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國學經典《論語》如一座嵯峨的高山,壁立萬仞,蒼苔侵階。它獨成風景,值得時代的每個人去仰望和品讀。在《論語》中有一個詞,基本囊括了一個人德、智、體、美、勞所有的要素,這個詞就是“君子”。世人常言“君子如水如玉”,與君子相處的過程,是觸摸自然、感受和諧之風的過程。君子是即便在一簞食、一瓢飲的環(huán)境中仍會完善人格,追求理想,樂在其中,修煉自身。君子的言行舉止營造了一種舒適溫潤的感官氛圍,那種似遠似近而又非遠非近的距離,正是君子所持有的一種待人接物的中庸之道。何以成君子之風?《論語》給予了回答。
一、“君子”的三層修養(yǎng)
君子需要具備什么樣的修養(yǎng)?孔子在《論語·憲問》中提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意思是一個品德良好的君子,一是具有仁愛,仁愛之君子故無憂慮;二是具有智慧,智慧之君子故無迷惑;三是具有勇毅,勇毅之君子故無畏懼。由此看來,作為君子,仁、智、勇是其所具備的三層修養(yǎng)?!吨杏埂分幸蔡岬饺?、智、勇,三者被述為“三達德”,是實現(xiàn)人道仁義、精神價值的必修路徑。
一是具有仁愛,仁愛之君子故無憂慮。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其核心。由此得知,孔子將“仁”看作君子的修養(yǎng)之本,沒有“仁愛”為自身之基礎,怎能稱之為“君子”?在《論語》中,孔子向弟子子張解答“何謂仁”時告知子張,一個遵循與符合“仁”的人,即一位君子,不可缺少五個人格品質:第一,君子一定要自尊恭敬;第二,君子的心胸要寬廣敦厚;第三,君子要保持言行一致;第四,君子可以靈活立斷;第五,君子要成人之美?!叭收卟粦n”,具備仁德的君子能夠將仁愛和善意給予陌生人,其自身行為是可以擺脫物質場所的羈絆,置身人生自得坦然的無憂境界。欲仁而至仁,樂于仁道之事業(yè),則必忘其憂。君子志于為仁弘道,以宇宙尺度來衡量自身,只在須臾之間,一切都是白駒過隙,過眼煙云。正如蘇軾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前赤壁賦》),處世以仁,君子在廣闊天地之間塑造人格理想和價值觀念,不去計較外物的得與不得,之于天地自然精華所成。在永恒的宇宙里,君子立天地為人,所作所為里承載著人生追求,秉持著兼濟天下的海闊胸襟。
二是具有智慧,智慧之君子故無迷惑。宋朝朱熹解釋“明足以燭理,故不惑”(《論語集注》),好學、明智、慧心足以勝過私欲,不會讓污濁之氣將自身迷惑,亦不會隨波逐流,陷于物欲之誘惑。君子的“智慧”體現(xiàn)在距離與尺度上。在人世行走的過程中,君子會很好地把控距離與界限,這種智慧不僅使距離不會疏遠,反而會在相處交流中,讓彼此的心境更加契合貼近,讓彼此之間的感情得以理解長存,即《論語》所寫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智足以勝私,慧足以配道,君子的智慧在面對選擇抑或是決定時,無關所處境遇如何,總可以用一種空明澄凈的禪悅之心來對待,可以用自身之慧心在精雅細微之處尋覓、發(fā)現(xiàn)美好,不會隨意、頹唐地取得與舍棄。經受挫折,面對人生的時候,君子可以在平凡的時光日子里,踏進自然的山水,于清風明月,空山雨后中汲取力量,用智慧去尋找美、發(fā)現(xiàn)美、享受美。這種既高雅而又親切的生活態(tài)度,是君子智慧情操最完美的呈現(xiàn)。智慧于身即以小而見大,格雅物而立智身,修賢德以潤慧心。
三是具有勇毅,勇毅之君子故無畏懼??鬃釉凇墩撜Z》中提到“知其不可而為之”“見義不為,無勇也”。君子的勇敢是來自對正義凜然、仁義之道的堅守?!兑捉洝芬灿小熬右宰詮姴幌ⅰ薄熬右元毩⒉粦?,遁世無悶”。君子果敢自強,勇于面對萬般境況,天高云淡,自知人生一晌清歡,所以心懷期待與理想,勇敢地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君子的“勇毅”,是行走在內心想去的方向,對于前方未知的溝溝壑壑沒有畏懼,只有不斷前進、嘗試和挑戰(zhàn)的初心。一個內心篤定、勇敢奔赴目標的人,定會坦蕩無畏,被人尊重。君子敢于直面環(huán)境中的苦難,敢于走別人不敢走的路。君子的勇氣是一種高度凝練和持久升華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是理性活動與精神境界的重要體現(xiàn),有了這種意志力,就能夠按照自己的意識去行動。人生無愧無憾,用平和的心態(tài)梳理生活,心安理得,成為自身意識的掌控者,才能活得瀟灑自在。君子之勇是與道德意志緊密聯(lián)系的,它是自覺的;君子的勇毅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與前面的仁、智二層修養(yǎng)相互統(tǒng)一起來的。要達到勇毅的修養(yǎng)境界,是以仁為本,尊德約行,“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論語·陽貨》),學以獲知,以智踐行。
二、“君子之風”的匯聚之徑
成為君子,要具備仁愛、智慧、勇毅三層修養(yǎng),那君子的三層修養(yǎng)又是如何達成、匯聚為“君子之風”的?其路徑在于修身養(yǎng)性。
首先是修身,其核心是文質兼?zhèn)?,內外兼修?!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保ā墩撜Z·雍也》)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能讓欲想成為君子的人修建自身。簡而言之就是內在與外在,表達與內蘊要配合得當,才能成為表里一致、彬彬溫雅的君子。《論語正義》載:“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則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君子者,所以用中而達之天下者也。”這里是指君子內修外省與禮制、文章一樣,內容與形式一樣重要。所有規(guī)約行為,都含有內外兩部分,譬如古之行禮,于內要做到敬心誠意,于外禮之為禮,也必須有一套規(guī)矩、儀式來進行?!百|”與“文”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能符合中正之道,雙方不可偏廢其一。這跟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說是基本一致的。一個人的內里要做到自重有信心,進而向外層求知才會靈活不固化,對外交流才會言而有信。就如同詩人杜甫那般,將精神世界棲息于秋風茅屋,將人格靈魂安定于淡泊質樸,樂交于天下仁人志士。人不能被一張無形的、惰性的“網(wǎng)”牢牢困住,也不能安于現(xiàn)狀,連脫離它的想法都沒有。堅持修身到突破那個慣性的要點,身心才能自由,才可以釋放出源源不斷的行動力。只有內外兼修、身心契合,才可以達到君子修養(yǎng)合格統(tǒng)一的境界。萬事萬物都是在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中存在發(fā)展的,相互平衡,才能相輔相生,質與文的配合進而才會滋生出君子修養(yǎng)的美德種子。
其次是養(yǎng)性,戒色斗得,無欲而剛。如果說修身是君子發(fā)展、獲得三層修養(yǎng)的種子,那么養(yǎng)性便是進一步催發(fā)種子生命生長的養(yǎng)料。君子之風的云梯,只有通過修身與養(yǎng)性相交融合才可達成。什么是君子的養(yǎng)性之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保ā墩撜Z·季氏》)孔子概括了成為君子一生中不同階段中所要注重的心性,即君子完善修養(yǎng)的過程中要養(yǎng)性。養(yǎng)性又存在三條戒律。一是青年時血氣方剛,心理與生理都不成熟,情愫輕率、盲從,此時要守得住空虛,不隨波逐流,不迷戀女色。二是壯年時身體成熟過程中,好強氣盛,因此要克制約束,勿與人發(fā)生搏斗。三是老年時氣血已經減弱,要安定自己且遠離貪婪。人在年輕的時候,對客觀世界缺乏了解,因不當行為造成的后果會留下災難性的印記。在哲學中,“色”指的是一切事物,因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過是形式的顏色,所以用顏色來指代一切。遠離“顏色”是為了避開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誘惑。在壯年的時候,人們不僅有自己的觀點,而且由于思想的刻板印象,往往更加固執(zhí),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如果沒有外部力量的有效管理和適當指導,人們就有可能養(yǎng)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壞習慣。當人們到了老年,更關心自己的得失。他們更怕失去,更怕孤獨,所以他們傾向于堅持一些東西,執(zhí)著于一些可以讓他們感到安全的事情。在老年的時候,人們應戒除固執(zhí)貪心,順應自然。貪婪會導致失控和歇斯底里,也就意味著失去。碌碌無為的人不會有明確的階段,也就很難全身心地進行人生規(guī)劃、生命滲透,最終徹底放棄自身的價值塑造。唯有君子才會具有求知的強度,投入自身的時間和精力,去竭力儲備與精進自己的人生觀,抑或是用行動、品質、情感、智慧來表達自身對生命的認識。
三、當下君子:玉其表更玉其內
仁、智、勇是《論語》中所崇尚的君子修養(yǎng)。人們通過修身養(yǎng)性才能具有君子的品行與修養(yǎng),進而匯聚“君子之風”。在當今社會,“君子之風”也是人人應堅守的道義與風尚。要想成為一個不憂、不惑、不懼的君子,便須時刻修煉自身,將仁、智、勇的踐行牢牢地放置在自己的人生底色上。守愛以至仁,擁有責任與擔當;守明以至智,保持清澈與理性;守行以至勇,凝聚自強與堅毅。把狹窄的心思放寬,則淡然無憂;把混濁的頭腦磨煉,則多智不惑;把畏難的退縮掩埋,則勇而無懼,以此在社會中自身才可以做到知情意行的相輔相成。在某種意義上,健康、高尚人格的發(fā)展可以被看作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人格的既定,目標驅動的著力點是讓自身成為理想的樣子。因此,追尋君子之風的過程也可以呈現(xiàn)為開發(fā)自身潛在能力的過程。依照現(xiàn)代主義心理學,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還必須有“愛”,有進行社交和自我實現(xiàn)等社會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說,除了人人兼而有之的外在基礎,后者才是自我完善和培養(yǎng)的內在核心。
如果內在人格與主體的外在基礎完全分離,那么自身的知情意行也會獨立分散,更不用說對情感、性格、道德、理想的完善了?,F(xiàn)代社會中,有的人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看上去很有知識,口才了得,實際上說的都是空話,毫無營養(yǎng)。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人沒有經過對文化文明的沉淀、滋養(yǎng)、反思和鉆研來提升自己內在修養(yǎng),進而變得無禮,顯示出粗野,變得過于原始,充分暴露了人的原有本性。相反,如果一味地注重內在修煉,只知吸收,進而就會喪失了人的生活本性,囿于自己的世界,會顯得浮夸、虛浮。所以,要外延與實質配合得當,內外兼修才算是真正的君子。正是因為無論文和質哪一方缺失,都會帶來不完美的結果,兩者均衡統(tǒng)一,才是最適宜的。其實我們所堅守和固執(zhí)的東西不一定全是好的,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們的科學沒有盡頭,帶給我們快樂和安全的東西是無限的,但我們的經驗是有限的,所以就在我們停下腳步之后,自己剩下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君子的鋒芒從不向外顯露,力行做事從不個性張揚,精神世界未有偏執(zhí)激狂,翩翩君子之風傳出的是圓潤優(yōu)雅的人生處事態(tài)度和美好涵養(yǎng)的君子為人本身。事實上,君子之道就是讓自身知道如何獲得真正的幸福。《論語》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人性的智慧在于對自身發(fā)出反思,君子的修身養(yǎng)性是一種過程,一種吐故納新的過程。一切的事物、精神、永恒、良知,在胸前就像一股股波浪,激蕩在心靈深處,促使人們追求著人格的質量、道德的境界。
《論語》這部經典在歷史的傳承中未曾褪色,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認真品讀《論語》,我們可體悟其中蘊藏的強大生命力,用心感受它的風華絕代,于青燈古卷中仰望君子之風。在當下社會,我們要努力做愛國愛家、勇敢奉獻、誠實友善的君子,學會不斷抵御外物給予自身的誘惑,讓身心進入一種獨立的狀態(tài),逐步喚醒自己心中的勇敢與堅貞;始終保持一種不卑不亢、溫玉清澈的心境,一絲不茍地描繪人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命軌跡,并且用自己的全身心充分地享受它,完整而不間斷地去享受它。每個人的成長都會踏過群山環(huán)繞、廣袤無垠,來開辟屬于自己嶄新的天地,對自身所處的這個過程,對自身將要構建的精神世界,要認識與塑造的價值觀需要精心打磨。
在和諧安樂的今天,在《論語》的世界里,我們可觸摸君子之風、品行之美、精神之境,品君子修身以內外兼修為根。君子養(yǎng)性以戒色、斗、得為本,即君子之根本在于修身養(yǎng)性。有幸品讀《論語》,以文質彬彬、無欲而剛的君子之性進行規(guī)約,與《論語》并行,以耳聆聽、品讀圣人精深玄妙的君子之道。君子溫玉,洵美且異,玉之光芒隱于內而潤形于外,君子之道溫和如暖玉,浸潤之光盈懷拂面。君子之風,和而有蘊,外以雍容自若之神采,內以豁達瀟灑之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