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逸晗 陳菲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奔視菍懡o家人的書信,是傳遞情感、寄托思念的重要載體。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腥風血雨、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中書寫過不少紅色家書。這些書信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歷經歲月洗禮、穿越歷史煙云,依然閃爍著不朽的光輝。
紅色家書映射堅定的理想信念
革命理想高于天,無數(shù)共產黨員面對殘酷的斗爭現(xiàn)實,從未放棄對真理的追尋,從不動搖對信念的執(zhí)著,為黨的事業(yè)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他們的家書述錄著坎坷短暫的生命歷程,也凝結著燦若煙霞的信仰光華。
“我的死是為著社會、國家和人類,是光榮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萬同志,他們能踏著我的血跡奮斗前進,我們的革命事業(yè)必底于成,故我雖死猶存?!边@是史硯芬被關押在國民黨衛(wèi)戍司令部看守所時,寫給弟弟妹妹的訣別信。
史硯芬(1903-1928),江蘇宜興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組織領導了聲勢浩大的宜興農民暴動。1928年5月,他在南京召集支部會議時被捕,受盡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敵人以“意圖顛覆黨國”為名判處他死刑。9月27日,史硯芬“神氣最安逸”地于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年僅25歲。品讀這封家書,仿佛看到那位遍體鱗傷卻毫無懼色的青年,高唱著國際歌走向生命的終點,那是革命必勝的信念、視死如歸的從容、慷慨悲歌的芳華。
“我們雖然苦,但我們的良心沒有受罪,我們雖然苦,我們依舊有我們至高無上的精神的愉快。總之,我們是真理的追求者,我們是最公正無私的人,我們是最快活的人呀!”這是高文華在南京獄中寫給父親的家書。
高文華(1908-1931),江蘇無錫人。1924年冬,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1925年,在跟隨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的過程中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高文華回到家鄉(xiāng)繼續(xù)革命,堅持地下斗爭。1928年3月,他在聯(lián)絡工作時被捕。在獄中,他每日學習、筆耕不輟,留下了許多書信與詩文。1929年,反革命力量對紅色區(qū)域不斷進行“圍剿”,中國革命正處于低潮的時刻,不少人產生了右傾悲觀情緒,但高文華依然堅信自己和同志們是“最公正無私的人”“最快活的人”,家書的字里行間充盈著堅守初心的純粹和以身殉志的決絕。
1931年8月,被牢獄生活嚴重摧殘的高文華在獄中病逝,年僅23歲。
紅色家書彰顯強烈的愛國熱忱
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侵略和腐朽封建統(tǒng)治,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無數(shù)共產黨人不畏強暴、奮起反抗、挺膺擔當,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他們是英雄烈士,也是父母、兒女、妻子、丈夫,他們在家書中展現(xiàn)出的艱難抉擇和濃烈情感,耐人尋味、蕩氣回腸。
“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1936年8月,趙一曼在被押上開往刑場的火車前,給獨子寧兒留下遺書。當天,她短暫而偉大的生命定格在31歲。
趙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四川宜賓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后,她被派往東北領導抗日斗爭。1935年11月,她率領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被敵人圍困,她在突圍過程中受傷被俘。
“新式電刑器具功能發(fā)揮正常,給了趙一曼女士超負荷的最大壓力。在長時間經受高強度電刑的狀態(tài)下,趙一曼女士仍沒招供,確屬罕見,已不能從醫(yī)學生理上解釋?!边@份日本檔案記錄了趙一曼犧牲前的遭遇。難以想象,她在身陷囹圄的9個月中承受了多少非人的折磨。品讀趙一曼的“示兒書”,能夠感受到,她是慈愛的母親,對幼子懷有深深的歉疚和殷切的期盼;她更是民族的英雄,用生命和行動踐行了“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她是挺立在“白山”間的一棵蒼松,是綻放在“黑水”旁的一株紅梅。
“我們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當局對我們仍然是苛刻,但我全軍將士,都有一個決心,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xiàn)在仍然是沒有一個銅板,準備將來也不要一個銅板,過去吃過草,準備還吃草?!边@是左權在1937年12月寫給母親的家信。
左權(1905-1942),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到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后,參加了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和長征。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左權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指揮部參謀長。上述家書正是寫于這一時期,這些熾熱真摯的文字,充分彰顯了他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堅毅決心和誓與國家共存亡的英雄氣概。
1940年,左權協(xié)助彭德懷指揮發(fā)起百團大戰(zhàn),給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1942年5月,日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兵力突襲八路軍前敵指揮部,左權在斷后突圍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時年37歲。
左權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我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毛澤東稱贊他是“‘兩桿子都硬的將才”,朱德寫下悼念詩“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wèi)吾華”。一首膾炙人口的《左權將軍之歌》傳唱至今,成為代代相傳的共同記憶。
紅色家書凝結深厚的為民情懷
為人民謀福祉,是近代以來仁人志士的初心,是他們畢生的價值追求。這種赤誠的為民情懷,在紅色家書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這樣的事情是一件最大而又最復雜的事情,我要這樣干,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貫注著,非得把生命貢獻。我既把我的力量和生命都交給這一件事情,我怎么能夠有工夫回家來,忍心丟著這樣重大的事情,看著一般人受痛苦,而自己來獨享安逸呢?!边@是冷少農在1930年寫給母親的家書。
冷少農(1900-1932),貴州甕安人。1925年赴廣州投身革命,從黃埔軍校畢業(yè)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冷少農遵照中央指示,隱蔽黨員身份,利用與何應欽的師生、同鄉(xiāng)關系,打入國民政府訓練總監(jiān)部和軍政部任職。由于冷少農供職于敵軍政核心部門,又深得何應欽賞識,其獲取的情報往往具有重要價值,為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勝利和保衛(wèi)地下黨組織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當冷少農潛伏于龍?zhí)痘⒀ㄩ_展工作之際,一封來自母親的家信卻使他痛楚不已。原來,他為了嚴守秘密和身份,從未對親人講明自己從事的工作,以至于被親人誤認為在南京貪圖享樂、拋家棄親、忘恩負義。冷少農為了消除誤解、傳遞思念,給母親回復了一封5000余字的家書。
冷少農在“與母書”中提到讓老百姓“個個都有飯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做”“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shù)痛苦的人類,忠實的去為他們努力”,充分彰顯了早期共產黨人的愿景和使命,它與今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高度契合,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政治理想和價值追求。
冷少農睿智機警的處事風格和細致縝密的行動方式,使得敵人從未對他產生懷疑。直到1932年3月,被叛徒指認,何應欽才知曉他的真實身份。同年6月,年僅32歲的冷少農在南京雨花臺慷慨就義。
“你為我挨了很多的累,吃了很多的苦,甚致(至)于被債主們的逼迫,處處方面你都代表著慈母的愛……我常想,我若是讀了很多的書,不能為社會上的被踐踏的人類謀些幸福,那我怎能對起母親呢,怎能對起母親疼兒一場呢。”1930年6月,陳景星為母親寫下絕筆家書,信發(fā)出兩個多月后,他犧牲于南京雨花臺。
陳景星(1908-1930),遼寧海城人。1929年7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學,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初,他擔任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參與發(fā)起成立南京自由大同盟,組織發(fā)動愛國師生進行集會抗議等活動。同年暑期,陳景星取消了回老家探親的計劃,領導發(fā)動了南京城南的工人暴動,8月因黨組織遭到破壞而被捕。在獄中,他不屈服于敵人的威嚇和酷刑,后被殘忍殺害。
作為一名青年學子,陳景星留給后人的史料并不多,但家書中那句“為社會上的被踐踏的人類謀些幸?!钡氖难?,卻保留至今。這些年輕的共產黨人,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人民福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用鮮血書寫誓言、用生命捍衛(wèi)信仰,激勵無數(shù)后人追尋他們的腳步,繼承未竟的事業(yè)。
家書寄語,紙短情長。重溫革命烈士的家書,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穿越時空的精神和力量。
作者單位:南京市博物總館
編輯/王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