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賞一輪明月,遙寄千里之思。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jié),人們在這個皓月如霜、清風(fēng)似水的節(jié)日里闔家團聚,共慶佳節(jié)。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中秋節(jié)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日月祭祀崇拜。《周禮·春官·典瑞》載,“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陸德明解釋:“祭日月,謂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币馑际窃诖悍值陌滋旒漓胩枺谇锓值耐砩霞漓朐铝?。除了時間有要求,祭祀用品也有講究,《史記·封禪書》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比藗冊诩涝聲r供奉公羊和公豬,將美好期盼寄托在交替永恒的自然星宿上,以此祈求天地消災(zāi)賜福。
隨著民族融合和時代演變,到了唐宋時期,中秋節(jié)的概念才開始形成?!短茣ぬ谟洝肪陀小鞍嗽率逯星锕?jié)”的說法,在宋人吳自牧《夢粱錄》中,則對中秋節(jié)描述得更為詳細:“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鼻锛驹诠糯鷼v法中是農(nóng)歷七月、八月和九月,也被稱為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稱“三秋”。農(nóng)歷八月十五恰好是到了秋天中的一半,所以也被稱為中秋,在月相輪轉(zhuǎn)晦明中,每月十五日又是月圓之相,所以也被喚作中秋望月。
到了宋代,中秋節(jié)衍生出很多節(jié)俗,吳自牧還在《夢粱錄》寫過:“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xí)圆唤^。”中秋節(jié)這天人們要把酒臨風(fēng)、登樓賞月,在宴席中載歌載舞。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種節(jié)日美食就是月餅了,蘇軾在《留別廉守》一詩中寫過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月餅做法介紹得更為詳細:“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p>
因唐宋時期詩詞之風(fēng)鼎盛,宴席上時圓時缺時晦時明的月亮,成為托思懷遠、喟嘆人生的審美意象。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毙翖壖驳摹短Rそ抵星镆篂閰问鍧撡x》:“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标淌獾摹吨星镌隆罚骸拔幢厮囟馃o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米芾的《中秋登樓望月》:“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文人墨客在不同時空的中秋節(jié)遙望天際明月,歌詠人間情思。
千里澄輝,喧囂寂靜。斑斕的秋色中,這一輪浩浩明月在一聲聲吟唱中跨越了古今時空,朗照的清輝遍灑于乾坤長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