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晚霞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其詩歌創(chuàng)作為唐詩拓展出新的境界。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刻意追求美感的詩人,其創(chuàng)作的詩歌有著豐富的意象,呈現(xiàn)出纏綿美、朦朧美、陰柔美,讓廣大讀者感到驚艷。他將個人體驗和生活經(jīng)歷寫入詩歌,使讀者閱讀后能與他產(chǎn)生心靈的碰撞。本文將深入分析李商隱詩歌意象的美學(xué)特質(zhì),解讀其詩歌的秘密,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和當(dāng)今詩歌的創(chuàng)作貢獻綿薄之力。
一、李商隱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一)雨
在李商隱的詩歌中,“雨”這一意象很常見,如《細雨》中的“楚女當(dāng)時意,蕭蕭發(fā)彩涼”,詩人在詩中描繪涼涼的雨滲入肌理,產(chǎn)生絲絲入扣的情感體驗。在《春雨》中,詩人寫道:“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泵枥L的是詩人尋訪所愛者落空,在茫茫的細雨中,遙望對方住過的紅樓,在獨自回去的路途中,細雨飄灑在手提的燈籠前面,就像有珠簾在飄蕩,抒發(fā)著詩人哀傷的情愫。在《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其一中,詩人寫道:“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描繪的是象征雍容華貴的牡丹在清冷的雨中孤芳自賞。李商隱的詩歌描繪了大量的雨聲,帶有一種孤清寂寞的惆悵,雖然不濃烈,卻動人心弦。
(二)柳
在李商隱的筆下,無論是春天的柳樹還是秋天的柳樹,都展現(xiàn)詩人孤獨傷感的情懷。在《柳》這首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可印證這一點:“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頻遣客心驚?!边@句表達的意思為在外的游子在看到茂盛的柳枝后,并沒有生出欣喜之感,而是感慨年華易逝。另外,詩人還將春天的新柳與清秋的暮柳對比,表達自身已經(jīng)身處暮年、青春不再的感情。
(三)花
在李商隱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花”意象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很多,其意象大體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自然之花,詩人客觀描繪自然中的花,這種情況在李商隱的詩中比較少。第二類是描繪易敗之花,如槿花、櫻花,花期短暫。第三類是描繪被摧之花,如被秋霜所摧的枯荷,為雨所敗的牡丹。第四類是描繪綺艷盛放之花,如紅桐、夭桃,它們美麗明艷,在被摧殘時更顯凄涼。從意境的角度來看,李商隱在詩歌中運用大量的花來營造悲涼傷感的詩境,如《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其二中的“玉盤迸淚傷心數(shù),錦瑟驚弦破夢頻”。在描繪花時,詩人經(jīng)常用到“衰”“落”“殘”等詞語,經(jīng)典的詩句有“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憶梅》),“弱柳千條露,衰荷一向風(fēng)”(《登霍山驛樓》)。
(四)蟬
“蟬”是經(jīng)常被引用描寫的對象,它出現(xiàn)于我國每個時期的詩歌中。許多文人感慨蟬生命的短暫,其意象代表著悲涼與高潔,凝聚著大多數(shù)文人蒼涼而孤高的情懷。李商隱筆下的“蟬”與以往詩人所詠頌的“蟬”所不同,他并沒有刻意描寫“蟬”的清高,而是借此闡發(fā)自身的幽怨惆悵之情,如《訪隱者不遇偶成二絕》中的“玄禪去盡黃葉落,一樹冬青人未歸”。在這里,“蟬”不僅代表著高潔,還包含惆悵幽怨之情。
(五)蝴蝶
“蝴蝶”這個意象有著特殊的含義,經(jīng)常會與感傷、失意等感情聯(lián)系起來。李商隱的許多詩歌中提及蝴蝶,從中人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無奈和辛酸之情。在李商隱的詩歌中,蝴蝶的意象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詩人以“蝶”為詩的名字,如《蝶》等;二是詩人以“蝴蝶”為題材,典型的詩句包括“但覺游蜂饒舞蝶”(《當(dāng)句有對》),“憐我秋齋夢蝴蝶”(《偶成轉(zhuǎn)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莊生曉夢迷蝴蝶”(《錦瑟》)等。
(六)燈燭
“燈燭”是在暗夜中給人們送去光明的物品,應(yīng)是溫暖的,但在李商隱的詩歌中,這一意象是微妙的。詩人對筆下燈燭的意象進行“冷”的處理,其在詩中經(jīng)常運用“燭影”“殘燭”“殘燈”等詞語,代表詩句有《嫦娥》中的“云母屏風(fēng)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還有《滯雨》中的“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等,在這些詩句中,詩人運用“影”字和“殘”字,會讓人感到飄忽不定和消逝寂寥。
二、李商隱詩歌意象的分類
所有詩歌的“象”都是有“意”的,由于詩人營造“象”的目的不同,導(dǎo)致意象的性質(zhì)也有所不同。從詩歌意象目的的角度入手,對李商隱詩歌進行分類,可分為比擬類意象和象征類意象,以下是具體分析。
(一)比擬類意象
比擬類意象是指人將本身抽象的情感化為易感的物象,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擬人和比喻。
在李商隱的詩歌中,擬人的意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尤其是在詠物詩中,具有代表性的詩句有《北禽》中的“為戀巴江好,無辭瘴霧蒸”。
在比喻方面,李商隱在選擇意象時,經(jīng)常會選擇“類我”的意象,即那些與自身命運相契合的事物,或者是能夠讓詩人的氣質(zhì)、個性、情感產(chǎn)生不同的事物。
在李商隱的詩歌中,他沒有采用傳統(tǒng)詩人所運用的物比物的方式,而是將人與“物”進行比較,并不太使用具體的比喻詞,而是將比喻的含義蘊含在詩意中。例如,《蜂》中的“后門前檻思無窮”和“青陵粉蝶休離恨”,在此詩句中,詩人便運用擬人的手法將物人化。
(二)象征類意象
李商隱的詩歌中運用了一些委婉的象征意象,主要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個性的象征意象,第二種是共性的象征意象,第三種是二者結(jié)合的象征意象。
個性的象征意象注重人與物之間整體的神合性,雖然這種意象注重物我的比對,但李商隱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并不計較于局部比對,而是注重物與人的整體神合,其原因在于他要表達的是抽象的內(nèi)容,多與精神、悲慘相關(guān)。這類意象代表作品為《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在這兩首詩中,他并不是從牡丹的局部特征入手,而是從整體入手,描寫下雨后孤單的種種情況,給人為雨所敗的牡丹不勝清寒之感,使人們能預(yù)想出它將來零落成塵的悲慘命運,同時表達詩人被摧殘后的悲傷情緒。
共性的象征意象指的是在古典詩歌中象征意義比較固定的意象,如斷腸、淚、落花象征的是愁傷;游子、落日、浮云象征的是相思;樓臺、長亭、柳象征的是離愁。李商隱的詩中出現(xiàn)很多這樣共性的意象特征,有的頻率還很高。
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象征意象,這類意象是在保留原象征意象的基礎(chǔ)上,詩人加入自身獨有的內(nèi)涵,既能夠保留原象征意思,還具有一定的新意。在我國的古典詩歌中,“柳”代表著惜別的意思,古人在離別時,常常會折柳相送,表達自身的不舍之情。由此,古代的許多離別詩中柳的意象為纏綿多情、依依惜別。
李商隱的詩中也多次描寫柳,如“灞陵柳色無離恨,莫枉長條贈相思”(《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這里的柳是共性的象征意義,表達的是送別的不舍之情。在《柳》這首詩中,詩人不僅運用“柳”的共性意思,還賦予它新的含義,即女性的細眉。在這首詩中,柳不僅有共性含義,還有個性含義。
三、李商隱詩歌意象的美學(xué)特質(zhì)分析
(一)陰柔美
詩的最高境界是意象與情趣的融合:情趣的來源是感受,是內(nèi)在不可描述的;意象的來源是外物,有形象可描述。李商隱詩歌最鮮明的特色是細致深幽地感知世界、感知心靈,有著纏綿委婉的表達。李商隱的詩歌中所寫的事物多是在搖曳的燭光中、清冷的月光中,這些意象給人的感覺并不是熱情溫暖的,而是清冷孤寂的,這也反映出他陰郁的心緒。
李商隱描寫的“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雨洗刷世俗的熱鬧,帶給人的是清新幽冷的自然環(huán)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描寫牡丹在清冷的雨中孤芳自賞。二是李商隱利用與營造一個隔離的環(huán)境,雨中的情境若隱若現(xiàn),表達詩人在愛情追求和政治前途的狀態(tài)。在描寫“燈燭”意象時,他并沒有利用燈組渲染溫暖的氣氛,相反,對燈燭的意象進行“冷”的處理,這是由于詩人陰柔的審美傾向和憂愁的心緒導(dǎo)致的。同時,“燈燭”意象蘊含李商隱心底的幽深情感,在寫蠟燭時,他寫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蠟炬成灰”正是詩人情感在“燈燭”意象上的具體展現(xiàn)。
(二)寂滅美
“寂滅”原是佛家用語,指的是生命實體與靈魂分離,前者在自然界中消亡,后者再度重生。李商隱的詩歌意象中大量描寫慘敗的事物,寂滅美是其突出的一個美學(xué)特質(zhì)。
詩歌意象不僅包含理性的內(nèi)質(zhì),還包含感性的外形,這二者是統(tǒng)一的。如果要了解一個詩歌意象中所表達的特質(zhì),就要先了解其內(nèi)心的特質(zhì),如情緒和性格。李商隱性格中充滿悲劇性,受此影響,他對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感受,對國家前途、自身命運都是比較悲觀的,心靈是比較死寂的,這導(dǎo)致他在觀察世界時,經(jīng)常運用悲憫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在李商隱的大量愛情詩、詠物詩中常常包含殘敗、苦痛的物品,如蠟燭、荷花、殘柳、苦雨、夕陽等。這些事物在常人看來并不悲情,但李商隱在看待這些事物時會運用悲憫的眼光對其審視,充滿死寂感。李商隱的作品具有美感的特別之處在于他不是單純描繪殘敗寂滅的意象,而是會添加大量灰暗冷清的色彩,實現(xiàn)營造死亡寂滅的氛圍。
(三)虛幻美
李商隱是一個愛幻想的詩人,他喜歡用一些飄幻的意象,如植物中的花、動物中的飛鳥、氣象中的風(fēng),這些意象在詩歌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雖然在詩中它們有著特定的內(nèi)涵,但有一個共同點便是飄幻,或來去無蹤,或稍縱即逝,或變化無常,或縹緲不定。李商隱的許多作品中都有虛幻這一特點,如比較經(jīng)典的詩歌《重過圣女祠》,這首詩中出現(xiàn)十個虛幻的意境,給人縹緲迷離之感,使人感受到細雨如夢。雨輕輕飄灑在屋瓦上,靈風(fēng)微弱,吹不動祠前的神旗。詩人在詩歌中運用自然景象中的風(fēng)雨,將它們化為神靈的虛幻之象,表達了詩人人生的迷茫,命運的不定。又如,李商隱在描寫月亮?xí)r,會打造出朦朧、縹緲的意境,讓人可望而不可即,代表詩句有《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中的“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
(四)朦朧美
朦朧美的典型代表作品是《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學(xué)者們在情感和主題上對其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的學(xué)者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具有純粹、絕美、纏綿的特點,既描繪離愁,還歌頌矢志不渝的真情,以及在真情消失后詩人巨大的悲傷。但也有學(xué)者認為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愛情,實際上寫的是政治,寫的是詩人在黨爭中產(chǎn)生的漂泊和迷離之感。也有一部分學(xué)者認為這首詩是一首感謝詩,表達詩人對君主和恩師的感謝之情,詩人不想與恩師分離。還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一首陳情詩,詩人一方面憐傷自己,一方面又追求政治。學(xué)者們多方面解讀這首詩,使這首詩更具神秘色彩,仿佛墜入云霧里,讓人感到虛無縹緲,不知從何解起。
(五)纏綿美
李商隱在《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運用蠟燭、春蠶、百花、東風(fēng)等事物承載自身的情感。這些意象大多是自然之物,本身并沒有情感,但詩人寫的無形多情,將自然之物摧毀之后的悲傷展現(xiàn)出來。人的情感正如這些意象一樣,雖然脆弱,但是執(zhí)著,如此會讓人產(chǎn)生強大的落差,也會感覺更加脆弱。在這首詩中,“別亦難”會給人纏綿之感。詩人將晚春的“東風(fēng)”擬人化,寫得十分幽婉,如此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出情人之間的纏綿?!扒帏B殷勤為探看”升華了詩的情感,可展現(xiàn)出詩人對政治、愛情的期待,也能給人纏綿難斷之感。
(六)綺艷美
李商隱將慘敗的意象與色彩絢麗的意象結(jié)合,讓“空”“盡”“斷”“絕”“寂”等詞語具有絢麗的畫面,如此可產(chǎn)生綺艷美。例如,《日高》中的“粉蛾帖死屏風(fēng)上”,“屏風(fēng)”與“粉蛾”具有色彩性,二者組合能讓畫面具有綺艷感。類似的詩句還有《贈歌妓二首》其一中的“紅綻櫻桃含白雪”,“紅綻”“白雪”營造了綺艷的氛圍;《曲池》中的“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艷與誰期”,呈現(xiàn)的是綺艷的基調(diào)。
(七)婉約美
李商隱的詩風(fēng)含蓄、細膩,用隱晦的方式表達詩人微妙復(fù)雜的內(nèi)心情感。其詩歌中一些表達愛情的,如《碧城三首》《燕臺詩》《錦瑟》《夜雨寄北》這些詩歌都具有婉約性,典型的詩句為“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其場景催人淚下,盡顯婉約之美。再如《柳枝五首》其五中,李商隱寫下“如何湖上望,只是見鴛鴦”,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情思,但言語間點到為止,這可看出李商隱婉約文字后隱藏的炙熱情懷,這份婉約既是期待,也是無奈。
綜上所述,李商隱詩歌千年而不衰,原因之一便是李商隱在選擇詩歌意象時獨具匠心,能有效地運用比擬類和象征類意象,讓詩歌具有陰柔美、寂滅美、朦朧美、纏綿美等,形成了獨特的詩歌風(fēng)格,開拓了當(dāng)時的新境界,以至留下的作品深受后人的喜愛。我們要深刻理解李商隱詩歌意象的美學(xué)特征,做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