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每當聽到學生們背誦《弟子規(guī)》中“執(zhí)虛器,如執(zhí)盈”的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
好喜歡這兩個短句!從字面上來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著的器物里空無一物,你也要當它盛滿了東西一樣,小心翼翼地捧著。
我試圖叩問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樣的考慮,號召人們視“虛”為“盈”呢?難道說僅僅是為了愛惜器物、不使墮地嗎?——當然不是。先生應該是十分看重那顆“恭肅的心”的。即使是捧著一只粗瓷的空碗,也當那里面盛滿了佳肴美饌,不因“空”而生狎昵。
我是慢慢喜歡上那種“執(zhí)虛如盈”的莊肅感的。在這個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鄭重地將自己所打發(fā)走的日子歸了類,分為“執(zhí)盈如虛”“執(zhí)虛如虛”“執(zhí)虛如盈”三個階段。
在“執(zhí)盈如虛”的歲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執(zhí)盈如虛”?生活將那么多盛滿了瓊漿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卻沒想到它們都是需要我懷著一顆恭敬的心去珍愛的。這顆心,它慣于挑剔,慣于驕橫,慣于在一朵花前遙想另一朵花。
后來,生活粗暴地略去了“洽談”的程序,劈手從我懷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鳴,只能默默注視著自己越來越空虛的懷抱,驚恐莫名,一雙“執(zhí)虛如虛”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運。
感謝那個飄著海腥味的夏天,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寫詩的大姐靜靜地站在我身旁,我嘆口氣說:“月缺的日子,總是多于月圓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卻說:“換個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實都是圓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補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這說法進駐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節(jié)日,因為就是打從那一天開始,我漸漸修煉了一項將一彎金鉤看成一輪玉盤的本領。
恭肅的心,充盈了器物;穎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說到底,真正空虛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們昏花的眼與蒙昧的心?!皥?zhí)虛器,如執(zhí)盈”,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境界啊。(摘自《燕趙都市報》)