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被稱作“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楊焄《詩品譯注》)的陶淵明,在我國詩歌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位厭棄世俗、向往自然的詩人身上,既有魏晉時期社會動蕩的時代縮影,又有詩人作為一個覺醒的個體,所體現(xiàn)出的高昂的個人意識。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禍亂頻發(fā),是中國歷史上政權(quán)興替最頻繁的時期。在混亂的環(huán)境下,人們的關注點開始由外向內(nèi)轉(zhuǎn)變,玄學取代兩漢經(jīng)學思潮,并從此興盛起來。盡管陶淵明并不是玄言詩作家,他的詩歌也幾乎沒有直接談論玄理的詞句,但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其詩歌還是不可避免的帶有玄學色彩,關于自然的詩意與哲理的韻味便悄無聲息地融入了陶淵明的詩句之中。從而,以極高的藝術(shù)水平流芳百世。
意境是一種富有韻味且虛實相生的境界。如何創(chuàng)造詩歌意境,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碧諟Y明詩的整體風格多傾向于平淡樸素、率真自然,在詩歌中營造的意境多優(yōu)美而又充滿深意。這種意境的形成,與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凈化、深化、美化有著密切關系。“三化”共同作用,使得陶淵明的生活圖景與思想感情和諧統(tǒng)一。
一、陶淵明詩歌的“凈化”
所謂“凈化”,指的是通過對優(yōu)美意境的欣賞以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論悲劇欣賞時提出:凈化的主旨是通過與著者和欣賞者的現(xiàn)實有一定距離的“別樣人生”的悲劇欣賞,將“過分強烈的情緒”轉(zhuǎn)化為“平靜”,而其目的是“恢復和保持住心理健康”。中國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提出:“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即“虛靜”說。結(jié)合兩家之言,凈化的含義有追求道德和情感的平衡與適度。
陶淵明的田園詩描繪的都是隱居之所的自然風光,所涵蓋的意象包括遠山、溪水、花卉等自然意象,以及村莊、屋舍、農(nóng)田等人文意象,這些意象所構(gòu)成的陶詩架構(gòu),呈現(xiàn)的是一種田園式的恬淡與安靜。這份安靜中,詩人摒棄了外界的鉤心斗角與利欲熏心,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感受詩歌中,達到一種道德與情感的平衡。即陶詩意境的“凈化”。
(一)社會層面的凈化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創(chuàng)造的桃源,就是他本人對污濁世界做出的最努力的凈化。魏晉時期社會動蕩,百姓民不聊生。桃花源作為理想社會的標志,代表了詩人的理想,詩人希望通過對理想化社會的描繪,達到凈化世人內(nèi)心的目的。在文章開頭,陶淵明用一片燦爛的桃花林作為桃花源外的第一景。桃花的特有屬性豐富了文章意境,桃花代表春天,春天萬物復蘇,蘊涵著無盡的希望。這就與桃花源內(nèi)部欣欣向榮的環(huán)境相互呼應,也與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痛苦形成鮮明對比。
(二)內(nèi)心層面的凈化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薄吧綒馊障眩w鳥相與還。”(《飲酒二十首》其五)在詩中,詩人精妙地描繪了自己的隱居生活。世人皆醉心于權(quán)欲富貴、鉤心斗角,整日奔波辛苦,而在陶淵明這里,采擷菊花,眺望青山。山間美景不變,但是世人大多忙于蠅營狗茍,不會注意此美景,只有在陶淵明的眼中才會有山間四時俱佳的美感,也正是因為心向自然,飛鳥才會愿意與之結(jié)伴同歸。陶淵明把對歸隱生活的熱愛融入詩歌中,使讀者感到心靈被凈化。
同樣,在《歸去來兮辭》中,詩人通過對田園生活的大量描寫,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生機盎然?!百灼蜌g迎,稚子候門。”其樂融融的場景讀來使人感到溫馨?!爸圻b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卸下了世俗的繁重枷鎖之后,就連風兒也變得輕松起來?!暗菛|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嘯,是一種情感的宣泄。魏晉時期是“嘯”的繁榮時期,此時的人們追求精神解放并崇尚自然。士大夫們更是把“嘯”作為一種精神的寄托。張應斌在《魏晉六朝的嘯—兼論嘯與魏晉風度》中提到:“嘯在這個時候成為專門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活動,它開始成為人們表達內(nèi)在精神的寄托物。士大夫把魏晉之嘯推向歷史的高峰。”陶淵明在內(nèi)心對自由的崇敬與時代背景的雙重影響下,登高舒嘯,發(fā)出了對世俗人心乃至自我的凈化。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保ā稓w園田居》其一)詩人以動襯靜,達到了一種自然的“熱鬧”。作為田園生活的典型意象,“雞鳴”和“狗吠”在中國文化中蘊含著歡樂與熱鬧。同時,正因為鄉(xiāng)村足夠安靜,才可以凸顯出犬吠雞鳴。寧靜的村莊里升起裊裊炊煙,使人心情平靜。
二、陶淵明詩歌的“深化”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辯》中對詩歌美學做出了精妙概括,即“言有盡而意無窮”。元代詩論家楊載也認為,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詩歌要在表層之下,即深層的地方表達充分的情感和理趣。在陶詩中,詩歌意境的深化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單純的詩歌意境有內(nèi)涵更加豐富的深層含義;另一方面,是因為詩人人格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升華,而使其藝術(shù)審美理想、思想境界比前人更深刻。因此,在詩歌中賦予了相同意象新的時代內(nèi)容和審美情趣。
(一)詩歌意境深層含義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薄稓w園田居》其一開篇就點出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他本性就向往自然,從來沒有迎合世俗的意愿。既無此種意愿,那么進入官場就當然可以算作是“誤落塵網(wǎng)”?!伴_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痹娋浔旧頎I造了一種躬耕田園的閑適意境,更深層的含義則隱藏在后半句之中。“守拙”是陶淵明對自己歸隱田園后生活的概述,“守拙”是相對于“機巧”而言的,“機巧”是指世俗的紛亂與爭斗,而“守拙”守的是詩人的本心與淳樸的天性。為守住本心,陶淵明寧愿歸隱田園,也不愿再與黑暗的世俗有任何牽扯?!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币苑\比喻黑暗的官場,陶淵明雖多次為官,但每次時間都不長。即使時間短暫,反映在詩中,卻是久久地被困在囚籠之中,對于心存理想與希望的陶淵明來說異常痛苦。因此,當他再一次回歸自然時,他感到的是無限欣喜和對未來的期待。
除了田園詩中深化的意境,陶詩的其他題材也有深化的體現(xiàn)?!峨s事十二首》其一,首聯(lián)將人生比作道中塵埃,極言人生來渺小。對于短暫的人生,陶淵明主張要珍惜時光,及時行樂。詩歌的最后兩句,詩人直接點出光陰易逝,時不我待,深化了主題。因此,我們更要認真把握人生的每一刻。
(二)詩歌意境塑造較前人的深化
有別于大多數(shù)陶詩恬淡的風格,《讀山海經(jīng)》其十,充滿了斗志昂揚的奮發(fā)之情。在陶淵明之前的文學作品中,精衛(wèi)與刑天都是作為不屈不撓的斗士形象出現(xiàn)的,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富有斗爭意味。陶淵明是第一位揭示它們悲劇內(nèi)核的詩人,在沿用這兩種意象斗爭精神的同時,深化了二者的思想內(nèi)核,即堅守本心?!熬l(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以此來激勵自己用堅毅的品格去堅守心中的道義。詩歌情緒起伏跌宕,跨度極大,由豪情萬丈轉(zhuǎn)為慷慨悲壯,引人深思,同時,懷才不遇,又使讀者感到悲痛嘆息。意境中深刻的悲劇精神,是前人未塑造出來的。
在《飲酒二十首》其五中,作者“結(jié)廬在人境”,“廬”既指自己的房屋,更指自己內(nèi)心的道義。將房子建在喧囂之處,卻能不受車馬聲的干擾,守住本心,即便世道污濁,作者也能遺世獨立。作為詩歌史上第一個大量描寫菊花的詩人,陶淵明完美繼承了屈原的“香草美人”傳統(tǒng),菊花在陶淵明的詩里被賦予了高潔的特征。簡單日常的意象串聯(lián),充滿了悠遠的情思韻味。復歸田園的陶淵明,內(nèi)心充滿著自由,飛鳥意象不僅是山間飛過的動物,更是作者自由的靈魂。末尾深化了整首詩的意境,將所有意象帶入了新的境界?!独献印返谒氖徽绿岬健按笠粝B?,大象無形”,《飲酒二十首》表達的正是這種思想。
三、陶淵明詩歌的“美化”
宗白華認為,中國美學史上有兩種不同的美,一種是“錯彩鏤金”,另一種是“芙蓉出水”。陶淵明的詩歌意境之美顯然是后者,即閑適、平淡。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造,最重要的就是將詩人要用到的意象加以提煉和美化。這種美化包含了作者的審美價值,而當這種審美價值也符合大多數(shù)讀者的審美價值時,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美的詩歌意境也就達成了。作為田園詩歌的代表人物,陶淵明的詩歌意象不可謂不美。在陶詩中,詩人將普通的生活場景加以提煉、升華,搭配簡單的意象組合,便帶給人極致的美的享受。
(一)田園之美
首先,陶淵明詩歌的田園之美表現(xiàn)在意象群的組合上。在《歸園田居》其一中,他對于自家房屋如此描寫:“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十多畝宅院,八九間茅屋,房屋前后種植著各種樹木。簡單的意象排列構(gòu)成了一幅恬淡安靜的田園風光圖,對于這些意象,詩人沒有多加點綴,僅僅用了“曖曖”“依依”來形容,就使得田園生活的閑適淡然躍然紙上,同時,也烘托出陶淵明本人對于歸隱生活的喜愛。
其次,田園的美麗風光還表現(xiàn)在比興手法的運用和不經(jīng)人為修飾的自生自榮的美上?!锻T啤分小疤@藹停云,濛濛時雨”,通過對春日陰雨的描寫,引出無法與好友飲酒暢談的感慨。煙雨朦朧的意境奠定了全詩哀而不傷的情感基調(diào)。詩人在《歸園田居》中寫自己躬耕歸來所見的田園景色:“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彪m然沒有對田園的過度修飾,只是簡單的描繪,但是恣意生長的草木充滿了自由的氣息與欣欣向榮的活力。在這種氣氛下,即使衣服被露水沾濕,詩人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并不足以惋惜,而是將躬耕之苦轉(zhuǎn)化為悠閑之樂。
(二)勞動之美
相較于前人,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一大進步就是,他不是只描寫自然風光的優(yōu)美,他還描寫親自參與農(nóng)業(yè)活動的情景,將勞動詩化?!稓w園田居》其三就是一篇對耕作日常的描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焙唵螏拙洌蛯⒐臅r間、地點寫清。在詩中,詩人的躬耕生活委實說不上順利,“晨興”外出,“帶月”歸家。但即使面對這樣早出晚歸,收獲不多的生活,詩人還是發(fā)出了“但使愿無違”的感嘆。月下荷鋤而歸,充滿了詩意與生活情調(diào)。清代溫汝能評價此句“‘帶月句,真而警,可謂詩中有畫”(溫汝能《陶詩匯評》)。
(三)人心之美
陶詩中的人心之美既包含本人的內(nèi)心之美,又包含身邊之人的內(nèi)心之美。關于自己,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稱自己“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這種淳樸的性情外化為對親朋好友的真摯。如在《與殷晉安別》中,“游好非久長,一遇盡殷勤……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脫有經(jīng)過便,念來存故人”。這是一首送別詩,但陶淵明沒有從送別起筆,而是從兩人相識寫到相交,再寫如今即將離別,最后寫了對友人的期許。雖然即將離別,但沒有過多的離愁別緒。在比較完“良才”和“貧賤”之后,陶淵明并沒有繼續(xù)這個話題,而是急轉(zhuǎn)直下,開始對友人寄予厚望。整首詩形象生動地體現(xiàn)出了陶淵明詩歌中性格直率與語言平實的高度統(tǒng)一,人心美與藝術(shù)美渾融一體。
關于身邊的人情之美則多體現(xiàn)在陶淵明與農(nóng)夫之間的交往上。如《歸去來兮辭》中“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春耕臨近,熱情的農(nóng)人前來告知農(nóng)事將近。還有,在《移居二首》其一中都有提及,“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詩人聽說南村居住著許多樸素的人,因此很樂意搬過去與他們一同生活。又在《歸園田居》其三中,陶淵明與農(nóng)夫“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見面不談論讓人心生厭煩的世俗之事,只談論田地里農(nóng)作物的長勢。農(nóng)村人的淳樸與熱情激發(fā)了陶淵明心中的那份溫暖,雖然歸于平淡,但詩人的生活充滿了樂趣。
(四)言有盡而意無窮
最能體現(xiàn)這種意境的當屬《飲酒二十首》其五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徜徉于天地間,與美景做伴,得飛鳥作陪,在這種物我渾融的境界之中,言語雖盡,但意蘊無窮。王國維的“物我為一”說的就是陶淵明的這種境界。
作為田園詩的代表人物,陶淵明在詩中創(chuàng)造地意境極大的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chuàng)作。他的詩歌意境中的凈化、深化、美化,更影響著后世人的審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