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洪超,紀媛媛,歐夢仙,趙朋朋,王 軍
重度顱腦損傷病人常伴有出現嚴重的全身代謝功能紊亂,機體出現負氧平衡,繼而引發(fā)免疫力下降,最終加重病情,影響病人的治療及預后[1]。低溫療法是臨床常用的目標溫度管理方法,通過降低腦組織代謝和耗氧量,減少氧自由基和興奮性神經遞質的產生及釋放,減輕血腦屏障損傷,是腦保護的重要方法之一[2]。然而,在臨床實踐應用中發(fā)現,亞低溫治療可影響病人早期腸內營養(yǎng)的實施,導致胃腸功能障礙,對病人預后產生影響。有研究顯示,低溫治療的病人胃腸功能障礙發(fā)生率為14%[3]。因此,神經外科低溫治療病人胃腸功能障礙的預防與治療已成為神經外科護理領域的研究熱點[4-5]。相關研究顯示,積極糾正休克、控制感染、早期給予腸內營養(yǎng)、預防胃腸功能衰竭等治療措施可顯著降低胃腸功能障礙發(fā)生率[6]。耳穴壓籽、足三里穴位注射、臍療等中醫(yī)護理技術廣泛用于改善胃腸功能[7-9]。穴位外敷是將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腧穴及病變部位的治療方法,具有途徑直接、用藥安全、使用便捷、穩(wěn)定可靠等優(yōu)點,現廣泛應用于中醫(yī)護理的臨床實踐[10]。胃腸外科的實踐經驗表明,穴位外敷療法的應用可有效促進腸鳴音恢復[11]。穴位外敷療法運用到神經外科低溫治療病人有效性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采取病例對照研究方法,選取神經外科病人,胃腸功能改善情況,為神經外科重癥監(jiān)護室(ICU)病人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與預防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4月我院院內治療的顱腦損傷病人106例,采用隨機法將病人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3例。納入標準:入住神經外科ICU低溫治療病人;留置腸管,給予空腸喂養(yǎng);年齡≥18歲;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發(fā)生胃腸道出血、胃潴留>200 mL、機械性腸梗阻、頑固性腹瀉;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腦死亡;治療過敏的病人。
1.2 樣本量估計 采用兩樣本率比較的公式計算所需樣本:
其中N為兩組各所需的樣本例數,一般對照組和試驗組樣本量應均等。Uα為檢驗水準(第1類錯誤的概率α)所對應的U值,α值指研究結果呈陽性時,假陽性率的可能性,一般為1%~10%。Uβ為第2類錯誤的概率β相對應的U值,β值指研究結果呈陰性時,假陰性率的可能性,一般為5%~20%[12]。本研究α值取0.05,β值取0.10。P1、P2分別代表原有和預計可達到的效果,根據文獻報道低溫治療病人胃潴留發(fā)生率為50%[13],文獻回顧香砂六君子湯后病人胃潴留發(fā)生率為20%[14],根據公式計算,樣本量為96例,考慮到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研究對象的剔除,預期約10%的退出率,所需樣本量約為106例,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3例。
1.3 倫理學資料 本研究臨床觀察均得到病人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內容經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yī)院倫理部批準并監(jiān)督進行,編號:臨研審〔2020〕085號。
1.4 治療方法
1.4.1 試驗組 以香砂六君子湯為基礎中藥(木香8 g,砂仁8 g,陳皮10 g,半夏20 g,黨參20 g,白術20 g,茯苓20 g,炙甘草10 g,厚樸20 g,枳實20 g)置于粉碎機中,將藥物打成粉狀過200目充分混勻。研究前取適量促透液將每份150 g中藥粉調成糊狀,置于醫(yī)用膠貼(規(guī)格6 cm×7 cm)上。
1.4.2 對照組 安慰劑采用炒焦的米粉,使用促透液調制成中藥粉相同質量的米粉,呈糊狀放置于醫(yī)用膠貼上。
1.4.3 穴位外敷 兩組腸內營養(yǎng)支持的熱量供應為25~30 kcal/(kg·d),于低溫治療開始、留置腸管后腸內營養(yǎng)第1天入組,療程為7 d。入組第1日對神厥穴和雙側足三里使用外敷療法(對照組相應應用安慰劑)[15],分別于第3日、第5日重復第1日操作,直至第7日去除。
1.5 觀察指標 ①不良反應,觀察病人穴位局部有無皮下瘙癢、灼熱、潮紅、水皰、滲液等過敏情況,若有及時停止治療,必要時給予抗過敏治療。發(fā)生任意1項即出現不良反應。②留置腸管期間每間隔6 h評估胃殘余量、腸鳴音。③腹腔壓力,采用間接測量法,以膀胱內壓值(UBP)作為腹腔壓力,測量時病人仰臥位,以腋中線髂骨頂峰為零點,膀胱排空后通過導尿管注入無菌鹽水50 mL,30~60 s后無腹肌緊張狀態(tài)下在呼氣末人工測量UBP,常規(guī)每日測量2次。④根據食物耐受情況和測量的腹腔壓力每日進行胃腸功能評分(Gastrointestinal Failure Score,GIF),0級為正常胃腸功能,Ⅰ級為喂養(yǎng)量低于病人所需要的50%或腹部術后3 d依然不能進食,Ⅱ級為食物不耐受或腹內高壓,Ⅲ級為食物不耐受且腹內高壓[腹腔壓力≥12 mmHg(1 mmHg=0.133 kPa)],Ⅳ級為腹腔間室綜合征(腹腔壓力持續(xù)>20 mmHg)。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兩組常見的疾病皆為顱內腫瘤,其次為腦血管疾病。詳見表2。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疾病情況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55%)低于對照組(16.98%),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2.3 兩組胃腸功能分級比較 治療后,兩組胃腸功能分級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胃腸功能分級比較 單位:例(%)
2.4 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胃殘余量比例比較 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6 h胃殘余量>200 mL比例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胃殘余量比例比較
低溫治療是神經外科護理工作中常用的措施,目的在于降低腦組織耗氧量,減少血腦屏障損傷,保護腦組織。神經外科病人通常伴有腸胃功能減弱,吸收和利用食物的能力降低,過早對病人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護理可能加重胃腸工作負荷,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延誤術后恢復進程[17]。因此,臨床多在病人入院72 h后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護理。有研究顯示,在恰當時間內及早對低溫治療病人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護理,有利于減輕胃腸黏膜水腫的癥狀,避免胃腸道黏膜萎縮,有利于病人術后康復[18]。目前臨床治療胃腸功能障礙經常是病人出現癥狀后采取被動的對癥處理,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相較于西醫(yī),中醫(yī)學重視疾病的預防,即“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概念。運用內治和外治進行整體綜合調節(jié),主動干預,在糾正胃腸功能紊亂、提前恢復腸蠕動、預防腸黏連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穴位外敷療法作為常見的中醫(yī)治療方法之一,是中醫(yī)外治法的特色,與內治法一樣,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嚴格遵循辨證論治原則,其在藥物治療作用同時發(fā)揮了經絡腧穴對人體的調節(jié)功能,簡單易行,安全性較好,日益受到重視[1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胃腸功能分級優(yōu)于治療前,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6 h胃殘余量>200 mL病人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穴位外敷療法有利于改善神經外科低溫治療病人胃腸功能,增強腸內營養(yǎng)耐受度。分析原因可能與敷貼配方香砂六君子中的藥理活性成分有關,香砂六君子湯具有疏補化痰之功效。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益氣健脾;半夏、陳皮、木香、砂仁理氣燥濕;全方具有益氣和胃、行氣溫中之功效[20]。黨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消化道功能[21];茯苓、白術、木香能調節(jié)腸管運動,促進消化液分泌;半夏、砂仁可促進腸蠕動;陳皮可抑制胃腸平肌痙攣,緩解痙痛;半夏、陳皮具有調節(jié)胃液分泌,促進胃排空及改善胃腸功能的作用;半夏具有降低胃液游離酸和總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黏膜修復的作用。為加強香砂六君子外用的療效,本方劑使用厚樸、枳實作為加味藥。厚樸主要有效成分為厚樸酚,具有興奮腸道平滑肌、促進腸道蠕動等作用。枳實是蕓香科柑橘屬植物酸橙及香櫞的幼果,是中醫(yī)常用的理氣藥之一。方劑中加用厚樸、枳實既可促進胃腸功能,同時有利于藥物的滲透作用。本方性味平和,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故獲良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試驗組采用的穴位外敷療法安全性高。有研究顯示,應用中藥口服治療存在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嚴重者出現過敏反應,若劑量較大可出現心律失常,引發(fā)心室纖顫等[19]。本研究采用穴位外敷療法避免了口服給藥可能發(fā)生的肝臟首過效應和藥物在胃腸的降解、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可勻速給藥并隨時停止給藥等。
本研究是基于醫(yī)院入院病人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外敷療法采用相同外形和配方的治療貼,避免了病人主觀思想及制作方法差異引起的偏倚。本研究采用的穴位外敷療法有利于改善神經外科低溫治療病人胃腸功能,提高腸內營養(yǎng)耐受性,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