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角膜病是僅次于白內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因為這種疾病致殘、致盲者約有400~500 萬人,其中75%以上的患者可以通過角膜移植實現(xiàn)復明。
角膜移植就是用正常的眼角膜替換病變的角膜,使患眼復明或使角膜病變得到治療。由于角膜本身不含血管,處于“免疫赦免”地位,角膜移植的成功率遠高于其他同種異體器官移植。但由于眼角膜供體嚴重匱乏,面對如此多的角膜病患者,角膜供體來源杯水車薪。有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每年角膜移植的數(shù)量僅為5000 例左右,很多角膜病患者一生都只能在黑暗中度過。
為滿足角膜需求,20 世紀90 年代,世界各地陸續(xù)展開人工角膜的臨床試驗。
人工角膜移植術是用透明的醫(yī)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特殊光學裝置,醫(yī)生通過手術將它植入角膜組織中,以取代部分角膜瘢痕組織,從而使得患者重新恢復視力。人工角膜的材料來源可分為非組織工程(人工)材料和組織工程(生物)材料。
今年1 月6 日,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眼科張明昌教授團隊成功完成了我國首例人工合成角膜移植手術。
此次應用的人工合成角膜是由高純度重組Ⅲ型人膠原蛋白制成的透明生物合成角膜,具有高度透明性,植入后可形成一個組織支架,有利于患者自身基質細胞遷移其中,以達到自然組織修復和再生的功能。1 月12 日,接受該手術的患者術后右眼裸眼視力恢復至0.4,順利出院。
不過人工合成角膜移植有嚴格的適應癥,目前仍處于臨床研究之中,長期療效還需進一步觀察。除了人工角膜,角膜自體移植也是科學家們探索的一個方向。
近日,據(jù)印度媒體報道,在全球首例角膜自體移植手術中,意大利醫(yī)生將一位雙目失明八旬男子左眼的整個眼表,包括角膜、整個結膜和部分鞏膜移植進其失明的右眼內,使其右眼恢復了視力。
移植手術長達4 個小時,由意大利莫利內特大學眼科診所主任米凱萊·雷巴爾迪和角膜移植專家溫琴佐·撒爾尼科拉操刀。該名患者叫埃米利亞諾·博斯卡,其左眼30 年前因視網膜損傷而失明,10 年前,又患上了罕見的假性天皰瘡,開始影響他的右眼。6 年前完全失明。此前做過2 次傳統(tǒng)的眼角膜移植手術,但都因眼表惡化而失敗。
手術中,醫(yī)生們將博斯卡左眼的三分之一移植到受損較輕的右眼,之后,右眼開始重新工作。博斯卡表示,現(xiàn)在他已能看見電話上的時間、物體的輪廓以及街上從身邊經過的汽車的顏色,也可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四處走動。他說:“我感覺自己好像重生了一樣”。為了美觀,醫(yī)生用供體材料重建了他的左眼。
醫(yī)生表示,角膜自體移植手術真正的創(chuàng)新是將移植部位從眼角膜擴展到整個眼表,包括結膜、鞏膜等組織,這些組織對移植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外,右眼手術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用患者自己的組織重建的,因此不太可能出現(xiàn)以前移植手術中常見的排斥反應問題。這項技術可應用于與博斯卡病情類似的其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