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華
三星堆考古發(fā)現以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內涵,展示了古蜀文明的輝煌。在相當于殷商時期或者更早的時候,古代蜀人不僅掌握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而且也熟練地掌握了黃金的加工技藝,制作出了精美的金杖、金面罩、金箔虎等。
在三星堆出土的黃金制品中,最富有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一號坑出土的金杖了。金杖重約500克,長142厘米,直徑2.3厘米,用純金皮包卷而成,杖內存有碳化木質,推測其制作工藝,應是先將純金捶鍛成金皮,修整成長條形,雕刻出紋飾圖案,然后再包裹在直徑約3厘米左右的圓木杖桿上,這樣就制成了木芯金皮杖。金杖上端雕刻有長達46厘米的精美圖案,采用線條勾勒雕刻而成。其平雕紋飾畫面,可分為三組。上面兩組圖案內容相同,每一組都是兩支羽箭各穿過鳥頸射入魚的頭部。鳥和魚皆兩背相對,箭為長桿,箭尾有羽。共四鳥四魚四支羽箭,采用對稱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展開的金皮包裹在木芯上制成金杖時,便形成了環(huán)繞的圖案,充分顯示了圖案構思的高明。
關于三星堆金杖的性質,曾是學者們爭論得較多的一個問題。在眾多的看法中,大致可以歸納為兩種意見。其一,認為金杖是古蜀王國的權杖,是由最高統(tǒng)治者執(zhí)掌的王權和神權的象征。其二,認為金杖是巫祝之類使用的法器,是“祭杖”或“魔杖”。這兩種關于金杖性質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紤]到三星堆文化具有濃郁的古蜀特點,出土的青銅造像群顯示出古蜀王國是個巫風甚熾的社會,盛行由群巫之長和巫師主持的各種祭祀活動,那么金杖與群巫之長或巫師以及這些祭祀活動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如果金杖被用于祭祀活動之中,當然就具有了法器的性質,古代蜀人很可能是將金杖作為某種法力的象征,若將其稱為“法杖”,也許更恰當一些。
如果從美術考古的角度來看,金杖上的圖案紋飾,所起的主要是裝飾作用,是三星堆時期古蜀族在雕刻藝術上的一件杰作。其圖案內涵,既有族屬意識的象征含義,也是當時蜀人社會生活以及崇尚信仰和審美觀念的綜合反映。其畫面顯然與當時古蜀王國盛行的太陽神話和漁獵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同時也顯示了古蜀王國的能工巧匠在雕刻制作這些圖案時,采用了寫實與夸張相結合的藝術手法,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獨創(chuàng)性。同三星堆出土的玉璋圖案一樣,在形象思維和線條運用上獨具匠心,揮灑自如,達到了極其高超的地步。三星堆古蜀時代的文化精神內涵,正是通過這些畫面得到了形象生動的展現。
黃金面罩是古代蜀人制作使用黃金飾品的又一杰作。從制作工藝看,是先將純金錘鍛成金箔,然后做成與青銅人頭像相似的輪廓,將雙眉雙眼鏤空,再包貼在青銅人頭像上,經錘鍛、蹭拭、剔除、粘合等工序,最后制成與青銅人頭像渾然一體的黃金面罩。二號坑出土有兩尊戴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一尊為平頭頂,發(fā)辮垂于腦后;另一尊為圓頭頂,金面罩略有殘缺。金面罩與整個面部包括雙耳及下巴緊密粘合,特征都是眉眼鏤空、鼻部突出、雙耳穿孔、各處線條造型凸凹分明,顯示出一種異常華貴的氣勢。發(fā)掘整理者在修復過程中發(fā)現,并經取樣測試證實,古代蜀人采用土漆之類的樹脂作為金面罩與青銅人頭像之間的粘合劑,具有很好的粘接效果,可謂是古代蜀人的高明之處。一號坑出土有一件已錘鍛成型的金面罩,但尚未粘貼在青銅人頭像上,這為我們了解其工藝水平和制作過程提供了實證。
在世界考古史上,古希臘邁錫尼墓葬中曾出土有金面罩,它們用金箔敲打而成,模擬死者的特征罩在氏族部落首領或國王臉上,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圖坦卡蒙陵墓曾出土有黃金顏面肖像人型棺和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學術界認為其臉部為法老生前容貌的忠實再現,面具其他部位則鑲嵌有寶石、玻璃之類,工藝精湛,神態(tài)逼真,洋溢著華貴的氣息。
三星堆出土的黃金面罩同古埃及和古希臘的金面具相比,在形態(tài)造型、裝飾手法、用途含義等方面都有許多不同。古埃及和古希臘的金面具,主要是用于喪葬之中,罩在木乃伊或死者的臉部,是古代西方喪葬習俗和等級觀念的體現;三星堆裝飾有黃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則是用于大型祭祀活動或平常供奉于神廟(宗廟)之中的巫師(或部落首領)象征。有學者認為:邁錫尼黃金面罩覆蓋尸體,使死者容顏亙古不凋;古代埃及人把對祖先的崇拜和永生不死的思想再現于王侯貴族的雕塑和諸神的肖像中;三星堆金面罩則使青銅人頭雕像的面容煥發(fā)出金色光芒,以彰顯這些雕像在祭祀活動中的奇特作用。
在古代蜀人的觀念中,輝煌珍貴的黃金制品似乎與喪葬死亡沒有什么聯系,而與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大祭祀活動關系密切。這反映了不同區(qū)域文明之間生存心態(tài)、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社會風俗、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內涵等方面的不同特點。盡管有這些明顯的差異,但有一點則是相同的,那就是對黃金的開采和制作使用,都顯示了很高的工藝水平,也說明金面罩并非西亞文明的專利,在世界東方長江上游的古代蜀人也早已掌握了制作使用黃金面罩的訣竅。
三星堆出土的黃金制品,還有金箔或金片制成的金虎、金葉、金魚、金璋、金帶等。在這些黃金制品的制作工藝上,也采用了錘鍛平展、剪裁修整、平面雕刻等手法。金虎昂首卷尾呈咆哮狀,造型極其簡練生動,從其錘鍛成型的工藝看,很有可能是粘合在同樣造型的青銅虎上面的。金璋可能與山川祭祀之類的內容有關,魚頭形并刻有線點紋的金葉則顯示出漁獵活動和農業(yè)生產方面的含義,顯而易見,它們與古蜀王國的祭祀活動同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三星堆出土的黃金制品說明古代蜀人已經掌握了黃金的開采冶煉和制作使用,在工藝上顯示出很高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出土的黃金制品總的數量還是比較少的。古代蜀人沒有用金面罩去裝飾高大華貴的青銅立人像和龐大的青銅縱目人面像,只給幾尊青銅人頭像裝飾了金面罩,這一耐人尋味的現象,與當時的黃金產量較少有關。成都平原并不產金,產金的地方主要在盆地周邊丘陵河谷與西部高原以及金沙江沿岸地區(qū)。《天工開物》說:“凡中國產金之區(qū),大約百余處”,“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麗水),此水源出吐蕃,繞流麗江府,至于北勝州,回環(huán)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數截?!薄俄n非子·內儲說上》曾提到:“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輒辜磔于市,甚眾,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韓非子記述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對麗水產金的嚴格控制,由此可知金沙江流域黃金產量的豐富。古蜀王國在對黃金的開采和制作使用上,要比楚國早得多,商周時期甚至更早古蜀先民很可能就在金沙江流域開采銅礦與采金了。從三星堆出土大量海貝透露的信息看,古蜀王國這時已經有了穿越西南地區(qū)通向南亞的古商道,往來于金沙江流域應該是情理中事。三星堆出土的黃金制品很可能就是古蜀王國派遣人員(包括工匠與軍隊)開采于麗水,然后運回三星堆古城的。當然,古蜀王國開采銅礦的地點不止一處,采金的地點可能還有其他一些地方。
成都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之后的又一重要考古發(fā)現,也出土了很多重要的金器。譬如金冠帶,出土時斷裂為長條形,經連接復原,圓圈直徑為19.6~19.9厘米,寬2.68~2.8厘米,厚0.02厘米,重44克。古蜀工匠采用鏨刻等手法,在金冠帶的表面刻畫了構思奇妙寓意豐富的圖案紋飾。圖案由四組構成,采用對稱性布局,分別刻畫有一魚、一鳥、一箭和一圓圈。最顯眼的是橫貫圖案的長桿羽箭,其箭桿較為粗長,后有羽尾,先穿過鳥頸然后射入魚頭。鳥的形態(tài)為羽冠長尾,腿爪前伸,雙翅向上騰起,大眼炯炯有神;魚的體形較為肥碩,刻畫得十分逼真。在表現手法上,鳥較為抽象夸張,而魚則較為寫實,相互映襯,更增添了圖像的意趣。被羽箭橫貫射中的鳥和魚,可能是古蜀時代漁獵生活的真實寫照,也可能是古蜀族群中一些氏族或部落所崇奉信仰的魚鳥圖騰。當我們仔細觀賞這些夸張而又真實的圖像時,在華貴燦爛的光澤中,我們會充分感受到畫面中洋溢著的神奇內涵和豪情活力。這件精心制作風格特殊的金冠帶,也可能是鑲嵌或縫綴在冠帽上的裝飾品和象征物。能戴用這種特殊冠帽的應是古蜀王國中地位較高身份顯赫的權貴者或大巫師,在舉行盛大祭祀活動時以此彰顯尊貴的身份。
當我們觀賞金冠帶時,會聯想到三星堆一號坑出土的金杖,上面的圖案紋飾同樣刻畫了長桿羽箭橫貫鳥頸射入魚身的情景,兩者之間的差別主要是圖案的排列方向不同。這顯然與兩種器物不同的使用性質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金冠帶是作為冠帽金飾戴在頭上的,因而刻畫的圖像采用橫向排列的方式來表現。金杖則是執(zhí)于手中豎直使用的,所以圖案需要縱向排列來展示。作為古蜀族的珍貴遺存,金冠帶上的圖案紋飾不僅顯示了制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更向我們透露了古蜀時代的大量信息。在那些使人賞心悅目的圖像背后,隱藏著許多古蜀之謎。
我們知道,古蜀時代文字出現較晚,而圖像甚為發(fā)達。運用生動形象的圖像語言來表達絢麗多彩的精神觀念,從中透露和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情形,本是古蜀歷史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蜀人不僅崇尚巫術和祭祀活動,而且長于形象思維,極富想象力,特別擅長將豐富的內容融化在簡潔的形式之中,在造型藝術和圖案紋飾中都有絕妙而高明的展現。通過圖像來表達心中的崇尚,訴說古蜀歷史上發(fā)生過的故事,也是古代蜀人一個久遠的傳統(tǒng)。那么,三星堆金杖和金沙遺址金冠帶上的圖像,又告訴了我們些什么呢?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古蜀歷史上先后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氏族,由于他們的興衰而形成了古蜀歷代王朝的更替。三星堆一號坑出土的金杖,有學者認為可能是魚鳧氏的遺存,到望帝杜宇取代魚鳧統(tǒng)治蜀國時,魚鳧這個部族已經衰微,圖案中長箭射穿鳧頸和魚頭,是不是在述說魚鳧族敗亡的故事呢?還有學者認為,三星堆金杖與金沙遺址金冠帶上羽箭穿過鳥頸的圖像,很可能表達了射日神話的寓意。那四支貫穿魚鳥的羽箭,宣揚的正是這種大無畏氣概,同時也顯示了古蜀族統(tǒng)治者英雄豪放的精神面貌。
在金沙遺址清理出土的金飾器物中,最令人驚嘆的便是太陽神鳥金箔飾了。這件太陽神鳥金箔飾,形制為圓形,內有鏤空圖案,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0.02厘米,用很薄的金箔制作而成,在工藝上采用了嫻熟而精湛的錘鍛與切割技術。最為奇妙的是圓形金箔上面的鏤空紋飾,如同一幅均勻對稱的剪紙圖案,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圖案中心為一鏤空的圓圈,周圍有十二道等距離分布的象牙狀的弧形旋轉芒;外層圖案是四只逆向飛行的神鳥,引頸伸腿,展翅翱翔。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觀賞,整幅圖案都充滿了動感,好似一個神奇的漩渦,又好像是旋轉的云氣或是空中光芒四射的太陽,四只飛行的神鳥則給人以金烏馱日翱翔宇宙的豐富聯想。這分明就是古蜀時代太陽神話的一種生動展現,而且將這個神話傳說中的豐富含義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世界上的許多農業(yè)民族都崇拜太陽,中國古代有“十日”的神話傳說。根據《山海經》等古籍中的記述,傳說十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它們是金烏的化身,每天輪流從東極的太陽神樹扶桑,飛向西極的太陽神樹若木。這個神話傳說在殷商時期長江上游的古蜀王國中十分盛行,崇鳥和崇拜太陽不僅是古代蜀人精神世界中的主題觀念,而且是古蜀各部族的共同信仰。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飾就生動地展現了古蜀時代崇鳥和太陽崇拜的精神觀念,堪稱太陽神鳥的千古絕唱。其神奇的圖案和絕妙的表現手法,無論是在四川或是在全國,都是極少有的考古發(fā)現。它雖然小巧,展示的卻是對太陽和宇宙的觀察與想象,凝聚著極其豐富的象征含義。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飾,在考古史上的重要意義遠不止于此。2005年8月17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宣布,把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從此以后,從成都飛出的太陽神鳥將永久守護著中國文化遺產。作為成都出土的一件最使人贊嘆的神奇之物,太陽神鳥金箔飾如今已成為成都南延線立交橋上光芒四射的城市標志,向現代生活中的人們張揚著一種巨大的古蜀魅力,為成都這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無窮的光彩。
(作者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