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星星
摘 要:單簧管是木管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誕生以來,通過不斷的改進和發(fā)展,使其音域更加寬廣,音色更加豐富,音樂表現(xiàn)更富張力,成了交響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交響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通過分析單簧管樂器的特色,進而對單簧管在交響樂中所起到的表達樂思、連接樂段、增強音效的作用進行闡述,旨在使大家充分認識和理解單簧管在交響樂中所扮演的角色,為廣大公眾從專業(yè)角度欣賞交響樂和了解單簧管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單簧管;低音單簧管;交響樂
中圖分類號:J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8-000-03
單簧管又名黑管,是木管樂器的重要成員,有管弦樂隊中的“演說家”和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之稱。自誕生以來,通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音域不斷拓寬,音色更加完美,演奏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給作曲家創(chuàng)作增添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也為單簧管在交響樂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交響樂在二十世紀初傳入我國,隨之樂隊中的眾多樂器也被廣大公眾所熟悉,單簧管作為樂隊木管樂器重要成員,也被大家熟知和熱愛,但是絕大多數(shù)公眾欣賞到的是它獨奏、重奏和協(xié)奏的音樂,對他在交響樂中所起到的作用卻知之甚少,為使公眾更加全面地認識單簧管,更好地欣賞交響樂,專業(yè)演奏員能更準確地把握單簧管在交響樂中扮演的角色,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演出實踐和教學經(jīng)驗,在分析單簧管樂器特色的基礎上,重點對單簧管在交響樂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闡述。
一、單簧管樂器的特色
單簧管是交響樂隊中加入較晚的隊員,大約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由德國紐倫堡樂器制作師約翰·克里斯托弗·丹尼爾制作出來的[1]。早期制作的單簧管音色不夠悅耳,音準很難控制,手指技術較難發(fā)揮,使它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單簧管首次用于樂隊大約是1720年,安特衛(wèi)普大教堂的合唱指導發(fā)貝爾用于自己的彌撒曲中,此時期的單簧管尚未被作曲家所認同,它的作用只是在樂隊中代替克拉里諾小號。單簧管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經(jīng)過了演奏家和制作師的不斷改進,直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單簧管才日臻完善,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十七鍵單簧管。音域由最初的一個八度拓寬到跨四個八度;音色從只有尖銳的高音發(fā)展到高中低三個音區(qū)并各具特色,高音區(qū)飽滿明亮,中音區(qū)純凈優(yōu)美,低音區(qū)渾厚豐滿,并能奏出極弱力度,能在低音區(qū)營造一種若有若無的極致音效。伴隨著單簧管按鍵的不斷增加,單簧管指法技巧也取得了重大進步,演奏技術日益成熟,循環(huán)呼吸、滑音、滑舌、雙吐、彈舌、復合音等現(xiàn)代演奏技術的不斷運用,使音樂表現(xiàn)更加多樣,音響效果更加出眾。這樣給作曲家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1791年,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創(chuàng)作了《單簧管協(xié)奏曲》,是第一位在交響樂中給予單簧管重要地位的作曲家[2],到了貝多芬時期才真正確立了單簧管在交響樂中的位置[3]。單簧管雖然是加入交響樂隊較晚的成員,但其憑借高超的演奏技術和渾厚優(yōu)美的音色得到了大眾認可和作曲家的青睞。許多著名作曲家都為這個年輕的樂器量身打造了協(xié)奏曲、奏鳴曲、獨奏曲,并在交響樂曲中大量使用,為它譜寫特別的獨奏片段,用這位全新的交響樂隊成員來表達作曲家全新的音樂構(gòu)思與情感。隨著單簧管樂器的特色被作曲家所熟知和認同,單簧管已成長為樂隊中的重要成員,在交響樂中發(fā)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二、單簧管在交響樂中的作用
(一)以獨奏旋律聲部引領樂思表達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中都使用了單簧管,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被認為是第一首標題交響曲,它的每個樂章都有一個標題,是為了讓聽眾理解作曲家的樂思。在第六交響曲中,單簧管的音色和靈巧的技術特點非常契合表達作曲家對大自然田園風光的依戀之情。在第一樂章476小節(jié)由單簧管來擔任獨奏片段主角(見譜例1),巴松作為伴奏聲部輕巧的跳音襯托著單簧管的旋律,旋律音樂輕快、陽光,節(jié)奏感強烈,對比明顯,演繹出了田園生活的輕松與自然,表達了初到鄉(xiāng)村時的愉快心情。
譜例1
在第二樂章69小節(jié)單簧管再次以獨奏旋律出現(xiàn),在弦樂聲部潺潺涓流般的伴奏下,單簧管所呈現(xiàn)的悠揚,清澈的旋律宛如遠方傳來美妙的歌聲,引領描繪了“溪畔小景”,一種靜觀默想的意境。
在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的第三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中,單簧管獨奏引領樂思表達也很突出。這首作品是門德爾松在蘇格蘭愛丁堡的霍里路德古堡遺跡參觀時突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而寫的作品,全曲講述了瑪麗女王的悲劇愛情故事。在第二樂章開頭第八小節(jié)由單簧管獨奏,奏出了自由、輕松的諧謔曲主題,在小提琴和中提琴碎弓方式演奏的襯托下,好像在陰郁的房屋中射入了一縷陽光,單簧管跳躍,活潑的旋律像是一首古老的五聲音階的風笛曲調(diào),給音樂帶來一股檸檬清新的味道,完美表達了作曲家第二樂章“不過分活潑”的諧謔曲的內(nèi)涵。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歌劇第二幕第三場開頭運用低音單簧管表達國王遭到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雙重背叛后壓抑的心情,低音單簧管的旋律把國王的唱段連接起來,用低音單簧管替代了國王的思緒,填補了歌詞,使觀眾的思維連接起來。
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排練號97-100,回憶被戰(zhàn)爭摧毀之前的樣子,上面弦樂的伴奏是輕快的跳音,下面低音單簧管的旋律表達了戰(zhàn)爭帶給人們無法彌補的傷痛和對和平時光的美好向往。
(二)增強和聲背景和平行聲部音色厚度
交響樂是多種樂器的融合來表達樂思,作曲家將每種樂器的性能了解得非常透徹,他們的作品里總能在最合適的樂句中找到最適合的樂器,發(fā)出美妙的聲音,他們還能把不同的樂器結(jié)合起來,把多種聲音完全疊加起來,從而形成另一種音響,這種作用在交響樂中出現(xiàn)較多。
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在其《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第三小節(jié)處,是全曲首先引入單簧管聲部的地方,此處三支單簧管是與木管組和圓號一起奏出的和聲背景,幾只管樂器的融合,形象地模仿出歐洲大教堂的鐘聲。單簧管聲部第一個奏出的和聲為大調(diào)和弦,這個和弦是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曲子最開始引出的一個憂郁、陰暗調(diào)性后面突然出現(xiàn)的明亮色彩,這樣對比性的變化,為樂曲之后戲劇沖突、多層次的音樂表達和發(fā)展埋下了種子。單簧管聲部在此處承擔了突出調(diào)性核心音色的重要作用。第三樂章的排練號47處,從這個地方第一單簧管演奏完結(jié)獨奏樂段,隨即與第二單簧管一起加入了加強聲部力量推動旋律發(fā)展的隊伍,基本與整個木管和弦樂演奏同樣的音型,但不同的八度音響和不同樂器的音色交織在一起,使作品的底色變得更加厚重。
(三)以聲部形式連接樂句或樂段
單簧管低音區(qū)的音色渾厚低沉且飽滿,其低音區(qū)是銜接樂團其他低音木管最理想的選擇。在斯特拉文斯基所創(chuàng)作的芭蕾舞劇《春之祭》中,作曲家在樂曲開始便充分利用降B調(diào)低音單簧管與兩只A調(diào)單簧管的音區(qū)的下潛力,完美襯托并升華了大管聲部的音色,豐富了木管低音聲部的立體感,描繪出一座神秘、幽靜的山谷正在傳來一曲憂郁的立陶宛民間曲調(diào)。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二樂章結(jié)尾,排練號F的第二小節(jié)到此樂章結(jié)尾前7小節(jié)處的片段,這里是兩支單簧管作為主奏,在大管相同音型的襯托下,再加入圓號呼應,平順地將第二樂章過渡到終曲片段,使高潮逐漸落幕恢復平靜。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在排練號14處開始,這里是全曲最長的一個低音單簧管獨奏片段,它的位置處于展開部第二部分的開始,引導主題進入整個展開部的高潮部分,隨后加入大管和第二單簧管聲部再配合中提琴的切分音型旋律線,在單簧管獨奏漸慢和漸弱聲中引出下個大樂句的開始。
(四)刻畫人物內(nèi)心情感和形象
單簧管利用它特有的多樣音色和演奏技術來刻畫人物內(nèi)心情感和形象。在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第三樂章當中,樂曲從小提琴齊奏開始,由單簧管奏出主題,單簧管的演奏將哀傷和美好的惆悵以及焦灼的人物情緒刻畫得揪人心扉,隨后大管聲部的加入,更為這動人的旋律增加了低音的色彩,仿佛一首男中音與女高音的歌劇二重唱,聲音相互依靠,大管在底部的襯托使單簧管的高音變得溫暖柔和,將戀人那美好、浪漫又矛盾的感情表現(xiàn)了出來。
在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第五樂章中的高音單簧管獨奏部分,尖銳刺耳的音色展現(xiàn)了一個變成魔鬼形象的戀人和其他妖魔混亂、嘈雜紛紛出場的情景,像極了一個邪惡恐怖的宗教儀式的開幕式。
在理查·施特勞斯的一部標題交響詩《提爾的惡作劇》中,在樂曲引子部分之后,排練號1的第六小節(jié),利用單簧管靈巧、滑稽的音色并結(jié)合他跳音極短的演奏技術,配合旋律的節(jié)奏變化,完美地塑造了全曲主人公提爾這位機靈、調(diào)皮、滑稽、惡作劇的人物形象,在全曲的尾聲部分用降E調(diào)高音單簧管獨特的音色、音高奏出的一段上行的琶音,刻畫出了主人公爬階梯上絞刑臺時害怕、慌亂以及最后掙扎的心情,隨后降E調(diào)高音單簧管演奏的超高音停在最高點,表現(xiàn)提爾臨終的慘叫聲,隨后旋律緩慢下行暗示生命的終結(jié)。
(五)描述戲劇場景
巧妙利用單簧管較大的音域跨度并結(jié)合節(jié)奏變化,貼切得描述戲劇場景。俄國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童話交響樂《彼得與狼》中,排練號11開始由A調(diào)單簧管演奏描寫一只體型肥胖的花貓出場的畫面(見譜例2)。作曲家巧妙地運用了A調(diào)單簧管更加低沉、渾厚的音色結(jié)合旋律中低音的跳音和詼諧可愛的曲調(diào),十分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一只慵懶的肥貓悠閑、自在的散步的場景。
譜例2
樂曲進行到排練號20的地方,旋律逐漸變化,加速,音符增加、節(jié)奏復雜,音高從低音逐漸變高最后到達頂點,最后再慢慢下行放慢下來,它描寫了這只大肥貓悠閑地散步時突然看到了一只兇猛的灰狼,在短暫的對視后,灰狼開始追趕肥貓,最后肥貓狼狽逃竄,勉強地爬上了一棵大樹,這才安全放心了下來。A調(diào)單簧管在用低音完美刻畫了肥貓形象后又運用精湛的演奏技術,連音的急速和跳音的短促來完美表現(xiàn)了狼與肥貓的追逐和肥貓情急爬樹的戲劇場景。
在法國作曲家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中,通過各種樂器描寫了動物們熱烈的節(jié)日慶典,單簧管在第九曲《林中杜鵑》中運用中高音區(qū)的音色特點形象地制造出杜鵑鳥的鳴叫聲,再結(jié)合鋼琴輕聲的和弦音將幽靜的森林、和諧寧靜的大自然景象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在俄國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創(chuàng)作的《西班牙隨想曲》第一樂章《晨歌》中,樂曲開端充分運用了單簧管高音區(qū)的穿透力和顫音技術,再結(jié)合跳躍、熱烈的重音節(jié)奏,奏出了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地區(qū)用來迎接日出的傳統(tǒng)舞曲,形象地描述了載歌載舞,激情熱烈的歡慶場面。
綜上所述,本文從五個方面對單簧管在交響樂中的作用結(jié)合樂曲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可以預見,單簧管在交響樂中的作用將會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加強,也將伴隨著作曲家超越時空的現(xiàn)代樂思而不斷拓展,同時不斷突破的單簧管現(xiàn)代演奏技術將使單簧管令人陶醉的美能夠完整地展現(xiàn)在當今舞臺上,讓大家能夠充分領略它的高貴與華麗、內(nèi)斂與夸張。希望通過本文為專業(yè)演奏員更好地把握單簧管在交響樂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一些啟發(fā),也為曲作者充分利用單簧管來表達樂思提供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
[1]董德君.單簧管在外國作曲家交響樂與重奏作品中的應用[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4(03):50-52.
[2]姜磊,龔少波.論單簧管在交響樂團中的地位與作用[J].音樂時空,2014(22):192.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