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宇,王風君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北京 100020;2.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湖南 長沙 410008)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作為耳鼻咽喉科常見疾病之一,是由IgE介導的I型超敏反應,其主要病理特征是鼻黏膜2型炎癥反應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1-3]。由于AR疾病在癥狀嚴重程度方面具有高度異質性,因此客觀評估AR的嚴重性可能有利于更好的個體化治療。盡管基于鼻部癥狀總評分(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 TNSS)和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等評分量表,可將AR分為輕度AR和中-重度AR[3-4],但尚無客觀指標或生物學標志物來反映其疾病嚴重程度和監(jiān)測其活動情況。因此,挖掘能夠評估AR癥狀嚴重程度的特異性指標,將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和實現(xiàn)個體化精準治療。
B細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 BAFF)是腫瘤壞死因子超家族成員之一,主要由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免疫細胞所分泌,是促進B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關鍵細胞因子[5]。先前研究發(fā)現(xiàn),BAFF可通過促進B細胞分化產(chǎn)生的IgE進而參與哮喘的發(fā)生發(fā)展[6]。近期研究表明,在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組織中BAFF表達明顯上調,且伴隨組織內B細胞積聚, 同時血清BAFF的水平能夠預測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嗜酸性炎癥程度[5,7-8]。這些研究結果提示,BAFF在氣道炎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在AR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討B(tài)AFF在AR疾病的診斷及預測疾病嚴重程度的應用價值。
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來我科就診的80例AR患者作為病例組,根據(jù)指南中癥狀評分分為輕度AR組和中-重度AR組各40例。同時,選取因鼻骨骨折或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AR患者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定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中的診斷標準[3];②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拒絕參與本研究;②入組前4周內服用抗過敏藥物或類固醇;③有變應性真菌鼻炎、鼻竇或鼻竇癌者;④有炎癥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
每個被納入者均被采集5 mL全血,室溫靜置2 h。然后,血液樣本以3 000轉/min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液并保存在-80 ℃以備后續(xù)使用。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中BAFF水平,實驗具體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即將標準品成比稀釋,每孔分別加入標準品或待測樣品,37 ℃下孵育2 h;洗板后每孔中在加入100 μL生物標記物的抗體工作液,37 ℃下孵育1 h;洗板后在加入100 μL辣根過氧化物酶工作液,37 ℃下孵育1 h;洗板后每孔加入90 μL底物溶液,避光顯色30 min后加入終止液,最后用酶標儀在450 nm波長處檢測各孔吸光度值, 導出數(shù)據(jù),做標準曲線,計算樣本濃度。
3組患者的臨床資料見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臨床變量中合并哮喘和變應性結膜炎、總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目與比例、TNSS和VAS在3組患者中均存在顯著差異,而其他變量3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3組患者臨床參數(shù)特征 (例,
如圖1所示,與對照組血清BAFF水平533.9±293.3相比,AR組929.4±396.4水平顯著升高;與輕度AR組767.5±356.9相比,血清BAFF水平在中-重度AR組109 1±370.4明顯增加。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血清BAFF水平與總IgE水平(r=0.268,P=0.016)、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r=0.306,P=0.006)與比例(r=0.354,P=0.001)、VAS(r=0.314,P=0.005)及TNSS(r=0.293,P=0.009)呈顯著正相關,而與體重指數(shù)之間無明顯相關性(圖2)。
圖1 血清BAFF在3組患者中的表達水平 1a:AR組血清BAFF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1b:中-重度AR組血清BAFF水平明顯高于輕度AR組 圖2 AR組中血清BAFF水平與體重指數(shù)(2a)、血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目(2b)、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2c)、總IgE水平(2d)、VAS評分(2e)和TNSS評分(2f)之間的相關性 注:BAFF(B細胞活化因子)。下同。
如圖3所示,為進一步明確血清BAFF水平在區(qū)分AR嚴重性方面的價值,我們通過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分析并發(fā)現(xiàn),相比于外周血總IgE水平, 血清BAFF水平對預測中-重度AR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曲線下面積(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為0.734, 靈敏度為0.550,特異度為0.825,詳見表2。
圖3 血清BAFF水平(a)與總IgE水平(b)區(qū)分AR嚴重程度的能力 注:AUC(曲線下面積)。
表2 血清BAFF水平與總IgE水平預測中-重度AR患者的臨床價值
AR是機體接觸變應原后由IgE介導的鼻黏膜慢性炎癥性疾病,伴有嗜酸性粒細胞的聚集?;谂R床癥狀評分,AR可分為輕度AR和中-重度AR, 但該方法不能客觀評估疾病嚴重程度[3,9]。B細胞作為重要的免疫細胞,在氣道炎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中具有重要意義,且研究發(fā)現(xiàn)多種與B細胞相關的細胞因子在氣道炎性疾病中存在異常表達[10-11]。然而,作為B細胞活化的關鍵分子BAFF在AR中表達是否存在異常,且其血清水平能否客觀反應疾病嚴重程度有待探究。
先前研究表明,BAFF可通過激活相應信號通路,進而發(fā)揮多種生物學功能,從而參與多種炎癥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Zhang等[12]的研究表明,BAFF參與炎癥性腸病的病理發(fā)生過程。同樣地,在另一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克羅恩病患者血清BAFF水平明顯增加,且其水平能預測患者的治療療效[13]。此外,在氣道疾病研究中發(fā)現(xiàn),哮喘患者外周血中BAFF表達明顯升高,并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而在治療后其水平明顯減少,這一結果表明,BAFF可以作為預測哮喘癥狀嚴重程度的生物標志物并監(jiān)測治療反應[6,14-15]。上述研究結果提示BAFF在炎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AR作為與哮喘具有相同的病理特征的氣道變應性疾病,BAFF在AR中是否具有同樣的致炎作用目前尚不明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AR患者外周血中,血清BAFF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中-重度AR患者中,血清BAFF水平增加更加顯著。相關性結果分析表明,血清BAFF水平與總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目與比例以及VAS和TNSS呈顯著正相關。 既往研究證實,2型炎癥和嗜酸性炎癥程度與AR患者疾病活動性高度相關[16]。結合既往文獻與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推測 BAFF作為B細胞活化的關鍵分子,較高水平的BAFF能夠促進B細胞的活化聚集,進而使得2型細胞因子和IgE產(chǎn)生釋放增加,而IgE的增加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向組織中的遷移浸潤,此外,局部組織炎癥的加劇,亦可促進BAFF的分泌,最終形成正反饋環(huán),加劇鼻黏膜中2型炎癥與嗜酸性炎癥程度的發(fā)生[17]。因此,我們認為BAFF參與AR病理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且其血清水平在區(qū)分AR嚴重程度方面具有良好的潛在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血清BAFF水平在AR患者血清中明顯升高,且與疾病嗜酸性炎癥程度和疾病嚴重程度顯著相關。血清BAFF在區(qū)分AR疾病嚴重程度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可作為預測疾病嚴重程度的生物標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