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熱姑·卡德爾
在當今社會,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開始關注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方法。作為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趣味性的教育方式,班本課程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受到了廣泛關注。班本課程是一種以班級為單位,以課程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強調班級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班級成員之間的關系和互動,通過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實現(xiàn)教育目標。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班本課程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fā)展需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性,可以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本文將對班本課程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探究,以期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班本課程應用于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教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階段,為幼兒的未來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個階段,幼兒的認知、情感、社會、語言等各方面能力都在迅速發(fā)展,因此,采用合適的教育方法和課程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大意義。首先,班本課程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和特長,班本課程充分考慮此種差異,為每個幼兒提供個性化的教育。通過對幼兒的觀察和了解,教師可以根據(jù)每個幼兒的特點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使幼兒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以此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和自主性,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班本課程強調實踐性和趣味性。幼兒天生好動、好奇心強,喜歡通過親身實踐來探索世界。班本課程教學模式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既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全面發(fā)展。再者,班本課程關注幼兒的情感教育。班本課程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組織豐富的集體活動等方式,培養(yǎng)幼兒的同情心、愛心、友愛心等美好情感,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人際關系,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綜上所述,班本課程在幼兒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廣泛應用班本課程于幼兒教育,將有助于培養(yǎng)一代健康、快樂、有才華的新人,為社會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班本課程在幼兒教育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班本課程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幼兒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一是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國幼兒教育領域普遍存在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一些教師缺乏對班本課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導致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偏離教育目標、過于追求形式等問題。此外,部分教師在班本課程的設計過程中,可能過于關注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而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fā)展水平,導致課程難度過高或過低,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二是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由于班本課程強調個性化和多元化,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設施來支持。然而,部分幼兒園存在資源緊張的現(xiàn)象,在實施班本課程時可能因為缺乏足夠的教學資源和設施,導致課程實施效果不佳。三是評價體系方面不完善的問題。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評價體系往往過于關注幼兒的知識掌握程度,而忽視了幼兒的情感、興趣、動手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因而導致幼兒教育的評價標準不明確、評價方法單一等,這些問題可能導致教師無法準確評價幼兒的學習效果,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四是部分家長對班本課程的認識和參與度不高。一些家長可能對班本課程的理念和方法缺乏了解,導致在家庭教育中無法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甚至出現(xiàn)干擾幼兒園教育的現(xiàn)象。
班本課程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深入研究班本課程內涵
班本課程的構建和應用應以科學、健康、語言、藝術和社會五大領域為基礎,進行新的發(fā)展,提高其可擴展性,使課程內容變得更有趣,同時為幼兒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體地說,幼兒教師應對班本課程的核心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將其與班本課程的內容、幼兒的身心特點相結合,制定出相應的教學方案,以此促進班本課程的高效運用。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在班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幼兒們的活動表現(xiàn)進行觀察,這樣不僅能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總結,還能對幼兒學習進行生成性發(fā)展,從而推動班本課程的持續(xù)完善和優(yōu)化。
以紙張為例,可以用來書寫,印刷,繪畫,包裝等。紙張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仔細觀察,到處都能找到紙張的痕跡。但是紙張究竟是從何而來?有沒有其不同的紙張?紙有什么用途?在這一基礎上,幼兒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一特點,設計出一門課《“紙”想遇見你》。首先,幼兒教師引導幼兒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生活中找到紙,并對不同的紙的作用進行分析。通過與生活的聯(lián)系,幼兒們會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有紙的影子,比如餐巾紙、草稿紙等。之后引導幼兒了解蔡倫的造紙術,使其對造紙術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親手造紙,然后再以此為基礎,設計一個“造紙術”的小游戲。其次,透過“我與紙做游戲”之課堂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紙類的應用。最后,介紹折紙藝術,引導幼兒利用不同的紙類物質,將美麗的房屋、車子用紙“變”出來。在“紙想遇見你”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以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為出發(fā)點,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并引導幼兒積極地參與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對紙張有更多的了解,更多地認識紙張,更多地參與到折紙游戲之中,體會到折紙藝術的魅力,從而掌握新的技巧。其中,造紙術是科技,折紙藝術是美學,由造紙術引申到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是歷史的延伸,而將折紙藝術引申到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的延伸,這是一種以五大傳統(tǒng)要素為基礎的班本課程,同時也是一種突破性的延展。
建構與生活情境相結合的班本課程
陶行知提出“教育就是生活”,生活教育對于幼兒的成長非常重要。所以,身為一名幼師,要知道如何將班本課程與生活情境相結合,使幼兒們體會到班本課程的實際價值,從而使其更主動地參加各種活動,從而達到提升班本課程活動質量。
比如,在設計班級課程活動《春之生》時,幼兒教師先向幼兒們提問:“春天我們可以在田里種些什么菜?”這個時候,幼兒們就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幼兒會說番茄,有些幼兒會說土豆,有些會說茄子。其次,教師可以引入農(nóng)民伯伯種植蔬菜的生活情境,為幼兒介紹適合春季種植的蔬菜,著重強調種植過程,讓幼兒認知蔬菜種子、種植蔬菜的工具,以及如何照顧蔬菜的成長。最后,教師和幼兒們一起唱起童謠,并讓幼兒們愉快地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將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班本課程變得更有意義,讓幼兒們更好地參與到活動中來,進一步地,通過適當?shù)狞c撥,讓幼兒們的生活經(jīng)歷變得更加豐富,從而成功地完成了對幼兒們參加班本課程活動的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從而成功地提高了
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開展班級課程
在教育資源極其豐富的年代里,信息科技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為此,幼兒教師應努力學習新興教育資源的使用方法,用實際行動來提升自己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進而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班本課程的建設,能夠使幼兒的注意力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實踐活動中,使幼兒園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比如,在進行班本課程的《一線生機》活動時,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線”的圖像展示給幼兒們看,如縫制衣服,編織毛衣,電話線等等。然后,幼兒教師可以詢問幼兒:“為什么生活中到處都是神奇又實用的線?”然后,引導幼兒們了解到線是無所不在的。隨后,運用信息技術為幼兒生動地展示一種民間的翻花繩游戲,讓幼兒們體會到尋找“線”的快樂,同時也培養(yǎng)其將圖片中的線與生活中的線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做課堂活動總結,讓幼兒互相交流活動心得體會。在活動中,幼兒不但獲得了知識經(jīng)驗,而且會觀察、會發(fā)現(xiàn)、會思考、會分享,并體驗到自由游戲的樂趣。此外,通過動態(tài)的演示,有效調動了幼兒們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幼兒互相合作、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的良好素質,使其可以在一個充滿“驚奇”的環(huán)境中,享受到探索、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從而真正地感受到了班級課程的精彩。
又比如,在“春之聲”的班本課程上,幼兒教師讓幼兒們去想象不同的春聲,從而使其更好地感受到春天的氣息。一些幼兒說“春天里,小燕子回來了,發(fā)出了嘰嘰喳喳的叫聲”;另外有幼兒說“春季江水解凍時,江水嘩嘩地流著,還會有過年時爆竹的聲響”。在幼兒分享完畢之后,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相應的視頻播放出來,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自然情境。在視頻中,人們快樂地放著鞭炮,鞭炮聲噼里啪啦,這是迎接新的一年的信號。此外,燕子飛回、溪流解凍,都預示著春天的到來。除此之外,還可以向幼兒們展示一些沒有提到過的聲音,比如春天雨滴落地面的滴答聲、春風吹過的呼呼聲,以此讓班本課程變得更加有趣,從而使班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以幼兒興趣為基礎創(chuàng)設班本課程
班本課程應該激發(fā)幼兒們的興趣,讓幼兒們在自己的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加到班本課程的學習活動中。與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課程相比,班級課程的設計應進一步提升其吸引力。為此,幼兒園幼兒教師要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為指引,以“興趣”作為切入點,尋找幼兒們的“興趣點”,從而將不同類型教育資源整合,打造高質量的課程,并將其付諸實踐。
比如,幼兒對生活中的各種食物具有很強的興趣,那么幼兒教師就可以利用南瓜、土豆等天然食物來作為素材,從而引導幼兒去了解南瓜和土豆的生長過程。幼兒教師可以開設一門名為“南德”的課程。這門課的時間比較長,可以分成四個部分。一是幼兒教師將完整的南瓜子放入溫水中浸泡,去掉上面的糟粕,然后晾曬,保證南瓜籽的完好,保證南瓜籽的萌發(fā)。二是在晾曬后,準備好盆、栽種土壤和有機肥料,讓幼兒們在上面種下南瓜,然后通過演示的方式,讓幼兒們了解南瓜的生長、發(fā)芽所需要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三是在南瓜發(fā)芽之后,教師要帶領幼兒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南瓜的成長,并參照栽培技術,定時澆水施肥。四是南瓜開花,授粉,形成小型南瓜。正常情況下,南瓜的成熟期是110—120天,南瓜的種植時間以二月為主,所以教師可以將“‘南得相遇”設定為一個學期的班本課程,安排幼兒每天拍照,最終整理成相冊,使其可以直觀觀察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在南瓜的生長過程中,幼兒教師應該對其進行細心的指導,引導幼兒施肥、澆水、除草、除蟲,保證南瓜可以順利地發(fā)芽、成長、開花、授粉、掛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對幼兒的勞動意識進行鍛煉,幫助幼兒積累勞動經(jīng)驗,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從而達到將勞動教育與班本課程充分融合的目的。
經(jīng)過將近三個月的辛勤工作,幼兒們終于和小南瓜邂逅了,幼兒們不僅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喜悅,還在課堂上形成了很好的學習經(jīng)驗。與此同時,幼兒教師還可以在“‘南得相遇”班本課程中,設置一些美術、手工活動,引導幼兒繪畫南瓜幼苗、南瓜植株和南瓜花朵,從而達到美育和勞育的結合,讓幼兒對南瓜有更深的認識,并感受到南瓜所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生命力。在種植南瓜時,教師們可以與園方聯(lián)系,為幼兒們提供南瓜食品,比如南瓜餅、南瓜酥、蒸南瓜等,不僅可以讓幼兒們對南瓜有更深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們感受到南瓜的美味。在此基礎上,提升幼兒班本課程的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新疆喀什巴楚縣多來提巴格鄉(xiāng)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