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丙中洛,距離貢山縣就很近了,我對貢山縣最初的印象,源于偶然間看到一篇對于對獨龍江鄉(xiāng)的描寫,紋面女、溜索,還有每年冬季老隧道前后因大雪封路的狀況。2017年,我駕車前往去一探究竟,從縣城出發(fā)到獨龍江鄉(xiāng)有81公里的路程,路面窄、彎道急,前前后后走了有3個多小時。
從欽郎當大名鼎鼎的月亮瀑布到中緬41號界碑,是觀鳥浪最理想的一段。欽郎當在獨龍江鄉(xiāng)最南端,在這里前行幾步,就有鳥浪掠過,幾百只鳥聚在一起,在空中翩然起舞,不斷地變換隊形,十分壯觀。一個鳥浪中你可能就會看到栗頭鹟鶯、黃喉雀鹛、灰臉鹟鶯、金頭穗鹛、栗頭雀鹛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眼花繚亂的小型鳥類。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管哪種鳥,都不會停留,最多搶食一口就隨著鳥群匆忙地離開。
除了鳥類,新219國道跨越高黎貢山北段和景洪地區(qū)的部分,也是云南省近些年來發(fā)現(xiàn)生物新紀錄最多的地方。
云南臨滄是我熟知較晚的地區(qū),原本在2019年冬季計劃了一次出行,因為種種原因擱淺。轉(zhuǎn)眼間幾年過去了,2023年初我再次踏上云南的土地,從景洪市順著新219國道一路穿行,最先到達的地方是滄源縣。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臨滄市的西南部,是一個邊境縣,俗稱阿佤山區(qū),也稱“葫蘆王地”,這里比鄰緬甸,是云南連接?xùn)|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門戶之一。
翁丁村是佤山群落中最獨特的地方?!拔獭睘樗?,“丁”為接,翁丁意為連接之水。在翁丁村中,有一處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的地方——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區(qū)。這里保留著原始民居建筑和獨有的佤族文化,佤族人民在這里生活了4000多年。2021年,一場大火把翁丁部落盡數(shù)燒毀,而后又很快按照原貌進行重建,因為部落的茅草房屋頂?shù)拿┎菰揪褪且荒旮鼡Q一次,所以現(xiàn)在看上去與以前的樣貌并沒有太大的差別。
佤族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民族,雖然現(xiàn)在部落中的佤族人已經(jīng)不多,但民族文化卻得到很好的傳承。佤族人中流傳著有關(guān)“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滄源佤族認為“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為佤族人是從葫蘆里出來的人。而西盟佤族認為“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他們認為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印證了佤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阿佤山。古老的文化,與大自然生來的親近,造就了他們對自然的崇拜和熱愛。這里每一個部落周圍都有一片原始森林,他們從不動那里的一花一樹,不去打擾林中的每一只野生動物,這樣的習慣潛移默化成為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正因如此,如今我們走進滄源,依舊能看見很多生態(tài)很好的森林。
滄源縣還有崖畫和天坑景觀不可錯失,在崖畫谷的半山腰,大約海拔1300米的高度,十多公里的山路上分布著7個天坑,其中直徑最小的50米,最大的有200米,坑與坑之間最短距離僅300米,最長的也只有1500米。天坑非常深,一眼望不到底,里面生長了許許多多的植物。
我很喜歡滄源的千米國畫長廊。這里的峭壁高80~180米,最高達280米。崖面有的形成崖廈(石頭形成的大廈);有的如刀削斧劈平整光滑;有的像層層階階的梯田。景區(qū)最壯觀的莫過于崖邊生長著的,百年以上的天然野生董棕林。董棕是瀕危物種,它們來自侏羅紀時代,葉片巨大,狀似魚尾,每一棵都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千米國畫長廊、崖畫谷和天坑共同構(gòu)成了勐來大峽谷,成為了滄源一條無可取代的風景帶。
在滄源眾多自然景觀中,我最心心念念的要數(shù)南滾河國家級保護區(qū)。
該保護區(qū)在臨滄市境內(nèi),從林場路進入南滾河保護區(qū)時,我又來到了闊別已久的原始森林。清晨的森林格外安靜,枯葉和果實鋪了一地,高大的樹木與茂盛的灌木叢遮天蔽日,幾乎透不進任何光。忽然,一陣“呼啦啦”的亂響,一些中型鳥類從大樹和灌木間穿梭飛行而過,我躡手躡腳地往前走著,屏住呼吸舉起相機,按下快門。是長尾闊嘴鳥,它們呼嘯而過,動靜不小,約摸有上百只。在我野生動物的拍攝生涯中,從未一次性見過這么多長尾闊嘴鳥。
很快,我又在前方看到一大群鳥,它們落在大樹上,我端起望遠鏡一看,滿樹的針尾綠鳩映入眼簾,里面還混著幾只楔尾綠鳩。楔尾綠鳩是中型鳥類,頭、頸部羽毛為兩黃綠色,下背至尾上覆羽為暗綠色至橄欖綠色,尾羽較其他綠鳩稍長,呈楔形,叫聲悅耳動聽,富有簫笛的音韻。它們停留僅幾秒鐘,便飛進了林間深處。在保護區(qū)更中心的地方,我還碰到了冕雀、朱鸝、褐背鹟鵙等等。驚喜接連而至,這恰恰也說明了南滾河保護區(qū)的森林系統(tǒng)保存得非常完好。
第二天,我們從保護區(qū)森林的路邊經(jīng)過,被一群嘰嘰喳喳的鳥兒吸引,便停下車探查了一番。路兩側(cè)高大的灌木上停了許多鳥兒,它們結(jié)伴來吃應(yīng)季的小果子。由于灌木太高,我們又不具備拍攝條件,就朝著下方的森林走去,拐過一個彎之后發(fā)現(xiàn)這里別有洞天。在灌木叢中,一對黃腹鹟鶯首先登場,它們抓了一只蟲子后很快就離開了,接著一只大仙鹟飛來,呆呆地在一個小枝條上站了很久。然后橙胸姬鹟雄鳥也來了,但它只發(fā)呆,在灌木上、花叢上、枯枝上發(fā)呆,陪伴了我們許久。繼而,我看見幾只紋胸巨鹛貼著灌叢的枝條一點點移動,搜尋著上面的小蟲。我朝著一叢花走去,恰巧有一只紫頰直嘴太陽鳥落在了花上吸食花蜜。
往森林更深處走,有一股天然的森林水流,水流滋養(yǎng)著周圍的植被,濕潤的環(huán)境吸引四面八方不同的鳥類前來取水息居。我躲在一株大芭蕉樹下,觀察到一只藍須夜蜂虎來到了森林水流的上端,還有一只棕頭幽鹛,它蹦到樹葉繁茂的枝條上,兩只都停留不久,啄了幾口水便飛走了。繼續(xù)向前走,一只犀鳥倏然劃過上方落在了遠處的竹子上,看它佁然不動,給了我拍攝機會,但剛剛將它捕捉進我的鏡頭,它便張開雙翅掠過上空,獨留枝丫顫動。嘴部巨大的盔突、具有綠色光澤的黑色羽毛、白色的羽尾,只削一眼,我就確定了這和我上次拍攝到的是一個種類——冠斑犀鳥。
之后我又轉(zhuǎn)移到一片低海拔森林區(qū)域,一棵結(jié)滿粉色小果的巨大榕樹吸引了我的注意,以往的經(jīng)驗告訴我,肯定有不少鳥類會來這里覓食,于是我在榕樹下找到一個拍攝機位,開始守株待兔。不久,黑鵯、朱鸝等等一些常見鳥類出現(xiàn)了,意外的是這里面混了一只藍耳擬啄木鳥,它在榕樹的邊緣小心翼翼地吃著果子。這種鳥體型較小,眼下有紅斑,一般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高大喬木樹上,平時難得一見。沒過多久,一只黑頭黃鸝飛進我的視野,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孟加拉國,一般單獨或成對活動。令我驚奇的是,這里超出了已知的黑頭黃鸝分布區(qū)域。
傍晚的森林安靜得嚇人,我全神貫注地盯著土路兩邊,向著下山的方向走去。忽然一只雄性黑頸長尾雉出現(xiàn),它站在土路上尋找可以當做食物的種子。我悄悄舉起相機,捕捉到了它在土路上奔跑、覓食的畫面。長長的尾羽白棕相間,背部熒光黑和熒光棕色,紅紅的眼圈。與之華麗外表相比,它的另一個名字卻戲劇性的樸實——地花雞。天色已晚,匆匆一見就與之暫別,由于貪戀那片刻的美妙,在之后的三天,我每天都在這里等待,誰知一連三日都完全不見它的蹤影。
順著這條林場路一直往前有一片低海拔區(qū)域,那里米團花開得很好,素淡的白色,很受鳥類喜歡。三三兩兩的黑頭奇鹛,成群結(jié)隊的灰腹繡眼和朱雀專心致志地吃著米團花蜜,藍喉太陽鳥也來湊熱鬧,停在一旁的灌叢上覓食。忽然,唰地一聲,所有鳥兒都驚慌四散,抬頭一看,一位不速之客——鳳頭鷹落在了眼前的大樹上,它的到來使得森林瞬間變得異常的安靜。過了一會兒,它就失望地離開了,這里又恢復(fù)了熱熱鬧鬧的景象。
在滄源縣待了一周左右,我來到臨滄市西部的鎮(zhèn)康縣,雖然看到了原始的干熱河谷和亞熱帶森林,但由于時間緊張,我對整個南捧河保護區(qū)的觀賞只是走馬觀花。在高度發(fā)展的當代社會,臨滄市還保留著以往的樸素面貌,有著云南其他區(qū)域沒有的寧靜和原始的生境。
瀾滄縣有一座神奇的山,名叫景邁山。
瀾滄縣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邊陲,景邁山東鄰西雙版納勐??h,西鄰緬甸,位于西雙版納、普洱與緬甸的交界處。這座山因普洱茶盛名,山上14個村落共同組成了占地面積2.8萬畝的古茶園。
進入景邁山的過程并不美妙,汽車行駛在彈石路面上顛得人十分難受,好在不久我們就抵達了古寨。景邁山中有很多寨子,他們大多保持著建立之初的面貌,古色古香。其中重建于民國時期的翁基古寨和糯干古寨歷史悠久,被譽為“千年布朗古寨”。
冬季的清晨,我站在翁基古寨的最高處,逆光俯瞰,將整個古寨盡收眼底,密密麻麻的樹木覆蓋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之上,初升的太陽給云海渡上一層若隱若現(xiàn)的金光,輕飄飄地漫在半山腰,宛如仙境。無人機飛在上空,拍攝下諸多眼睛無法觀測的視角,陽光穿不透的黑色斜角屋頂,盤旋在古寨周圍的鳥類,一對小斑姬鹟站在茶樹上嘰嘰喳喳,黑翅雀鹛在枝頭輕盈地跳躍。到了下午,我們坐在糯干古寨中喝茶,悠閑地在佛寺中漫步,欣賞著黑色屋頂上升起的炊煙,布朗人總是不緊不慢地穿行在寨子里,到處都安靜極了。在這里生活,仿佛更加容易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不由得想要停留,想要久久地在這里生活下去。
過了瀾滄就是勐海,在新219國道上,看茶、喝茶一定要去勐海縣。
勐海縣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故鄉(xiāng),也是中國產(chǎn)茶最早的地方,這里有1700多年前的野生茶樹王和星羅密布的古茶樹群,喝茶、看茶自然成了必經(jīng)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布朗山有一片低矮的茶園,矮小的茶樹上布滿天然菌類,連片連片的被打理得很整齊,看著非常治愈。清晨這里大霧彌漫,到上午時便會消散,山巒和陽光溫馴地滋養(yǎng)著這里的茶樹,風吹過,空氣都帶著淡淡的香氣。
離開勐??h,自新219國道向東便來到了景洪市。景洪市地處云南省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中部。
西雙版納州是觀鳥人特別向往的地方。這里分布著中國最典型的熱帶雨林,高大的龍腦香科喬木冠宛如巨傘,直接云端。雨林內(nèi)光線幽暗,板根、老莖生花、藤蘿纏繞等生態(tài)現(xiàn)象比比皆是。相比西藏墨脫縣,這里更多了些赤道雨林的風貌。許多大樹的樹干上常常附生著鳥巢蕨和各種蘭科植物,形成空中花園。
景洪市是西雙版納州的植物王國,這里植物繁茂、種類眾多,原始森林與熱帶雨林中生長著各種珍貴的中草藥材,極其少見的動物資源是這里的常駐,甚至每年都會更新中國鳥類新記錄,便成了觀鳥人趨之若鶩的天堂。
每年朱纓花開放時,可以在版納植物園尋找到褐喉食蜜鳥的蹤跡,褐喉食蜜鳥是花蜜鳥科的一種,雄性羽毛華麗,富金屬光澤,我國較為少見。而且,在景洪可以一次看到中國最美麗的兩種杜鵑科鳥類——紫金鵑和翠金鵑。紫金鵑屬于罕見留鳥,嬌小的體型,紫色的羽毛,只有生態(tài)極好的環(huán)境才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翠金鵑則是杜鵑科中羽色最靚麗的鳥兒,它們常常忽然出現(xiàn)在一顆樹上,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自成一道風景。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