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江 曾玉菊 韋榮昌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指出,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類及電氣類等專業(yè)的核心課程。該課程理論緊密聯(lián)系實踐,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1]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為了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專業(yè)技術人才,與時俱進地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出現(xiàn)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新型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2]以及工程能力與科研能力并重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3]融合EDA 技術[4]也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熱點。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重在“應用”二字。相對而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專業(yè)基礎偏弱,其相關專業(yè)中電子技術課程的課時普遍偏少。在此背景下,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及改革探索的基礎上,總結形成了理論、仿真、實踐“三融合”理念,并以該理念為載體積極地對電子技術課程教學進行了系列教學改革。教學實踐表明,基于“三融合”理念的教學改革符合新工科建設理念,改革之后該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在課時偏少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存在諸多不足,其主要如下:第一,教學方式單一。在理論教學中,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是“PPT 課件+板書”,少用或者不用仿真軟件工具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電子技術理論知識。在實驗教學中,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先講解實驗原理或設計思路,然后進行實驗演示。學生只需按照指導書上的步驟進行操作即可完成實驗,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技能和設計能力。[5]第二,教學內容陳舊。該課程的教學還存在教學內容陳舊以及新技術、新器件、新知識不能充分體現(xiàn)等問題。[6]比如在實驗教學中,許多教師采用實驗箱或評估板來完成一些傳統(tǒng)的驗證性或小設計實驗,這些器材難以滿足綜合性或創(chuàng)新性實驗教學要求。第三,評價模式單一。比如該課程的實驗教學評價,多數(shù)教師采用“測量結果+實驗報告”或“實驗報告+期末考核”等模式。[7]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模式忽視了教學過程,會讓許多學生只重視實驗報告的書寫而輕視實驗的操作過程,致使學生的實驗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
這些不足,與新工科建設“天大行動”提出的“問學生志趣變方法”相違背,不符合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提出的“新工科建設需要加強研究和實踐”的要求。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理論、仿真、實踐‘三融合’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是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近年來,項目組成員積極進行項目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形成的理論、仿真、實踐“三融合”關系,如圖1 所示。
圖1 理論、仿真、實踐“三融合”關系
圖1 的融合關系是“三融合”理念的基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即利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電路設計,并通過實踐過程及結論驗證理論知識的內涵;理論與仿真的融合,即利用理論知識指導仿真電路設計,并通過仿真過程及結論呈現(xiàn)理論知識的內涵;實踐與仿真的融合,即首先利用仿真軟件設計實踐電路并模擬電路的工作過程及結果,然后依據(jù)仿真設計搭建實物電路并通過實踐驗證電路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歷經(jīng)多年研究與實踐,項目組總結形成的理論、仿真、實踐“三融合”的核心理念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為目標,以深度融合仿真技術為手段,利用仿真展現(xiàn)理論內涵,突出重點、破解難點,遵循“先仿真、后實驗”原則,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在電子信息化、智能化時代,電子技術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千變萬化、日新月異。在電子技術課程課時偏少、學生專業(yè)基礎偏弱的背景下,特別是在新工科建設的背景下,基于“三融合”理念整合教學內容尤為重要。整合后的電子技術課程理論教學內容,應切合學生及其專業(yè)特點實際,應具有應用性及前沿性,并符合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要求。整合教學內容之后是精選優(yōu)秀教材。精選的教材應具備先進性、科學性及適用性?;凇叭诤稀崩砟罹x的教材,還應符合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教材的主要內容應符合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專業(yè)基礎水平,二是教材中的邏輯符號圖及函數(shù)表達式等應符合仿真軟件的語言表達規(guī)則。
新工科建設“北京指南”指出,應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工程教育深度融合”。仿真軟件是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好助手。在理論教學中,利用仿真技術展現(xiàn)理論知識內涵,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但是,僅把仿真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是不夠的,應該做到理論教學與仿真技術的深度融合。
理論教學與仿真技術深度融合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理順理論教學內容,確定重、難點。二是深度融合仿真技術呈現(xiàn)理論知識,讓學生直觀地觀測到理論知識蘊涵的原理,從而突出重點、破解難點。比如在“微分電路和積分電路”教學中,深度融合仿真技術能讓學生直觀地觀測到電路瞬態(tài)的“微分”和“積分”過程,從而深入理解電路的工作原理。[8]又如在“計數(shù)器”教學中,深度融合仿真技術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觀測到計數(shù)器的工作過程及時序波形圖,而且還可深入探究計數(shù)器的工作原理。[9]
在課時偏少的背景下,基于“三融合”理念的理論教學策略是:融仿真、固基礎、重應用。融仿真,即深度融合仿真技術呈現(xiàn)理論知識內涵,讓學生直觀而深入地理解電子技術的理論知識,突出重點、破解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比如競爭冒險現(xiàn)象是數(shù)字電子技術的教學難點之一,通過搭建仿真程序,可把“動態(tài)”的競爭冒險現(xiàn)象變?yōu)椤办o態(tài)”圖像,讓學生深入理解產(chǎn)生冒險現(xiàn)象的原因及其消除原理,從而突出重點、破解難點。[10]固基礎,即理順課程中的基礎內容,深度融合仿真技術呈現(xiàn)基礎知識內涵,讓學生牢固掌握電子技術的基礎知識,為學習相關后續(xù)課程打下扎實基礎。比如數(shù)字電子技術的核心基礎之一是“門電路原理”,通過仿真技術呈現(xiàn)這一基礎知識內涵,能讓學生牢固掌握這些門電路的工作原理。重應用,即在教學中應弱化電路模塊內部的工作原理分析,而深度融合仿真技術強化其功能,并展示其在各領域中的應用。教學實踐表明,充分介紹、展示各種電子技術電路模塊在探測、通信及家電等領域中的應用,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驗項目太簡單,會讓學生覺得實驗索然無味;實驗項目太復雜,則讓學生對實驗望而卻步。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各專業(yè)的電子技術實驗課程,一般為理論課的配套課程,課時偏少。在此背景下,基于“三融合”理念精選實驗項目極為重要。精選后的實驗項目,應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原則,并包含基礎性和綜合性實驗。此外,這些精選出來的項目,應能融合仿真軟件進行設計與仿真。新工科建設的六大理念之一是“問技術發(fā)展改內容”,鑒于此,在開展實驗教學時,具體的實驗項目還應依據(jù)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及當下的應用熱點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
該課程基于“三融合”理念的實驗教學主要措施如下:一是理論指導實踐,基于“三融合”理念編寫實驗指導書。據(jù)此,項目組編寫了特色鮮明的電子技術實驗指導書,其主要特色是以仿真電路圖作為實驗原理圖。二是遵循“先仿真、后實驗”原則。要求學生在進行實物實驗之前,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設計、預習和仿真實驗項目,并提交預習仿真報告。歷經(jīng)項目設計及仿真調試過程,能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此外,歷經(jīng)預習及仿真過程,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實驗項目原理、熟悉實驗內容及步驟。教學實踐表明,實施“先仿真、后實驗”改革之后,在3 學時的實驗教學單元內,可比改革之前再增加1至2 個實驗子項目,教學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有效的評價模式是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重要保障。項目組承擔的電子技術實驗課程均為理論課的配套課程。改革之前,該課程主要以“測量結果+實驗報告”為評價模式,致使一些學生的實驗參與度及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和質量不盡如人意。新工科建設“北京指南”指出,應“完善個性化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評價”。鑒于此,為了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項目組摒棄傳統(tǒng)的“重結果、輕過程”評價模式,在總結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基于“三融合”理念建立并完善了“實驗全過程評價”的評價模式。
“實驗全過程評價”模式的實施策略如下:第一,實驗前的預習仿真評價(權重30%)。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預習及仿真實驗項目,并在進行實物實驗之前提交預習仿真報告。教師采用審閱及抽查等方式,評價學生完成此項任務的質量,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學生獨立完成此項任務。第二,實物實驗各階段的即時評價(權重50%)。在學生進行電路搭建及測試過程中,教師即時對每組學生的每個階段進行實時評價,并依據(jù)學生所搭建的電路質量及測量結果的正確性評定相應等級。在此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學生未能完成某階段的實驗任務,立即令其整改,直至實驗完成。第三,實驗報告評價(權重20%)。實驗完成后,要求每位學生提交項目實驗報告。實驗報告評價的主要依據(jù)是實驗數(shù)據(jù)的正確性及實驗分析的合理性,以及實驗報告內容的完整性及規(guī)范性等。
“實驗全過程評價”的重點是“實物實驗各階段的即時評價”。教師應以多種方式及時了解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面掌控實驗進程。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預習、精心設計及認真實驗。項目組采取的主要激勵措施是:在實驗教學單元內,提前完成實驗項目的學生可提前離開實驗室,而未能完成實驗項目的學生則必須另找時間補做,直至完成。教學實踐表明,實施“實驗全過程評價”,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實驗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教育部2019 年9 月29 日發(fā)布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fā)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電子技術既是電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也是其專業(yè)基礎課程,該課程具有基礎性強、覆蓋面廣等特點。因此,在基于“三融合”理念進行教學的同時,同樣應該“春風化雨”地挖掘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且“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11]
比如,在“基本放大電路”理論教學過程中,除了深度融合仿真技術呈現(xiàn)“基本放大電路”的工作原理及其放大過程外,還應積極地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即挖掘出“基本放大電路”所蘊含的“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并據(jù)此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內因和外因的關系,辯證地看待機遇,只要練好內功,就一定能夠“放大”出光彩艷麗的人生。又如,在“555 定時器”實驗教學中,學生歷經(jīng)“先仿真、后實驗”之后就會充分意識到,“555 定時器”芯片雖小但功能非常強大。此時,教師可引入華為芯片斷供等案例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破解缺芯困境。然后,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在關鍵技術上有自主權和話語權,從而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12]
近年來,項目組成員積極進行該項目的研究與實踐工作。隨著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順利開展,基于理論、仿真、實踐“三融合”理念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優(yōu)勢和成效相繼呈現(xiàn)。以數(shù)字電子技術為例,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及軟件工程等專業(yè),基于“三融合”理念實施教學改革前后的學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對比,如圖2 所示。
圖2 教學改革前后數(shù)字電子技術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比較
由圖2 可知,基于“三融合”理念教學改革實施之后,在考核題目難度及區(qū)分度相近的情況下,各專業(yè)學生的數(shù)字電子技術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提高明顯。
再以數(shù)字電子技術實驗2021 年秋季學期期末操作考核為例??己说膶ο笫俏倚k娮有畔⒐こ虒I(yè)學生??己说捻椖渴怯嫈?shù)器設計與測試、施密特觸發(fā)器設計與測試及多諧振蕩器設計與測試等。學生通過抽簽選擇其中一個項目進行操作考核??己说囊笫钦_搭建電路、展示實驗結果及簡要回答與該項目相關的問題。在此次考核中,有32%的學生在20 分鐘內就能完成考核任務,所有學生的平均完成時間為29 分鐘。由此說明,實施基于“三融合”理念的實驗教學改革,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電子技術既是電子信息類及電氣類等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也是其專業(yè)基礎課程。近年來鑒于該課程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諸多不足,筆者基于理論、仿真、實踐“三融合”理念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積極改革探索?;凇叭诤稀崩砟畹碾娮蛹夹g課程理論教學的改革重點是深度融合仿真技術呈現(xiàn)理論知識?;凇叭诤稀崩砟畹碾娮蛹夹g課程實驗教學的改革重點是遵循“先仿真、后實驗”原則?!皩嶒炄^程評價”不可或缺,即時評價每組學生的每個實驗階段,既能督促學生認真對待每個實驗階段,又能全面掌控實驗進程。深入挖掘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程思政,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基于理論、仿真、實踐“三融合”理念的教學改革符合新工科建設理念,教學改革探索實踐表明,改革實施后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本文的教學改革策略和措施,對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亦有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