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一線天,再過“蓬萊三島”,直上玉屏樓。玉屏樓文殊洞頂上,有一棵破石而出、壽逾千年的古松。它的一根長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遠方來客,招手致意。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黃山迎客松。
…………
黃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觀?!?,是一只石猴蹲在獅子峰頂,也真難為它有這么好的耐心,千萬年來一動不動地觀望著眼前飄逝的煙云。遇到晴朗的日子,雖然沒有云海茫茫,卻是別有一番景觀。山腳下太平縣境內(nèi),呈現(xiàn)出一片秀美如畫的田園風光,適逢此時,人們又稱“猴子觀?!睘椤昂镒佑^太平”了。
(節(jié)選自柯藍《飛紅滴翠記黃山》)
柯藍的《飛紅滴翠記黃山》是一篇解說詞,通過描寫黃山雄奇壯麗的景色,揭示黃山獨特的美,激發(fā)讀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這篇文章有一個顯著的寫作特色,就是運用鏡頭切換的方式,把不同景物靈活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令人如臨其境,流連忘返。比如選文就是文中的兩個鏡頭,第一個鏡頭聚焦的是黃山“迎客松”,第二個鏡頭聚焦的是黃山奇石“猴子觀?!保缭娙绠?,美不勝收。
鏡頭切換是電影藝術(shù)的一種表現(xiàn)技巧,即由一個鏡頭轉(zhuǎn)換到另一個鏡頭。它的好處是可以跨越時空限制,以特寫方式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景物組合在一起。在寫游記散文時,可以借鑒這種方法。
運用鏡頭切換法寫景,首先要精選鏡頭,把那些具有鮮明特色、能令人耳目一新的場景挑選出來;其次,要對鏡頭展開生動的描摹,最好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景有人,有情有感,讓讀者流連;再次,要注意鏡頭之間的自然切換,做到過渡自然,流暢自如;最后,可對這些鏡頭進行簡要的點評,概括出其共性特點。
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運用鏡頭切換法寫游記散文時,最好要設(shè)計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始終,將各個相對獨立的鏡頭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
里下河水鄉(xiāng)美如畫
吳思文
我的家鄉(xiāng)在蘇北里下河地區(qū),這里水網(wǎng)密布,河道縱橫,池塘小湖隨處可見,是名副其實的詩意水鄉(xiāng)。
從空中俯瞰這塊土地,里運河與串場河(又稱下河)像兩根浪漫的絲帶,由南向北左右飄動,彎彎曲曲,宛如巨蛇游動。高郵湖、溱湖、大縱湖等鑲嵌在碧綠的蘇北平原上,它們倒映著藍天,像一塊塊藍汪汪的水晶,要多美有多美。
現(xiàn)在,先讓我們一起到串場河畔走一走吧。這條一百多公里的河流,為唐人修筑海堤時取土而成,它由北往南串起許多鹽場,所以叫串場河。它不僅是家鄉(xiāng)的母親河,更是鹽文化的搖籃。佇立河邊,看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不禁陶醉其中?;秀遍g,仿佛有一艘艘運鹽船順流而下,纖夫的號子聲聲入耳。突然,有水鳥鳴叫,思緒被打斷,抬眼望去,茂盛的蘆葦中,有幾只水鳥游來游去。兩條綠色的蘆葦帶伸向遠方,在這蘆葦之中,該藏有多少生靈??!它們無憂無慮地生活著,真令人羨慕!
不妨再到水鄉(xiāng)的垛田看看。這里原為一片湖蕩沼澤地,先民們?yōu)榱伺艥?,便開溝挖河,用挖出來的泥土堆出一塊塊高地,狀如小島,故稱垛田。垛田地勢極低,船在水中走,船的甲板幾乎與河岸齊平,一抬腳,就能跨到岸上。由于垛田臨水,土壤含水量極大,可以用來栽種芋頭、慈姑等作物,種出的芋頭、慈姑個頭特別大,做出的菜非常好吃。不過現(xiàn)在,許多垛田都種上了油菜花,春天一到,到處金黃,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
環(huán)繞在垛田周圍的河水,或直,或彎,或狹窄,或開闊,一律清澈透亮。水中養(yǎng)著各種各樣的魚,船在水上走,魚在水中游,白云天上飄,周圍垛田里的碧綠或金黃也倒映在水面上,讓你覺得仿佛在一張畫或一首詩中穿行,流連忘返。
最后,讓我們再到大縱湖賞一賞荷花吧。你看,碧波的盡頭,是一大片綠荷,一片片高高擎起的葉子,像亭亭玉立的女子,站在水中,扭著腰肢。在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葉子當中,藏著朵朵荷花。它們有的含苞待放,有的開了一半,有的則完全盛開。粉紅的像一張孩子微笑的臉,潔白的像一位身著霓裳的仙子……
里下河水鄉(xiāng),好一張漂亮的中國畫!
江蘇省東臺市臺南中學
點評
文章描寫了里下河水鄉(xiāng)美麗的風景。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先總寫里下河水鄉(xiāng)特色,點出其詩意之美;接著,選取其中富有特色的三個景點,以鏡頭切換的方式展開描寫,水鄉(xiāng)風光撲面而來;最后總結(jié),呼應(yīng)文題,升華主旨。行文過程中,多處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充滿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