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芳
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作品大都呈現(xiàn)出沉郁頓挫的特點,以描寫社會現(xiàn)實為主,因此杜甫也被后世之人稱為“詩史”。《蜀相》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之后,于次年游覽武侯祠時所作。詩人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自己對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贊美之情和惋嘆之意,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雖滿腹經(jīng)綸,卻報國無門的無奈與痛苦之情。這是一首詠物懷人的佳作,展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情思。本文就簡要分析一下《蜀相》中的表現(xiàn)手法。
一、設問自答
在詩歌中,詩人以“丞相祠堂何處尋”起頭,是在自問。諸葛亮并非唐代的丞相,而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一生輔佐蜀主劉備轉戰(zhàn)南北,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詩人在詩中以“丞相”稱呼他,顯得更為親切自然。詩人并非是一時興起,而是帶著目的專程前去探訪諸葛亮的祠堂的。他不顧路途遙遠,也要前去探尋拜謁,說明諸葛亮在詩人心中的地位。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人物。他本是一介布衣,在劉備的再三邀請下方才出山,東征西伐,備嘗艱辛,創(chuàng)建了蜀國,后又竭盡全力地輔佐后主劉禪,為整個后漢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對于后世的文人而言,諸葛亮是“以文治世”的楷模,是垂范天下的先賢。對此,杜甫滿懷敬佩之情。探尋武侯祠,既是他此行的目的,也是他一直以來的愿望。后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則是對前一句的回答,同時也是詩人看到的景象。這句詩既點明了武侯祠的位置,又描寫了武侯祠外的景色。詩人通過設問自答的方式使詩歌的主題更加鮮明,為后面抒發(fā)情感作了鋪墊。
二、情景交融
從“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開始,詩人就對武侯祠外的景色進行細致的描寫,著力渲染出一種靜謐、肅穆的氛圍,表達了對武侯諸葛亮的敬仰之情。“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寫的景物不僅色彩鮮明,而且動靜相宜,生動地展示出武侯祠內(nèi)生機盎然的春景。雖然武侯祠內(nèi)外柏樹繁茂,碧草茵茵,一派生機盎然,但是國家的未來卻是那樣的渺茫。詩人胸懷天下,早年間便離開家鄉(xiāng),想要探尋一條濟世救民的道路,卻半生坎坷;只能眼見戰(zhàn)禍連連,朝廷動蕩不安,官吏昏聵,百姓們饑寒交迫,困苦不堪。詩人仕途不暢,濟世無望,有家難歸。站在這武侯祠外,看著這滿眼的春景,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遭際,心中平添哀傷、惆悵,因此生出“自春色”“空好音”的感慨?!白浴迸c“空”為互文,展現(xiàn)了景物的靜態(tài)之美。春色雖美,卻無人欣賞;鸝音婉轉,但恨無知音。這兩句詩看似是在寫景,卻字字都在抒情。面對如此美好的景色,詩人絲毫不覺欣喜、愉悅,反而覺得無比苦悶。諸葛亮一生盡心竭力,卻終究功業(yè)未成;自己雖有報國的理想,卻濟世無望。詩人曾經(jīng)追隨唐肅宗,久歷宦海,原以為可以施展抱負,匡社稷,救蒼生,不料世事艱難,轉眼已近半百,卻一事無成。在描寫景物的同時,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融入其中,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三、敘議結合
之后,詩人由物及人,引用歷史典故,對諸葛亮的一生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叭欘l煩天下計”,其中的“三顧”二字化用了“三顧茅廬”的典故。諸葛亮還未出山時,曾隱居于南陽,躬耕田畝。劉備聞聽其名后,曾多次登門拜訪,終究以一腔誠意打動了諸葛亮,請他出山相助?!邦l煩”二字意指多次煩勞。清代的汪師韓認為按照唐代的俗語,“頻煩”應作“鄭重”解?!疤煜掠嫛眲t是指統(tǒng)一天下的謀略。劉備與諸葛亮初次在草廬會面,諸葛亮便為他獻策,制定了謀取天下的方略。將荊州、益州作為根據(jù)地,先整頓內(nèi)務,再聯(lián)合東吳共同抵御強大的曹魏,最后統(tǒng)一整個天下?!皟沙_濟老臣心”,“兩朝”即蜀國先主劉備與后主劉禪的兩個朝代?!伴_”字意指為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建立蜀國;“濟”字則指傾盡全力輔佐后主劉禪?!袄铣夹摹眲t高度贊頌了諸葛亮忠心事主的精神。這兩句詩的含義極其豐富,既生動地展現(xiàn)了諸葛亮本人的雄才大略,概括了他平生的功業(yè),又展現(xiàn)了其忠心不二、堅韌不拔的品格。諸葛亮的人格魅力,讓詩人以及后世之人敬佩不已,傳頌至今。這兩句詩也是全詩的重點之所在。從開篇起,詩人便不斷地蓄勢,層層鋪展,到此方才點明題旨。杜甫在寫詩時有意打破常規(guī),采用敘事與議論相結合的方式,在敘述歷史史實的同時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總之,在《蜀相》一詩中,詩人抓住祠堂典型的環(huán)境,寫景,懷人,敘述史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情感,使詩歌具有了含蓄內(nèi)斂、意蘊深厚的特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