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鑫,衣雪松
(海南大學 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學院/海南省農(nóng)林環(huán)境過程與生態(tài)調(diào)控重點實驗室,海口 570228)
工業(yè)化進程的加速,對染料的需求日益增強。據(jù)統(tǒng)計,每年約有700萬t的染料廢水未經(jīng)處理直接排放,對水環(huán)境、水生態(tài)、水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并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1]。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采用混凝、電化學、光催化、膜過濾、生物以及吸附等多種方法對水中的染料進行了去除研究[2]。然而,這些方法普遍存在各自的技術弱點,如膜過濾成本高,生物處理效率低,電化學處理能耗大[3-4]等,因此,開發(fā)環(huán)保、廉價、高效的染料廢水處理技術勢在必行[4]?;钚蕴烤哂斜缺砻娣e大和孔隙結(jié)構(gòu)復雜,能有效去除色度、臭味物質(zhì)、部分離子和大多數(shù)有機物質(zhì)[5-7],但普通活性炭的吸附效率偏低,再生困難,制約了其工業(yè)化應用[8],一般需要對其進行改性處理。金屬離子改性是一種常用的活性炭改性方法,它具有簡單、廉價且能顯著提高吸附能力的特點[9-10]。通常,人們會通過將金屬離子、金屬螯合物等負載到普通活性炭,制備出結(jié)構(gòu)更加優(yōu)良、官能團更豐富的新型吸附劑。有研究表明[11],通過金屬離子修飾后的活性炭對去除水中碘、磷酸鹽和硝酸鹽等污染物較普通活性炭優(yōu)勢明顯,但利用FeCl3對活性炭進行修飾,用于染料廢水中亞甲基藍的去除研究尚未見類似報道。因此,本研究以海南省大量存在的農(nóng)業(yè)廢棄物檳榔殘枝和污水廠廢棄污泥為原料,制備出了普通活性炭,并通過對其利用FeCl3的負載修飾,大大提升了吸附性能,實現(xiàn)了對廢水中亞甲基藍的高效去除。本研究通過對活性炭修飾FeCl3前后的表面形貌、官能團種類和比表面積等的差異分析,吸附等溫線模擬,吸附動力學和吸附熱力學參數(shù)求取等,考察了亞甲基藍在兩種活性炭上的吸附特性,探討了其吸附機理,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利用對FeCl3普通活性炭進行功能化修飾,實現(xiàn)活性炭的化學改性,優(yōu)化活性炭的理化性質(zhì),提高其吸附能力,為染料廢水中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活性炭的制備污泥來源于??谑邪咨抽T污水處理廠的剩余污泥(Municipal sludge, MS),檳榔來源于瓊中縣檳榔殘枝(Betel nut, BN)。對上述材料進行清水洗滌,置于(105± 5)℃烘箱中干燥24 h,將干燥后的檳榔和污泥按質(zhì)量比1∶1混合;破碎后過0.15 mm篩,即得檳榔和污泥混合物;將該材料置于2.0 mol·L-1H3PO4溶液中浸泡24 h,再次置于105 ℃的烘箱干燥12 h。此后,在惰性氣氛 (N2) 的管式爐中,以30 ℃·min-1的升溫速率升溫至600 ℃,熱解60 min。待自然冷卻至室溫后,利用1 mol·L-1的HCl溶液浸泡,并用蒸餾水清洗至中性。最后將上述樣品置于105 ℃烘箱中干燥12 h,即可制得粉末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
將所得粉末AC加入100 mL0.5 mol·L-1FeCl3溶液的錐形瓶中,封口后放置恒溫水浴搖床中以180 r·min-1的振蕩速率在60 ℃下振蕩24 h,過濾后在105 ℃的烘箱中烘干。最后置于氮氛圍的管式爐中,于300 ℃下熱解60 min,可得FeCl3修飾的活性炭,(FeCl3-loaded activated carbon,F(xiàn)AC)。
1.2 實驗儀器與試劑FTIR-ATR光譜儀(日本島津),Verios G4 UC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Thermoscientific, 美國),比表面積分析儀(ASAP 2 460,Micromeritics,美國),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AXIS SUPRA,日本島津)。亞甲基藍(Methylene blue,MB,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F(xiàn)eCl3、HCl、NaOH、H3PO4(AR,廣州化學試劑公司)。
1.3 活性炭的表征與方法官能團采用衰減全反射率(ATR)法由傅里葉紅外光譜儀(FTIR-ATR)測定,光譜分辨率為8 cm-1,掃描范圍約400~4 000 cm-1。活性炭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用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采用濺射技術噴金?;钚蕴勘砻嬖赜肵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測定。比表面積利用物理吸附分析儀分析,載氣為N2,分析池的溫度為77K。測試前,樣品在300 ℃的真空下脫氣21 h,以消除孔隙中吸附的任何水分和氣體分子。亞甲基藍值(MB)按國標法(GB/T 12 496.8—2015)測定。
1.4 FAC吸附實驗取0.15 g的AC和FAC放入50 mL亞甲基藍水溶液(250 mg·L-1)中振蕩24 h,測定溶液中亞甲基藍的濃度,所有吸附實驗平行進行3次,以獲得平均報告值。根據(jù)式(1)和式(2)計算染料吸附在吸附劑上的量Qe(mg·g-1) 和吸附效率 (AE,%) :
式中,C0:溶液中亞甲基藍的初始濃度,mg·L-1;Ce:平衡時刻亞甲基藍的濃度,mg·L-1;V:溶液體積,L;M:吸附劑質(zhì)量,g;Qe:吸附在吸附劑上的亞甲基藍量,mg·g-1;AE為MB的吸附效率,%。
采用擬一級和擬二級動力學模型對吸附過程進行動力學研究。一級 (3) 和二級 (4) Lagergren模型的公式分別如下:
式中,Qe:平衡時吸附在活性炭上的MB量,mg·g-1;Qt:初始時間點吸附在活性炭上的MB量,mg·g-1;t:吸附時間, min;k1:一級速率常數(shù),1·min-1;k2:二級速率常數(shù),g·(mg·min)-1。
采用2種不同的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溫線模型擬合吸附平衡等溫線。Langmuir (5) 和Freundlich (6) 等溫模型的公式分別如下:
式中,Qe:溶液中的平衡染料濃度,mg·L-1;在Langmuir模型中,Qm:最大單分子層吸附容量,mg·g-1;a:朗繆爾常數(shù),L·mg-1;KF:Freundlich常數(shù), mg·g-1;1/n:Freundlich吸附強度參數(shù)。
溫度對吸附的影響可以用熱力學參數(shù)闡明吸附過程,熱力學參數(shù)的值由公式計算得到:
式中,ΔG:標準吉布斯自由能,(kJ·mol-1) ,ΔG< 0,反應自發(fā);ΔS[J·(K·mol)-1]:熵變,J·(K·mol)-1;ΔH:焓變,(kJ·mol-1) ;T:溶液溫度, K;Kd:平衡系數(shù);R:氣體常數(shù),8.314 J·(mol·K)-1。
2.1 活性炭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表征
2.1.1 活性炭的表面形態(tài)AC和FAC的表面形貌如圖1所示。 AC的形貌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和平滑,有一定量的孔隙結(jié)構(gòu)。究其原因,可能是共熱解過程以及活化劑的影響下,加速了混合原材料的腐蝕以及結(jié)構(gòu)化而產(chǎn)生的[4]。與AC相比,F(xiàn)AC的表面粗糙、不規(guī)則,孔隙結(jié)構(gòu)復雜,孔隙數(shù)量增多,表明Fe3+的添加,一方面促使活性炭的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重組,同時Fe3+與AC表面官能團發(fā)生化學反應而修飾其上,使其結(jié)構(gòu)更為復雜,而粗糙的表面結(jié)構(gòu)和多孔性有利于亞甲基藍在活性炭中的擴散[12]。
圖1 AC (a) 和FAC (b) 的SEM 圖
2.1.2 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及孔隙分布分析采用氮氣吸附/解吸等溫線計算樣品的比表面積。FAC樣品的氮氣吸附/解吸等溫線的詳細分析如圖2所示。FAC的遲滯回線位于相對壓力0.5~1.0范圍內(nèi),出現(xiàn)的窄縫狀曲線被分類為H4型,可能是氮氣引起活性炭中毛細管凝結(jié),且該現(xiàn)象緩慢增加,表明FAC有中孔結(jié)構(gòu)的存在[13]。如圖2-b所示,孔徑在6 ~ 50 nm處出現(xiàn)一個寬峰,說明FAC的孔徑大多小于50 nm。AC和FAC的化學結(jié)構(gòu)和理化性能見表1。相比于AC,F(xiàn)AC的比表面積、總孔體積、微孔體積和孔徑結(jié)構(gòu)都有一定的增加,為亞甲基藍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點[14]。Fe3+的添加破壞活性炭的孔隙結(jié)構(gòu),使其獲得更大的比表面積。Fe3+主要沉積在大中孔內(nèi),使孔徑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且中微孔數(shù)量增多[5]。
表1 AC和FAC的多孔結(jié)構(gòu)參數(shù)
圖2 FAC的N2吸附-脫附曲線 (a) 及孔徑分布曲線 (b)
2.2 活性炭的光譜表征
2.2.1 表面官能團分析Fe3+使活性炭表面化學性質(zhì)和孔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與此同時污染物在改性活性炭上的吸附容量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15]。通過紅外光譜技術 (FT-IR) 確認兩種吸附劑表面的官能團,并分析2種活性炭表面化學性質(zhì)的差異,所得結(jié)果如圖3所示。FT-IR光譜顯示活性炭在3 000~3 700 cm-1處具有寬吸收峰,其歸因于-OH基團或醛,表明AC表面存在一些羥基。1 624 cm-1處的特征峰對應于芳香族的C=C官能團或者酮和酰胺中的C=O官能團的伸縮振動。特征峰值出現(xiàn)在1 405 cm-1處,表明存在羧酸根(O=C-O)的伸縮振動。1 018 cm-1處的特征峰對應于C-O官能團的伸縮振動。
圖3 AC和FAC的FT-IR 圖譜[16]
通過Fe3+負載后,F(xiàn)eCl3-活性炭(FAC)的紅外光譜結(jié)果與AC有著明顯的差異,如圖3所示[16]。其中,1 645 cm-1和1 377 cm-1、1 034cm-1范圍的峰強度明顯減小,1 624 cm-1、1 405 cm-1和1 018 cm-1的特征峰向1 645 cm-1、1 377 cm-1和1 034 cm-1偏移。這可能是負載的Fe3+與活性炭上的官能團(- OH,-C=O和- COOH)產(chǎn)生絡合作用,導致吸光度下降,并形成 -(COO)n-Fe,-(CO)n-Fe和- On- Fe等含鐵產(chǎn)物[7]。此外,F(xiàn)eCl3-活性炭(FAC)在約471 cm-1處出現(xiàn)了1條新的吸附峰,該處存在Fe-O和FeOOH拉伸振動帶,這是Fe3+修飾活性炭的典型基團[17]。這些結(jié)果表明Fe3+附著在活性炭表面和孔結(jié)構(gòu),提供更多的吸附位點,有利于吸附大量的污染物[9]。
2.2.2 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活性炭表面是否含有鐵元素,可以通過X射線光電子能譜進一步分析判別[16](圖4)。 在X- 射線光電子能譜全譜(圖4-a)中,與AC相比,在705~730 eV的FAC上出現(xiàn)了Fe 2p的光譜峰,而AC則沒有出現(xiàn)這個光譜峰,表明FAC 上有鐵元素的存在;從圖4-b可以明顯看出FAC在710 eV處出現(xiàn)了Fe 2p的光譜峰,AC則沒有明顯的光譜峰,這同樣可以推知三價鐵離子已經(jīng)成功固載到活性炭上[10]。
圖4 AC和FAC的XPS譜圖
2.3 操作因素對吸附的影響機制
2.3.1 pH對吸附性能的影響如圖5所示,研究溶液的pH值對MB 吸附容量的影響。pH值的變化會影響AC表面的凈電荷和吸附能力。在pH值為7.0時,MB對AC和FAC的吸附值分別為54.48和75.27 mg·g-1。當pH值為 4.0 時,MB對AC和FAC的吸附值分別降至45.32和59.56 mg·g-1。當pH值為10時,MB 對AC和FAC的吸附值分別為64.63和96.72 mg·g-1,F(xiàn)AC吸附性能明顯高于AC。究其原因,可能是在酸性pH條件下,AC表面帶有正電荷會與陽離子MB之間產(chǎn)生相互排斥,進而阻礙吸附過程,而在堿性條件下會發(fā)生靜電相互作用。這些相互影響會促進或阻礙吸附過程[18]。
圖5 溶液的pH對AC和FAC吸附MB的影響
2.4 吸附實驗
2.4.1 吸附動力學吸附動力學主要用于研究吸附速率隨時間的變化[18]。在25 ℃下,AC和FAC對MB的吸附動力學曲線如圖6所示?;钚蕴康奈搅侩S時間增加而增加,到達24 h吸附趨于平衡;在360 min內(nèi),AC和FAC的吸附量分別為 86.95 mg·g-1和208.09 mg·g-1,吸附速率分別為34.78%和83.2%。
圖6 AC和FAC的吸附動力學曲線
為了進一步認識吸附動力學特征,筆者采用2種動力學模型來擬合MB在AC和FAC上的吸附過程[19]。通過線性擬合,得出這些模型的參數(shù)和相關系數(shù) (R2),如表2所示。二階動力模型對AC和FAC的吸附過程擬合較好,相關系數(shù)R2>0.99,表明吸附速率與污染物濃度成正比。而FAC的K值為 0.000 16 g·(mg·min)-1,顯示出良好的吸附效率。如表2所示,F(xiàn)AC的吸附平衡量為215.10 mg·g-1與360 min的實測值208.09 mg·g-1相近。
表2 MB在AC和FAC上的吸附過程的一級和二級動力學參數(shù)
2.4.2 吸附等溫線采用吸附等溫線模型對MB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過程進行數(shù)據(jù)擬合。吸附等溫模型的研究對吸附平衡數(shù)據(jù)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其結(jié)果提供了吸附劑活性位點上可能發(fā)生的吸附現(xiàn)象的信息[20]。維持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吸附質(zhì)與液體中物質(zhì)分子達到平衡濃度時的關系既是吸附等溫線。在25 ℃條件下AC和FAC上的吸附等溫線如圖7所示。應用Langmuir模型對AC和FAC樣品的吸附結(jié)果如表3所示。制備的2種活性炭與Langmuir等溫線的實驗值具有極好的相關系數(shù)(R2> 0.99),而且高于Freundlich模型。2種材料吸附MB的擬合曲線與Langmuir吸附等溫線高度吻合,這表明該染料試劑在2種材料上的吸附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以均勻的表面和單層吸附去描述活性炭吸附過程,而沒有考慮吸附質(zhì)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FAC在該溫度下的最大吸附容量 (341.1 mg·g-1) 明顯高于AC(123.22 mg·g-1),表明FAC比AC具有更好的 MB吸附能力。FeCl3的改性可能會增加活性炭表面的吸附位點數(shù)量,導致2種活性炭的Langmuir等溫線常數(shù)a顯著不同。
表3 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溫線模型的參數(shù)
圖7 25 ℃條件下AC和FAC的Langmuir (a) 和Freundlich (b) 吸附等溫線
2.4.3 吸附熱力學如表4所示,AC和FAC的ΔG值均為負值,表明吸附質(zhì)在溶液中轉(zhuǎn)移到吸附劑表面是自發(fā)的過程[17]。而AC和FAC的ΔH值均為正值 (AC和FAC分別為20.05和73.33 kJ·mol-1),表明為吸熱吸附過程,ΔG隨溫度的變化趨勢證明了這一點。隨著溫度的升高ΔG值也隨之增大,說明隨著溫度的升高,AC和FAC對MB的吸附能力更強。此外,AC和FAC對該吸附過程的ΔS值分別為45.41和202.01 J· (mol· K)-1,表明MB分子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是吸熱的,且在吸附過程中的隨機性增加。
表4 AC和FAC吸附MB的熱力學參數(shù)
活性炭是一種優(yōu)質(zhì)的污染物吸附劑,其中影響活性炭去除污染物的重要因素有比表面積、孔徑以及表面官能團等特性[21]。根據(jù)活性炭的表面形貌觀察得知,F(xiàn)AC的孔徑和表面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表面更加粗糙、不規(guī)則,孔隙數(shù)量增多,吸附位點增加。這可能是Fe3+的添加促使活性炭的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重組,同時Fe3+進入到活性炭的孔隙內(nèi)部,導致碳壁氧化,孔徑增大以及孔隙率增加。因此,F(xiàn)AC粗糙的表面結(jié)構(gòu)、多孔特性,以及足夠的吸附位點,有利于大量的MB分子在FAC中的擴散。此外,F(xiàn)e3+改性后活性炭的表面積、孔體積以及孔徑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根據(jù)FTIR光譜表明,通過活性炭表面的-OH官能團與MB的N原子形成氫鍵[19],以及C-O官能團與MB的芳環(huán)之間的π-π鍵相互作用,來促進MB的吸附[13]。從圖3可以明顯看出,活性炭在3 000~3700 cm-1處具有寬吸收峰,表明在FAC表面上存在-OH;而在1 018 cm-1處的吸收峰出現(xiàn),表明FAC擁有C-O官能團。這些O-H和C-O官能團通過氫鍵相互作用和π-π鍵相互作用將MB分子轉(zhuǎn)移到其表面上[22]。
此外,F(xiàn)AC的吸附機制也受到靜電相互作用的影響[4,6]。MB分子在水溶液中呈現(xiàn)正電狀態(tài)。當pH處于 較低狀態(tài),水溶液中的H+濃度相對較高,H+會與FAC 表面的-OH形成 OH2+,使得FAC呈現(xiàn)正電狀態(tài),會與陽離子MB之間產(chǎn)生相互排斥,進而阻礙吸附過程;并且 H+也會與陽離子MB出現(xiàn)競爭吸附。隨著pH值的不斷上升,H+含量不斷下降,在堿性條件下,F(xiàn)AC會與MB分子發(fā)生靜電相互作用。因此,MB在FAC上的吸附機理主要是比表面積和孔結(jié)構(gòu)、氫鍵相互作用和π-π鍵相互作用,以及在堿性條件下的靜電相互作用。
利用剩余污泥和檳榔殘枝為材料制備出AC,并通過將FeCl3修飾其上,形成新型強吸附性能的FAC。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Fe3+修飾后的FAC,較AC的比表面積、總孔體積、表面粗糙度等均有一定的提高?;钚蕴康腗B吸附量隨pH值的增加而升高,且當pH值高于7時,吸附容量提高顯著。AC和FAC對MB的吸附過程均符合Langmuir等溫吸附模型 (R2> 0.99),AC和FAC的飽和吸附量分別為123.22和340.1 mg·g-1。AC和FAC對亞甲基藍的吸附過程均符合二級吸附動力學模型,相關系數(shù)R2都高達0.99。AC和FAC的吸附熱力學參數(shù)ΔH值 (分別為20.05和73.33 kJ·mol-1)均為正值,且ΔH分別為45.41和73.33 J·(mol·K)-1,表明該吸附過程均為自發(fā)的吸熱過程。鑒于FAC的制備方法簡單,原料易得,因此認為,F(xiàn)AC可以作為一種有應用前景的廢水處理吸附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