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說起東莞南城的水濂山,婦孺皆知,它散發(fā)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無盡魅力。有著莞城“后花園”之稱的這座峰頭,對我有著巨大的誘惑。
水濂山,舊稱彭峒山。方圓十里,山巒延綿,林木蔥翠,飛瀑流泉,景色優(yōu)美,文化深厚。因其泉豐樹茂、氣候宜人,山體具有親水性,更顯得清秀靈動、婀娜多姿。明清以來,吸引著諸多文人雅士登臨賞景,留下了諸如“彭峒水簾好景致”的詩文佳句。
據(jù)清代《東莞縣志》等史料記載,山上建有宋代的西山寺、東山寺及東山書院,半山腰亦有觀音寺、白衣觀、呂祖廟等廟觀,宗教文化極其濃郁。香火曾盛極一時,被明代禮部左侍郎陳璉譽之為“城外小蓬萊”?!芭磲妓煛敝丫常诿鞔煌茷闁|莞八景之一。
如今的水濂山,經(jīng)過政府的精心規(guī)劃打造,已經(jīng)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是東莞市六大森林公園之一。除原有的白衣廟、水濂古廟、水濂洞天、彭公樓、天池等名勝古跡外,又在青山綠水間點綴上了邀月亭、黃花亭、春曉亭、濂泉閣、水濂閣、亭連廊等觀山賞景的亭臺樓閣,使得水濂山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無論是行走在綠色長廊的蜿蜒山路,還是置身于香火裊裊、梵音聲聲的寺院,抑或佇立于觀景亭臺、樓閣廊橋,都會有著別樣的收獲。
水濂山的湖光山色,文化積淀,都是我這個小女子的最愛。一有空閑就會約上三五好友跑到山上來,或?qū)ふ遗砉薜赖倪z跡,感懷道法自然的真諦;或走進大雄寶殿,燒香拜佛,祈求平安;或游走于幽靜的蝴蝶谷,追逐莊周夢蝶之樂趣;或拾級曲折山道,得自然天趣,露野況味;或湖畔臨水照影,暢想知魚之樂的崇高思想;或憑吊古峒山寺遺址,體味宗教文化的無形大象;或憑吊東江縱隊宿營舊址,感受紅色文化的熏染;或登高望遠,飽覽眾山,抒“不畏浮云遮望眼”之氣度。每每來此,總會有著不一樣的收獲。
大概是對于水濂山景觀太熟知的緣故,無論是令人稱絕的“水濂洞天”,還是美妙無限的奇花異草,今天似乎對我沒有多大的吸引力。信馬由韁的心境,只把關注點放在了“彭峒水簾”和“水濂高閣”上。緣由是近年來有些干旱,數(shù)百年令人稱頌的飛瀑流泉,竟然一度銷聲匿跡了,這是每一個莞城人心底的痛。前些日子,嶺南大地普降喜雨,聽說水濂山勝景得以恢復,我這個玩家怎么能錯過這天賜良機呢?至于那水濂高閣呢,主要是最近心情有些壓抑,便想登高望遠釋放一下。其他的景色看與不看,那就隨心情了。
“彭峒水簾”,是水濂山的最大看點。拾級而上,身子被漫山遍野的濃綠團團包圍著,顧不得一路景致,惦記著“無限風光在險峰”,飛流直下、形如水簾的一方絕妙在前邊等著我呢!
說來,主峰海拔不足四百米的水濂山,與周邊其他峰頭相比,并沒有別異之處,然而就在我快要到達山頂之際,耳聽得淙淙錚錚聲,聲如琴弦,好似重重疊疊的海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山風掠過挺拔的松林,儼然天籟穿越時空,曼妙無比。抬頭看去,但見峭壁若削,古藤纏繞,蔥蘢的綠幕上一道十余丈的銀色飛瀑激流直下,煞是壯觀。嘆為觀止之時,腦海中不斷涌現(xiàn)著趙孟頫的“飛泉如玉簾,直下數(shù)千尺”,王勃的“斷山疑畫障,懸溜瀉鳴琴”,李夢陽的“瀑布半天上,飛響落人間”等名家詩句。此情此景,誠然就是這些名家大腕筆下的情景再現(xiàn)?;匚吨娗楫嬕獍愕摹芭磲妓煛敝罹?,大有一種詩仙“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慨然。
巍然屹立于山巔的水濂閣,以其莊重而又典雅的面貌在迎接著我。雖說它氣勢巍峨,面目龐然,飛檐翹角卻不失別致靈動。既彰顯著現(xiàn)代、時潮、科學的思想理念,又蘊藉著厚重、高古、雅致的民族元素,尤其是上圓下方的巧妙形態(tài),暗合著“天圓地方”的東方文化,是一座古今藝術(shù)完美結(jié)合的經(jīng)典之作。
健步登閣,眼前一派豁然開朗,恰如天公攤鋪在嶺南大地上的一幅水墨丹青。極目遠眺:樓房林立,鱗次櫛比;大嶺、蓮花,隱約仙境;田陌縱橫,山嵐暈染。憑欄俯瞰:流泉飛濺,珍珠散落;古廟掩映,佛號聲聲;林木蔭翳,花草茂盛;湖泊池水,宛若碧玉。觸景生情,我不由得發(fā)出了“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的感慨。
就在我沉浸于水濂美景的時候,不知引發(fā)了誰的詩興,從時隱時現(xiàn)的山道上傳來一陣抑揚頓挫的吟誦聲:“閣樓峣千尺,階陡客見愁。天池涵秀水,懸泉泄清流。瀑聲沖霄漢,蛟影匿淵藪。廟堂燒香者,不知何欲求?”雖說這詩句不及大德先賢所作的內(nèi)涵豐富,卻抒發(fā)了今人對水濂山景觀的一番感受,也為我的水濂山之行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