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風味人間,面筋最懂。中國人把小麥種到哪里,哪里的餐桌上就會擺上面筋做成的各色佳肴。
炎炎夏日,北方人會用面筋搭配涼皮,佐以黃瓜絲、陳醋、辣椒油,就是一頓清涼開胃又消暑的美餐;寒風呼嘯的嚴冬,北方人會把面筋加進熬好的肉湯,做成讓人一天都踏實滿足的早餐。
“絲綢之路上的明珠”甘肅張掖地處祁連山下。張掖的農人不僅善于種麥,更擅長用新磨的小麥面粉制作有名的牛肉粉皮面筋。張掖人做面筋不光要“洗”,更要“發(fā)”和“烙”:將上好的小麥面粉和成面團后加溫水反復攪拌,在洗出來的面筋里加入面粉與酵母發(fā)酵,發(fā)酵好后兌上堿,再烙成約5厘米厚的面筋餅,這才算是完成了面筋的制作。張掖面筋麥香味十足、口感厚實,正是來自發(fā)酵和烙制的過程。
內蒙古河套地區(qū)巴彥淖爾出產的春小麥,面筋含量超過35%。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這一系列難以復制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讓用河套小麥做出來的面筋香濃柔韌。巴彥淖爾人把蒸熟的面筋切成長條,撒上一把香脆的炒花生米,放上黃瓜絲、香菜、胡蘿卜絲等清爽的配菜,最后再加些當?shù)靥刂频乃岵?,澆上辣椒油、香油、醋一拌,讓人禁不住食指大動?/p>
在河北石家莊井陘縣一帶,流傳千年的面筋菜不屬于山珍海味,卻是一道人所共知的美食。面筋菜是把胡蘿卜、白蘿卜切絲,和碎蔥一起和面調勻,拌入花椒面、大料面等調料上鍋蒸熟后,涼涼切片。吃時,把切成片的面筋下油鍋大火翻炒,臨出鍋,在搗好的蒜泥中加鹽,兌足老陳醋攪勻,刺啦一聲潑在炒透了的面筋上,再迅速翻三兩下,一盤金黃點翠的面筋菜就出鍋了。
“南米北面”的不同飲食結構,注定了面筋在南方人的餐桌上會以一種小巧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它可能是一碗面里的澆頭,可能是一缽清湯里的配菜;能塞進肉餡做成肉香四溢的年菜,也能用來炸成酥軟滑潤的甜點。
江蘇無錫廣福寺的素面久負盛名,油面筋可以說是素面的“靈魂伴侶”。春筍、蘑菇,以及燒得軟爛的面筋球做成澆頭,配以紅亮亮的湯頭、筋道的細面,喝一口鮮美的湯頭,嘗一口筋道彈牙的面條,再夾一筷飽含汁水的油面筋,香氣如同江南水鄉(xiāng)一般阡陌縱橫地鋪展開來。
在其他地方大多只把面筋當作主食或者配菜的時候,云南人早早就發(fā)現(xiàn)了面筋的另一種“神仙吃法”—做成甜點。昆明、玉溪等地有一道傳統(tǒng)名點—面筋沙琪瑪。這種用面筋做成的點心,每一塊都呈現(xiàn)出油潤有光澤的乳白色,色澤分明的青紅絲點綴其上,咬一口酥松滋潤、入口即化,內部呈蜂窩狀,充滿蜂蜜的香味。
一道當歸香菇面筋湯,能勾起廈門人的無限鄉(xiāng)愁。用水面筋、香菇、冬筍、當歸熬成的香菇面筋湯清淡溫潤,一點甘甜,一縷香氣,蘊藉、典雅得剛剛好。當歸的加入,讓這道湯有了活血補虛的食養(yǎng)功效,成為素菜中的佳品。當歸香菇面筋湯中,半邊香菇沉于碗底,宛若半月,所以當歸香菇面筋湯還有個極富詩意的名字“半月沉江”。
(摘自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一葉知秋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