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富林 趙 燕 宋勤飛 牛素貞
1.望謨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貴州 望謨 552300;2.貴州大學茶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貴州省望謨縣有豐富的古茶樹資源,但近年來因當?shù)鼐用竦拇址殴芾砗瓦^度采摘,古茶樹資源受到了嚴重破壞[1-2]。因此,對望謨縣古茶樹分布地土壤進行養(yǎng)分分析與綜合評價,制訂科學的開發(fā)和保護措施,對保護和開發(fā)古茶樹資源、促進望謨縣古茶樹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筆者在對望謨縣古茶樹資源進行普查的基礎(chǔ)上,選取郵亭等9 個古茶樹集中分布地進行土壤理化指標測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古茶樹分布地土壤養(yǎng)分狀況進行評價,為科學保護、合理開發(fā)利用古茶樹提供理論依據(jù)。
從望謨縣關(guān)寨、高寨、鴨龍、郵亭、八步、鐵爐、懂鬧、水秧和郊納等9 個古茶樹集中分布地采集土樣進行試驗。
1.2.1 土壤采集及制備。在每個古茶樹集中分布地選取5 個古茶樹種群密度最大區(qū)域,每個區(qū)域設(shè)置600 m(220 m×30 m)的樣地,在每個樣地的對角線上設(shè)置5 個點,在每個點挖1 個土壤剖面采集10~60 cm 土層的土壤,將從5 個點采集的土樣混合,去除雜質(zhì)和石塊后,按四分法取1 kg左右土樣[3-4]。將土樣在室內(nèi)攤于白紙上自然風干,并挑除植物細根及石塊,用木棒磨碎、過尼龍篩備用[5]。
1.2.2 土壤理化指標測定。土壤pH 值采用水浸提電位法測定[6],有機質(zhì)含量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全鉀含量采用氫氟酸消解法測定,全氮含量采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全磷含量采用HCLO4-H2SO4法測定,堿解氮含量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速效磷含量采用鹽酸硫酸浸提法測定,速效鉀含量采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交換性鈣含量和交換性鎂含量采用乙酸銨交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有效鐵含量采用二乙三胺五乙酸浸提法測定。
由表1 可知,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pH 值為3.70~5.20,均值為4.12。在9 個集中分布地中,66%的土壤pH 值小于4,說明望謨縣大部分古茶樹生長地土壤酸化嚴重。
表1 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類型、古茶樹數(shù)量及土壤養(yǎng)分狀況
由表1 可知,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為4.75~50.90 mg/kg,均值為13.74 mg/kg,變異系數(shù)為35.44%,屬于中等變異。其中,只有水秧村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高于30.00 mg/kg,其余分布地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均低于20.00 mg/kg。由此可見,望謨縣88.9%的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有機質(zhì)處于缺乏狀態(tài)。
由表1可知,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全氮含量為0.59~2.76 g/kg,均值為1.07 g/kg,變異系數(shù)為21.49%,屬于中等變異。其中,水秧村土壤全氮含量高于1.50 g/kg,全氮含量豐富;懂鬧、鐵爐、郵亭和郊納等分布地土壤全氮含量為0.75~1.50 g/kg,處于中等肥力水平,適宜茶樹生長;八步、關(guān)寨、鴨龍、高寨等分布地土壤全氮含量低于0.75 g/kg,全氮缺乏。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堿解氮含量為25.36~167.56 mg/kg,均值為72.55 mg/kg,變異系數(shù)為34.20%。其中,水秧村土壤堿解氮含量高于150.00 mg/kg,堿解氮含量豐富;郵亭、懂鬧、鐵爐等分布地土壤堿解氮含量在60.00~120.00 mg/kg,處于中等水平,適宜茶樹生長;關(guān)寨、郊納、高寨、八步、鴨龍等分布地土壤堿解氮含量低于60.00 mg/kg,堿解氮缺乏。在9個分布地中,水秧村土壤有效磷含量為12.21 mg/kg(處于中等肥力水平,對茶樹生長發(fā)育產(chǎn)生積極影響),其余8個分布地的土壤有效磷含量都低于5.00 mg/kg,有效磷缺乏。在9個分布地中,僅關(guān)寨土壤有效鉀含量高于50.00 mg/kg,其他分布地的土壤有效鉀含量在50.00 mg/kg以下。
由表1 可知,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交換性鈣、交換性鎂、有效鐵含量差異極大。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交換性鈣含量為34.92~2 232.04 mg/kg,均值為539.02 mg/kg,變異系數(shù)為130.08%,變異較大。土壤交換性鈣含量以郵亭最高(2 232.04 mg/kg),鴨龍最低(34.92 mg/kg)。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交換性鎂含量為24.33~224.46 mg/kg,均值為85.67 mg/kg,變異系數(shù)為85.20%。郵亭和八步的土壤交換性鎂含量高于150.00 mg/kg,含量豐富;關(guān)寨、郊納、鐵爐的土壤交換性鎂含量在50.00~150.00 mg/kg,交換性鎂含量適宜;其余4個分布地土壤交換性鎂含量低于50.00 mg/kg,交換性鎂缺乏。在9個分布地中,懂鬧、水秧、鐵爐、郵亭土壤有效鐵含量大于15.00 mg/kg,有效鐵含量豐富;關(guān)寨、高寨土壤有效鐵含量為4.50~15.00 mg/kg,處于中等水平,適宜茶樹生長;八步、鴨龍、郊納土壤有效鐵含量低于4.50 mg/kg,有效鐵缺乏。
由表2 可知,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區(qū)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與全氮、全磷、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鐵含量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全鉀含量呈顯著負相關(guān);全氮含量與全磷、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鐵含量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全鉀含量呈顯著負相關(guān);全磷含量與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鐵含量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全鉀含量呈顯著負相關(guān);堿解氮含量與有效磷、有效鐵含量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全鉀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有效磷含量與有效鐵含量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性,與全鉀含量呈顯著負相關(guān);交換性鈣含量與交換性鎂含量、pH值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古茶樹分布數(shù)量與土壤養(yǎng)分指標無顯著相關(guān)性。
表2 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養(yǎng)分指標相關(guān)性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2 個指標進行綜合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 提取3 個主成分,前3 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54.634%、26.393%、9.513%,詳見表3。當主成分個數(shù)達到3 時,累積貢獻率已達到90.540%,即3 個主成分代表了望謨縣9 個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養(yǎng)分90.540%的信息量。
表3 各指標特征值、貢獻率及累積貢獻率
由表3、表4可知,第1主成分的特征值是6.556,累積貢獻率為54.634%,第1主成分在土壤有機質(zhì)、全氮、全磷、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鐵含量上有較高的載荷,其特征值分別為0.991、0.983、0.932、0.988、0.950、0.922,說明第1 主成分反映了土壤有機質(zhì)、全氮、全磷、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鐵含量等信息;第2 主成分的特征值是3.167,累積貢獻率為81.027%,第2 主成分在土壤交換性鈣、交換性鎂含量及pH 值上有較高的載荷,其特征值分別為0.946、0.847、0.876,說明第2 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土壤交換性鈣、交換性鎂含量及pH 值這3個指標的信息;第3 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142,累積貢獻率為90.540%,第3 主成分在土壤速效鉀含量這一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說明第3 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速效鉀含量這一指標的信息。根據(jù)各養(yǎng)分在不同因子上的載荷不同,可以確定土壤有機質(zhì)、全氮、全磷、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鐵、交換性鈣、交換性鎂含量及pH值和速效鉀為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的特征養(yǎng)分。
表4 各指標主成分的特征向量
采用綜合評價函數(shù)(IFI=0.546 34×F1+0.263 93×F2+0.095 13×F3)對不同分布地的土壤養(yǎng)分進行綜合評價分析,詳見表5。由表5 可知,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綜合得分差異較大,八步土壤綜合得分157.93 分,表明其土壤肥力最高;郵亭土壤綜合得分2.59 分,表明其土壤肥力最低。八步、關(guān)寨土壤肥力總體良好;水秧、懂鬧、鴨龍、郊納土壤養(yǎng)分綜合得分較高,土壤肥力較好;鐵爐、高寨、郵亭土壤養(yǎng)分綜合得分較低,土壤肥力較差。
表5 望謨縣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養(yǎng)分綜合評價
茶樹是典型的喜酸性植物,適宜的土壤酸堿度有利于茶樹根系對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有研究表明,土壤酸化程度會隨著茶樹年齡的增大而加劇。該研究中除關(guān)寨和郵亭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pH 值適宜茶樹生長外,其他7 個分布地土壤均酸化嚴重。導致土壤酸化的原因有茶樹根系的正常代謝活動,茶樹自身的物質(zhì)循環(huán)(包括茶樹枝葉自然凋落等),以及酸雨和氮肥的大量、長時間施用等。在該研究中,除水秧外,其余8 個古茶樹集中分布地土壤有機質(zhì)均較為缺乏。這一現(xiàn)象表明茶樹枝葉自然凋落后形成的有機質(zhì)不多或者被沖走。因此,望謨縣古茶樹分布地土壤酸化與茶樹枝葉自然凋落無關(guān),更可能與該區(qū)域古茶樹長期無人管理而分泌有機酸有關(guān)。9 個分布地中有6 個分布地的土壤pH 值小于4.0,但仍有大量野生茶樹分布,且茶樹長勢和品質(zhì)較好。由此可見,部分茶樹對酸化的土壤具有較強的適應(yīng)性,望謨縣古茶樹有耐酸化土壤的特異種質(zhì)。
氮、磷、鉀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其供應(yīng)量直接影響植物生長。望謨縣多個古茶樹分布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素狀況,八步、關(guān)寨、鴨龍、懂鬧、郊納、高寨、鐵爐、郵亭等分布地有機質(zhì)缺乏,八步、關(guān)寨、鴨龍、高寨分布地全氮、有效氮缺乏,八步、關(guān)寨、鴨龍、懂鬧、郊納、高寨、鐵爐等分布地全磷、有效磷缺乏,八步、水秧、鴨龍、懂鬧、郊納、高寨、鐵爐、郵亭等分布地有效鉀缺乏。這嚴重限制了茶樹的生長,不利于古茶樹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需要采取相應(yīng)措施改良土壤,從而對野生茶樹進行保護。從9 個分布區(qū)來看,土壤全氮缺乏的區(qū)域也缺乏有效氮,全磷缺乏的分布地也缺乏有效磷,因此要適當補充缺乏的礦質(zhì)元素。因此,望謨縣要根據(jù)古茶樹各分布地土壤養(yǎng)分含量實際,針對性地制訂古茶樹保護與利用方案。
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古茶樹分布數(shù)量與土壤全氮、堿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鉀、速效鉀、有效鐵、交換性鈣、交換性鎂、有機質(zhì)等含量無顯著相關(guān)性,部分地區(qū)在土壤有機質(zhì)、氮、磷、鉀含量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仍有大量的古茶樹長期存活,并且長勢較好。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古茶樹具有獨特的礦質(zhì)營養(yǎng)吸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