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良,邱志磊
作者單位: 310012 杭州,杭州市西溪醫(yī)院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種侵犯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逆轉錄病毒,可造成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下降[1]。研究顯示[2],全球范圍內HIV 感染者高達4 000 萬,且感染率呈上升趨勢。HIV 感染后機體免疫系統(tǒng)明顯受損,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多種諸如持續(xù)低熱、腹瀉、淋巴結腫大等機會性感染癥狀,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3]。HIV 感染所導致的AIDS 尚不能治愈,準確評估患者病情變化,降低不良預后發(fā)生率是AIDS 治療的關鍵所在;故尋找HIV 機會性感染的評價及預后指標具有重要意義。白細胞介素6(IL-6)與機體感染及免疫防御相關[4];而T 細胞是HIV 感染后的主要免疫效應細胞,其中,CD4+T 淋巴細胞為主要靶細胞,可直觀反應HIV 感染患者病毒感染程度及系統(tǒng)損傷情況[5]。鑒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HIV 機會性感染患者IL-6 及CD4+T 淋巴細胞水平變化及意義,旨在為臨床診治提供借鑒,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杭州市西溪醫(yī)院2020年8 月至2022 年1 月收治的134 例HIV 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血清HIV-RNA 為陽性,并符合《艾滋病診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6];(2)尚未行藥物治療者;(3)年齡≥18 歲;(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合并有惡性腫瘤,近期行增強免疫治療者。其中男118例,女16例;年齡24~85歲,平均(46.8±14.9)歲;HIV 病毒感染途徑:性傳播95 例,輸血5 例,吸毒23 例,其他11 例。本研究經(jīng)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杭州市西溪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機會性感染診斷(1)持續(xù)發(fā)熱38 ℃以上時間≥30 d;(2)持續(xù)腹瀉4 ~5 次/d,時間≥20 d;(3)不明原因帶狀皰疹;(4)明確的結核病、巨細胞病毒感染、弓形體病等;(5)腫瘤;(6)青年患者出現(xiàn)癡呆;(7)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存在上述2 ~3 條癥狀,且血培養(yǎng)、分泌物涂片、骨髓培養(yǎng)等病原菌檢測結果陽性為診斷依據(jù)[6]。
1.2.2 實驗室檢查(1)細菌、真菌感染使用Vitek32 全自動細菌鑒定儀以培養(yǎng)法檢測,病毒感染使用M2000 全自動基因擴增儀以熒光定量法檢測。(2)CD4+T淋巴細胞檢測:采集患者入院后空腹靜脈血5 ml,置于抗凝管中,1 500 r/min 離心5 min 后去除上清液,100l 樣本加入20l 熒光抗體試劑,洗滌2 次后使用BD FACS Calibur 流式細胞儀(美國BD 公司)測定CD4+T 淋巴細胞分數(shù),計算CD4+T 細胞數(shù)量。CD4+T 細胞數(shù)量=淋巴細胞計數(shù)值×CD4+T淋巴細胞分數(shù)。(3)IL-6 水平檢測:采集患者入院后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使用BS-2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IL-6 水平,儀器及試劑盒均購自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操作。
1.2.3 隨訪情況 至2022 年2 月止,觀察并記錄HIV 機會性感染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病情變化情況,包括病情好轉、惡化或無變化、死亡等。
1.3 統(tǒng)計方法 選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機會性感染發(fā)生情況 出現(xiàn)機會性感染58 例,發(fā)生率為43.28%。感染部位分布:皮膚感染45 例(77.59%)、消化系統(tǒng)22 例(37.93%)、呼吸系統(tǒng)54 例(93.10%)、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11 例(18.97%)。其中單一病原體感染12 例(20.69%),兩種病原體感染18 例(31.03%),兩種以上病原體感染28 例(48.28%)。機會性感染患者感染病原體分布見表1。
表1 機會性感染患者感染病原體分布
2.2 不同機會性感染患者IL-6 及CD4+T水平比較出現(xiàn)機會性感染58 例患者設為感染組,余76 例未出現(xiàn)機會性感染患者設為非感染組,兩組患者IL-6水平分別為(85.50±20.44)pg/ml、(0.82±0.24)pg/ml,感染組高于非感染組(t=36.156,P <0.05);感染組及非感染組CD4+T 細胞水平分別為(80.71±25.99)個/l、(421.75±127.37)個/l,感染組CD4+T 細胞水平低于非感染組(t=20.058,P <0.05)。
2.3 不同機會性感染情況與CD4+T 水平的關系
CD4+T 水平越低的患者,機會性感染病原體種類越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34.173,P<0.05),見表2。2.4 不同預后的機會性感染患者IL-6 及CD4+T 水平比較 將病情好轉的33 例患者設為預后良好組,將惡化或無變化、死亡25 例患者設為預后不良組,預后不良組及預后良好組患者IL-6 水平分別為(92.69±15.36)pg/ml、(80.05±19.33)pg/ml,預后不良組IL-6 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t=2.688,P<0.05);預后不良組及預后良好組患者CD4+T 水平分別為(73.49±18.34)個/l、(86.18±16.69)個/l,預后不良組CD4+T水平低于預后良好組(t=2.748,P<0.05)。2.5 血清IL-6 及CD4+T 水平對HIV 機會性感染患者不良預后的預測價值 IL-6 預測HIV 機會性感染患者不良預后約登指數(shù)(0.489)最大時對應截斷值為76.05 pg/ml,曲線下面積為0.755,診斷敏感性為84.85%,特異性為64.00%;CD4+T 預測HIV 機會性感染患者不良預后約登指數(shù)約登指數(shù)(0.578)最大時對應截斷值為82 個/l,曲線下面積為0.786,診斷敏感性為81.82%,特異性為76.00%,見表3。
表2 不同機會性感染患者CD4+T 水平情況 例(%)
表3 血清IL-6 及CD4+T 水平對HIV 機會性感染患者不良預后的預測價值
機會性感染主要侵襲器官為與外界相通器官,包括口腔及肺臟等,進而引起相關臟器功能障礙甚至衰竭,增加其感染率[7]。本研究顯示,出現(xiàn)機會性感染患者多以細菌和真菌為主,且呼吸系統(tǒng)感染占比較高,這與笪欣等[8]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此外,本研究感染組患者IL-6 水平更高,CD4+T 細胞水平更低,且CD4+T 水平越低的患者,機會性感染病原體種類越多。這提示IL-6 及CD4+T 水平異常在一定程度上與HIV 感染患者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生密切相關。HIV 病毒感染后,主要攻擊T 細胞,導致CD4+T 數(shù)量減少及功能下降,進而引發(fā)機體免疫缺陷;與此同時,CD4+T細胞恢復能力較弱,T細胞功能受限,進而致使機體免疫應答減弱,增加機會性感染發(fā)生風險[9-10]。作為白介素家族成員,IL-6 主要由B 細胞和T 細胞產(chǎn)生,當HIV 病毒感染機體后,機體炎性反應加重。一方面,IL-6 可通過直接作用于免疫細胞或間接使炎癥部位基質細胞活化來調節(jié)機體免疫反應;另一方面,其也可通過促使白細胞聚集及活化白細胞等來調節(jié)機體免疫應答,并通過補體系統(tǒng)及病原識別受體信號通路來促使天然免疫及適應性免疫相互聯(lián)系,進而發(fā)揮防御功能[11]。張予晉等[12]指出,HIV感染初期,IL-6 活化免疫細胞的作用有助于殺傷病原體,但隨著病情進展,IL-6 持續(xù)升高,反而不利于機體受損組織及器官功能的恢復,還易導致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生[13]。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預后不良亞組患者入院后IL-6水平更高,CD4+T細胞水平更低,且二者預測不良預后的敏感度、特異度均較高。這提示入院后IL-6 及CD4+T 水平對HIV 機會性感染患者預后有一定的預測價值。HIV感染后巨噬細胞及T細胞激活,IL-6主要由此分泌產(chǎn)生,再加上HIV 病毒抗原刺激及HIV 調節(jié)蛋白誘導,致使IL-6 水平升高,進一步促使HIV 表達及病毒復制[14]。而CD4+T 細胞庫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過程,其耗竭與增生均與病毒感染密切相關。有研究指出,CD4+T 細胞數(shù)值越低,HIV 病毒載量越高,CD4+T 細胞數(shù)值可反映HIV 感染靶細胞數(shù)量,而HIV 病毒載量指HIV 在體內復制的數(shù)量,故CD4+T 可用于評估治療效果,是了解病情進展的有效指標,與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生及患者預后密切相關[15]。
綜上所述,入院后IL-6 及CD4+T 水平異常與HIV 感染患者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生密切相關,IL-6 水平升高及CD4+T 水平降低是機會性感染發(fā)生的高危因素,二者可用于預測HIV 抗病毒治療的早期預后。
作者貢獻聲明 胡建良:文章設計、數(shù)據(jù)采集、統(tǒng)計分析、文章撰寫;邱志磊:文章設計、數(shù)據(jù)采集、統(tǒng)計分析、指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