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彥利 蘇玉霞 楊愛華
1聊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252000;2聊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精神科 252000
雙相情感障礙屬于臨床常見慢性精神類疾病,其臨床主要特征為狂躁及抑郁癥交替出現(xiàn),可伴有反復的活動異常、心境紊亂及精力減退等表現(xiàn),其多發(fā)于青春期,且具有較高致殘性與自殺率,對患者生活工作等造成嚴重影響〔1-2〕。因雙相情感障礙癥具有間歇期,該期間患者神經(jīng)正常,提示雙相情感障礙癥具有可緩解性,因而及時給予治療有利改善患者精神狀況,提高生活質量〔3〕??挂钟羲幬锱c情感穩(wěn)定劑是其主要治療藥物,但研究表明藥物治療僅可減輕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無法消除其損害,因而需在藥物治療時輔助護理干預手段來提升康復效果〔4〕。引導式教育是通過一定方法及手段對患者進行誘導以達到設定目標,以患者需要為中心,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全面康復〔5〕。手工制作是通過讓患者參與娛樂活動來緩解精神癥狀,防止精神衰退,提高患者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能力,從而促進疾病康復〔6〕。本研究旨在探討引導式教育結合手工制作對青少年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癥狀及治療依從性的作用。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9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15~25歲,平均(20.17±4.17)歲;病程2~7年,平均(4.17±1.38)年。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14~24歲,平均(20.17±4.17)歲;病程2~8年,平均(4.97±1.5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7〕中雙相情感障礙診斷標準;②年齡14~25歲;③均為經(jīng)藥物治療后的雙相情感障礙穩(wěn)定期;④小學級及以上教育程度;⑤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臟器嚴重受損;②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合并其他精神類疾病;⑤有雙相情感障礙家族史。
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給予引導式教育。(1)引導教育內(nèi)容:①交談技巧:注重節(jié)律性意向,節(jié)律可通過教學言語、概念、動作的節(jié)拍幫助患者掌握學習節(jié)奏感,提高記憶力與興趣。意向可通過設立學習或練習目標幫助患者去完成。②藥物自我管理:學習相關藥物知識,正確識別藥物作用,培養(yǎng)服藥依從性。③癥狀自我管理:了解疾病癥狀,識別病情復發(fā)先兆癥狀與持續(xù)癥狀,培養(yǎng)自我疾病癥狀認知監(jiān)控力。(2)引導教育方法:①組建教育小組:選取護士長與心理師各1名(第一引導員)、責任護士(第二引導員)及回訪護士各2名組成小組。第一引導員負責策劃整體內(nèi)容,在旁監(jiān)督觀察授課過程;第二引導員負責授課;回訪護士于護理結束后對患者進行隨訪統(tǒng)計。②具體方法:第二引導員以小組授課形式于康復科對患者進行課堂教育,通過觀看視頻,角色扮演及互動模式將引導教育內(nèi)容傳授給家長及患者,每次訓練結束后由第二引導員向患者發(fā)布練習作業(yè),并在下次訓練中進行點評。訓練時間可固定于每周星期一、星期三進行,每次時長1 h,共訓練8 w。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手工制作干預。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住院期間進行手工制作,包括串珠、手工花、鉆石貼畫等。指導過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先學習基本方法,再學習看圖紙,鼓勵患者進行自創(chuàng)手工作品。針對獨立完成作品或自創(chuàng)患者給予贊賞,增加患者自我效能感。訓練時間可固定于每周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進行,每次時長1 h,共訓練8 w。
1.3.1雙相情感障礙穩(wěn)定期〔7〕HAMD-17量表評分<15分或YMRS量表評分<5分。
1.3.2癥狀評估〔8〕:①采用HAMD-17量表評估患者抑郁程度,HAMD總分≤7分為正常,8~16分為可能抑郁,17~24分為輕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②采用YMRS評估患者狂躁程度,其中≤5分為正常,6~12分為輕度狂躁,13~19分為中度狂躁,>19分為重度狂躁。
1.3.3自我效能 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9〕對患者自我效能進行評估,分數(shù)越高越好。
1.3.4服用依從性 采用藥物服用態(tài)度量表(DAI)〔10〕對患者服藥依從性進行評估,得分總數(shù)負數(shù)代表服藥依從性差,正數(shù)代表服藥依從性好,分數(shù)越高說明服藥依從性越好。
1.3.5治療依從性評判標準〔8〕①優(yōu):按醫(yī)囑嚴格完成治療;②良:配合不積極,治療完成順利;③差:抵觸治療,治療完成不順利。治療總依從率為優(yōu)良率之和。
干預前研究組HAMD-17、YMRS評分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研究組HAMD-17、YM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的HAMD-17、YMRS評分均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GSE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研究組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的GSES評分均升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SES評分(分,
干預前兩組DAI-30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研究組DAI-30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的DAI-30評分均升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DAI-30評分(分,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依從性優(yōu)良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后依從性〔n(%)〕
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以能量波動、情緒狀態(tài)不穩(wěn)定為主要特點的復發(fā)性慢性疾病,全球患病率為1.2%~2.4%,在心境障礙人群中占比20%~50%,且不受國籍、種族與社會經(jīng)濟地位制約,均有發(fā)病現(xiàn)象〔11〕?;陔p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抑郁、狂躁等臨床表現(xiàn),精神雙極紊亂致使該病年輕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存在暴力情緒及異常行為,也是導致患者暴力傾向與自殘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生活及工作,而且可增加患者的負性情緒,加重病情〔12〕。既往研究表明,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該類患者認知障礙與負面情緒〔13〕。
引導式教育是一種系統(tǒng)的康復方式,通過引導、誘發(fā)與教育調動患者思維,以節(jié)律性意向激發(fā)患者積極性。其中,節(jié)律性意向是一種特殊的引導教育方法,它可幫助患者借助語言完成活動,還可誘發(fā)患者進行主動學習〔14〕。機體通常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運動節(jié)律缺乏時無法于正常時間空間組織活動,節(jié)律性意向可通過語言將運動思維相連接,并促進思維轉換為運動,促進運動再學習;而節(jié)律性語言可增強聽覺反饋,助力運動節(jié)律性的發(fā)展〔14〕。手工制作可打破患者沉悶、單調生活環(huán)境,通過陽性強化手段使患者主動性提高,且當作品完成時患者會產(chǎn)生成就感,小組形式活動增加患者交流與歸屬感,利于提高依從性與積極性〔15〕。本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HAMD-17、YM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兩種方式干預均有成效,且引導式教育結合手工制作改善雙性情感障礙患者癥狀效果更明顯。原因分析:引導式教育可調動患者情緒,提供輕快學習氛圍,誘發(fā)患者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癥狀改善。手工制作過程具有趣味性、互動性與多樣性,激發(fā)患者興趣。并于輕松氣氛中構建交往平臺,通過集體活動增加集體感,且作品完成使患者獲得精神與物質滿足。故而兩者聯(lián)合使患者癥狀改善更明顯。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自我對完成某一行為或工作的自信程度。研究表明,雙相情感障礙癥患者自我效能感評分普遍比健康人低,可能為患者經(jīng)長期治療存在嚴重病恥感與信心缺失導致〔16〕。本研究干預后研究組GSES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干預后GSES評分均升高。原因分析:引導式教育幫助患者正確認知疾病,幫助患者接受自身疾病,進而對其治療態(tài)度與行為產(chǎn)生影響,且鼓勵家長參與引導教育過程,增加家屬與患者溝通層次,解除雙方之間的誤解,降低病恥感;手工制作促進患者快速融入集體與社會,激發(fā)患者自我改變愿望。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DAI-30評分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患者干預后依從性優(yōu)良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與患者治療自信心與積極性增加、病癥改善,病恥感降低、心理改善相關,與既往研究結論一致〔17〕。
綜上所述,引導式教育結合手工制作可改善青少年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加治療依從性。本研究不足之處樣本僅來源于本院收治患者具有地域性,后期可行多中心的大樣本進行研究驗證。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