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伍
小時候,我對讀書這件事還沒有什么概念,既不是被迫完成誰布置的閱讀任務,自己更沒有什么明確的目的性,只是喜歡在有空閑的時候隨便翻看一下。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感覺那時候讀書的癮頭還真是挺大的。
記得那是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家里有一套圖書,書名叫《動腦筋爺爺》。具體因為什么會喜歡上它,我也不太清楚,總之,那時候就是超級喜歡它,原因應該是有兩個方面吧。
其一,這套圖書是彩色版的,色彩非常鮮艷,因為那時候看到過的大多數(shù)書籍是白紙黑字,插圖都是黑白的,就連那時候的小學課本也基本上是黑白版的。語文書上除了封面、封底有彩圖,再就是目錄前邊有兩個彩頁,一般情況下,這兩個彩頁都是重點課文的插圖。所以,我對彩頁甚是喜歡。記得那時的小伙伴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用蠟筆給語文課文里的黑白插圖上色,看到自己語文書里的所有課文插圖被填涂得花花綠綠的,感到特別驕傲和滿足。
其二,在這套圖書里邊能找到很多令人好奇的科學問題,而且通過閱讀幾個小主人公的對話,就能夠找到答案,更主要的原因是出于這種好奇心。兒時天真的我,一看到如“冬天的井口為什么會冒著白氣?”這樣的問題,就會特別好奇,非常想知道答案。于是,我就不由自主地越看越來勁兒,越看越入迷。
后來,我把這套《動腦筋爺爺》看完,就又喜歡上另一本書,書名是《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文選》。記得那時候,小學每個年級每個學期都會有這本書,但內(nèi)容不同。
那時,學校里沒有圖書室,所以每學期發(fā)新書了以后,我都會特別興奮。還會愛不釋手地給每本書包上書皮,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把新發(fā)的書統(tǒng)統(tǒng)大致翻看一遍,再有選擇性地、如癡如醉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記得那時候,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提前把語文書中沒學過的課文都通讀不知多少遍,有的課文還沒等學,就能夠流利地背誦。一學期下來,基本上全冊語文書上的所有古詩和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能被我們背得滾瓜爛熟。從第一課開始,每篇課文的題目我們都是啥張嘴就來,根本不用遲疑。沒事的時候,我們還會從一年級第一冊開始,按照年級和冊數(shù)的先后順序依次背誦古詩和要求背誦的課文,并在家人面前展示一番,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語文書上的課文都讀完了,我就只好把目光轉(zhuǎn)向《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文選》。那時候的我,真像是在汲取營養(yǎng),當滿足不了自己的閱讀需求時,就會瘋狂地去找資源。究竟為什么會這樣,記得當時的感覺就是為了在和小伙伴們講讀書的故事時可以有話可說,不至于接不上話茬兒。最主要的是,那時候都有一種“比”的精神,誰都不想被別人超過,所以自己就偷偷地下功夫。我記得,那時候我把自己書包里本學期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文選》看完后,就會偷偷地翻哥哥的書包,把哥哥那個年級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文選》拿來看。當時,我家兄弟五人,有三個哥哥在小學,他們的書包沒有一個能幸免,個個都是被我悄悄地翻得底朝上。那時的我還是講信用的,從哥哥那兒拿過來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文選》看完以后,會第一時間完好無損地悄悄再還回去。雖然那時的我還小,卻懂得“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規(guī)則。因為一旦不講信用,哥哥們要是不讓我翻書包,估計就沒有書可讀了?,F(xiàn)在想想,那時還真是挺明智的。
回想起兒時讀書的那些事,真是感受頗深,回味無窮。聯(lián)想到現(xiàn)如今的孩子們,讀書的興趣都不是很濃厚,可能也是信息時代網(wǎng)絡(luò)查閱功能的便捷和手機世界過度誘惑的緣故,讓孩子們很少靜下心來好好多讀幾本書。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希望校園里到處洋溢著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閱覽室里孩子們能夠爭先恐后地盡情挑選自己喜愛的課外讀物,真正地用心去讀,因為讀書真的可以讓人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