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愚 圖/李支昌
豆苗兒們,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就是吃粽子。端午至,粽飄香。你們愛吃香甜軟糯的粽子嗎?你了解粽子的“前世今生”嗎?
古時候粽子叫“角黍(shǔ)”,這個名字很形象,因為粽子不管是三角形的,還是四角形的都帶角。你們知道嗎?很久以前,粽葉里包的不是糯米,而是一種叫“黍”的黏米。所以“角黍”就是用菰(gū)葉把這種黏米包成帶角的形狀。直到明清以后,人們才用糯米代替黍米,“粽子”的名稱才流行起來。
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說法,這里介紹一下“包烹”之說。我們的祖先發(fā)明了用火烹制食物的方法,可有些食物直接放進火里燒,弄不好就焦了,影響口感。于是有些“吃貨”就琢磨:為什么不用大的樹葉把食物包裹起來再烹煮呢?他們就做了這個嘗試,結果發(fā)現(xiàn)剝開樹葉后,里面的食物不僅口感更好,還滲進了樹葉的清香。后來經過不斷改良,就創(chuàng)造了“包烹”這種烹飪方式,粽子的雛形也就出現(xiàn)了。
豆苗兒們是不是在疑惑,既然粽子很早就出現(xiàn)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那什么時候又成了端午食品呢?西晉的周處在《風土記》中寫道:“仲夏端午,烹鶩(wù)角黍。”意思是說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天會專門烹制粽子食用。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時候,我們常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南朝人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首次把粽子和屈原聯(lián)系起來,書里說屈原投江后,楚地的百姓每到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就用竹筒裝米,投到江里祭祀他。有一天屈原神奇“現(xiàn)身”,請百姓以后把楝(liàn)樹葉塞在上面,再用五彩線捆綁,這樣怕楝樹葉和五彩線的蛟龍就不會跟他搶食了,于是人們改用楝樹葉和五彩線包裹粽子。
百姓很喜歡這個故事,于是代代相傳,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認為粽子是為了屈原才發(fā)明的。當然也有人質疑,宋代詞人劉克莊在《賀新郎·端午》一詞中寫道:“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xǔ)。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币馑际钦f:屈原是何等清高傲岸的人,他活著的時候佩蘭草、飲芳酒,有誰會相信,他千載之后,會對粽子垂涎三尺?又怎么可能跟蛟龍爭吃呢?
民間傳說和劉克莊的質疑各有各的道理。百姓用食物祭祀所崇敬的人是樸素的表達方式。而劉克莊則提醒我們究竟怎樣做才是真正紀念屈原。豆苗兒們,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這些民俗活動之外,我們還應該去了解屈原的生平,傳揚他的愛國精神。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后來還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家。發(fā)展到今日,粽子種類也變得花樣繁多。比如在餡料上,北方多以大棗、果脯為主;南方則有豆沙、鮮肉、蛋黃等餡料。豆苗兒們喜歡吃哪種粽子?不妨和爸爸媽媽一起包一些嘗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