劇過程的狀態(tài)、宮外觀眾與帝后群體的空間位置關(guān)系等,都值得繼續(xù)討論。各類宮廷檔案以及日記文獻的出版,為解決以上諸問題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使我們對宮外觀眾的進宮觀劇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豐富了我們對宮廷演劇的認知。
晚清日記中宮廷演劇的史料,主要是由進宮聽戲以及在京為官的諸位官員所記錄。這些史料包含清宮演劇中的儀典戲和觀賞戲兩個門類。儀典戲包括節(jié)令戲、萬壽戲、喜慶戲等。日記書寫者因其特殊身份,而被“賞聽戲”,因此使得各類儀典戲的演出狀況被記錄下來,其中尤以萬壽節(jié)演劇史料最為豐富。相對而言,觀賞戲的記載則較少。因此,本文以萬壽演劇為主要論述對象,分析晚清宮外觀眾的宮內(nèi)觀劇流程。
萬壽節(jié)是指皇帝、皇太后壽誕,在清代儀典中最為隆重,與元旦、冬至并稱三大節(jié)。一般而言,每逢萬壽,宮內(nèi)都會舉行演劇活動,進宮觀劇的宮外觀眾最多,相關(guān)日記記載也最為詳細。其中尤以翁同龢參與次數(shù)最多,記錄時間最長,相關(guān)內(nèi)容最為豐富。《翁同龢日記》中詳細記錄了光緒十九年(1893)十月七日至十三日慈禧萬壽演劇的相關(guān)情況,為我們考察萬壽演劇宮外觀眾入宮聽戲流程提供了信息。
首先,奏事處提前傳出萬壽演劇聽戲大臣名單以及聽戲地點。翁同龢記載,“十月初二日,奏事處傳,初二日奉懿旨派出初七至十三日純一齋聽戲之王大臣……禮王、克王……翁同龢……”[2]這就明確了萬壽演劇的時間、地點、宮外觀眾等信息。但也存在臨時更改演劇地點的情況,如十月七日記載,“今年初二日傳聽戲在純一齋,實則仍在頤年殿,一切如舊,惟電鐙移置戲臺前檐耳”[3]。這表明此年的萬壽演劇地點實際是在西苑豐澤園頤年殿院內(nèi)。
其次,宮外觀眾提前至演劇處等候,在演劇開始前入座,座次也有規(guī)定。萬壽節(jié)當天則需先至宮內(nèi)賀壽,然后再赴演劇處聽戲,著裝為蟒袍補褂。如十月初八日,“辰初二刻到西苑門朝房小坐,辰正入,至德昌門,辰正二刻入坐”[4]。即翁同龢于辰初二刻(7:30)到西苑門,并在朝房小坐片刻,至辰正二刻(8:30)入座聽戲。聽戲座位在聽戲名單之中已有公布,諸位大臣按照提前規(guī)定的座位入座。十月九日,翁同龢于辰初三刻(7:45)至西苑門,辰正二刻(8:30)入座聽戲,至亥初(21:00)始散,到家時已亥正二刻(22:30)。[5]十月初十日為慈禧圣壽節(jié),需先在宮內(nèi)舉行儀式,儀式結(jié)束后赴演劇處聽戲?!懊醵袒侍笤剦刍实钅橄?,還宮卯正二刻,上還宮辰初二刻?;侍笥葘帉m受賀。”[6]翁同龢當天所穿為蟒袍補褂,當行禮結(jié)束之后,即至西苑門外的六項公所換掉蟒袍補褂。[7]當日演劇結(jié)束后,宮外觀眾即退出。
最后,觀劇過程中的吃飯及賞賜。因?qū)m廷萬壽演劇時間較長,一般會就近備有飯食,另外賞賜酒果、包子、奶餅等點心。如翁同龢十月七日記載,“賜糖果一次,早飯一次,酒果一次,餛飩、包子一次,晚飯一次,戌正退”[8]。十月十三日,“是日賞糖果,后又賜奶餅、奶皮,每人一碟……酒果后頒賞尺頭等,均由庭東搭出園門,各處內(nèi)監(jiān)領(lǐng)取而去”[9]。觀劇中的吃飯也需要支付一定的銀兩。萬壽演劇時,宮外觀眾的飯食由壽膳房預(yù)備。本年參與聽戲的宮外觀眾共計三十人,每人需交銀六十六兩六錢六分零。[10]每次萬壽演劇,皇帝或皇太后會賜予諸王大臣賞件。翁同龢本年所收到的賞件包括:“袍袿料各一匣(袍紫)、帽纓一匣、大荷包一對、團茶一圓。”[11]除上述支付給壽膳房的飯錢之外,翁同龢還會向?qū)m廷其他人員支付一定的銀錢,以表示感謝。如光緒十八年(1892)十月十五日記載,[12]本次觀劇支付給伺候人員的銀錢達到了銀二十五兩,錢二十四吊,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通過對《翁同龢日記》中記載的光緒十九年(1893)十月慈禧萬壽演劇活動的梳理,我們對萬壽演劇時宮外觀眾的觀劇流程有了一定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日記史料在記述這些基本信息的同時,也因其特有的場面感以及鮮活性,使我們得以獲知演劇活動的諸多細節(jié),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宮廷演劇過程中的各類觀眾的狀態(tài),提供了新鮮的史料。
借助于昇平署檔案,我們獲知宮廷演劇的時間、地點、頻率、演員以及演出劇目等信息,而對于宮廷演劇觀眾的觀劇狀態(tài)則所知甚少。這一方面是由于史料的限制使我們無從尋覓,另一方面則是觀念的制約,即忽略了觀眾這一群體。隨著日記史料的發(fā)現(xiàn)與整理,宮廷演劇的觀眾群體逐漸清晰。由于觀劇時間較長,宮外觀眾在觀劇過程中面臨著不小的體力考驗,并各自尋找對應(yīng)之法。
(一)宮外觀眾面臨的體力考驗
作為被“賞聽戲”的宮外觀眾,進宮觀劇既是莫大的榮寵,同時也是對自身體力的巨大考驗。如光緒二十八年(1902)八月十四日,時年73歲的王文韶述旨后被賞頤和園德和園聽戲,因聽戲人數(shù)較少,而終日未能抽身小憩,只能勉強支撐?!笆鲋己筚p德和園聽戲,東邊只兩桌,御前三王一桌、四軍機一桌,人數(shù)太少,竟日未能抽身小憩,酉正二刻同兒來始散(戲卻極好)。亦勉力支持矣。”[13]據(jù)昇平署檔案記載,當日“頤樂殿伺候戲。辰正三刻開,酉正一刻十畢”[14]。當日演劇于辰正三刻(8:45)開始,酉正一刻十分(18:25)結(jié)束,持續(xù)了9小時40分鐘。由此可以想見,如此長的觀劇時間,對于已73歲的王文韶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又如,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月慈禧萬壽演劇,在初九、初十、十一三日賞聽戲結(jié)束之后,十二、十三日又賞戲兩天。王文韶十二日日記中記載,“晴。辰正入對,又賞戲兩天,只御前四王(禮、慶、肅、那)及軍機四人。除早晚兩次賞飯外,竟日危坐,至酉正一刻始散,非常恩寵亦殊不易任受也”[15]。王文韶自辰正(8:00)入對,至酉正一刻(18:15)才結(jié)束當天的活動。這次賞戲也是因為人數(shù)較少,王文韶難以抽身小憩,除了早晚兩次賞飯外,只能竟日危坐,以至于在日記中發(fā)出了“非常恩寵亦殊不易任受”的慨嘆。
進宮觀劇,得以欣賞到宮廷的演劇藝術(shù),對于喜歡戲劇藝術(shù)的宮外觀眾來說,出現(xiàn)的各種困難也是可以克服的。如上述王文韶在頤和園德和園觀劇,即使已十分疲倦,仍勉力支持,只因“戲卻極好”,這與其對戲劇藝術(shù)的熱愛是分不開的。那桐曾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八月十四日記載,“上賞戲,辰正二刻入園,服補服行六叩禮,入坐聽。今日賞御前大臣、軍機大臣戲,午賞果酒,聽戲七出,以天香慶節(jié)為佳,其次汪桂芬長亭昭關(guān),酉正散。晚約伯軒、敘齋、卓云在公所小飲,飯后同伯軒查夜,子初歸,即睡,倦極。此值班第三日也”[16]。那桐與王文韶參與的為同一場合的宮廷演劇。作為戲劇藝術(shù)愛好者的那桐此年46歲,精力充沛,在日記中對當日所演劇目進行了排序,認為《天香慶節(jié)》最佳,其次是汪桂芬所演之《長亭昭關(guān)》,可見那桐當日認真欣賞了所演劇目,顯得興致盎然。晚上還約友人喝酒,之后查夜,至子初(23:00)才顯露疲態(tài),于是入睡。
(二)宮外觀眾的休息方式
并非所有被“賞聽戲”的宮外觀眾都對戲劇藝術(shù)充滿熱愛,面對長達十小時以上的觀劇時間以及規(guī)矩眾多的觀劇環(huán)境,如何打發(fā)時間并使身心得到休息,眾人各有應(yīng)對之法。
以生病為理由推辭參與宮廷演劇活動。光緒十年(1884)十月慈禧五旬壽慶,翁同龢當年十月十日記載,“滿洲命婦多報病,惟福錕、崧申、巴克坦布三人之妻入內(nèi),聞終日侍立,進膳時在旁伺候一切”[17]。從翁同龢的記載來看,萬壽演劇之時,滿洲命婦只能終日侍立,而無座位。慈禧用膳時,她們也需在一旁伺候。這樣的觀劇狀態(tài),自然是難以忍受的,因此她們都以生病為理由,放棄參與宮廷演劇活動。
約觀劇同僚外出閑談來打發(fā)時間。光緒三十三年(1907),陳夔龍因升任四川總督,回京述職,恰逢慈禧萬壽演劇在西苑豐澤園頤年殿舉行,于是被“賞聽戲”。張之洞與袁世凱也參與了此次演劇,“南皮與項城,甫直軍機,二君均不喜觀戲。輒至西間外房,命蘇拉約余出外閑談,詢庚子拳亂事”[18]??梢姡瑢τ诓幌灿^劇的張之洞和袁世凱來說,被“賞聽戲”作為一種“榮寵”,不可不來,但來了之后,如何消磨漫長的時間就成了問題,于是約觀劇同僚外出閑談就成為他們所采用的辦法。
尋覓其他場所作為休憩之處。宮廷演劇“不僅是宮廷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官場的重要社交禮儀”[19]。將參與宮廷演劇活動視為“榮寵”的朝廷重臣,自然不愿,同時也不敢拒絕聽戲。但面對動輒十小時左右的演劇時長,他們只能另想其他辦法來使自身得到休息。
翁同龢等人曾在宮外房屋、會典館、方略館等地稍作休息。從光緒十年(1884)十月慈禧萬壽節(jié)開始,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六月光緒萬壽節(jié),當萬壽演劇在紫禁城寧壽宮舉行時,翁同龢等人都會在寧壽宮保泰門外的太監(jiān)所住之處租賃房屋,作為演劇中途的休息地點。如翁同龢光緒十年(1884)十月十一日記載,“小寓系蘇拉徐長永所尋,先看三間為人所占,換此三間,在東門外百許步,乾清宮內(nèi)監(jiān)他他也,余給以十金(孫、張、松同出名)”[20]。光緒十九年(1893)、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光緒萬壽節(jié)期間,均借會典館作為休息之地。此處之會典館,當是纂修《光緒會典》之時會典纂修人員的辦事處所,位于文華殿東橋北三座門內(nèi),距離寧壽宮并不遠。翁同龢記載,“是日賞聽戲于寧壽宮,卯正二刻到會典館(今年借會典館圖上坐處,余備飯食)”[21]。至光緒二十年(1894)十月慈禧萬壽時,翁同龢則在方略館休息,其十月十日記,“巳正二刻入座聽戲,刻許遂退,憩方略館”[22]。
休息之地也是他們的聚餐之所。如前所述,萬壽節(jié)演劇時,一般由壽膳房為宮外觀眾提供飯食,有時也由懋勤殿提供。光緒十二年(1886)六月二十六日,翁同龢記載,“赴寧壽宮(仍先至聽戲廊下)。辰正入座,脫袿后出飯于中庭,懋勤殿所備也(本在西邊,嫌遠移來)”[23]。翁同龢在日記中多次記載懋勤殿提供的飯菜難以下咽。于是,翁同龢等人開始自帶吃食,在尋覓到的休息之所聚餐。如光緒十年(1884)十月十日,“余以鴨飯酥餅邀孫、張、松三君及南齋陸、梁兩君食”[24]。翁同龢自己帶的鴨飯酥餅等食物,邀請參加萬壽演劇活動的諸位同僚一起享用。
“中場休息”時間越來越長,有效觀劇時間大為縮減,最后演變?yōu)橹型就藞?,回家休息,然后再入宮繼續(xù)聽戲。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月初八日,慈禧萬壽演劇于頤和園德和園舉行,翁同龢“午初暫歸,酣睡六刻,起飲藥,再飯半盂,頗適。未初再入,戌正散”[25]。本日聽戲“系特傳,非照例”,以至于翁同龢午初(11:00)直接回家,并午睡一個半小時,喝藥吃飯之后,于未初(13:00)再進內(nèi)觀劇。同時也存在早退的情況。至本年十月初九日,“巳正飯,午初回公所小憩,飯,畫堂稿二百馀。未初復(fù)入,戌初先散,戲尚有六刻也。畫奏稿數(shù)件(戲四十七刻)”[26]。翁同龢午初(11:00)回辦公處休息吃飯,同時處理公務(wù),至未初(13:00)再入。聽戲至戌初(19:00),直接先退出演劇之處,而此時演戲并未結(jié)束。
面對漫長的演劇時間,即使愛好戲劇藝術(shù)之人也難以忍受,更何況并非每位觀眾都對戲劇藝術(shù)充滿熱愛。宮外觀眾并非僅是坐在特定的位置挨時光,而是各有應(yīng)對之法,如請假、外出閑談、尋覓休息之地等。從記載來看,這些應(yīng)對之法也是被允許的,但也僅限于人數(shù)較多的觀劇場合。這就打破了我們對宮廷演劇時宮外觀眾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深化了我們對宮廷演劇生態(tài)的認識。由此引發(fā)的疑問也接踵而來,翁同龢外出將近兩個小時,帝后們是否了解?觀劇之時,宮外觀眾與帝后們的位置關(guān)系,則成為解開此疑問的一條途徑。
目前所見宮廷演劇史大都對觀劇時宮外觀眾與帝后的位置關(guān)系語焉不詳,這主要是受史料的限制,難以考察。而日記文獻的發(fā)現(xiàn),則為我們探究這一問題提供了絕好的材料。
(一)位于東西兩廊的宮外觀眾
綜合來看,萬壽演劇時,帝后處于觀賞效果、音響效果最佳的戲臺正對面的殿宇內(nèi),宮外觀眾則分散于東西兩側(cè)廊下或院內(nèi)。我們先來看位于兩廊聽戲大臣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觀劇之時,位于兩廊的宮外觀眾互相之間是可以看到的。如前所述,在萬壽演劇開始前七八日,聽戲名單會被發(fā)放到宮外觀眾手中,其中詳細規(guī)定了某幾人坐第幾間。職位越高,距離帝后越近。聽戲之時,宮外觀眾一般按照規(guī)定的位置就座。翁心存、翁同龢在日記中對此多有記載。但具體演劇之時,宮外觀眾又處于活動狀態(tài),或吃飯,或休息等。英使馬戛爾尼曾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八月,在熱河行宮參與了乾隆萬壽節(jié)演劇活動。其八月十四日日記中記載,“演戲時,吾輩所坐廂位,做通長之式,不似歐洲戲場,各廂互相分隔者,故座客盡可自由往來,隨意談話。于中有大員數(shù)人,情意頗為殷懇,時時離其原定之坐位,至吾旁閑談”[27]。從其記述來看,宮外觀眾坐于熱河行宮福壽園清音閣兩側(cè)的廊下,各個房間之間并無隔斷,做通長式。演劇之時,宮外觀眾之間可以自由移動,互相交談。《翁同龢日記》中記載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月慈禧萬壽演劇時,西苑頤年殿的宮外觀眾聽戲之廊也是如此?!俺銮伴T,繞水座二處,至頤年殿之東廊,今年新搭木廊懸軟玻璃窗,五間一統(tǒng),東西對面。”[28]又如,光緒二十二年(1896)十月慈禧萬壽演劇亦在西苑頤年殿舉行,“兩廊仍系搭臺,懸窗軟簾而無玻璃,名為五間,實無隔斷,皆地坐也”[29]?!懊麨槲彘g,實無隔斷”,表明觀劇之時,宮外觀眾之間可以互相看到,并無隔斷遮擋。
(二)布設(shè)帷幔以隔絕宮外觀眾視線
位于戲樓對面正殿內(nèi)的帝后,有時通過布設(shè)帷幔的方式,來隔絕宮外觀眾的視線。綜合來看,宮廷演劇之時,布設(shè)帷幔等物主要適用于以下四種情況。
一是有女性觀眾時,如宮中女眷等人,會用紗簾、帷幔等物將其與位于兩廊的男性宮外觀眾隔絕開來。如馬戛爾尼記載,“演時,皇帝自就戲場之前,設(shè)一御座坐之。其戲場乃較地面略低,與普通戲場高出地面者相反。戲場之兩旁,則為廂位,群臣及吾輩坐之。廂位之后,有較高之坐位,用紗簾障于其前者,乃是女席,宮眷等坐之。取其可以觀劇,而不至為人所觀也”[30]。由此可知,觀劇之時,宮眷所坐之處,會布設(shè)紗簾,既滿足了宮眷的觀劇需求,又可保護女性觀眾的隱私。[31]
二是皇帝觀劇時,其附近也會施帷幔來隔絕眾人目光。如光緒二十二年(1896)八月十八日頤和園德和園演劇,翁同龢記載,“辰正入宮門,即至聽戲處坐,辰正二刻太后至,恭邸領(lǐng)班,在廷中迎跪安,隨即三叩頭。太后命恭邸升階,面諭數(shù)語。恭邸即領(lǐng)群臣于上前三叩頭入坐,坐在臺東。上及旁皆施帷帳高坐,東邊只近支王公、御前及樞廷耳”[32]。從其記載來看,慈禧太后到達之時,恭親王奕訢帶領(lǐng)群臣在德和園的庭院中迎接,之后入座,座位位于戲臺的東廊。光緒則坐于頤樂殿外左側(cè)廊下,其周圍施設(shè)帷幔。
三是當宮外觀眾坐于庭院中時,也會設(shè)帷幔將正殿與庭院中的宮外觀眾隔開,帷幔同時也有防風(fēng)御寒的功能。如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月初九日,慈禧萬壽演劇于頤和園德和園舉行,翁同龢記載,“巳初入座,按間次坐庭下,帷幕撤去,不似昨日坐院內(nèi)也”[33]。由其記述可知,十月八日觀劇之時,宮外觀眾坐于庭院內(nèi),且有帷幔將其與正殿隔開。至十月九日,宮外觀眾按照座次圖坐于廊下,則將帷幔撤去。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光緒萬壽演劇于頤和園德和園舉行。榮慶記載,六月二十五日,“入宮門至德和園,蒙賞聽戲。東邊與兵工諸尚書一間,并命在院內(nèi)平坐,上面設(shè)幃,一切較便,出自殊施。巳刻賞膳,未刻果桌奶茶,申刻晚膳,酉正撤幃入坐,叩謝后散”[34]。按照預(yù)先安排,時任刑部尚書的榮慶與兵工諸尚書坐于東邊某一間,但又臨時安排坐于庭院中,于是在正殿與庭院之間設(shè)置帷幔。榮慶認為此舉甚好,使得一切都較便利。至酉正(18:00)演劇結(jié)束時撤掉帷幔,各自入座,在座位上叩謝后散出。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月,慈禧萬壽演劇在西苑頤年殿舉行,因西苑頤年殿戲臺、兩廊均為玻璃罩棚內(nèi)臨時搭建,因此帷幔又起到防風(fēng)御寒的作用。陳夔龍記載,“時交冬令,即在西苑舉行慶典。于豐澤園左另制戲坐,廣設(shè)帷幙,規(guī)制較淀園為狹,以其可御嚴寒也”[35]。
四是當宮外觀眾坐于兩廊中時,有時也會設(shè)帷幔將正殿、東廊、西廊三者隔絕,使其互不相見。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光緒萬壽演劇于頤和園德和園舉行。陳夔龍參與了此次活動。據(jù)其記載,“內(nèi)監(jiān)承旨,命張大幞二:一由北而東;一由北而西,名曰隔坐。三面各不相見。僅見者,臺上歌舞耳。諸臣可于其時休息談?wù)摚鬟m其適。兩宮體恤臣僚,無所不至”[36]。依照陳夔龍的記述,帷幔共有兩條,一是由北而東,一是由北而西,將正殿、東廊、西廊三面的觀眾分隔開來,使其互不相見。因此帷幔又被稱為“隔坐”。而宮外觀眾也由此可以休息談?wù)摚瑳]有顧忌。曾為慈禧畫像的美國人凱瑟琳·卡爾,也曾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此次演劇的情況?!耙粔K高約12英尺的巨幅彩繪帷幔,從他們看戲的位置一直伸展到戲臺,這樣看戲者既可以完整地觀看臺上的表演,同時又無法看到太后、皇上及皇后看戲的御座間?!盵37]凱瑟琳描述其所見帷幔高12英尺,約3.65米,筆者懷疑此處應(yīng)有誤,因如此之高的帷幔,對于坐在兩廊的宮外觀眾來說,顯然太高,會遮擋眾人觀看戲樓上的戲劇表演,但其所述帷幔的功能則與陳夔龍所說一致。
同時應(yīng)注意的是,目前所見起隔絕作用的帷幔的設(shè)置,僅限于頤和園德和園演劇時,而不見于其他萬壽演劇場所。如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慈禧萬壽演劇于寧壽宮暢音閣舉行,翁同龢與時任湖北巡撫的翁同爵共同入宮聽戲。翁同龢在十月九日日記中記載,“卯正入,隨兄至寧壽宮西角門外懋勤殿他達,同人皆集。飯畢辰初三刻入座(本傳辰初)。兄于西邊第五間,余在東邊第五間,相望也”[38]。翁同爵位于西邊廊下第五間,翁同龢位于東邊廊下第五間,“相望也”,表明互相之間可以看到彼此。
因此我們可以說,觀劇時設(shè)置帷幔,需要根據(jù)情況來定。如當慈禧位于戲樓對面的正殿內(nèi)觀劇時,因為內(nèi)外光線差異,加之距離較遠,處于室外的宮外觀眾無法看到室內(nèi)的場景及人物活動情況,也就無須設(shè)置帷幔。而當有女性觀眾、皇帝等特殊群體觀劇時,則會設(shè)置帷幔,來保護他們的隱私。另外一種情況是當宮外觀眾與正殿距離較近時,也會設(shè)置帷幔??偠灾?,設(shè)置帷幔的主要目的是隔絕宮外觀眾的視線,保護帝后等人的隱私,而宮外觀眾之間并無隔斷,可以自由活動、隨意交談。
綜上所述,宮外觀眾作為晚清宮廷演劇活動的重要參與者,與宮內(nèi)觀眾共同促進了宮廷演劇活動的繁盛。每逢萬壽演劇,進宮觀劇的宮外觀眾最多。對于宮外觀眾進宮觀劇,亦有完整的禮儀規(guī)范需要遵守。而日記史料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展現(xiàn)了宮外觀眾在宮內(nèi)觀劇的生活狀態(tài),再現(xiàn)了宮廷演劇的場景,打破了我們以往所想象的宮廷演劇時宮外觀眾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宮廷演劇生態(tài)的認識,對于宮廷演劇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明清民國北京會館劇場及演劇活動研究”(項目編號:21CZS082)、山西省高等學(xué)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清代山西碑刻中的書法史料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022W107)階段性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黃卉《同治光緒年間清宮演戲?qū)m外觀眾考———以〈翁同龢日記〉為線索》,《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第4期。文章以《翁同龢日記》為中心,探究宮廷演劇中宮外觀眾群體的構(gòu)成,并從戲曲演出作為宮廷儀典之組成這一角度,對宮外觀眾進宮聽戲日期、著裝、禮儀、地點、座次、飲食、賞物、花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王姝《清代女性觀劇研究》,山西師范大學(xué)2020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論文第一章對清代宮廷演劇中的女性觀眾加以關(guān)注,認為宮廷女性觀劇呈現(xiàn)出頻率高、等級森嚴、排場奢華、嚴格的禮儀規(guī)范等特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7] [20][21] [22] [23] [24] [25] [26] [28] [29] [32] [33] [38]翁同龢.翁同龢日記[M].翁萬戈,編.翁以鈞,校訂.上海:中西書局,2012:2687,2685,2685,2685,2685,2685,2686,2687,2686, 2687,2607—2608,1925,1925,2666,2793,2073,1925,3101, 3101,2897,2996,2982,3101,1108.
[13] [15]王文韶.王文韶日記[M].袁英光,胡逢祥,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9:1082,1089.
[14]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第45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23931.
[16]北京市檔案館.那桐日記[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436.
[18] [35] [36]陳夔龍.夢蕉亭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103,105,102.
[19]黃卉.同治光緒間清宮演戲?qū)m外觀眾考——以《翁同龢日記》為線索[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4):118.
[27] [30]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M].劉半農(nóng),譯.高野侯,校閱.北京:中華書局,1917:118,115.
[31]王姝.清代女性觀劇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xué),2020:22-29,71-74.
[34]榮慶.榮慶日記[M].謝興堯,整理、點校、注釋.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1986:64.
[37]凱瑟琳·卡爾.美國女畫師的清宮回憶[M].王和平,譯.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58.
作者單位:1.山西師范大學(xué)戲劇與影視學(xué)院2.太原師范學(xué)院書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