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填,劉月月,徐宏宇
(湖南省兒童醫(yī)院 湖南長沙410000)
隱睪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生殖系統(tǒng)疾病之一,由于母體懷孕時接觸一些有害物質,或飲酒、吸二手煙等導致患兒自身發(fā)育異常,在出生后呈現睪丸位置發(fā)育異常,無法降至正常陰囊位置,停留在腹膜后、腹股溝管或陰囊入口處的現象[1]。根據隱睪位置可將隱睪分為高位隱睪與低位隱睪,大部分隱睪會在出生后3個月內自行下降,6個月內未下降者應建議采取手術治療[2]。該種治療方式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且預后好,絕大多數患兒均采取此類治療方式,但由于患兒年齡尚幼,對醫(yī)護人員的恐懼及自身缺乏安全感,配合性較差,使后期恢復時難度加大,影響恢復效果。基于護理服務期望與感知差距評估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是針對年齡尚幼患兒制訂的新型護理模式,可在護理過程中促進服務質量提高,利于患兒預后,減輕心理壓力[3]。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護理服務期望與感知差距評估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模式對隱睪患兒家屬情緒、健康教育掌握程度、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睡眠紊亂情況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1日收治的100例接受手術治療后的隱睪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兒符合2021版《隱睪的診斷、治療進展及現狀》中關于隱睪的診斷標準[4];②患兒無智力低下、發(fā)育遲緩等癥狀。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者;②干預期間轉院者;③合并其他器官惡性病變者。隨機將患兒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53例。對照組年齡6個月~2歲、平均(1.24±0.12)歲,病程4~6(5.25±0.26)個月;高位睪丸18例,低位睪丸29例。觀察組年齡10個月~2.5歲、平均(1.33±0.14)年,病程4~6(5.31±0.31)個月;高位睪丸27例,低位睪丸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兒均知情并由家屬代簽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家庭教育干預措施,包括家屬通過換尿布或洗澡時查看患兒睪丸形態(tài)、位置有無變化,引導并教會患兒正確表達自身想法,如病變部位不適、疼痛等,教會患兒及家屬檢查睪丸變化,以便早期發(fā)現惡性病變可能性,及早治療。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護理服務期望與感知差距評估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模式,具體內容如下。首先組建醫(yī)院-家庭服務團隊,包括主任醫(yī)師1名、主治醫(yī)師2名、護師2名、營養(yǎng)師1名、健康管理師1名、心理咨詢師1名,組建隱睪患兒微信群,家屬有疑問時可在微信群內詢問醫(yī)護人員,提醒家屬患兒出院后每月復診,定期收集患兒資料,包括睪丸位置是否變化,大小、形態(tài)有無差異,睪丸有無扭轉、損傷、惡變情況,醫(yī)生評估完患兒病情變化后,不參與干預的具體實施措施,由護士根據醫(y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對患兒執(zhí)行相應措施。團隊人員制訂護理服務期望問卷,讓家屬自行填寫,包括家屬希望有哪些地方能夠改進,提出自身建議以促進護理團隊服務質量的提升,以及希望護理人員應該如何做,更加注重哪些細節(jié)方面,護理人員收集家屬意見并匯總分類,將所有意見分為不同類型,包括心理護理類、飲食護理類、專業(yè)知識宣教類、互動式護理類,根據家屬意見改進護理措施,做到護理更加細節(jié)化,具有針對性。由于患兒年齡尚幼,其感知差距相比成人較大,因此降低感知差距對患兒疾病預后極其重要,指導家屬在家中對患兒進行感知差距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護理人員向家屬普及隱睪專業(yè)知識,包括病因、病理改變、癥狀、與生殖系統(tǒng)腫瘤的鑒別點,并以問答、填空題等方式考察家屬掌握程度,及格者可由家屬在家中對患兒實施教育干預,家屬可以生動趣味式語言向患兒普及隱睪的不良后果,在實施干預過程中與患兒進行沉浸式互動,包括家屬可表演隱睪癥狀疼痛時反應,間接向患兒普及預后的重要性。家屬了解患兒疼痛時常出現的幾種感知表現,包括生理反應(痛覺、知覺)、心理反應等,記錄患兒痛覺程度、情緒狀態(tài),對患兒進行評估,將患兒表現發(fā)至微信群內,醫(yī)護人員評估患兒嚴重程度,告知家屬正確處理方式,在醫(yī)護人員引導下減輕患兒不良癥狀。
1.3 觀察指標 ①家屬心理狀態(tài):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5]進行評估,SAS于1965年編制,共20個條目,按l~4級評分,分別表示為“沒有或很少時間、小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時間”,將條目總分相加,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SDS于1965年編制,包括20個項目,標準分53分,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經測試表明量表Cronbach′s α為0.897。②家屬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包括術后飲食護理、病情監(jiān)測、注意事項,日常護理,每項內容25分,總分100分,由家屬在微信群內進行線上隱睪相關知識考試,>80分表示掌握,60~80分表示一般掌握,<60分表示未掌握。>80分表示干預有效[6]。③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由醫(yī)護人員在患兒門診定期復查時觀察患兒腹股溝疝、睪丸惡變、睪丸創(chuàng)傷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發(fā)生率,并記錄。④睡眠質量:干預前后采用兒童睡眠紊亂量表(SDSC)[7]進行評估,選取其中入睡困難、夢魘、睡眠多汗、覺醒障礙4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評定,1分提示從來沒有,5分提示總是如此,分值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
2.1 兩組家屬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家屬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家屬健康教育掌握程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家屬健康教育掌握程度比較
2.3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SDSC評分比較 見表3。2.4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3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SDSC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隱睪是我國小兒常見的生殖系統(tǒng)疾病,近年來由于生活習慣、健康觀念的改變及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隱睪患兒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8],100名出生體重<1500 g男嬰中就有60~70人發(fā)病,且大多數隱睪為單側,約15%為雙側,臨床上將隱睪分為可捫及睪丸:出生后未在陰囊內觸及,但可在腹股溝或陰囊上觸及睪丸樣的腫塊;未捫及睪丸:出生后未在睪丸內觸及,同時在腹股溝和陰囊上也未觸及睪丸樣腫塊,此類通常為腹內隱睪,需要腹腔鏡探查確診,隱睪具有家族遺傳傾向,且具有癌變風險,大部分隱睪會在出生后3個月內自行下降,出生后6個月繼續(xù)下降的機會明顯減少[9]。由于隱睪受到腹腔內、外高溫的影響,導致精子發(fā)生障礙,引起不育,因此,一旦確診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防止給患兒帶來不可逆的傷害。由于患兒年齡尚幼,各項軀體機能較脆弱,因此在護理過程中對提高隱睪患兒服務質量,實施感知差距評估,聯合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
護理服務期望與感知差距評估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是一種在患兒患病期間不僅關注患兒軀體癥狀,還強調護理服務質量與患兒自身感覺同時配合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改善隱睪患兒恢復情況,促進醫(yī)護人員改善護理服務質量,家屬實施家庭有效健康干預具有積極意義。由于患兒年齡尚幼,自身安全感過低,對外界人員因素具有本能性排斥和畏懼,此種護理模式在護理地點上由醫(yī)院向家庭轉移,由醫(yī)護人員向家屬轉移,患兒在家中安全感提高,以及接受來自親人的照顧,降低了護理難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家屬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紤]原因可能為通過組建專業(yè)團隊,每月安排醫(yī)護人員提醒家屬門診定期復診,了解患兒的最新情況,并及時指導家屬進行家庭護理,包括保證睡眠、勞逸結合,適當進行功能性鍛煉如伸展運動等,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患兒基本生理需要得到解決,從而緩解家屬煩躁不安等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家屬健康教育掌握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考慮原因可能為醫(yī)護人員向家屬普及隱睪相關病理生理知識,包括術后飲食護理、病情監(jiān)測、注意事項、日常護理等內容,并組織家屬參與線上考試,在考試的過程中鞏固知識,為實施家庭健康教育奠定基礎。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觀察組患兒腹股溝疝、睪丸惡變、睪丸創(chuàng)傷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紤]原因可能為患兒接受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家屬根據醫(yī)護人員建議實施家庭護理,醫(yī)護人員進行每月定期復診,并指導家屬正確應對患兒出現并發(fā)癥時的基本處理措施,患兒各種生理、心理反應被得以正確處理,從而降低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兒SDSC中入睡困難、夢魘、睡眠多汗、覺醒障礙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考慮原因可能為家屬了解到患兒常出現的幾種感知表現,包括生理方面(痛覺、知覺)和心理方面,家屬記錄下患兒痛苦程度,將患兒表現發(fā)至微信群內,醫(yī)護人員根據描述教給家屬簡單的處理措施,患兒癥狀在家屬的幫助下得以及時處理,身心保持正常狀態(tài)從而提高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護理服務期望與感知差距評估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可緩解隱睪患兒家屬焦躁情緒、提高健康教育掌握水平、減少隱睪患兒術后并發(fā)癥和睡眠紊亂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隱睪患兒服務質量,可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