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發(fā)之,吳二煥,桂慧穎
(海南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571100)
海島在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價值[1-2]。建設和發(fā)展南海島礁是我國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一部分,但其環(huán)境條件惡劣,生態(tài)保護能力不足,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3],島上耐鹽植物及鹽生植物比重高,同時植被受損程度也高。海南島礁的生態(tài)修復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海南自貿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因此在海南島礁的生態(tài)修復中,植被選擇尤為重要。鹽生植物是鹽漬化土壤天然植物區(qū)系,是具有生長于鹽度高、富含鈉離子氯離子等毒性離子環(huán)境的能 力并完成其生活史的一類特殊植物[4-5]。此類植物在形態(tài)和生理上具有廣泛適應性[6],其植物體對鹽分進行吸收利用,又通過莖葉分泌將多余鹽分排出體外[7-8],既富集環(huán)境鹽分又保護植物體本身。鹽生植物耐鹽能力相差很大[6],因此被廣泛作為不同鹽堿地生態(tài)修復植物群體[9]。鹽生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中國有鹽生植物 587 種[5],Zhao等[4]對中國鹽漬化土壤離子濃度大于 200 mmol·L-1區(qū)域內的鹽生植物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鹽生植物 502 種[8]。目前,土壤鹽漬化是一個全球性的資源和生態(tài)問題[10],濱海地區(qū)雖然天然資源很豐富[11],但由于缺乏淡水資源,加上樹種適應性差等問題,使得植被的重建修復在濱海地區(qū)顯得格外重要[9]。土壤鹽漬化改良技術有多種,包括使用微生物[12]、化學改良劑[13-14]等,相對而言,利用鹽生植物重建生態(tài)系統(tǒng),效果更好,效益更高[15]。海南島環(huán)島多為濱海平原, 占全島總面積的 11.2% 。海南島沿岸獨特的生境為鹽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鹽生環(huán)境。海南島四面環(huán)海,濱海地區(qū)植被資源豐富,構成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在趙可夫主編的《中國鹽生植物》與王文卿主編的《南方濱海耐鹽植物資源》中編入有海南濱海鹽生植物[16-17],但關于海南濱海鹽生植物資源完整、詳細的調查鮮有記錄。
通過調查統(tǒng)計并分析海南島濱海鹽生植物資源種類和多樣性,可獲得完整的海南濱海鹽生植物資源數(shù)據,對海南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和海島生態(tài)修復意義重大。筆者擬通過對海南島濱海鹽生植物資源狀況進行調查,重點研究濱海地區(qū)鹽生植物物種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狀況,旨在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沿海防護林體系,濱海鹽生植物的合理開發(fā)利用及海島的生態(tài)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地概況海南島位于中國最南端,地理坐標為18°10′—20°10′N,108°37′—111°03′E,地處熱帶北緣,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高溫多雨,干濕季明顯,終年無霜。海南具有獨特的熱帶山地雨林和季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植被類型復雜,野生植物十分豐富[18-19]。海南島總面積3.39萬 km2,包括其他島嶼、島礁在內,四面環(huán)海,環(huán)島海岸線長1 944.2 km,有大小港灣68個,砂質、泥質和巖質是海南環(huán)島沿岸濱海地區(qū)主要的土壤質地。
1.2 研究方法調查采取查閱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通過查閱《中國鹽生植物》[16]《南方濱海耐鹽植物資源》[17]等鹽生植物相關資料,收集濱海地區(qū)野生植被分布現(xiàn)狀資料,對全海南島濱海地區(qū)開展調查。調查時間為2021年4—10月。根據海南島沿海地帶特點,分為灘涂地鹽生植物調查區(qū)域、非灘涂地鹽生植物調查區(qū)域與海島島礁調查區(qū)域(北港島,大洲島、東嶼島、雷公島、紅牌島、分界洲島)。
(1)灘涂地鹽生植物調查:根據1∶10 000航空衛(wèi)星影像平面圖判讀紅樹林小班界線,以室內區(qū)劃紅樹林小班,共區(qū)劃962個調查小班。調查方式采用實地小班調查方式。以室內對紅樹林衛(wèi)星影像區(qū)劃小班為基礎,實地對區(qū)劃小班地類、樹種、林種、群落類型、起源、自然度、平均高等因子進行調查。
(2)非灘涂地鹽生植物調查:每個鄉(xiāng)鎮(zhèn)設置2個調查樣地,共設置136個樣地,每個樣地在距最高潮位50 m的濱海區(qū)間的基干林帶設置1個20 m×20 m的調查樣方(內設5個1 m×1 m的草本調查小樣方)以及潮上帶設置1個2 m×10 m樣方(主要為草本),共272個樣方,對樣方內胸徑≥2 cm的喬灌木,測定其高度、胸徑、冠幅、枝下高等并記錄各層郁閉度。對灌木、草本和層間植 物記錄其種類、株數(shù)(叢數(shù))、頻度、多度、蓋度、平均高等。
(3)海島鹽生植物調查: 海島調查采用點面結合方式進行。以資料查詢與踏查為基礎,對群落面積小、結構簡單的直接進行調查記錄;植被群落分布面積大的區(qū)域選擇代表性地段設置3個20 m×20 m喬木層,調查樣方,每個樣方4 個角及中間位置設置2 m×2 m 的5個小樣方調查灌草植被。喬木層樣方調查為每木檢尺,記錄其種類與所處生境,以及高度、地徑、株數(shù)、冠幅、郁閉度等,對小灌木、草本和層間植物記錄其種類、株數(shù)、平均高、多度、蓋度等。
1.3 指標測定群落多樣性分析參照王晶等[20]方法進行分析,采用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H)、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E)[21]、Patrick豐富度指數(shù)(R)[22]作為指標進行分析,利用excel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算,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S為物種i所在樣方的物種數(shù)量,pi為群落內第i種的相對多度。
2.1 鹽生植物種類根據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共調查到耐鹽植物224種,隸屬70科174屬,鹽生植物125種,隸屬50科92屬,鹽生紅樹植物20科28屬38種(表1)。其中,被子植物49科91屬123種,蕨類植物1科1屬2種。被子植物中的單子葉植物8科23屬32種,雙子葉植物41科68屬91種。海南島鹽生植物中,基本為被子植物,且被子植物中的雙子葉植物顯著多于單子葉植物。
表1 海南鹽生植物種類群落組成數(shù)量
2.2 鹽生植物科、屬、種構成
2.2.1 鹽生植物科分類等級海南島鹽生植物不同科所含種數(shù)統(tǒng)計見表2。含單種鹽生植物科共計23個科,占總科數(shù)46%,含2~9種鹽生植物科數(shù)量最多,共計26個科,占總科數(shù)的52%,含≥10種鹽生植物科分類單位僅1個科,為禾本科,種數(shù)為14種,占總科數(shù)2%。其次是旋花科、紅樹科和海??疲謩e為8種、7種和6種。海南鹽生植物沒有大科,只有單種科和小科,結果表明海南鹽生植物科屬組成較簡單。
表2 海南島濱海鹽生植物不同科所含種數(shù)統(tǒng)計
2.2.2 鹽生植物屬分類等級海南島鹽生植物不同屬所含種數(shù)統(tǒng)計見表3。從表3可知,含1個種的單種鹽生植物屬分類單位共計72屬,占總屬分類單位的78.26%,占總種分類單位的57.6%。含2~6個種分類單元鹽生植物屬分類等級共計20個屬,所含種數(shù)少,共53個種,占總屬數(shù)21.74%,占總種數(shù)42.40%。海南島鹽生植物資源只有單種屬和含2~6種的屬,單種屬最多。
表3 海南島濱海鹽生植物不同屬所含種數(shù)統(tǒng)計
2.3 不同生活型鹽生植物群落組成
2.3.1 喬木海南島濱海地區(qū)喬木類鹽生植物23種,14科,17屬,占總種數(shù)的18.4%。主要分布科有使君子科、海???、玉蕊科、大戟科、豆科等。常見喬木類鹽生植物有瓊崖海棠(Calophyllum inophyllum)、大葉欖仁(Terminalia catappa)、玉蕊(Barringtonia racemosa)、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海芒果(Cerbera manghas)、蓮葉桐(Hernandia nymphaeifolia)等。
2.3.2 灌木及小喬木海南島濱海地區(qū)灌木及小喬木類鹽生植物32種,20科29屬,占總種數(shù)的25.6%。主要分布的科有馬鞭草科、紅樹科、無患子科、爵床科、錦葵科等。常見的灌木及小喬木類鹽生植物有角果木(Ceriops tagal)、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苦郎樹(Clerodendrum inerme)、老虎須(Tylophora arenicola)、草海桐(Scaevola taccada)、單葉蔓荊(Vitex rotundifolia)等。
2.3.3 草本及藤本海南島濱海地區(qū)草本及藤本類鹽生植物共70種,草本63種(22科46屬),藤本7種(4科7屬),草本及藤本類占總種數(shù)的56%。主要分布科有禾本科、莧科、莎草科、旋花科、豆科等。常見草本及藤本類鹽生植物有后藤(Ipomoea pes-caprae)、海刀豆(Canavalia rosea)、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鹽地堿蓬(Suaeda salsa)、海濱莎(Remirea maritim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海島藤(Gymnanthera nitida)等。
2.4 地理成分分析
2.4.1 科地理成分分析根據吳征鎰的植物區(qū)系分布類型系統(tǒng),可將海南島鹽生植物的50科劃分為6個分布類型(表4),其中世界分布21個科(表4序號1),占42%;熱帶成分28個科(表4序號2~7),占56%;溫帶成分有1個科,占2%。結果表明海南島鹽生植物區(qū)系科分布區(qū)類型以世界廣布和熱帶成分為主,體現(xiàn)了科分類單元的熱帶起源特征。
表4 海南濱海鹽生植物的分布區(qū)類型統(tǒng)計
在各類熱帶成分中,以泛熱帶分布科占優(yōu)勢,共計22科,占44%(不包括世界分布的科,下同),代表科有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番杏科Aizo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夾竹桃科Apocynaceae、紅樹科Rhizophoraceae等。其次為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計3個科,占6%,分別為馬鞭草科 Verbenaceae、玉蕊科Lecythidaceae和苦檻藍科Myoporaceae。此外,舊世界熱帶分布有須葉藤科Flagellariaceae和海桑科Sonneratiaceae。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僅鹵蕨科Acrostichaceae。
2.4.2 屬的地理成分分析表4結果表明,海南島鹽生植物自然分布92個屬可劃分為11個分布類型。其中:世界分布有9個屬,占10.61%。熱帶成分有73個屬,占76.40%。溫帶成分有10個屬,占11.24%。在屬分布類型中,熱帶成分占絕對優(yōu)勢,體現(xiàn)出熱帶起源特征。
在各類熱帶成分中,以泛熱帶分布屬居首位,共計39個屬,占總屬數(shù)的42.39%(不包括世界分布的屬),代表屬有木槿屬Hibiscus、刀豆屬Canavalia、魚藤屬Derris、海濱莎屬Remirea、大戟屬Euphorbia等。其次為舊世界熱帶分布,共計16個屬,占總屬數(shù)的17.39%,如欖李屬Lumnitzera、玉蕊屬Barringtonia、須葉藤屬Flagellaria、銀葉樹屬Herlera、海桑屬Sonneratia等。其他熱帶分布的屬有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8個屬,占總屬數(shù)的8.70%,如水黃皮屬Pongamia、海杧果屬Cerbera、苦檻藍屬Myoporum、鬣刺屬Spinifex、瓶花木屬Scyphiphora等;熱帶亞洲分布有5個屬,為秋茄樹屬Kandelia、海島藤屬Gymnanthera、蠟燭果屬Aegiceras、砂莧屬Allmania、針葉莧屬Trichuriella,總屬數(shù)的5.43%;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有4個屬,為海漆屬Excoecaria、老鼠簕屬Acanthus、桐棉屬Thespesia、和豆腐柴屬Premna,占總屬數(shù)的4.35%;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有1個屬,為月見草屬Oenothera,占總屬數(shù)的1.09%。
在各類溫帶成分中,北溫帶分布有4個屬,總屬數(shù)的4.35%,為打碗花屬Calystegia、鹽角草屬Salicornia、枸杞屬Lycium、米草屬Spartina;舊世界溫帶分布有3個屬,總屬數(shù)的3.26%,為大青屬Clerodendrum、檉柳屬Tamarix、菊屬Chrysanthemum;中國特有分布有2個屬,為虎掌藤屬Ipomoea和細穗草屬,占總屬數(shù)的2.17%;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均有1個屬,各占總屬數(shù)的1.09%,東亞、北美洲間斷分布的屬為珊瑚菜屬Glehnia,中國特有分布的屬為虎掌藤屬Ipomoea。
2.5 海南鹽生植物類型海南鹽生植物類型參照德國植物學家Breekle對鹽生植物的分類依據,即根據植物體內鹽離子積累和運轉特點進行分類。(1)真鹽生植物:對鹽土的適應性很強,能生長在重鹽漬土上,從土壤中吸收大量可溶性鹽分并積聚在體內而不受傷害。根據其莖葉肉質化的特性,海南真鹽生植物有13科13屬21種。(2)泌鹽鹽生植物:能從鹽漬土中吸取過多的鹽分,但并不積存在體內,而是通過莖、葉表面密布的鹽腺細胞把吸收的鹽分分泌排出體外,分泌排出的結晶鹽被風吹雨淋擴散。海南泌鹽鹽生植物有32科45屬64種。(3)假鹽生植物(拒鹽生植物):這類植物雖然能生長在鹽漬土中,但不吸收土壤中的鹽類,這是由于植物體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有機物,細胞的滲透壓很高,使植物具有抗鹽作用。海南的鹽生植物中,有22科34屬40種,如蘆葦、欖仁樹、紅厚殼、蒭雷草等。
2.6 鹽生植物物種分布的多樣性
2.6.1 鹽生植物分布市縣的多樣性海南濱海沿岸12個市縣的鹽生植物分布和多樣性不同。海南東西海岸鹽生植物存在差別,其結果見表5。通過統(tǒng)計不同市縣的物種多樣性指數(shù)、物種豐富度、均勻度指數(shù),分析不同市縣的鹽生植物的多樣性,海南鹽生植物在12個市縣物種多樣性指數(shù)、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有明顯的差異。文昌H值較其他11個市縣高,東方市最低,同時臨高縣和樂東縣H較低。昌江縣和澄邁縣相差不大。豐富度方面顯示,文昌市物種較其他11個市縣豐富,樂東縣、東方市和昌江縣相差不大,其余8個市縣存在明顯差異。根據均勻度指數(shù)反映,陵水縣E值最大,臨高縣、??谑?、儋州市較低,臨高縣最低,其余8個市縣E值相差不大,結果表明所處環(huán)境不同,物種多樣性不同,各市縣物種多樣性存在差異。文昌市、三亞市物種較豐富,物種分布不均勻。
表5 不同市縣的物種多樣性指數(shù)、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指數(shù)
2.6.2 鹽生植物分布市縣的喬灌草類物種數(shù)由表6可知,在各市縣鹽生植物分布中,喬灌草物種數(shù)存在明顯差異。各市縣草本類的種數(shù)明顯大于喬木類和灌木及小喬木類。灌木及小喬木類物種數(shù)高于喬木類,結果表明不同市縣環(huán)境不同,鹽生植物物種組成與數(shù)量不同。
表6 不同市縣的喬灌草類物種數(shù)量
2.7 紅樹林植物多樣性海南紅樹植物共計20科28屬38種,表7為鹽生紅樹植物在各市縣物種數(shù)。由表7可知,海南紅樹林植物資源種類豐富,不同市縣紅樹林植物物種數(shù)不同。文昌市擁有真紅樹和半紅樹物種數(shù)最多,其次是三亞市和海口市。樂東和東方物種數(shù)最少。澄邁縣和陵水縣半紅樹物種數(shù)較少,說明在文昌市具有豐富的紅樹林植物。
表7 不同市縣紅樹林的物種數(shù)
2.8 鹽生植物資源用途的多樣性(1)可食用鹽生植物??勺鳛橹苯邮秤玫矸酆吞穷?、食用油脂類和維生素類植物。海南共有13科16屬21種。(2)藥用鹽生植物。海南以魚藤、補血草、海杧果、單葉蔓荊、海欖雌、老鼠簕、苦檻藍、闊苞菊、黃槿、桐棉、銀葉樹、角果木、海桑、欖李、露兜樹、草海桐等鹽生植物作為重要藥用材料,每個物種可對多種疾病產生療效。海南共有藥用鹽生植物32科52屬56種。(3)飼料用途。作為飼料資源使用有海雀稗、鋪地黍、鹽地鼠尾栗、堿蓬、厚藤等鹽生植物。海南共有12科20屬21種。(4)工業(yè)用途。鹽生植物可用作木材使用,還可做紡織原料,同時還可做香料使用等,其主要有海桑、紅樹、海南海桑、木欖、角果木、玉蕊、海漆、海杧果、銀葉樹、蓮葉桐、紅厚殼、欖仁樹、海濱貓尾木、紅欖李、楊葉肖槿等。海南共有21科28屬29種。
鹽生植物是濱海地區(qū)海岸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參與者。鹽生植物資源和物種的多樣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濱海地區(qū)海岸帶生態(tài)系統(tǒng)環(huán)境狀況,可以作為反映濱海地區(qū)海岸帶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和海防林防護作用強弱指標。海南濱海地區(qū)整體上鹽生植物物種多樣性較高,植被結構特點明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南濱海沿岸的完整性和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海南濱海地區(qū)具有豐富的鹽生植物資源(附表1),在科屬結構、生長類型、植物類型、物種分布、資源用途等方面具有復雜的多樣性。鹽生植物共50科92屬125種,主要以被子植物為主,其中雙子葉植物具有優(yōu)勢(41科68屬91種);單子葉植物較少(8科23屬32種);蕨類植物1科1屬2種;裸子植物在本次調查中沒有調查到。海南鹽生植物單種科、單種屬分別為23個科、72個屬,占總科數(shù)、總屬數(shù)的46%、78.26%,優(yōu)勢科為禾本科,相對優(yōu)勢屬為堿蓬屬、海桑屬。在生活型方面,灌木及小喬木和草本具有優(yōu)勢,分別為32、63個種,其次為喬木,藤本植物相對較少。地理成分復雜,科級、屬級地理分布區(qū)類型分別是6型、11型,地理成分主要以熱帶成分為主,展示了強烈的熱帶區(qū)系親緣。海南泌鹽植物最多,有32科45屬64種。不同市縣的鹽生植物中,文昌市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較高,分布較均勻;草本在不同市縣中物種數(shù)最多,其次是灌木及小喬木類,喬木類植物物種較少。鹽生植物資源種類豐富,用途具有多樣化。
附表1 海南島濱海鹽生植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