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說到海帶,同學們首先想到什么?冬瓜排骨海帶湯、涼拌海帶絲……喜歡吃海帶的同學可能第一時間想到這些美味佳肴。不錯,海帶富含營養(yǎng)物質(zhì),含碘量高,適量食用對身體有益。今天,我想告訴同學們一個關于海帶的冷知識:海帶不屬于植物。
“什么?海帶能進行光合作用,也不會動,為什么就不是植物呢?”想必很多同學會有此疑惑。
與植物有3點區(qū)別
第一點區(qū)別:葉綠體來源不一樣。
植物的葉綠體來源于藍藻。植物的祖先吞下了藍藻,沒有把它們消化,而是將其變成了自己的葉綠體。而海帶的祖先吞下的是隱藻,并將其變成了自己的葉綠體。所以,雖然都有葉綠體,但是海帶和植物的葉綠體的來源和結構不一樣。
第二點區(qū)別: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存在差異。
海帶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主要是葉綠素a 和葉綠素c,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主要是葉綠素a 和葉綠素b。
第三點區(qū)別:儲存能量的主要物質(zhì)不一樣。
海帶主要的儲能物質(zhì)是海藻多糖,而植物主要的儲能物質(zhì)是淀粉和蔗糖等物質(zhì),兩者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海帶究竟是什么
算起來,海帶同硅藻、草履蟲以及導致瘧疾的瘧原蟲是一大家子。如今,這些物種被歸類到了色藻界。色藻界與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細菌界、古菌界是并列的分類單元。在很早很早之前,它們就分道揚鑣,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
那為什么之前很多科普書都說海帶是植物呢?
這是因為生物分類的標準在不停地變化,同時我們對生物演化的認知也在不斷地變化。我們最早在認知自然界生命體的時候,有一個最簡單、樸素的分類原則,就是把這些生命體分成植物和動物。那些不會動的、靠吸收太陽光維持生命的,叫植物;那些會動的、捕食其他植物或者動物為食的,叫動物。后來,人們把那些既不能動也不吸收太陽光、通過消化吸收其他生物殘骸來獲取營養(yǎng)的稱為真菌,把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稱為細菌。
人們通過不斷的研究發(fā)現(xiàn),吸收太陽光的這一類生物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比如,藻類生物和植物就有巨大差別。不管是葉綠體來源、色素,還是它們儲能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都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這兩類生物根本就不是一大家子。二者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依靠吸收太陽光維持生存而已。
所以,到今天為止,科學家通過分子遺傳學的基因分析法發(fā)現(xiàn),原來海帶與草履蟲、瘧原蟲之間的關系要比它跟植物的關系親近得多。這是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重構了生物體演化的生命之樹。到今天,我們也越來越能準確地認知這些生物演化的順序,對于它們的親戚關系也就了解得越來越詳盡了。
令海帶鮮美的物質(zhì)
海帶的鮮味主要來自里面的谷氨酸。說到這個發(fā)現(xiàn)過程,還頗有戲劇性色彩。一天,一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科學家在吃飯時,發(fā)現(xiàn)昆布黃瓜片湯特別好喝。這名字聽起來還挺高級的,是不?昆布是什么?其實就是一種海帶科的可食用藻類。
昆布黃瓜片湯超級鮮美,這是為什么呢?池田菊苗沒有放過這個細節(jié),就去研究其中的化學成分了。經(jīng)過艱苦的提取工作,他終于提取出了一點點有鮮味兒的東西,那就是谷氨酸,俗稱味精。
所以,最初的味精很貴,都是從海帶里提取的。怎么辦?得拓展原料啊!谷氨酸也是蛋白質(zhì)的一個組成部分,于是科學家就想到可以從蛋白質(zhì)里提取谷氨酸。于是,生產(chǎn)味精的原料變成了面筋和豆粕。但是,蛋白質(zhì)里的谷氨酸也是有限的,這使得味精的成本太高。
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其實微生物發(fā)酵也可以產(chǎn)生谷氨酸,大米等糧食作物也能提取谷氨酸,于是就催生了后來的味精產(chǎn)業(yè)。1965年之后,味精的制造采用了微生物發(fā)酵方法,這才使得味精的價格平民化,成為千家萬戶都可以使用的調(diào)料。
(責任編輯: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