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靜靜
親子活動是家園共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遵循家庭為主、托育補充的原則。加強對家庭嬰幼兒早期發(fā)展指導,通過入戶指導、親子活動、家長課堂等方式,利用互聯(lián)網等信息化手段,為家長及嬰幼兒照護者提供嬰幼兒早期發(fā)展指導服務,增強家庭的科學育兒能力?!?/p>
目前,托育機構和早教機構的親子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但如何科學設計和有效實施依舊是不少一線教師的困惑。本文將以發(fā)展25~30月齡幼兒精細動作為例,從親子活動的理念定位、目標制定、環(huán)節(jié)設計、過程實施和家庭延伸方面展開介紹。
一、樹立“家長為重要主體”的活動理念
家庭是嬰幼兒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0~3歲嬰幼兒的主要活動時間和范圍在家庭,家長在其中擔任重要角色,若親子活動僅以嬰幼兒為主體,教育成效可能會微乎其微。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王濤認為:“早期教育,家長的學習最重要。”因此,開展親子活動時,教師應樹立“家長為重要主體”的活動理念,將家長也納入活動實施的重要對象,充分利用有限的活動機會,向家長傳遞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方法,以更高效地給予嬰幼兒早期發(fā)展指導,并將活動影響延伸至家庭。
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活動對嬰幼兒的發(fā)展意義,在親子活動開始前,教師應向家長介紹本次活動的主題與價值、該月齡段嬰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等。以發(fā)展25~30月齡幼兒精細動作為例,這一月齡段幼兒的手部力量和精確性都有了一定提高,玩一些促進手部精細動作發(fā)展的游戲能夠有效刺激其大腦發(fā)育,為其今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發(fā)展奠定基礎。親子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示范游戲的玩法和與幼兒互動的技巧,讓家長知曉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意義,明確家長在活動中的角色與任務,做好集體與個別化指導,及時糾正個別家長的操作誤區(qū)。親子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做好點評和總結,向家長介紹適宜家庭延伸的活動,解答家長的育兒疑問,等等。比如總結本次活動中幼兒的表現及精細動作發(fā)展情況,延伸一些能在家庭支持25~30月齡幼兒認知、動作、語言、社會等能力發(fā)展的游戲。
二、制定“可操作”的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靈魂,是檢驗活動效果的標尺。常規(guī)教育活動的目標制定多以嬰幼兒為主體,親子活動需新增面向家長的活動目標。家長活動目標要基于嬰幼兒所處月齡段的身心發(fā)展水平,結合家長原有經驗、育兒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來制定。具體目標可從知識和技能兩個層面出發(fā):在知識層面,家長需了解該月齡段嬰幼兒某一能力的發(fā)展特征,如“家長知道25~30月齡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的發(fā)展水平”;在技能層面,家長需掌握鍛煉嬰幼兒某一能力的幾種方法、能在活動中觀察并大致評估嬰幼兒某一能力的發(fā)展水平、學會在家庭中開展促進嬰幼兒某一能力發(fā)展的活動,比如“家長學會三種及以上促進25~30月齡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發(fā)展的家庭游戲”。
部分教師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習慣關注活動氛圍的好壞,往往忽略了活動目標的達成度。能否明確具體的活動目標直接影響著活動方向和效果,因而要考慮目標的“可操作性”,切忌大而空。比如“家長掌握訓練25~30月齡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發(fā)展的三種方法(線穿扣子、撕貼扣子、解結扣子)”的表述要比“家長學會訓練寶寶精細動作發(fā)展”的表述更加具體,且更具操作性。
三、設計“領域融合”的活動內容
有些托班和早教機構在設計親子活動課常出現活動脫離嬰幼兒年齡發(fā)展需要、活動內容單一、環(huán)節(jié)隨意拼湊、忽視嬰幼兒個體差異等問題。如何設計科學適宜、豐富有效的親子活動,也是諸多一線教師亟待突破的難點。
1.以嬰幼兒日常生活為切入點
親子活動內容應當貼合嬰幼兒的日常生活,有助于嬰幼兒熟悉日常事物,習得生活技能和提升適應力。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生活環(huán)節(jié),穿衣、盥洗、進餐、喝水、如廁、午睡等。以穿衣為例,可開展認知活動(衣服顏色配對)、精細動作活動(比賽扣扣子、拉拉鏈)、語言活動(繪本閱讀《媽媽和我一起玩皮球》)、社會活動(娃娃換裝)、藝術活動(給裙子裝飾)等。(2)生活材料,豆子、扣子、小球、塑料瓶、抱枕等家庭常見物品。以豆子為例,可開展認知活動(點數豆子)、精細動作活動(夾子夾豆子)、語言活動(形容豆子)、社會活動(煮綠豆)、藝術活動(豆子粘貼畫)等。(3)生活場景,開水果店、過生日、舉辦運動會、廚房做飯等。以開水果店為例,可開展認知活動(認識水果)、大動作活動(水果搬運)、精細動作活動(水果切切樂)、語言活動(唱水果歌)、社會活動(學賣水果)、藝術活動(紙巾畫水果)等。
2.以促進多領域融合為著力點
單領域活動設計對教師專業(yè)水平要求較高,一旦設計不合理,易使家長和嬰幼兒陷入重復且低效的活動狀態(tài)。目前一節(jié)親子活動課程時長為45~60分鐘,以“跳躍”為例,若整個活動只圍繞大動作這一單領域展開,僅讓幼兒嘗試不同等級的跳躍,過程中沒有融合其他領域的內容,那么幼兒就只能機械地不停跳躍,一方面對幼兒體力是較大考驗,另一方面容易讓幼兒失去興趣,得不到全面發(fā)展。因此,建議教師以某一領域能力發(fā)展為主體展開,促進多領域融合,從而實現豐富高效的活動效果。
以發(fā)展25~30月齡嬰幼兒精細動作為例,隨著手部力量和精確性的不斷提高,該月齡段的寶寶能夠完成撕貼、用繩子穿珠、解結扣子等任務。這時,教師可選擇扣子這一生活材料開展系列親子活動(成人要注意防止幼兒扣子入口):(1)以精細動作領域為主,可設計用線穿扣子、撕貼扣子、解結扣子等。(2)融入認知領域,可設計認識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扣子、點數扣子。(3)融入語言領域,說一說扣子外形,如扁扁的、圓圓的、三角形的等。(4)融入大動作領域,該月齡段幼兒開始學跳,可設計跳躍摘扣子。(5)融入藝術領域,可設計用扣子裝飾裙子。(6)融入社會領域,可設計幫同伴解結扣子。那么,如何將各個領域內容合理融合,使得多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呢?教師可借助故事情境,比如創(chuàng)設給白雪公主制作裙子的情境,玩偶導入(“白雪公主想要一條美麗的裙子”)——認知扣子(認識裙子的裝飾物:多角度感知扣子)——尋找扣子(收集白雪公主指定樣式的扣子:跳躍摘扣子)——裝飾裙子(掌握裝飾技能:線穿扣子、撕貼扣子)——給公主穿裙子(解結扣子為公主穿上展示)等。
3.以考慮嬰幼兒個體差異為關鍵點
活動設計應考慮嬰幼兒的個體差異,各個環(huán)節(jié)設置不同難度的活動,從而使家長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適合自己孩子能力水平的活動。
教師可從活動形式和活動材料兩方面調整難度。仍以發(fā)展25~30月齡幼兒精細動作為例,在活動形式方面,“裝飾裙子”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需要用線穿扣子,教師可根據25~30月齡幼兒的基本發(fā)展情況從易到難提供三種活動形式:(1)按顏色配對穿扣子:黃色扣子穿進黃色線里。(2)聽口令穿扣子:請將藍色扣子穿進黃色的線里。(3)按序列規(guī)律穿扣子:按“一黃兩藍”規(guī)律穿扣子?!罢J知扣子”環(huán)節(jié)可要求幼兒說出顏色、形狀或者點數扣子?!皩ふ铱圩印杯h(huán)節(jié)可提供“原地跳、連續(xù)跳、單腳跳”等不同跳躍方式。在活動材料方面,“裝飾裙子”環(huán)節(jié)中扣眼的大小、穿線的粗細、線頭的軟硬等都會影響活動難度,“給公主穿裙子”環(huán)節(jié)提供不同大小的扣眼、不同材質的裙子也可達到調整難度的目的。
四、實施“三方互動”的活動過程
親子活動實施過程并非教師和嬰幼兒的雙方互動,而是教師、嬰幼兒、家長的三方互動。教師在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師幼互動的示范性、提升親子互動的參與度、強化家長指導的支持價值。
1.指向家庭育兒示范的師幼互動
師幼互動并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教師要全面觀察各個嬰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適時引導并能根據其實際水平及時調整活動難度。同時,規(guī)范的言語引導和有效的互動辦法更為家長提供了親身示范,激發(fā)家長模仿和學習的積極性。比如25~30月齡幼兒主要依靠動作進行思維,因此在“認知扣子”時,教師會先組織幼兒通過摸一摸的方式感知扣子的形狀,再引導他們說出扣子是“圓圓的”,而不只是讓其被動接受。另外,嬰幼兒和家長的活動狀態(tài)能為教師改進后續(xù)活動提供思考方向。
2.高參與度的親子互動
親子活動離不開親子之間的互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具有趣味性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家長的參與性,在每個活動環(huán)節(jié)中考慮該如何幫助家長充分融入。部分家長參與性低往往是因為未能明確角色任務、缺少互動方法或臨場應變能力不足,因此教師在親子互動開始前可提供互動示范或常見問題的應對策略。比如在“尋找扣子”時,家長可根據自家幼兒的跳躍情況將手上的衣架適當升高或者降低;當幼兒覺得沒難度即將喪失興趣時,家長可輕輕旋轉衣架,由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讓幼兒挑戰(zhàn)動態(tài)摘扣子;還可以聽口令摘扣子,家長發(fā)出指令“請摘黃色三角形的扣子”;而當幼兒堅持性不夠時,家長可及時給予言語鼓勵。
3.有支持力的家長指導
在親子活動中,家長也是學習者的角色,要學習嬰幼兒的教養(yǎng)規(guī)律、積累親子互動技巧、優(yōu)化自身的教育理念,做到保中帶教、教養(yǎng)結合。因而,教師要提供有支持力的家長指導,加強集體指導、個別化指導和家庭延伸指導。集體指導主要面向全體家長,包括活動價值、活動玩法和互動技巧的介紹。個別化指導面向個別家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對家長的不當態(tài)度(如過于著急)、錯誤行為(如過度包辦)等及時加以糾正和指導。家庭延伸指導主要是活動結束以后,教師可拓展家庭游戲、與個別嬰幼兒的家長進行單獨交流、為家長答疑解惑。
五、延伸“具體可行”的家庭活動
家庭延伸活動有利于整合家庭教育資源,促進家庭教育水平提高,讓短暫的活動實現效益最大化。目前,部分教師在開展家庭活動延伸時常出現形式化、表面化、單一化、抽象化等問題。延伸“具體可行”的家庭活動需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活動材料是否能用日常用品替代
親子活動中使用的教具專業(yè)化程度較高,生活中并不常見,家長在家庭中直接復制延伸活動較為困難。為使教育更為生活化、經濟化,教師可向家長推薦活動教具的日常替代品,比如可用折疊晾衣架替代懸掛掛件、鞋帶代替穿珠繩、紙板鉆孔代替不同大小的扣子、奶粉罐代替障礙樁等。全面發(fā)揮日常用品的教育價值,增強家長的生活教育意識,提升育兒能力,真正做到“寓教育于生活”。
2.發(fā)展某項能力是否還可通過其他家庭游戲
嬰幼兒是“發(fā)展中的人”,幾節(jié)親子活動中玩的游戲遠不能滿足嬰幼兒的發(fā)展需要。教師可就某一月齡段嬰幼兒某個核心能力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家庭游戲思路,比如25~30月齡幼兒在發(fā)展精細動作能力方面,除了使用穿、結扣子這一方式外,家庭生活中還可通過比賽擰瓶蓋、竹簽進洞、分揀豆子等游戲繼續(xù)訓練其手部精細動作。
3.如何提升嬰幼兒的其他核心能力
嬰幼兒是“完整的人”,成人應提供豐富的機會和條件促進其認知、言語、動作、社會、藝術等多領域的全面發(fā)展。單次親子活動能達到的教育效果有限,且有時會側重于個別領域的能力發(fā)展。對此,關于嬰幼兒其他能力的發(fā)展可建議家長在家庭延伸中繼續(xù)開展。比如除了通過參加親子活動幫助25~30月齡幼兒發(fā)展精細動作外,還可在家開展點數、認識形狀等認知游戲,親子念兒歌、閱讀繪本等語言類游戲,迷你廚房擺弄食物、照顧布娃娃等社會性游戲,以及黏土畫、音樂律動等藝術探索與表達性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