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飛
三國時期的曹魏文學家曹植在寫下《洛神賦》名篇的那一刻,他怎么也想不到,1000多年以后的一位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會慕名來到洛陽龍門行走暢游一番。歲月如梭,又經歷了400年的歷史硝煙,享譽世間的洛陽龍門山色依舊綠水交映,風光秀美,鐘靈毓秀。
我多次到龍門,游龍門,看龍門,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觸和享受。進入石窟景區(qū),拾級而上,逶迤前行,走到高高矗立的盧舍那大佛前,抬頭凝望,那一刻對她充滿了愛慕。情不自禁地,我會站在她的腳下一直看著她,依依不舍,久久不愿離去。天真的我總是會幻想,如果有雙翅膀安在身上,能飛到盧舍那大佛面前,和她面對面對視一下,屏著呼吸看著她的臉,雙手不由自主有點想撫摸她,哪怕稍稍地輕拂一下,那種內心的激動也是怦怦的,那種異樣感覺好美好美。
通高17.14米、頭高4米的盧舍那大佛很雍容,也很華美,她怎么會想到,我多次到這里和她見面,這不就是一種千年的緣分嗎?一個那么普通渺小的我和她見面,還能離這么近去看她的臉龐,她的玉唇,她隆起的鼻子,還有她那雙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的明眸,這不就是《洛神賦》篇中所描寫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那個心中女神嗎?
在石窟群里講解的導游會告訴你,在龍門石窟的眾多洞窟中,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看到一個不曾讓人看到過的龍門,會讓你記得一個不能忘卻的龍門。
賓陽洞,原名靈巖寺,由賓陽中洞、賓陽北洞、賓陽南洞三個洞窟組成。賓陽洞始鑿于北魏景明元年(500 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北魏宣武帝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開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銘記孝文帝遷都洛陽和進行漢化改革的歷史功績,也是我國正史中唯一有確切記載的石窟。賓陽三洞前后營造時間長達24年,用工80余萬人,但是,北魏時期仍然只完成了賓陽中洞,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一直到隋唐時期才相繼完成。
賓陽中洞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原有非常著名的4層精美浮雕像,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作“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在全世界都異常有名的帝后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當你來到這里時,你會看到這兩面石壁所有的石雕都消失了,你會很奇怪。消失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源于那個年代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國家的貧弱,民族瑰寶就這樣被掠奪者無情的肆虐和搶奪。
世間的一切,希望美好和完美。在這里也本該完美無瑕,呈現給我們的雕像都是精心雕刻過的,原本它應該是端坐山前,頭頂蓮花盛開,腳下清波流淌,仙子飛天,嬋娟美妙,浮雕故事惟妙惟肖??涩F在的石窟竟成了這般損壞的景象,尤其是那代表北魏極高浮雕藝術水準的帝后禮佛圖被鑿碎又輾轉流失到國外。在那個孱弱的時期,國家連家園都守不住的情形下,又怎能會守護好我們的民族瑰寶?
印記在這些石頭上的創(chuàng)傷,這種積貧的歷史印跡,留給了我們無盡的沉思: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歷磨難后到底該如何前行?
龍門石窟,靜止不動,怎么看都是靜態(tài)冰冷的,但在歷史的塵煙中,存世的古陽洞卻讓我看到了溫暖,看到了情感。這是一個能夠治愈人心的洞窟,這里有一代英主孝文帝擁抱漢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決心,有母子平安的故事祝愿,有對妻子和丈夫的無限懷念,有對祖先的敬仰追思,也深藏著鮮卑族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思念。這里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太多的溫暖,它像一顆充滿力量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成為那個歷史時期鮮卑族在洛陽生根和心靈的依靠。
在龍門徜徉,走在萬佛洞的門口,有一尊非常優(yōu)美的菩薩像,你如果留意,能清晰地看到她的身型,形似一個身形舒適的S形曲線展現在我們大家面前。令人惋惜的是,身姿曼妙的她,呈現出的面部已經損失了二分之一,很遺憾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看到她的全貌了。但是在洛陽龍門研究院的數字展廳里,我們是能夠看到她原本的樣子的。歷史在向前,歲月在流逝,時代在進步,21世紀的今天,用科技的技術和方法還原文物本來的面目,讓更多的游客能夠看到他們曾經完美的樣子,展現龍門石窟對外最美好的一面,是龍門研究院工作者們神圣的職責,也是對龍門石窟文化遺產最深情的眷顧。
青山巍巍,伊水長流。行走在龍門,從東山到西山,看到的龍門石窟絕不僅僅是山崖上的石頭,而是一座很不簡單的石窟藝術寶庫。它是一個會為太多人留下美好,心向遠方,魂飛夢牽向往的地方。
盧舍那這座大佛已在伊河西畔打坐了1000多年,從古至今,那一眼看盡千年卻又如轉瞬間,這雋秀豐滿的龍門,魅力紛繁。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令我難忘的,不舍得的,舍不得的,還是那盧舍大佛的一眼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