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萍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好發(fā)于妊娠中晚期。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條件提高,越來越多的孕婦在妊娠期補充過量營養(yǎng)物質,導致GDM發(fā)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1]。GDM患者長期高糖狀態(tài)可導致機體內環(huán)境紊亂,誘發(fā)胎盤早剝、感染性疾病等嚴重并發(fā)癥,且易致胎兒胰島素分泌增加,出現(xiàn)呼吸窘迫綜合征、巨大兒等不良事件,危害母嬰身體健康[2]。飲食干預是改善GDM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臨床發(fā)現(xiàn),多數(shù)GDM患者對飲食治療認識不足,導致控糖效果欠佳。此外,有學者指出,GDM發(fā)現(xiàn)初期,多數(shù)患者沒有充足心理準備,極易產生懷疑、抑郁等負性情緒,可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3]。因此,予以GDM患者必要的飲食指導及心理干預對改善母嬰結局具有重要意義?;诖?本研究選取86例GDM患者,旨在觀察心理干預配合飲食指導對患者自我效能及母嬰結局的影響。
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對象為2020-02~2021-12本院收治的86例GDM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n=43)、研究組(n=43)。常規(guī)組年齡22~39歲,平均(28.26±3.05)歲;初產婦28例,經產婦15例;體質量指數(shù)(BMI):22.08~29.15 kg/m2,平均(24.83±1.25)kg/m2;入組孕周24+3~31+5周,平均(27.73±0.84)周;文化程度:中學及以下11例,大專及以上32例。研究組年齡21~38歲,平均(27.84±2.98)歲;初產婦26例,經產婦17例;BMI:21.67~29.84 kg/m2,平均(25.06±1.13)kg/m2;入組孕周24+6~30+2周,平均(27.56±0.93)周;文化程度:中學及以下14例,大專及以上29例。兩組年齡、產史、BMI、入組孕周、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1 納入標準:符合GDM診斷標準[4];均規(guī)律接受產前檢查;年齡>18歲;均為單胎妊娠;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合并妊娠期高血壓者;有降糖藥物使用史者;心、肝、腎等功能障礙;合并嚴重感染;存在惡性腫瘤者;精神異常;孕前糖尿病;前置胎盤、宮頸機能不全者。
1.3.1 常規(guī)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措施,即糖篩確診當天,口頭向患者講解GDM疾病相關知識,包括運動指導、用藥指導、飲食指導、血糖監(jiān)測等,同時向患者發(fā)放《妊娠合并糖尿病實用手冊》,要求患者自行學習,直至分娩。
1.3.2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配合飲食指導,具體如下:(1)心理干預:①釋疑解惑:利用PPT、動畫視頻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GDM誘發(fā)原因、治療原則、注意事項(飲食、運動、用藥)及常見并發(fā)癥等,創(chuàng)建GDM微信群聊,每周向患者發(fā)送GDM相關宣教知識,提醒患者查閱,并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指導患者正確監(jiān)測血糖,嚴格控制血糖變化。②分享支持:鼓勵患者在微信群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及經驗,勇于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形成患者之間友好互助之風。③建立樂觀態(tài)度: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述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采用暗示法,消除患者疾病恐懼心理,幫助患者樹立康復自信;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支持與關愛,采用積極性、鼓勵性語言安撫患者情緒,滿足患者歸屬感。④情志轉移:指導患者采用音樂療法,放松身心,緩解內心壓力20min/次,2次/d。⑤放松訓練:指導患者平臥位或坐位,經口深呼吸,緩慢吐氣,3min/次,4~5 次/d。(2)飲食指導:綜合評估患者營養(yǎng)狀況,依據孕婦血糖水平、孕周、飲食習慣、BMI等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囑患者保持飲食多樣化,規(guī)律飲食,直至分娩。①定時定量。18.5kg/m2≤BMI≤24.9kg/m2者,基礎所需熱量約1800~2100kcal/d,孕中晚期所需熱量=基礎熱量+300~400 kcal,BMI>24.9kg/m2者,孕中晚期所需熱量=基礎熱量+100~200kcal。②分餐制。以少食多餐為原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分別占250g(50%~60%)、60g(25%~30%)、90g(15%~20%),其中蛋白質以禽蛋類、魚類、畜肉類、奶類等動物蛋白為主,并注意攝入微量元素,多補充維生素及纖維素,如核桃、花生、柚子、蜂蜜、橘子等,同時注意嚴格控制油脂攝入(≤25mL/d),避免使用精加工及糖、脂含量高的食物,限制水果攝入(≤200g);保證每日飲食3正餐+3加餐,早餐(20%)+加餐(5%)+午餐(35%)+加餐(5%)+晚餐(30%)+加餐(5%),主食中粗糧約占1/3,推薦糙米、蕎麥、雜豆、燕麥、小米等。③辨證施食。體內濕寒、陽氣不足者,予以海參、龍眼等溫性食物;脾胃虛寒者,給予山藥、薏米、白術等健脾之物;口渴煩躁者,予以竹筍、綠豆等消渴利水之品;肺陰不足者,給予枇杷、木耳、甲魚等清涼滋潤飲食。
(1)自我效能。干預前、干預后(分娩前)采用糖尿病自我效能感量表(PDSMS)評價,包含8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滿分8~40分,分數(shù)與患者自我效能呈正相關。(2)負性情緒。干預前、干預后(分娩前)以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滿分100分,分數(shù)與患者焦慮、抑郁程度成正比。(3)血糖水平。以放射免疫法檢測干預前、干預后(分娩前)兩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4)母嬰結局。記錄比較兩組產婦妊娠結局(剖宮產、胎膜早破、妊高癥、羊水過多)、新生兒結局(巨大兒、早產、呼吸窘迫、高膽紅素血癥、肺炎)。
組內比較:干預后,兩組PDSM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SAS、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組間比較:干預后,研究組PDSMS評分較常規(guī)組高,SAS、SDS評分較常規(guī)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我效能、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
組內比較:干預后,兩組2h PG、FBG、HbA1C水平均低于干預前(P<0.05);組間比較:干預后,研究組2h PG、FBG、HbA1C水平較常規(guī)組降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研究組剖宮產、妊高癥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妊娠結局比較[n=43,n(%)]
研究組早產、呼吸窘迫、高膽紅素血癥、肺炎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結局比較[n=43,n(%)]
GDM作為一種強烈的應激源,可導致患者產生巨大心理壓力。相關研究表明,約有66.3%的GDM患者會因疾病擔憂新生兒健康,且約有40%的患者會產生焦慮、抑郁情緒[5]。多項研究報道指出,心理護理能調節(jié)患病人群的心理狀態(tài),促進疾病轉歸[6~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SAS、SDS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表明心理干預配合飲食指導可改善GDM患者心理狀態(tài),這可能主要得益于心理干預的作用。目前,心理干預可劃分為治療性與教育性兩類,本研究中釋疑解惑為教育性心理干預,主要通過微信群持續(xù)性為患者提供疾病相關信息,以此增加患者疾病認知,提高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從而弱化患者知識匱乏的無助感,減輕其恐慌、焦慮心理;分享支持、放松訓練、情志轉移等則屬于治療性心理干預,可抑制交感神經興奮,還有利于轉移患者對疾病的關注,從而緩解負性情緒;同時,利用微信群聊鼓勵患者之間互相分享交流,不僅能開闊患者加強疾病認知的渠道,還具有一定社會支持作用,能增強患者認同感,消除不良情緒,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9,10]。此外,趙淑冉等[11]研究指出,自我效能與健康結局呈正相關,且社會支持、健康教育、激勵是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徑,可通過上述方式改善健康結局。本研究的心理干預與飲食指導聯(lián)合,能糾正患者對GDM的錯誤認知,增強其疾病感知力,使患者掌握正確飲食方式,提高患者應對能力及自我效能,養(yǎng)成良好生活方式,積極迎接疾病的挑戰(zhàn),從而改善預后。
血糖控制不佳是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表明,合理飲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礎治療手段,運用科學的方法為GDM患者制定飲食計劃,控制患者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攝入,對改善患者整體健康水平及母嬰結局具有重要意義[12]。但飲食控制需要GDM患者長期保持良好行為習慣,其過程較為枯燥、嚴格,部分患者難以堅持。且張偉紅[13]研究證實,心理狀況不佳,易導致機體交感神經興奮,促進兒茶酚胺類物質釋放,會引起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不良事件,增加分娩風險。因此,除飲食指導外,還需注重患者心理健康,給予患者一定心理干預。本研究給予GDM患者心理干預配合飲食指導發(fā)現(xiàn),與常規(guī)組比較,干預后研究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更佳,母嬰結局明顯改善。其可能的原因為,科學的飲食指導不僅能滿足妊娠代謝增加需要,還能有效糾正機體代謝紊亂,減輕胰島負荷,利于胰島功能恢復,達到控制血糖、補充蛋白質及營養(yǎng)的目的,從而延緩GDM進一步發(fā)展;而心理干預能降低因不良情緒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使患者身心放松,情緒穩(wěn)定,還能增加患者對GDM疾病的認識,從而保證飲食控制的有效性,利于長期控制血糖,改善母嬰結局[14,15]。
綜上所述,給予GDM患者心理干預配合飲食指導,能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母嬰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