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真
知識整合
“古今異義”是指相同的詞語在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和用法不同,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以下為部分“古今異義”現(xiàn)象示例:
1.區(qū)區(qū):古義——自己的私情,如“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陳情表》);今義——(數(shù)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2.見機:古義——看到細微的預兆,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滕王閣序》);今義——看機會,看形勢。
3.大方:古義——大道,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今義——對于財物不計較,不吝嗇;(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樣式、顏色等)不俗氣。
4.以致:古義——以便,招致,如“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今義——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5.眾人:古義——一般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師說》);今義——大家,很多人。
6.細說:古義——小人的讒言,如“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史記·項羽本紀》);今義——詳細地解說、述說。
7.其實:古義——它的真相,如“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今義——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8.幼稚:古義——孩童,如“幼稚盈室,瓶無儲粟”(《歸去來兮辭》);今義——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jīng)驗。
9.人事:古義——做官,如“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歸去來兮辭》);今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
10.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今義——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11.行李:古義——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12.師徒:古義——軍隊士兵,如“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國語·勾踐滅吳》);今義——師傅與徒弟。
13.左右:古義——動詞,調(diào)遣,如“唯君左右之”(《國語·勾踐滅吳》);今義——名詞,用在數(shù)量詞后面,表示概數(shù)。
14.致死:古義——效死命,如“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國語·勾踐滅吳》);今義——導致死亡。
演變分析
由于詞語的意思一直在演變之中,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古今異義”的現(xiàn)象,這在成語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以下為部分成語“古今異義”現(xiàn)象示例:
1.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以前多用于代替別人向對方致謝,但由于“感”的最常用意思為“感受”,所以“感同身受”中的“感”也經(jīng)常被理解為“感受”,慢慢地,這個成語便增加了一個新的義項?!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恩惠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謝意),現(xiàn)多指雖未親身經(jīng)歷,但感受就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樣。
2.掌上明珠
“掌上明珠”以前特指女兒,后來范圍開始擴大,不但可以指女兒,還可以指兒子;不但可以指人,還可以指物。《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比喻極受父母寵愛的兒女,也比喻為人所珍愛的物品。也說掌珠、掌上珠、掌中珠。
3.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魚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濕潤。由于是“用唾沫相互濕潤”,所以這個成語一般只能用在夫妻之間。后來使用范圍擴大,不僅能用在夫妻之間,而且可用于朋友等其他關系。《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泉水干涸,魚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濕潤(見于《莊子·大宗師》)。后用“相濡以沫”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
4.空穴來風
“空穴來風”出自宋玉《風賦》:“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币馑际氰讟鋸澢嗖妫腿菀渍幸B來做窩,有空洞的地方,風就會吹過來。自然的或人為的空氣流動,空穴才會有風透過;有了洞穴,才可吹進空氣以風發(fā)聲。所以“空穴來風”意思是消息或傳說是有根據(jù)的。但是,由于“空”字往往暗含“沒有”的意思,人們看到這個成語就想到消息或傳說沒有根據(jù)。于是,這兩個完全相反的意思都被寫入了辭典?!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有了洞穴才有風進來(語出宋玉《風賦》)。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現(xiàn)多用來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jù)。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是指語言符號的音義聯(lián)系并非是本質的、必然的,而是由社會成員共同約定的。人們可以用這個語言符號表示這個意思,當然也可以用這個語言符號表示另外一個意思。隨著人們交往的日益頻繁,作為交流工具的語言也變化得越來越快,一些成語的意思也會隨著大眾的運用習慣而發(fā)生變化,甚至會有同一個成語有兩個完全相反的意思。具體在句子中,成語到底取哪個意思,需要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作判斷。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寡人欲從夫子而善齊國之政?!睂υ唬骸皨肼勚?,國具官而后政可善?!本肮魃唬骸褒R國雖小,則何為不具官乎?”對曰:“此非臣之所復也。昔先君桓公,左右多過,刑罰不中,則弦章昵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則寧戚昵侍;軍吏怠,戎士偷,則王子成甫昵侍;德義不中信行衰微則管子昵侍先君能以人之長續(xù)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是以辭令窮遠而不逆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聞者也,故曰未具?!惫唬骸吧?。吾聞高繚與夫子游,寡人請見之?!标套釉唬骸俺悸劄榈貞?zhàn)者不能成王,為祿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繚與嬰為兄弟久矣,未嘗干嬰之過,補嬰之闕,特進仕之臣也,何足以補君?!?/p>
(節(jié)選自《說苑·君道》)
景公飲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諫曰:“君欲飲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廢酒也!不然,章賜死?!标套尤胍?,公曰:“章諫吾曰:‘愿君之廢酒也!不然,章賜死。如是而聽之,則臣為制也;不聽,又愛其死?!标套釉唬骸靶乙?,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紂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廢酒。
景公信用讒佞,賞無功,罰不辜。晏子諫曰:“臣聞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聞聽讒佞以誅賞。今與左右相說頌也,曰:‘比死者勉為樂乎!吾安能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內(nèi)寵之妾,迫奪于國,外寵之臣,矯奪于鄙,執(zhí)法之吏,并荷百姓。民愁苦約病,而奸驅尤佚,隱情奄惡,蔽諂其上,故雖有至圣大賢,豈能勝若讒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災傷也。臣聞古者之士,可與得之,不可與失之;可與進之,不可與退之。臣請?zhí)又?。”遂鞭馬而出。
公使韓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順教,以至此極,夫子休國焉而往,寡人將從而后?!标套铀毂揆R而返。其仆曰:“向之去何速?今之返又何速?”晏子曰:“非子之所知也,公之言至矣。”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德義不中/信行衰微/則管子昵侍先君/能以人之長續(xù)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是以辭令窮遠而不逆/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B.德義不中/信行衰微/則管子昵侍/先君能以人之長續(xù)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是以辭令窮遠而不逆/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C.德義不中/信行衰微/則管子昵侍/先君能以人之長續(xù)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是以辭令窮遠而不逆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D.德義不中/信行衰微/則管子昵侍先君/能以人之長續(xù)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是以辭令窮遠而不逆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2.下列對文中黑體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類似的謙稱還有“孤”。
B.游,意為“交往;結交”。與《史記·項羽本紀》中“秦時與臣游”的“游”含義相同。
C.桀紂,即夏桀和商紂王,相傳都是暴君,后泛指暴君,文中是用其泛指義。
D.鄙,意為“邊境”。與《燭之武退秦師》中“越國以鄙遠”的“鄙”含義相同。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未嘗干嬰之過,補嬰之闕,特進仕之臣也,何足以補君。
譯文:
(2)如是而聽之,則臣為制也;不聽,又愛其死。
譯文:
4.晏嬰對仆人所說的“公之言至矣”是何意?體現(xiàn)了晏嬰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