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黃雪霜
我真的想去海底走一走……到地心旅行,去傾聽地球的心跳,尋找地球物理工具,監(jiān)測地球系統(tǒng)各圈層的脈動,查看豐富多彩的深地世界,這是我追尋的夢!
在“我的地球物理夢”主題征文中,張訓華如是闡述自己的夢想。
他是一名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學者,傾半生劍指重溟,傾聽海洋呼吸,探尋地球深部奧秘,為海洋描“畫像”,為祖國摸“家底”;他同時也是一位親近友愛的科普達人,海田滄桑、陸地漂移、板塊碰撞表象下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些科普知識他都能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他都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個勤奮努力的學子、團結協(xié)作的同事、謙遜友愛的領導、循循善誘的老師、孝順感恩的兒子、溫柔慈祥的父親……只因他一直以來都秉持的座右銘:“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人有不及者,焉能己能病之”。正如他所說:“要想明白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要怎樣去度過自己的一生?!庇脤I(yè)追尋夢想,用文學陶冶情操,用善良引渡人生……一路有明確的目標指引,張訓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曾呈奎海洋科技獎突出成就獎、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原國土資源部領軍人才、中國地質調查局優(yōu)秀中青年人才、青島市拔尖人才、青島市現(xiàn)代海洋英才……一生耕海探洋,他踏浪前行,換來了業(yè)界的肯定和贊譽。
1903年,周樹人(魯迅)在其所著的《中國地質略論》中說道:“覘國非難。入其境,搜其市,無一幅自制之精密地形圖,非文明國。”“凡諸科學,發(fā)達已昔,況測地造圖之末技哉……此一細事,而令吾懼,令吾悲……”幾段話針砭時弊,將當時中國缺乏精密造圖技術之悲嘆表達得淋漓盡致。
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和進步,我國的地質制圖技術相較過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計算機科學和遙感技術等新技術應用后,全數(shù)字化、空間信息可視化、地理信息記錄系統(tǒng)化等手段取代了傳統(tǒng)的制圖方式。而在地質勘查制圖上,百余年間,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不畏艱險、革故鼎新,使我國不僅實現(xiàn)了陸域中比例尺調查全覆蓋,更進一步開啟了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先河,實現(xiàn)了管轄海域百萬比例尺全覆蓋。
2009年張訓華帶隊考察秦嶺
海興則國強民富,海衰則國弱民窮。關注海洋、認識海洋、經(jīng)略海洋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而海洋地質工作作為海底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海洋環(huán)境保護、涉海工程建設的先行者,手握著打開海洋神秘大門的“金鑰匙”。這也正是張訓華歷40余年積累,堅持將目光聚焦于此的動力源泉。
1961年冬天,張訓華出生于魯中淄博的一個小山村。從他家往南走20公里便是蒲松齡的家鄉(xiāng)。從小耳濡目染,《聊齋志異》里,裁紙為鏡的嶗山仙人不僅讓年少的他知道了位于東海之濱的花崗巖山脈——嶗山,還知道了膠州灣畔有著“琴島”“島城”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青島。
青島瀕臨黃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海洋強國戰(zhàn)略推進,國內的海洋科研與教學單位得到迅猛發(fā)展,其中約有一半單位集聚于這座城市。因此,青島又是一座海洋科技城。久負盛名的綜合性海洋教學與科研機構——中國海洋大學,就是青島40余個涉??蒲性核弧?/p>
1979年夏末,憑借優(yōu)異的成績,張訓華從小山村考到了青島這座美麗的濱海之城,進入“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就讀,從此開啟了他與海洋地球物理難解難分的情緣。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這句話用在張訓華的身上再合適不過。從小生長在農(nóng)村,養(yǎng)成了他勤奮踏實、堅韌進取的性格。從兒時起,他就立志用知識改變命運,對前沿知識充滿了好奇心。進入大學后,基于少年時期就對物理、數(shù)學學科建立起的興趣,他進一步對電子學和新興的計算機學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為此他還專門購買了相關領域的書籍,大三起就已經(jīng)能夠獨立組裝電子管的收音機了。又因為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他在這方面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功夫,也因此收獲了開啟更廣闊天地大門的“鑰匙”。
因為計算機能力強、“外語也比較棒”,本科畢業(yè)后,張訓華被派往北京地礦部的一個計算中心工作。在那里,他得以接觸更前沿的計算機知識,且因了解自己在相關領域存在的缺陷,他自愿前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旁聽自學,打下了更為堅實的計算機知識基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遇后來的導師——劉光鼎院士。與劉院士一番深入交談之后,張訓華對未來的人生方向有了清晰的認識:“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兜兜轉轉忙活了半天,并沒有能對所從事的地球物理專業(yè)做出什么實質性貢獻,我不能再這樣‘不務正業(yè)’下去了。”收起曾經(jīng)的人工智能夢想,張訓華轉身踏入探索地球物理地質學研究的大門。
“雖然回頭看似是走了彎路,但我并不后悔,如今,無論是深厚的計算機知識功底還是極強的外語能力都成為幫助我走入地球科學大門的‘敲門磚’和更方便快捷探索地球奧秘的‘利器’?!焙芏鄷r候,張訓華需要在各種國際交流場所與國內外同行溝通交流,展現(xiàn)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甚至維護國家領土權益。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經(jīng)歲月打磨出的智慧果實,賦予了他今后從容攻關克難的底氣和自信。
1983年起,張訓華進入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工作,在那里拉開了他海洋地質探索研究的序幕。
40余年劈波斬浪、向海圖強,張訓華從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成為海上地質地球物理調查首席科學家、我國海洋地質調查領域的領軍人,組織和領銜了多個重要的海洋地質專項和計劃,倡導并開展了多項開拓性的海域基礎地質工作,為我國海洋強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推進作出了諸多實質、創(chuàng)新性的貢獻。
帶領團隊率先開展百萬比例尺的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開啟我國國際標準分幅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先河;提出并開啟大陸架科學鉆探計劃;先后提出陸緣海概念、邊緣海的“單向拉張模式”、中國海陸大地構造演化的“塊體構造學說”等獨立地學思想……在用腳步丈量祖國山河的過程中,張訓華遞交了一份又一份漂亮答卷。
海洋地質調查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技術保障。與陸地地質工作相比,海洋地質調查工作成本高、難度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受裝備技術等條件的限制,我國廣袤的“藍色疆土”一直未能被有效地開發(fā)利用。面對美國等國際上主要國家積極開展海洋地質調查及資源開發(fā)的緊迫形勢,以及周邊國家對我國海洋資源的瘋狂掠奪,地質工作者心急如焚卻鞭長莫及,只能“望洋興嘆”。為改變這一被動局面,一代又一代地質科研工作者踏上了海洋強國的征程,張訓華便是其中一員。
“八五”期間,張訓華及所在團隊開啟大陸架基礎地質環(huán)境研究,之后獲得了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積累經(jīng)驗之后,1997年,他首次作為海上調查首席科學家承擔了“我國專屬經(jīng)濟區(qū)地質礦產(chǎn)資源補充調查”海上調查工作。彼時正值我國海洋地質調查新階段的初期,整個行業(yè)面臨著設備陳舊、調查船匱乏、專業(yè)技術人員不足等難題。他不懼困難迎難而上,親自組織人員對設備、調查船只進行調研、安裝、調試?!疤鞂⒔荡笕斡谒谷艘?,必先苦其心志”,海上風云變幻,每個人都面臨復雜海況、暈船等困難,張訓華也不例外,在他堅守的調查儀器旁一直放著一個用來裝嘔吐物的水桶。即便遭遇來自惡劣環(huán)境和身體的多重挑戰(zhàn),他也依然堅守崗位,經(jīng)常一天只休息一兩個小時。在他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嚴謹工作態(tài)度影響下,團隊成員同心協(xié)力,堅持認真完成了全部調查任務,取得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實測資料,項目成果獲得了同行專家的好評。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通過這次調查任務的實施,一大批科研人員得到了鍛煉,并迅速成長起來。
2015年張訓華(后左)接待原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前右)
20世紀末,為了破解我國海洋基礎調查資料難以滿足國家需要的難題,縮短與西方發(fā)達國家近20年的差距,我國實施了百萬國際標準分幅的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戰(zhàn)略。張訓華被委以重任,牽頭我國首個此類圖幅——南通幅的繪制,由此拉開了國際標準分幅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的帷幕。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多次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張訓華深刻意識到標準制定的重要性,結合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和標準問題,著眼未來我國對海洋調查的需求,他牽頭起草并形成了我國“1∶1 000 000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DZ/T 247-2009)。首個圖幅的成功實施和區(qū)調規(guī)范的制定,為日后歷經(jīng)15年完成我國管轄海域國際標準分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全覆蓋埋下了堅實伏筆。
多年間,張訓華還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國海區(qū)1∶50萬區(qū)域地質調查編圖(大連幅)”“中國海區(qū)1∶50萬區(qū)域地質調查編圖(八灘鎮(zhèn)幅)”“東、黃海大陸架地質特征及其對劃界的影響”等調查研究項目;編制了《中國海區(qū)1∶50萬區(qū)域地質調查編圖規(guī)范》等,為我國大量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任務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jù)。
大陸架是人類重要的資源后備基地,查明其發(fā)育歷史與演化趨勢,對于探查陸架盆地的油氣資源和進行海岸帶的開發(fā)與保護等至關重要。
2011年起,張訓華組織人員著手大陸架科學鉆探實施。針對我國陸架區(qū)缺少深部巖心實物,地層時代與屬性爭議大、油氣資源潛力無法評價等問題,他提出“大陸架科學鉆探”(CSDP)計劃,并在南黃海主持實施了大陸架科學鉆探CSDP-1井和CSDP-2井。
CSDP-1井創(chuàng)造了我國陸架區(qū)鉆探船全取心鉆進300.1米的最深紀錄,也是陸架區(qū)所獲取的第四紀全巖心的首鉆。它不僅為近海海域第四系全取心地質深孔施工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為實現(xiàn)我國陸架海第四紀科學研究的新突破提供了珍貴的樣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里程碑式的科學意義。此外,此次鉆探對深入研究晚上新世以來中國(亞洲)東部宏觀環(huán)境演化、黃河巨型水系發(fā)育等重大科學問題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CSDP-2井則創(chuàng)造了當時全球陸架區(qū)全取心鉆進2843.18米的最高紀錄。憑借相關進展,張訓華及其團隊在南黃海首次鉆至志留系,建立了南黃海志留紀至早三疊世地層基準剖面,首次在南黃海海相地層中鉆遇油氣顯示,系統(tǒng)評價了烴源巖和儲層并提出“四源三儲多期充注”成藏新模式等。研究成果回答了南黃海陸架區(qū)系列地學關鍵問題,也為油氣資源潛力評價提供了翔實的地質信息。
大陸架科學鉆探計劃的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在海底深部探測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打開了通往地球深部的一扇未來之門。項目團隊因此榮獲2021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20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榮登2016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
在中國東部海區(qū),我國面臨著海上劃界關鍵地學依據(jù)獲取和深部油氣潛力評價等重大需求,而能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海底深部探測長期受制于采集環(huán)境惡劣、深部地質結構復雜等困境而難以開展。張訓華帶領項目組歷經(jīng)近十年,開展了海底深部探測關鍵技術攻關,首次在關鍵構造部位實施了3條OBS(海底地震儀)深部地震大斷面探測和深部地殼結構研究,為厘定沖繩海槽地殼性質、揚子塊體海區(qū)構造邊界等提供了關鍵地學證據(jù)。
張訓華帶領團隊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OBS深部地震探測關鍵技術解決了資料采集與處理難題。2013—2017年,他帶領團隊實施了黃海、東海地區(qū)的OBS深部地殼結構斷面,突破外交環(huán)境桎梏,填補了我國在黃海、東海OBS深部地學探測的空白。
2021年經(jīng)過科研攻關,張訓華帶領團隊首次獲得了沖繩海槽已出現(xiàn)“初始洋殼”的深部地震證據(jù),進一步證實了沖繩海槽的洋殼屬性,解決了海洋地學界長期存在的爭議。2019年經(jīng)過技術創(chuàng)新,他們首次揭示了華北、揚子碰撞帶海區(qū)的地殼深部精細結構,獲得了朝鮮半島西緣斷裂帶存在的深部地震證據(jù),厘定了揚子塊體海區(qū)的構造邊界。項目團隊也因此榮獲2022年山東省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獎特等獎。
1994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生效。按照《公約》規(guī)定,劃歸我國管轄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和大陸架約300萬平方千米,相當于我國陸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這是我國神圣的藍色國土?!豆s》還明確規(guī)定,沿海國家對200海里專屬經(jīng)濟區(qū)和大陸架享有勘探、開發(fā)、保護和管理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等。這些主權和管轄權是沿海國家獨享和排他性的。此外,還有范圍更加廣闊的全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chǎn)——國際海底區(qū)域和極地地區(qū)。在如此廣袤的領域,海洋地質工作大有可為。
2010年張訓華帶隊開展西藏考察
但長期以來,受綜合國力限制,海洋地學調查研究作為支撐我國海洋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海洋資源勘探與開發(fā)、維護海洋權益等的重要依據(jù),其發(fā)展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海洋地學圖件的編制也沒有跟上。進入21世紀,老一代海洋地學系列圖難以滿足國家發(fā)展需求和產(chǎn)學研需要。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肩負新時代的使命任務,張訓華和他的團隊再一次領命踏上了征程。基于中國海域的地質構造特點,他帶領團隊創(chuàng)立了“塊體構造學說”,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解決了海量數(shù)據(jù)融合、海陸地學資料銜接、深淺地質信息統(tǒng)一等多個難題,主編了我國第二代4套大型海洋地學系列圖34種圖件。其中,“中國海區(qū)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100萬)”以“比例尺大、精度高、圖種全”著稱,項目團隊因此榮獲2009年和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國近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300萬)”填補了西太地區(qū)的空白,并闡釋了與中國海陸演化的關鍵聯(lián)系,項目團隊因此榮獲2019年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中國海陸及鄰區(qū)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500萬)”首次將中國海陸作為一體并實現(xiàn)了地質地球物理銜接,項目團隊因此榮獲2015年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東盟海區(qū)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500萬)”填補了中國-東盟海區(qū)的空白,為全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項目團隊因此榮獲2022年度山東省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新一代地學系列圖在理論、方法、技術上首次實現(xiàn)完整海陸相接、深淺相融、遠洋近海相連,代表了當下我國在大型海洋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編制領域的國家水平。它們作為海洋地學本底資料,有力支撐著國家發(fā)展、海洋科研和教學生產(chǎn)等,持續(xù)為國家海洋權益和基礎科研保駕護航。
值得一提的是,自工作以來,張訓華都在用自己一身所學,盡心竭力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這些年來,他多次作為中方代表參加海洋法磋商、海洋劃界談判。在那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每每看到自己提供的有力科學依據(jù)能夠幫助國家和諧環(huán)境的構建,他說是自己感到最自豪也是最幸福的時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毖芯吭缴钊?、經(jīng)歷越豐富,張訓華越能深刻體會到理論基礎的重要性。40余年櫛風沐雨,在完成科研任務的同時,他也從不間斷對一些重大地質科學問題的探索思考。站在朱夏、劉光鼎院士等前輩的肩膀上吸取豐富經(jīng)驗的同時,他也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立的學術思想。
20世紀90年代初,張訓華及其團隊就開始了大陸架基礎環(huán)境的研究,他主持完成的《大陸架基礎環(huán)境圖集》首次獲得我國全海域地形地貌和地質地球物理場及海洋流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陸緣海的概念。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南海海盆磁異常條帶逐步得以確認,海底擴張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所接受,但對東部海盆、西北海盆和西南海盆這3個次海盆的形成時間、次序、方式等的認識很不一致。張訓華在朱夏院士相關理論基礎的啟發(fā)下,提出了“南海海盆形成的單向拉張模式”。他從全球大地構造入手,通過分析南海的地形、地貌和地質地球物理場特征,結合日本海、蘇祿海及蘇拉威西海的研究成果等,提出了南海是在歐亞、太平洋和印度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tǒng)一應力場下,經(jīng)單向地幔流和單向拉張而形成的新機制。邊緣海形成的“單向拉張模式”很好地解釋了南海的形成演化。
塊體構造學說是張訓華的一項重要理論成果。主持完成《中國海陸及鄰區(qū)1∶500萬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后,他在朱夏-劉光鼎學術思想的基礎上,歸納、概括、發(fā)展、創(chuàng)新地提出了“塊體構造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印支運動以前,我國大陸演化經(jīng)歷了“陸核形成—塊體生長,塊體漂移—碰撞拼接”的過程;印支運動以后,以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相互作用為特征。
“塊體構造學說”是以活動論為內涵的全球構造思想,是中國地質特征與地球物理特征相結合的一種創(chuàng)新。它作為中國海陸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編制的指導思想,指導了近年來的編圖工作,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除此之外,張訓華還先后提出了沖繩海槽的“幕式裂離分段拉張統(tǒng)一沉降”的演化模式、中國海域陸架陸坡油氣存在“多元多期成藏模式”等創(chuàng)新成果,并將大陸架物質組成、古海岸線與古環(huán)境變化等多方面研究成果,應用于海洋法磋商實踐,為我國劃界談判作出了突出貢獻。
深海逐浪40余載,張訓華和他的團隊在蔚藍深處樹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科技豐碑”,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地質事業(yè)的跨越式發(fā)展。當鮮花和掌聲紛至沓來,張訓華一如既往地將這份榮耀歸功于集體的智慧和堅持,歸功于多年給予自己支持的平臺、領導、恩師、同事、學生還有家人……
在張訓華看來,這一路乘風破浪,有太多值得感謝的人和事:
難忘1996年張訓華和團隊一起進行東海多波束海底水深地形測量時,遭遇了兩次翻江倒海似的臺風過境,且一直有國外的艦船及各種類型飛機“相伴”,他們抗住各方壓力沒有撤離,且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霸谀莻€時候,我真正感受到了‘胸中有理想’‘心中有祖國’‘肩上有擔子’這些話所包含的深層次意義,只有做到這些,我們才能克服恐懼、戰(zhàn)勝困難?!睆拇耍盟鶎W實現(xiàn)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意識扎根在張訓華的心間,成為實實在在、堅不可摧的堅定信仰。
難忘“八五”攻關課題期間,剛30歲出頭的張訓華就被委以重任擔當課題負責人,而眾多前輩甘于在背后給予他強力支撐。是他們的無私信任、培養(yǎng)和支持,幫張訓華實現(xiàn)了人生的一大突破。
難忘這一路走來得遇的良師益友——劉光鼎院士是我國海洋地質地球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他的一生碩果累累,卻始終謙遜友愛、樂于助人,他是張訓華的碩士生導師、工作后的領導、忘年交;徐世浙院士是張訓華的博士生導師,他是一名地球物理科學家,也是一名數(shù)學家,一生為學嚴謹,凡事親力親為、甘做表率。恩師們雖已故去,但他們?yōu)閷W為人的態(tài)度,就像準繩,牽引著張訓華走在正確的人生軌道上。
張訓華不會忘記的,還有近40年來自己接觸過的歷任外交部領導、談判代表團的團長和同事們。在沒有硝煙的談判戰(zhàn)場,國家利益在這里交鋒,智慧在這里碰撞。談判的過程絕非坦途,波折與反轉更是家常便飯,需要大家同心協(xié)力共同應對。個中酸甜苦辣自不必多說,但由此產(chǎn)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會一直扎根在張訓華的心里。
值得一提的是,一路耕耘、一路思考、一路總結,張訓華也在實踐中收獲了不少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有它們的相伴,張訓華的海洋科研探索之路變得更寬闊、更通暢。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科研實踐中,張訓華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凡事謀劃在先的作用和意義。例如,在構建“塊體構造學說”的時候,他面對的首要難題就是標準統(tǒng)一的問題?!耙驗閴K體構造學說的核心內容是將區(qū)內構造單元劃分為穩(wěn)定與活動兩大類。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單元的基底時代、形成時間、活動性等進一步劃分。所以思想體系上首先要實現(xiàn)哲學基礎一致、邏輯關系一致等;其次是在探索路徑上、方法體系上也要一致,即形成綜合地質地球物理思想和方法;最后,結果及其表達上也要一致?!睆堄柸A如是解釋。事實上,在海洋地質地球物理研究的過程中,精心策劃、認真準備、帷幄布局、統(tǒng)籌協(xié)調常常能起到“指引航向”的作用,讓張訓華及其團隊能夠在方向的指引下破浪前行。
“堅持努力、刻苦攻關”是張訓華在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艱苦海上勘查工作中收獲的又一“利器”。CSDP-1井是他和團隊創(chuàng)造的一個為人稱贊的成果佳績,眾人看到的是光鮮亮麗的成果紀錄,只有張訓華知道,這背后飽含著團隊成員多少艱辛和努力。記得打井進入關鍵的時刻,他們遇到一個30多厘米的堅硬凝固層,鉆頭被磨壞了打不下去,重新焊接鉆頭的緊急時刻恰好又遇臺風過境,放棄就只能意味著功虧一簣。這個時刻,張訓華及其團隊顧不上海上風大浪大,咬牙堅持了兩天,終于把堅硬的凝固層給打穿。這次攻關為CSDP-1井創(chuàng)下紀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叭绻粓猿?,就肯定不能在那個時間段完成任務了,所以很多時候不到萬不得已我們絕不會放棄?!睆摹翱?07”的故事、“探海一號”的故事再到2019年遭遇10級的臺風“利奇馬”熱帶低壓事件……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張訓華已經(jīng)記不清有多少類似的考驗,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再堅持一下”,成為張訓華及其團隊在數(shù)十年科研和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難的精神動力。
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辯證統(tǒng)一……這些在一線摸爬滾打中提煉的精神財富不斷積累沉淀,成為帶張訓華不斷攀登科研高峰的進步階梯。而當收獲碩果時,他想到了要與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分享。
投入工作40余年,張訓華先后歷任科研處處長、副所長、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吉林大學、河海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兼職教授,先后培養(yǎng)了11名碩士研究生和35名博士研究生,帶出了不少科研領域的杰出人才。多年前,在恩師的教導下,張訓華實現(xiàn)了人生的跨越;多年后,他也希望帶給年輕人同樣如沐春風的體驗和切實的幫助。他會將自己多年收獲的經(jīng)驗悉數(shù)傳授給他們,溫仁謙遜,授人以漁。
科研教學之外,張訓華一直堅持著一項在他看來很重要的工作——科普。這些年他先后撰寫了300余篇文章及30余部專業(yè)著作,組織編寫了《海底探索之路》《海底景觀之奇》《海洋礦產(chǎn)之源》《海陸滄桑之變》等科普叢書,主編出版了《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科普著作。此外,他還先后擔任中國科協(xié)首批“全國海洋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原國土資源部首批“國土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等職務,出入于各種科普文化交流場合作報告、作演講。從曾子的“天圓地方”,亞里士多德的《論天》,到哈雷的《地球空心論》;從麥哲倫航海帶來的影響、魏格納創(chuàng)建大陸漂移說的意義,到二戰(zhàn)以來的磁力探測獲知的奇妙大洋磁條帶……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他將海洋科學的種子種到青少年的腦海里,播撒到普通大眾的心田里。博覽群書、信手拈來,背后得益于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將點滴知識制作成筆記甚至手卡的良好習慣。
這些年來為學、為研、為師,將談判專家、團隊管理者、行業(yè)標準制定者等不同的身份集于一身,張訓華一直在努力平衡著自己的各種身份。工作雖忙碌,但他也不忘自己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多虧了家人的支持我才走到了今天”,所以他也盡可能彌補自己的虧欠?!爸案赣H生病,我白天需要科研,晚上也盡可能陪床照顧他老人家?!睆堄柸A笑稱自己已經(jīng)到了花甲之年,如今回頭看,有不少值得珍藏的記憶和積累沉淀,也有不少遺憾,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認真總結提煉,或升華或彌補。不管如何,搏浪方知滄海闊,攀峰又見碧山雄。將一生與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祖國興旺、民族發(fā)達聯(lián)系在一起,并為此不懈奮斗,是他認為的“最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