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琳
摘 要:在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民族聲樂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文化遺產,經過幾千年的不斷孕育與改善,形成了中國獨特、鮮明的藝術內容與形式,塑造出無數(shù)經典的民族聲樂形象。中國民族聲樂的藝術美主要表現(xiàn)在演唱美、伴奏美、表演美、旋律美、歌詞美等多個方面,演唱美作為聲樂藝術美的主導因素,在聲、情、字、味、形等多個方面對演唱進行了美的塑造。本文將從演唱的聲、情、字、味、形五個方面來探討民族聲樂的演唱美。
關鍵詞:民族聲樂;審美特征;演唱美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8-00-03
一、民族聲樂的定義及審美特征
在遠古時期,中國民族聲樂就以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形式出現(xià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相繼出現(xiàn)民歌、曲藝、戲曲等以獨特的演唱技法、表現(xiàn)形式進行分類的傳統(tǒng)聲樂藝術門類。隨著西方聲樂藝術的傳來,西方音樂元素逐漸融入我國,出現(xiàn)了藝術歌曲、歌劇等新的聲樂藝術門類。而“民族聲樂”這一稱號也是隨著西方音樂的融入而產生的,并且開始有了兩種不同音樂性質的發(fā)展:一是按照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模式進行創(chuàng)作,二是按照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模式進行創(chuàng)作,為了區(qū)分二者,前者被稱為傳統(tǒng)民族聲樂,后者被稱為現(xiàn)代民族聲樂,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相互依存的關系。
(一)民族聲樂的定義
近年來,隨著聲樂藝術日益受到人民群眾的關注,民族聲樂也逐漸成為熱門話題。然而“民族聲樂”卻一直沒有明確的界定,對于這一詞的概念有很多不盡相同的解釋:在某些學者觀點中,他們認為民族聲樂是指用我國民族語言及藝術風格體現(xiàn)出中華人民思想情感的聲樂作品;在另外一些學者觀點中,他們將民族聲樂拆分為“民族”與“聲樂”兩個層面進行概述,“民族”是指我國的56個民族,“聲樂”則是指56個民族的聲樂;持第三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戲曲、曲藝和民歌等所有演唱形式的藝術都被稱為中國民族聲樂,以上幾種解釋從不同的角度對民族聲樂進行了理解。綜上所述,中國民族聲樂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以積極的中國文化為背景,以科學發(fā)聲為技術,以民族唱法為基礎,但又不限制于民族唱法,體現(xiàn)中國民族文化且符合人民群眾審美的聲樂作品。
(二)民族聲樂的審美特征
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有兩種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民族聲樂的發(fā)展,一是儒家音樂,它所強調的是道德、聲樂與情感的相統(tǒng)一;二是道家音樂,它則強調聲樂的自然之美。通過這兩種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我國的民族聲樂逐漸表現(xiàn)出了以“情”為核心內涵、以“字正腔圓”為審美取向、音色的獨特選擇、“詞”“曲”“聲”相融合、潤腔的創(chuàng)造性歌唱等審美特征。中國民族聲樂的藝術審美特征主要通過語言美、旋律美、演唱美表現(xiàn)出來。語言美主要表現(xiàn)在詩化美、詩情美兩個方面,唱詞或者歌詞的語言美是創(chuàng)造民族聲樂美的基礎,通過語言的感染力來體現(xiàn)音樂的藝術魅力;旋律美主要表現(xiàn)在音調美、節(jié)奏美、和聲美三個方面,旋律被稱為音樂的靈魂,通過不同組合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旋律曲調,使民族聲樂形成了獨有的民族特色旋律;演唱美主要體現(xiàn)在聲、情、字、味、形等方面??傊?,中國民族聲樂講究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最后實現(xiàn)聲音美、情感美和表演美的完美統(tǒng)一。
二、民族聲樂美的主導——演唱美
聲樂作為一門演唱藝術,詞曲只是聲樂作品無聲部分的完成,演唱才是聲樂藝術美的主導。演唱是一種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表演藝術,只有通過演唱賦予作品情感,才能真正實現(xiàn)美的感受。中國民族聲樂的藝術表現(xiàn)以字正腔圓為演唱原則,以聲情并茂為表演原則,聲音是其基礎,表達情感是聲樂藝術的最終目的。中國民族聲樂的演唱美主要體現(xiàn)在聲樂演唱的聲、情、字、味、形幾個方面,其美學標準是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強調用心靈去歌唱[1]。
(一)聲、情之美
在中國美學史上,內容與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民族聲樂也遵循其原則,將兩者相統(tǒng)一,通過以情傳神、聲情融合的形式展現(xiàn)出民族聲樂的演唱之美。從聲音形態(tài)上來看,“聲”是民族聲樂的基礎,是連接情感的重要橋梁,民族聲樂在這一方面所追求的是掌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靈活巧妙地運用在演唱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中,達到明亮、輝煌、飽滿、圓潤、華麗的聲音追求。從情感表現(xiàn)上來看,“情”是民族聲樂的核心,即歌曲當中的表情達意,這一方面上民族聲樂則對于二度創(chuàng)作特別強調,要求演唱者以獨特的藝術處理方式,通過對作品全方位的認識,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做到真情實感的投入,從而達到美的效果。
作為歌唱藝術,使民族聲樂擁有無限魅力的因素諸多,最主要取決于聲與情兩個方面,即遵循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表演原則。我們從這兩個方面來探究其演唱美的表現(xiàn),首先,以情帶聲。用聲音來表達情感,最初是產生于勞動生活中的歌唱,屬于自然、直接的情感流入,如一領眾和的號子,使集體勞作動作不僅協(xié)調統(tǒng)一,還能振作精神,從而獲得巨大力量的情感體驗。從歌唱起源中我們可以看出,歌唱的目的是表達人們的情感,先有“情”,再有歌聲,聲音是因情而致,是情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歌唱一定是以情為依據(jù),即以情帶聲。民族聲樂在這一方面要求演唱者對歌曲作品要做到理性的分析及感性的體驗,通過對歌曲的整體把握引發(fā)內心的情感波動,再以歌聲表現(xiàn)出內心感受。以情帶聲,根據(jù)情的需要進行表現(xiàn),如此動情美麗的歌聲帶給我們聽覺上無比的愉悅與心靈上無比的滿足。其次,聲情并茂,聲、情俱佳的統(tǒng)一是演唱的最高境界,二者缺一不可。一是從聲音上來看,民族聲樂十分注重聲腔的流動性,由于民族音樂旋律的發(fā)展一般以流動的線條往前進行發(fā)展,且風格是多方面的,因此,民族聲樂的演唱者是根據(jù)音樂的風格選擇相應的聲腔進行演唱,以流動的聲腔使我們感受到動聽的旋律美。例如,演唱我國西北高原地區(qū)歌曲時,其聲腔具有旋律自由流暢、起伏大、音調高的特點,演唱者則運用一些裝飾音、自由延長的尾音等演唱技巧發(fā)出嘹亮、高亢的歌聲帶給聽眾美的享受。二是情感的真實自然與細致豐富,真實自然的情感是對歌曲、人物情感進行了解后的感受,細致豐富則是指對歌曲深入挖掘與細心體驗后的感受,體驗越深越細,在歌曲中所獲得的情感則越為豐富。例如,民族聲樂作品《人說山西好風光》,演唱者郭蘭英對此作品不僅依照歌譜進行簡單的描摹,還深挖歌曲的情感,對聲腔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以山西民族化的裝飾音與聲調變換為基本手段,將聲音的強弱交替進行結合,塑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將山西的山河美景與贊美之情完美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2]。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要求聲情的完美統(tǒng)一,最重要的是演唱者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歌曲的情感表現(xiàn),無論是對作品情感的深入挖掘還是對聲腔細致的藝術處理,將其始終貫穿于演唱之中,充分展現(xiàn)演唱的聲、情之美。
(二)唱字之美
歌唱是語言的藝術,著名歌唱家李雙江認為,歌唱的“靈魂”是情感表達,歌唱的“血與肉”則是字的表達。我國的漢語文字是以“十三轍”“四聲”和“五音”來進行歌唱吐字的規(guī)范,中國民族聲樂中對演唱者“字正腔圓”的要求,正是繼承了傳統(tǒng)漢語文字的精髓。
以下我們將從唱字的“字正腔圓”之美進行探究:首先,民族聲樂的“字正”之美。字正是指我們在歌唱中清晰準確地吐字咬字。中國民族聲樂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發(fā)展的產物,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反映民族特色的藝術,特別是許多民族歌曲的歌詞在演唱中都體現(xiàn)了不同的語言差異,想要將這一首歌曲的情感完美表達出來,除了科學的發(fā)聲以外,就一定要規(guī)范咬字吐字的方法。因此,民族聲樂要求演唱者演唱時要清晰、正確地咬字吐字,一是字頭的準確發(fā)音。我國地域遼闊,地方方言的發(fā)音豐富多彩,有些地區(qū)聲母的發(fā)音與大部分地區(qū)的發(fā)音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容易將其混淆。例如,在湖南省,由于當?shù)胤窖缘闹踩脒^深,人們在發(fā)音時常常將“F”與“H”弄混淆,造成讀這兩個拼音聲母的漢字時發(fā)音不清,從而導致民族聲樂作品演唱時吐字咬字不清晰,而在民族聲樂的嚴格要求下,吐字咬字卻呈現(xiàn)出美的感受。二是字腹的良好保持。準確地咬準字頭后迅速地進入字腹,字腹作為民族聲樂演唱中的主體部分,演唱者在演唱民族聲樂時十分重視其重要性,充分展示其演唱效果。三是圓滿收尾的字尾。民族聲樂要求字尾要收得輕而短、準而盡,通過兩短一長,即字頭短、字腹長、字尾清呈現(xiàn)出精彩紛呈的民族聲樂表演。其次,唱字的“腔圓”之美。腔圓是歌唱中聲音的表現(xiàn),民族聲樂中指演唱時聲音的優(yōu)美與圓潤。這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呼吸之上才得以實現(xiàn),民族聲樂對呼吸十分講究運用丹田氣,將丹田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為發(fā)聲的共鳴點;中為氣息的支撐點;下為提氣的發(fā)力點,三個部分有機地結合形成通暢流利的呼吸發(fā)音體系,充分調動了共鳴通道的完整貫通,從而獲得具有高位置且集中、圓潤的優(yōu)美聲音。
因此,從歌唱的語言上來看,“字正”是民族聲樂演唱的語言表達,是基礎,“腔圓”是由正確發(fā)聲產生的聲腔而達到圓潤的效果,清晰的語言表達與圓潤的聲音兩者完美結合,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和意義,從而使得民族聲樂達到美的境界[3]。
(三)韻味之美
民族聲樂的演唱美只用“聲情并茂”“字正腔圓”來形容是不完整的,還有其表達的“味”之美,這里的“味”是指韻味,在聲樂作品中指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征,是民族聲樂的精髓。我國的戲曲、曲藝、民歌等演唱形式多姿多彩、風格各異,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詞曲家經常創(chuàng)作與改變新的民族聲樂作品,帶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因此,中國民族聲樂在韻味這一方面具有較高的要求,演唱者詮釋作品時不斷地在風格與韻味上下功夫,最后表現(xiàn)出其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與內在深厚的韻味之美。
民族聲樂本就是將歌聲與語言相結合表達情感的藝術,演唱時的韻味美通常是通過字韻美、聲韻美、情韻美三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一是字韻美。字韻是中國民族聲樂演唱的基礎,這要求演唱者對咬字吐字有清晰準確的把握。當代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聲樂歌唱家在表演作品時都十分重視“字”的韻味,如著名歌唱家王慶爽在演唱藝術歌曲《千古絕唱》時,每一段歌詞的字頭都咬得十分明確,尤其每一句的開頭字“看”“琴”“人”“哪”“夜”“前”“莫”“誰”等,咬住字頭后清脆地將聲音往外送,將作品表現(xiàn)得有聲有色。二是聲韻美。這是通過聲音的技巧與把控來表現(xiàn)的,對于聽眾來講,能夠聽到美妙動聽的歌聲是他們的心之所向,民族聲樂十分講究美的音色、美的音質、美的行腔,其目的就是讓演唱者通過美妙的歌聲體現(xiàn)出歌曲動人的聲韻、豐富的情感。三是情韻美。在這指的是深情之美,中國民族聲樂對韻味的追求是“聲”與“情”的統(tǒng)一美,這里的“情”是指演唱者對“聲”的加工與創(chuàng)造,將充滿感情的聲音傳達給聽眾,用優(yōu)美的聲音喚起他們對美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民族聲樂作品《延安頌》中,演唱者對于樂句尾音的處理十分注重,“影”“螢”“野”“屏”“城”等,常做漸強、漸弱或延長的處理,根據(jù)字的規(guī)律達到收韻自如的效果,將偉大的先烈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極具藝術感染力[4]。
韻味一直是民族聲樂作品中固有的美,通過字、聲、情的完美結合、相互配合來實現(xiàn),無論通過哪種形式演唱的民族聲樂作品,都具有美的韻味。
(四)形之美
這里的“形”是指聲樂演唱時內心情感外在流露的形體語言。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歌唱與表演是密不可分的,這是由于中國民族聲樂是在民歌、戲曲和曲藝等演唱形式基礎上發(fā)展至今,其繼承了戲曲中唱、念、做、打優(yōu)秀的表演形式。這一方面,民族聲樂藝術要求演唱者在表演上,眼、手、身、法、步需協(xié)調配合,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表演形式,在滿足聽眾聽覺美的同時又具備視覺美的享受。演唱時的表演動作與形體語言是相互配合、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演唱者通過形體動作可以喚起自己與欣賞者更多的情感體驗,成為情感共鳴的有效手段。
然而,形體語言的表現(xiàn)因人而異、風格多姿多彩,同一個民族聲樂作品,每一位演唱者因理解與風格的不同,所呈現(xiàn)出的是帶有個性化地創(chuàng)造美,這也是民族聲樂獨特的魅力所在。首先,民族聲樂的形體動作注重用眼神來傳情,如在著名歌唱家演唱民族歌曲《船工號子》時,上灘號子眼神專注、激流號子眼神緊張、平水號子眼神則為輕松舒展的狀態(tài)。其次,對于形體動作中的體態(tài),民族聲樂藝術具有舒展自如、恰到好處的特點,表現(xiàn)的是聲音與動作的協(xié)調之美。例如,著名歌唱家演唱民族歌曲《船工號子》時,演唱者根據(jù)歌曲情緒進行變化,或將兩腳重心互相調換,或端莊大氣的兩腳站立,突出韻律美與協(xié)調美。緊接著是民族聲樂中手勢具有渲染氣氛、敘事、說明的特點,在演唱時使聲樂藝術的表現(xiàn)力得以增加。例如,在民族聲樂作品《祖國永遠是春天》中,大部分演唱者在歌曲的結尾處都會做一個上揚的手勢,以此來表達歌曲情感的抒發(fā)與強有力的氣勢。
因此,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中歌唱與表演的巧妙結合,體現(xiàn)了其獨特的個性之美。
三、結束語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作為歌唱的藝術,當演唱者進行演唱時,作品的美才得以真正的展現(xiàn),他在演唱的過程中堅持使用中國民族唱法在聲腔、語言及情感表現(xiàn)優(yōu)點的同時,廣泛吸收和借鑒西方先進演唱技巧,在演唱藝術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堅持中國審美,通過唱聲、唱情、唱字、唱味、唱形將民族聲樂的演唱美傳達到我們的心中?,F(xiàn)如今,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語言、韻律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fā)展,民族聲樂演唱在未來也定會散發(fā)出更加燦爛奪目的美!
參考文獻:
[1]李娜娜.中國民族聲樂的審美特征[J].大舞臺,2013(06):31-32.
[2]王濤.民族聲樂演唱與表演藝術研究[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20.
[3]李萍.中國現(xiàn)代民族聲樂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王珊珊.民族聲樂理論與作品分析[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