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作為一種獨特的歌曲形式,古詩詞藝術歌曲有效融合了傳統(tǒng)音樂藝術與經典的古詩詞文化元素,使得作品被賦予了豐富的藝術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品位。隨著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fā)展,其已經在國內民族聲樂專業(yè)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許多經典作品還被納入高校聲樂專業(yè)教材體系之中。[1]古詩詞聲樂作品《如夢令》取材于我國宋代“婉約派”代表女詞人李清照的經典詞作,經由作曲家王超再創(chuàng)作后成為一首旋律優(yōu)美、極具藝術價值的聲樂作品,至今被國內眾多院校聲樂專業(yè)選定為優(yōu)秀的教學曲目或聲樂表演賽曲目,充分彰顯了其在聲樂領域的重要地位。本文便以《如夢令》為研究對象,在簡要概述其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從藝術特點與演唱技巧兩個方面出發(fā)對其進行深入剖析和討論,旨在深化對《如夢令》這首聲樂作品的理解與認識。
二、聲樂作品《如夢令》概述
聲樂作品《如夢令》是基于李清照所寫古詩詞進行創(chuàng)作,運用詞文描繪出生動、真實的自然場景的同時,又通過悠揚婉轉的曲調將李清照當時的內心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2]
《如夢令》這首詞本是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一首憶景詞,短小精煉,使用了大量的修飾詞來表達心境,是經典的婉約派作品,通過對大自然的歌頌,傳達了她在閑適生活中的自在心境。這些細膩的情感,為作曲家王超在進行聲樂再創(chuàng)作時奠定了基調。在改編成聲樂作品之后,《如夢令》有機地結合了古詩詞和樂曲,整首樂曲是E羽雅樂七聲調式,結構為復樂段結構,并融入了變宮和變徵的偏音,保證整首聲樂作品更加活潑,展現了溪邊涼亭玩耍過程中活潑可愛的少女形象,以及玩耍時所展現出來的愉悅之情。在整體演奏速度方面,整首歌曲控制在50,以較為緩慢的速度進行推進,同時又借鑒了西方作曲的技法,如離調、轉調、半音階行進等手法,展現出了少女天真爛漫的性格特征。
三、聲樂作品《如夢令》的藝術特征
(一)歌詞的藝術特征
對于聲樂作品《如夢令》中歌詞的藝術特征,需要從修辭手法和蘊含的情感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修辭手法。古人在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各種修辭手法,在《如夢令》中,作者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雙關、夸張等,如最后的兩個雙關修辭“爭渡、爭渡”,表達了她想一直沉浸在美景之中卻又因迷路而著急糾結之感。
2.表達的情感。從整體來看,《如夢令》是作者對一次外出游玩的追憶,在宴會酒醉之后,游玩的快樂讓她忘記了時間,于是伴著微醺的酒意乘著晚風歸去,卻不經意誤將小船駛入了一片盛開的蓮花中,因此見到了別樣的風景。開頭兩句“常記溪亭日暮”卻又“沉醉不知歸路”的歡愉讓人不舍返程;接著寫“興盡”歸家,但又“誤入”荷塘深處,看到眼前的另一幅美景,不由得興致大發(fā),想一探究竟。
作品的歌詞在表達游玩心境的同時,也流露出了對自然美景的喜愛與贊美,從側面展現出詞人閑適、自在的生活。
(二)歌曲的藝術特征
1.曲式結構有序。歌曲的曲式旋律具有高度的民族韻味,這也使整首聲樂作品展現出明顯的民族特色。從創(chuàng)作手法來看,作曲家在進行聲樂再創(chuàng)作時用的是雅樂七聲調式,為其引入了變徵與變宮的變音,使歌曲給人一種曲調比較平緩的感覺,運用的跳進音律相對較少,同時在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還融入了大量的戲曲元素,提高了歌曲的整體韻味。從曲式結構來看,再創(chuàng)作的結果是4/4拍的單一部復樂段,采取了五聲調式,而且聲樂演唱的前奏相對舒緩,能使聽眾更好地融入歌曲的音樂氛圍之中,樂曲其他部分使用的也是方整的四小節(jié)樂句,在歌曲的旋律與情感上,采取的是逐步遞進、加深的手法,歌曲旋律從平緩逐漸變?yōu)榫o張的十六分音符,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也隨著樂曲的旋律起伏變化,從原本的無慮與灑脫轉變?yōu)槊糟?,整體聲樂演唱的走向為“強—弱—次強—弱”,豐富了樂曲節(jié)奏與古詩詞所具備的獨特意境之間的巧妙結合,展現出優(yōu)美的民族文化韻味,再加上戲曲元素在演唱中的巧妙運用,更是為整首聲樂作品增添了神秘、歡愉的感覺。
2.鋼琴伴奏充滿意境。作曲家王超在聲樂再創(chuàng)作時融入了和諧的鋼琴伴奏,而這也為古詩詞歌曲創(chuàng)作提供了悅耳、動聽的演唱旋律,為歌曲演唱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氛圍,構建出更為引人入勝的美學意境。在這首聲樂作品中,作曲家所使用的鋼琴伴奏屬于織體形式,有效烘托了古詩詞所具備的文化韻味。整首歌曲分為上下兩部分,雖然歌詞與旋律都沒有較大的變動,但卻利用不同織體形式的鋼琴伴奏烘托出了別樣的藝術氛圍,從而使上下兩部分表達出了截然不同的情感。圍繞歌曲前后兩段伴奏的織體形式進行具體分析如下。
歌曲上半部分運用的是分解和弦與柱式和弦之間的結合,在情感方面主要表達了主人公在略微喝醉的狀態(tài)下的悠閑自得,因此上半部分的曲風在整體上較為悠揚、輕緩,而間奏則主要是用以承上啟下,為接下來別樣的情感抒發(fā)作鋪墊。與上半部分相比,歌曲的下半部分所要表達的情感要豐富得多,因此在樂曲曲調上也較為激烈,綜合運用了三連音、分解和弦的琶音以及快速十六分音符的上下琶音,使曲調充滿跳躍與起伏,是聲樂演唱的高潮部分。
四、聲樂作品《如夢令》的演唱分析
(一)咬字的頓挫在演唱中的運用
在進行古詩詞歌曲演唱的時候,最首要的就是對歌詞展開分析,充分掌握其語氣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明白歌詞演唱中每個字的字韻時值如何處理,以及字尾、字腹、字頭如何突出。因此必須多強調咬字頓挫的問題,借助唇齒功能來有效突顯古詩詞所具備的婉轉意蘊。如在詩詞結尾處的“驚起一灘鷗鷺”中的“鷗”字是沒有聲母的,而“ou”又屬于前響復韻母,牙齒與雙唇互相依托,口腔處于半打開的狀態(tài),并微微收攏,舌尖稍稍頂住下齒齦,同時舌后跟也要為共鳴留出必要的空間。其中,元音字母“o”的聲音位置要慢慢向上靠,并朝著發(fā)“u”音的方向滑動,嘴唇則需要從微開逐漸變?yōu)槭諗n,由此展現一種頓挫感,之后的“鷺”字則需要等到雙唇收攏后以平穩(wěn)的氣息慢慢道出來。再比如,“誤入藕花深處”一句中的“花”字全拼為“hua”,其中聲母“h”要用氣息送出來,而“u”只是過渡,因此可以略微帶過,最后整個字在“a”上歸音。為了達到這一演唱效果,就需要以橫膈膜作為支撐,打開身體的共鳴腔體,借助聲音通道來完成吐字,以此來展現詩詞的音韻美學精髓。另外,在吐字的時候還要掌控好吐字的力度,只有合適的吐字力度才能充分展現出語句以及情感的起伏。對整首聲樂作品來說,“爭渡”兩個字屬于聲樂演唱的重點,在音階模進上需要以純四度跳進,第一次在旋律上行,這時候就要準備好打開聲音通道,氣息逐漸下沉,咬字連貫,通過咬字的力度來推動自身情緒的轉變。
(二)潤腔在演唱中的運用
對潤腔的規(guī)范、合理使用,能夠在演唱的過程中把古詩詞最核心的“思想情感”更好地表達出來。對于潤腔來說,最常使用的是裝飾音,通??梢苑譃樯项澮?、滑音、前倚音、后倚音、波音、下波音等,因此使用潤腔能夠讓聲樂演唱變得更自然、清新,使聲音呈現出一種空靈、干凈的感覺。在演唱《如夢令》的過程中,每句歌詞的結尾最好都加上滑音或顫音來展現出詞的韻味。如對“鷗鷺”中的“鷺”字進行拖腔處理就可以為演唱增加一種嘆息感,并進一步表達出意猶未盡、耐人尋味的感覺。另外,在開頭的“常記溪亭日暮”中的“記”“亭”“暮”三個字,也可以在歌唱的時候加入滑音的處理,從而更好地展現詞的意境和韻味,為聽眾帶來怡然自得的情感共鳴。而對于“誤入藕花深處”這句,則應在潤腔時分別在最后兩個字加入頓音,為演唱營造良好的韻味與神秘感,也可以借助頭腔共鳴來提高演唱的唯美性,同時也能提高樂曲意境的真實感。關于潤腔的使用,需要在演唱時加以細致分析,并由此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展現出自身獨特的演唱風格與情感,凸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
(三)氣息的流暢運行在演唱中的運用
《如夢令》這首詞的內容以敘述為主,因此在演唱的時候要保持聲音的舒緩、明亮,最好使用吟誦的方式進行演唱。比如“常記溪亭日暮”中的“日”字,在演唱的時候應為四拍,節(jié)奏上存在兩個切分,但要注意不能因為切分節(jié)奏而破壞演唱旋律上的連貫性。整首詞的聲樂演唱難點在于“爭渡,爭渡”一處,其旋律模進應保持向上的純四度,而且音域方面也應達到小字二組的a。另外,“爭”字的發(fā)音還應保持弱起,因此在演唱這句之前需要進行足夠的氣息準備,而后確保氣息能夠真正沉下去,從而平穩(wěn)地將第一個“爭渡”推出去。在開始唱第二個“爭渡”之前,要記得迅速進行換氣,以確?!盃帯弊值难莩鼙3謿庀?,等到唱“渡”字的時候再把氣息推出釋放,在橫膈膜的作用下,飽滿的氣息可以成功打開共鳴腔,從而實現最高音的演唱,以此盡可能地提高“渡”字的飽滿程度。此外,也要注意保持演唱氣息的連貫性與流動性,均勻地唱出“驚起一灘鷗”,然后進行換氣推出保持8拍半的“鷺”字,這時候要記得咬準字頭,借助氣息來進行吐字歸韻,把“鷺”字唱出圓潤、飽滿的效果,再通過嘴唇的稍稍收攏來結束樂曲最后的旋律,利用對氣息的控制把整首聲樂作品所構建的唯美意境傳達給聽眾。想要保證氣息的流暢,就要將整部聲樂作品中的每個字流暢連貫地吟唱出來。因此在演唱的時候,必須做好慢呼快吸與拉長音調,通過二者間的相互成就來充分展現古詩詞歌曲的典雅。
(四)細膩的情感表達在演唱中的運用
從《如夢令》的創(chuàng)作背景中可以了解到,李清照在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值青年時期,此時的她生活幸福美滿,因此其作品體現的也多是閑適悠閑的生活狀態(tài),語句優(yōu)美怡人,表達出對美的充分享受。因此,在對相應聲樂作品的演唱時也應保持開朗、明亮的情感色彩。作曲家王超在對這首詞進行聲樂再創(chuàng)作時,歌詞旋律起伏與詞句平仄關系的融合運用可謂是恰到好處,不過在處理演唱情感的時候還必須考慮歌詞平仄的陰陽和諧。從聲樂作品的前三句來看,其旋律的鋪展都相對較平穩(wěn),因此演唱時的聲音要以柔美為主基調,在唱“常記溪亭日暮”的時候,演唱者的眼神可以緩緩朝遠方望去,做出像是在回憶往事的姿態(tài),給聽眾營造一種故事娓娓道來的感覺。在唱到第二句“沉醉不知歸路”的時候,要自然保持與第一句之間的連接,演唱者可以想象夜晚微醺歸家的感覺,而到“興盡晚回舟”這句時,則是對前兩句的呼應。在唱至“誤入藕花深處”的時候,演唱者的身體可以稍稍前傾,想象自己無意間發(fā)現路邊另一處美景的感覺,并為后面演唱高潮的到來做準備。對于最后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注意稍微減弱第一個“爭渡”,并對第二個“爭渡”進行適當加強,突出前后兩個“爭渡”之間的對比,充分詮釋歌曲高潮中蘊含的驚喜情緒。演唱時要注意情緒爆發(fā)時聲音的飽滿程度,長時值的音符再加上半吟半唱的表現形式,能夠充分展現出婉約派詞作所蘊含的典雅美。整首作品在演唱時需張弛有度,情感應該延長至深,每一個樂句收放自如,突顯整體感,這樣才能將作者不同往日游賞的歡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把音樂作品更清晰地呈現給觀眾,引起情感共鳴。
五、結語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民族聲樂也在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古詩詞也因此獲得了更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在與聲樂碰撞與融合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新的生命力。聲樂作曲家們也紛紛將創(chuàng)作目光投入到古典詩詞領域,將傳統(tǒng)古詩詞作為新的編曲對象,借助聲樂歌曲的形式將其重新展現出來,這也使我國的聲樂作品得以不斷豐富與完善,推動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度鐗袅睢冯m然只有短短的六句,但整體卻給人帶來一種美好、歡樂、幸福的感覺,讓人們沉醉于落日歸舟、偶遇美景的美好意境之中。經過作曲家的重新譜曲,這首詞獲得了新的藝術色彩,從戲曲的腔調、旋律散發(fā)出的古典美,給人回味無窮的聽覺感受。
參考文獻:
[1]李朋.古詩詞藝術歌曲《如夢令》藝術特點分析[J].當代音樂,2022(09):140-142.
[2]顏昭.歌曲《如夢令》演唱技巧和策略研究[J].今古文創(chuàng),2021(30):89-90.
[3]李智.淺談古詩詞聲樂作品《如夢令》的音樂特點與演唱方法[J].黃河之聲,2022(08):98-100.
[4]寧藝林.宋詞聲樂作品的音樂分析與演唱詮釋——以《如夢令》《青玉案·元夕》為例[J].當代音樂,2022(08):113-116.
[5]朱芷熠.聲樂作品《如夢令》音樂風格及演唱分析[J].黃河之聲,2022(17):141-143.
(作者簡介:薛濤,男,本科,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文化)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