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詩宇
摘 要:《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是19英國風景繪畫大師透納的代表作品之一,這幅作品描繪了經典的歷史題材。圖像學是目前藝術史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根據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研究的三個層次理論,對透納的繪畫作品《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進行前圖像志描述,繼而從符號象征角度進行圖像志分析,以此論述畫作的時代性,總結《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圖像背后隱藏的美學價值與文化意義。
關鍵詞:圖像學;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透納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8-00-03
一、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研究方法
圖像學作為藝術史方法論,固有其時代的必然性與迫切性,潘諾夫斯基也替我們厘清了藝術史家在面對傳統圖像時所應采取的態(tài)度。潘諾夫斯基認為,藝術史研究者應當能夠通過現代圖像學或者圖像解釋學研究,清楚揭露出一個藝術家面對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這些態(tài)度因著畫家所屬的國家、時代、階級、哲學見解等差異所產生,同時也積淀在藝術作品中。造型藝術家一方面會顯現出強烈的個體性與主體性,另一方面又清楚流露出時代精神——精神文化的普遍性和客觀性。[1]
然而從美學層次來看,現代圖像學或者圖像解釋學所引出的美學議題仍有待發(fā)展與思考。這些問題中,最先提出的是“何謂圖像?”然后是“圖像的認識歷程如何進行?”從前者看,現實世界中的圖像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產生各式各樣的樣態(tài)與變貌,因此研究者有必要繼續(xù)針對圖像的本質進行追問,以確定圖像學所采取的方法是否確實合用。由后者來看,傳統認識論當中對于圖像認識的構造,一向是從 “感官與料—印象—表象—現象”這種機械式的攝受過程來加以論述的。因此,1955年時,潘諾夫斯基便將圖像解釋活動歸結為三個層次:描述、分析和解釋。同時也用“圖像解釋學的闡釋”來取代“廣義的圖像學分析”,解釋原則的部分也更為環(huán)環(huán)相扣。圖像研究者首先當然得直接面對視覺形式,描述在不同歷史情境下所產生的各種差異形式以及其表現樣態(tài),認識各種形式所表現的對象和事件;其次,研究者應當分析研判這些對象和事件所要表現的各種特定主題或概念;最后,就各種特定主題或概念進行解析,洞察藝術家所表現出的人類精神基本傾向。這種區(qū)分幾乎具有典范式的意味。
潘諾夫斯基明確地理解道:圖像學絕對不僅僅是對畫面上出現的各種象征、征候所做的研究,而是一種結構內的解釋活動,這種解釋所需面對的問題不但包括技術知識到藝術制作,同時也涵蓋了各種相關的文化層面,從客觀的圖像學解釋到終極的美學原理和哲學基礎說明。因此,他以三個層次來描摹出解釋活動的進程。
1.前圖像志描述——實際經驗,即對在各種歷史條件下通過各種形式表現了對象和事件的樣式之洞察。
2.圖像志分析——從文學資料獲得知識,即在各種歷史條件下通過各種對象和事件表現了特定題材和概念的樣式洞察。
3.圖像解釋學的闡釋——在各種歷史條件下通過特定題材和概念表現了人類心靈基本趨向的樣式之洞察。
二、前圖像志描述:《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
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的第一層,即前圖像志分析,作品只在視覺可識別的范圍內作用于觀者,觀者不會關聯外圍資源,是一種基礎的形式分析。[2]欣賞藝術作品首先涉及的就是藝術史的母題世界,他稱之為第一性或自然的主題。其中包括事實性主題和表現性主題。
根據潘諾夫斯基的說法,一般人在觀看透納這幅《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的油畫時,應當會先注意到畫家所描繪的種種具體事物,同時也幾乎即刻了解它們的現實對應狀況。我們可以先試著描述觀眾在這幅作品前的觀看經驗:當看畫者注視畫面時,會立刻發(fā)現從畫面中間的近景中被洶涌的黑藍色天空包圍的殘月,從遠景中橙色天空,可推測出時間是黎明即將破曉。畫面中間靠下的位置有一對主體人物幾乎被隱藏在水邊的陰影中。在他們上方的露臺上,有兩個后背長著翅膀的孩童,其中一個一手舉著盞燈一手舉著火炬,周圍散落著弓、箭、箭囊,他們左右兩側有兩對蜷縮在一起的情侶。左側遠景中有各種古典建筑元素、寬闊的樓梯和巨大的馬賽克地板狀地板和鋸齒狀的大型巖石。在右邊,一堆幽靈一樣的形象聚集在巨大鋸齒狀巖石旁邊。在這幅畫中,透納打破了歷史繪畫要求主要人物在畫的中心或附近的慣例,并沒有將主要人物放在畫面中心,而是將主體人物海洛和利安德描繪在水邊的陰影中。將畫面的中心聚焦于被旋渦狀云海包圍的殘月中,月光圍繞著光線的四溢而不斷旋轉,形成了一種轉瞬即逝的朦朧感與運動感。幽靈般的海仙女融入散發(fā)著刺眼白光的海浪中,整幅畫面色調陰暗,灰藍色的烏云旋渦吐出薄霧與海的界限十分模糊,畫面中的人、古典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混雜在一起若隱若現,給觀者營造出一種壓抑神秘的感覺。這種描述粗暴或者陰郁恐怖的意象是19世紀浪漫派思潮運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三、《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的圖像志分析
前圖像志的描述,主要在于建立足夠的經驗認知描述詞語,以方便下一步的圖像分析工作。我們對藝術作品的認識活動跟對一般事物的經驗認知有所區(qū)別。觀看者在看畫時,通常不像是對著塵世外頭的風景匆匆一瞥,大多數觀眾也都相信一幅作品必然會傳達某種 “形象、故事和出意”,不同歷史階段中的作品,比如基督教藝術或者以希臘神話為主題的藝術作品,主角人物的穿著、配件、動作,周遭的器物,都是構成對這些“形象、故事和寓意”敘述的重要質素,這個層次的內容稱為第二主題或傳習主題(傳統主題)。[1]
(一)海洛與利安德
故事最初是由公元前四世紀或五世紀的希臘詩人穆賽俄斯講述的,它出自希臘神話。在一次慶典中,利安德看到了海洛,他們一見鐘情,相互產生了愛慕之心。從那之后,在海洛放置于高塔上的火把指引之下,利安德每天都會從自己所住的阿比多斯游泳到對面的赫刺斯蓬托斯去和她幽會。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海潮洶涌,火把被風吹滅,因看不清火光,利安德溺死水中。當他的尸體漂流到塞斯托斯以后,被海洛發(fā)現,于是在悲痛之中投水自盡,殉情而死[3]。畫面近景中,在露臺左右兩側描繪了三組海洛與利安德曾經幽會時的場景,其形象在畫面中以一種半透明的形式呈現,猶如夢幻泡影。此時,陰霾四起的天空和漆黑而詭譎多變的大海是一種可怕永恒的自然力量,它令人感到懼怯,讓人感到神秘,也讓人深思,并激蕩著觀者的心靈。然而面對此情此景,人,除了妥協以外也無能為力了,這是一種心靈狀態(tài)也是一種崇高的神圣精神。
(二)燈
“夜”的擬人形象。[4]在這作品中,用燈光象征與周圍自然黑暗力量對抗的希望和等待奇跡的發(fā)生的美好期盼。
(三)許門①
通過箭弓周圍掉落的花環(huán)和他手中高舉的火炬可以辨別出前景人物為許門。在藝術作品中,許門的形象為頭戴花冠、手持火炬的少年。[5]許門在希臘神話中是婚禮之神,負責主持神靈的婚禮事務。許門手持的火把象征著如火的愛情,而許門另一只手中的燈則是海洛與利安德愛情的象征。這個形象的塑造體現出透納更加信仰一種理想的愛情,一種在靈魂方面遠超肉體方面的愛情。這種愛情將他們永遠地結合在一起。
(四)丘比特
通過周圍散落的箭袋和弓可以推測出,許門右側黃色卷發(fā)揉著眼睛的天使是丘比特。司愛之神。在大多數藝術作品中,他都具有象征性的作用,明顯地向人們提示有關愛情的主題。在此畫面中,他閉著眼睛,不但表示愛情常常是盲目的,而且也暗示,罪過常常在黑暗中進行。
(五)海仙女
畫面右側在海水傾斜而下,水中游泳掙扎的是一群海仙女,海仙女是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居住在地中海。五十海仙女,又稱涅瑞伊得斯②姐妹。她們是海神涅柔斯與大洋神女多里斯所生的五十個女兒。她們各自代表了大海的種種方面和特征:咸水、泡沫、海沙、巖石、海浪和海流等。她們是水手和漁夫的保護者,幫助在海上遇險的人們。透納在海與風之間營造了一種朦朧神秘的氣氛關系,海仙女的形體融進了刺眼的白光,正在被海浪吞噬。人與自然之間強弱懸殊的對抗,在此細節(jié)的刻畫中顯露無遺。
(六)古典建筑群
繪畫中的古典建筑使用了他旅行意大利時所觀察到的古典建筑特征,這些古典建筑矗立在陡峭的山崖上,右側是波光粼粼的大海,暗示著其光輝不過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表現出他性格中憂心忡忡和悲觀的一面。
(七)殘月
拂曉風起,殘月將落。遠景中水天之間的一抹橙色預示著即將黎明,殘月在日出以前東升,故在即將清晨的東方天空可見?!皻堅隆闭笳髁巳碎g的分離,符合離別人的心境?!霸隆痹谶@里便也有了一種離愁別緒,隱喻了海洛與利安德悲劇性結局。
(八)云
畫面中的云隨著一股向上的力量運動,烏云的形狀被拉扯著,形成了“旋渦式”的云,密集大塊黑暗的云,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以及難以捉摸的神秘性,暗喻一種無法抗衡的自然力量,其中就包含著一種愛情永恒與湮滅的終極力量。
透納在以《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古代神話故事為題材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利用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描繪了被自然力量捉弄的人類的處境。作品中充分展現了浪漫主義的主要觀念,即信仰與愛都是一種崇拜形式,神秘莫測,有時候必須伴以犧牲。[6]在透納的視角下,常常以激烈變化的天氣形態(tài)體現“崇高”③。18世紀后半葉,崇高日益成為一種被刻意追求的審美體驗,甚至出現了所謂“崇高崇拜”的風尚,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的繪畫和文學。藝術家都曾描繪崇山峻嶺在心間激起的恐懼感和無垠、巨大的感覺,對恐怖感和敬畏感的追尋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哥特式復興“潮流”,這類藝術家熱衷于描繪自然和建筑場景以及人物行為所激發(fā)的愉悅的恐怖感,這一風尚重塑了浪漫主義的情感和觀念,對19世紀藝術興起的浪漫主義運動具有深遠的影響。
四、《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圖像的文化意義
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的第三層則是內在意義——超越意識與藝術意志層面的意義。即觀者解碼圖像的意義,記述圖像被制作的時間與地點、正當流行文化風格或藝術家自身的風格、贊助人的愿望等。通過內在意義和內在內容,構成“象征”價值的世界,洞察人類心靈的基本傾向在不同歷史條件下被特定主體和概念所表現的方式,即一般意義上的象征的歷史。
在當時英國的時代背景下,畫家將對當下社會現象的即時感受以及對人性的思考具化在其繪畫作品之中。正是這種時代變化為透納中晚期繪畫作品中的悲壯色彩以及情緒表達提供了最主要的推動力量。晚期透納仍然對浪漫主義文學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開拓了一種全新的風格,這些作品標志著他不再描繪真實的風景,而是寫意地畫出光和水以及夢幻般倦怠情緒結合的想象中的景致。
透納依據的理論是歌德在《色彩學》一書中提出的“極性表”(表中列出了引起積極感情的多的顏色和引起消極感情的少的顏色)。多的顏色:黃色——行動、光明、力量、溫暖、接近、厭惡與酸性物質的聯系。少的顏色:藍色——被動、陰影、黑暗、虛弱、冰冷、遙遠、吸引與風雨等自然力量的聯系。在這幅畫中,透納運用了歌德的安排,用橙色來表示破曉與光明,用藍色表示黑暗與風雨的力量。另外,歌德在《顏色論》(1810)中否定了牛頓關于白光透過棱鏡可以產生七種色彩的分析。對于歌德來說,白光是一個整體。在畫面中明顯可見那種不切實際的刺眼的白光,如在海水中,透納要表達光的力量,即一種仿佛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地球、空氣和海洋的原始力量的感覺。透納一直在尋找新的可能性,通過色彩媒介來表達他的愿景。對他來說,顏色作為描繪在光線下物體的重要手段,他通常通過在朦朧的海汽與迷霧中識別現實并將它們淹沒在抽象的洪流中來粉碎這種形式。這些顏色形成了一條通往光中心的隧道,并將觀眾吸引到畫面中心的旋渦中。人類的災難最能激發(fā)透納的創(chuàng)作沖動,這是獨立于現實存在的世界,標志著透納邁向純粹的精神家園。
在透納的視角下,常常以激烈變化的天氣形態(tài)體現“崇高”,這幅畫可以說與英國思想家夏夫茲博里所闡釋的崇高感是對照呼應的:自然令人感到恐懼,讓人感到神秘和神圣,也讓人沉思,并激蕩著觀看者的心靈。他說:“當心靈所感到的這些觀念或意象巨大到人類狹隘的心胸難以容納的時候,就會產生某種狂放與猛烈的激情。所以,‘感召可以被正確地稱作是‘神圣的激情……以表達人類情感中所有的崇高?!?/p>
《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是透納晚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透納無休止的實驗確實留下了不少令人疑惑的問題,也留下了許多后人可以探索的新方向。透納用其獨樹一幟的視角,詮釋了英國浪漫主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他犀利的眼光,對于光和色的運用,對形式的結構,對于人與自然不可抗悲劇性體現,使他能夠通過匠心獨具的作品來振興傳統索然無味的風景畫,甚至影響來20世紀現代主義風潮。
五、結束語
通過以圖像學的研究方法解讀透納的《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了解到圖像表現與背后古希臘神話故事的結合,體會到畫面深層次的意義與作品的價值,有了超出視覺觀感的感受:透納的藝術是獨一無二的:蒸汽與水的融合,光、空氣與火的交融,經典記憶匯集在對現實細致入微的描繪中,對傳統的繼承糅合在富有挑戰(zhàn)的創(chuàng)新里。透納晚期放棄了傳統的圖像準則,轉向那些將神圣和世俗對立起來、復雜且多層次的圖像上。通過將事實和幻想、歷史和神話、肉體與靈魂以及構成鮮明對比的主要人物結合在一起,試圖把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和諧地統一起來,表現出了具有鮮明個人主義特征的浪漫主義觀念。
參考文獻:
[1]陳懷恩,著.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
[2][美]安妮·達勒瓦,著.藝術史方法與理論[M].徐佳,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3]李廣熙,編譯.希臘羅馬神話辭典[M].1985.
[4][英]霍爾,著.西方藝術事典[M].遲軻,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
[5]魏慶征,編.古代希臘羅馬神話[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9.
[6][英]大衛(wèi)·布萊尼·布朗,著.浪漫主義藝術[M].馬燦林,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